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为编织,那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诗词则是诗人人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内容推荐

智者,无疑是他当之无愧的冠冕: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在他生命的历程中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促使他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探索生活的底蕴。无尽无休的苦难,没有使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权利与名望的诱人光彩,也没有使他自我迷失,忘乎所以。他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采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远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刨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

 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事功世界的业绩固然无法成就,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在自然的怀抱中苏轼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

 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初入庐山,走在幽峭的山林间,欣赏着奇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得知兄长正日夜兼程前来相会,苏辙心中充满了期盼

 应佛印禅师之邀,苏轼与参寥重上匡庐

 和《题西林壁》一样,《石钟山记》既是苏轼游山感受的记录,也是他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一个方面的艺术总结

 撇开纷繁的政见不说,对于苏轼的才华,王安石一直都是非常欣赏的

 在逗留金陵的一个月中,苏轼频繁地出入于半山园,成为王安石家里的常客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

 上过《乞常州居住表》,苏轼一边等待朝廷回音,一边携家人缓缓北上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

 倏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苏轼想起了许多

 一条世人所渴慕的黄金大道已在苏轼面前展开

 作为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元祜政坛令人瞩目的大臣,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苏轼依旧过着恬淡简朴的生活

 在兄弟之情与天伦之乐的脉脉温情中,苏轼休息着疲惫的身心,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苏轼的机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苏门内部自由议论与自由批评之风,达到了坦诚无讳、畅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苏轼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爱护和奖掖后进,从而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

 苏轼兄弟及其门人弟子,与王诜、米芾、李公麟等书画大家经常相聚,诗酒留连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苏轼抛弃过去的偏见,成为免役法的大力维护者

 苏轼当众嘲笑程颐,遗下无穷后患

 洛学弟子为老师报一箭之仇,引起元■党争的公开爆发

 苏轼在党争的漩涡中进退维谷,一再以疾病为由请求外任

 苏轼对杭州挚爱依旧,决心尽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为民众造福

 在杭州父老强烈要求下,苏轼克服一切困难,全面治理西湖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

 公余之暇,苏轼喜欢屏退侍从,独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丛林寺庙

 年华老去的悲哀中,苏轼心中充满了对仕宦生涯的深深厌倦

 尽管年过半百,饱经风霜,苏轼对国家与民众的挚爱丝毫也没有变得淡漠

 苏轼兄弟的进用,对具有个人野心的政客构成极大威胁

 自从来到颍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短短半年之内,苏轼干了好几件大事

 苏轼抵达扬州,上疏朝廷请求宽免积欠,并毅然停办万花会

 苏轼人世愈深,对仕宦生涯愈觉厌倦,因而也就愈加向往那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

 元祜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将有大的翻覆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

第十一章 白须萧散谪岭海

 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

 “悲欣交集”的心灵感受,使苏轼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终于发生了改变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贬所

 随时随地的自譬自解,使苏轼的精神不再焦虑心灵自有安顿

 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

 苏轼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把方外的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新居还未建成,家中又遭变故

 绍圣四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苏轼接到朝廷告命,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经过一番自譬自解,身处绝域的愁怀终于消散,苏轼怡然自得地欣赏着沿途的热带风光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领,把“地狱”变成“天堂”

 在精神的领域苏轼永远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在荒蛮的海岛,苏轼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勤奋创作,老而弥笃

 苏轼喜好陶渊明的诗歌,更喜好陶渊明的为人

 苏轼谪居岭海,挚友至交纷纷来信来人,探问音信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苏轼与秦观雷州相会,竞成永诀

 重登大庾岭,苏轼思绪飞转,诗潮泉涌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

 建中靖国元年,士大夫舆论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苏轼

 对于未来的出处进退,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

 经过万里跋涉,即将归老常州之际,苏轼却突然病倒了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呈上《谢欧阳内翰书》之后,在父亲的带领下,苏氏兄弟一同到欧阳修府上拜见恩师。对于这两位青年才俊,欧阳修看在眼里,爱在心上,几句寒暄之后,彼此就觉得非常亲切,从此结下了绵延几代的亲密情谊。谈话之间,欧阳修问苏轼:

“你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远古尧帝的时候,皋陶为司法官,有个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杀他,尧帝三次赦免他。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

苏轼回答道:“在《三国志·孔融传》注中。”

苏轼父子走了以后,欧阳修立即将《孔融传》注细细地重读一遍,却没有这个典故,十分纳闷。下一次见面,又问苏轼。

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将袁熙(袁绍子)美貌的妻子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见于哪本书上。孔融说:‘并无所据,只不过以今天的事情来推测古代的情况,想当然罢了。’所以,学生也是以尧帝为人的仁厚和皋陶执法的严格来推测,想当然耳。”

欧阳修一听击节称叹,事后多次和人谈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作为一代宗师,欧阳修以他当时的声望,一句褒贬之词,足以关涉青年学子一生的荣辱成败。苏轼有幸数次得到他如此高度的评价,因而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通过欧阳修的介绍,苏轼先后拜见了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掌管军务的大臣)韩琦。幼年时代读《庆历圣德诗》即已心识神交的这些当代英杰,如今都将他延为上宾,待为国士。唯一令他引为平生之恨的是,范仲淹已于几年前去世,无缘相见,亲聆教诲。尽管如此,范仲淹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崇高博大的精神境界为表率,“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朱熹语),开启有宋一代崭新的士风,这位伟大人物的流风余韵,对于青年苏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正当苏轼像光彩熠熠的明星照亮文坛的上空、一举成名、声誉鹊起之时,意想不到的噩耗从天而降,母亲程氏夫人已于四月初八病故,临终之际,还不知道一双爱子已在京城双双高中。

苏轼父子于五月底闻此噩耗,悲痛欲绝,仓促离京,连与亲友告别都来不及。父子三人日夜兼程,赶回家中。眼前一派荒凉景象,“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苏洵《与欧阳内翰第三书》)。回想当年,屋里屋外,整洁清新,书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

苏洵将夫人安葬在武阳安镇山下老翁泉旁,并在泉上筑了一座亭子,作《祭亡妻文》寄托哀思。在封建时代,父母或祖父母死去,子孙辈必须谢绝人事应酬,如果是做官的人,还需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叫做守制或丁忧。从嘉■二年六月起,苏轼便丁忧家居。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

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嘉■四年的秋天,苏轼兄弟服丧期满,而在此之前,苏洵也已先后两次接到朝廷诏命,召他进京。父子三人商量之后,决定举家迁往京城,行期就定在十月初。常言道:“十月小阳春”,正是南方一年中最舒爽的季节。天高云淡,四野缤纷,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到处有一种成熟热烈的感觉。因为带着家小,他们这次是走水路。经现在四川境内的嘉州(治所在今乐山)、泸州(治所在今泸州)、渝州(治所在今重庆)、涪州(治所在今涪陵)、忠州(治所在今忠县)、夔州(治所在今奉节)、出三峡、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江陵以后的路程,改由陆路北上。

时隔三年,第二次离家远游,苏轼兄弟显得沉稳多了。现在他们已是新科进士,并且声名远播,辉煌灿烂的前景清晰可见。他们依然豪情万丈,但是,心中涌动着的不再是单纯的热望,而是一些有为当世造福生民的更具体、更实际的思考。“立德、立功、立言”,儒家“三不朽”的古训早已深深地烙进他们的心灵。而现在,他们更把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社会责任的完成和文化创造的建树,三者融为一体,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打算身体力行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苏轼一家在嘉州登船。嘉州位于岷江和青衣江的汇合处,那里有中外驰名的“乐山大佛”,佛像高达七十一米,背倚陡峭的山崖,面临湍急的江流,气魄十分雄伟。初发嘉州,苏轼豪气凌云地唱道: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初发嘉州》鼓声喧阗,西风猎猎,画旗招展,美丽的故乡渐渐消失在远方。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心中不免有几分依恋之情,但是崭新宽广的生活道路已在眼前展开,伟大壮丽的功业等待着他去建立,苏轼无暇伤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已完全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

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

——《涪州得山胡》眉山已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展翅高飞。江流湍急,船行迅速,水面上不时涌起欢乐的浪花,这一切正与苏轼愉快的心情相一致: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峰。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如缭绕,上有行人如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山如奔马,船似飞鸟,舟移山动之间,前峰后岭,形态各异,纷至沓来,瞬息万变,带给人无限乐趣。高山绝壁之上,小径迂回盘旋,上山打柴的樵夫行走其上,恍如上界仙人,舟中开朗的诗人情不自禁挥舞双手,想向他传递一声热情的问候,然而小船飞速前进,眨眼之间已驶过数丈之遥。全诗飞动流转,一气呵成,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显示出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就这样一路高歌,苏轼和家人顺流而下,沿途盘桓,欣赏名山大川,了解风土人情,瞻仰先贤遗迹。

一天,他们来到忠州,听说那里有一座屈原塔,便专程前往。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原不当有碑塔于此”(《屈原塔序》),大概是后人有感于屈原崇高的精神品质,追怀思念,所以建造此塔,供人凭吊。  .

伫立塔前,苏轼心潮起伏,思绪联翩,吟咏出《屈原塔》一诗:  楚人悲屈原,千岁意未歇。

精魄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决不随波逐流,向污浊黑暗的环境屈服,而不惜慷慨赴死,无怨无悔。“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众人皆浊,唯我独清。”(屈原《渔父》)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孤独,但这孤独的背后是永恒不朽的高风亮节,他终将赢得人民的景仰和怀念!这份景仰和怀念跨越时间,也跨越地域: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P13-15

序言

对于苏轼的诗、词、文,喜爱者众。每每诵读东坡先生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等名篇佳句,心中便生出万般感慨:“郁郁乎文哉!”但更多的今人也仅仅于字,句之表象中去揣摩一二,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常古之学者为诗、为词、为文是有感而发,而苏轼流传于世的不朽诗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其诗文又怎样表达了他彼时彼刻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心态意趣的呢?作为经典力作能够永久地传于后世,其密码、妙处何在?

这是一本有特点的传记。特点就在于它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为编织,那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诗词则是诗人人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林语堂先生对苏轼——东坡居士有过非常有趣且精到的概括: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读了这本传记,您会特别地理解林语堂先生这虽带夸张但的确很准确的概括。

作者为此书命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我想这是很切中的。咀嚼苏轼这连同诗词文在一起的既坎坷又幸运,既屈辱又乐天的一生,将会引起您无限的思索和对诗词的更浓厚的兴趣。

但愿奉上的,是您最喜欢的。

——编辑手记

于2008年1月

后记

读者诸君在看完这部几十万字的传记以后,不知是否会产生一个问题:苏轼究竟长得什么模样?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这问题倒是时时萦绕脑际的。苏轼同时代的画家如李公麟、程怀立、何充、僧表祥、妙善及道士李得柔等都曾为他画过像,但真迹至今都已亡佚,沉晦无闻。我们选了一幅经过清初著名学者翁方纲鉴定过的东坡扶杖醉坐图,作为本书卷端的插图,是认为此图比较接近苏轼的原貌。这幅图像据传是依照李公麟的原画,由翁方纲请友人朱野云临摹的。黄庭坚《跋东坡书帖后》说:“庐州李伯时(即李公麟)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此幅画像与黄庭坚所说的“按藤杖”、“坐盘石”、“醉时意态”是吻合的,但朱野云所临摹的是否为李公麟原画,还是需要继续考证的。然而,此画的东坡形象,比照苏轼本人和当时其他人的有关记载来看,恰是完全相符的。依据这些记载材料,苏轼的容貌、身材特点是:

一、身材颀长。苏轼和弟弟苏辙都是高个子,苏辙说过“颀然仲(轼)与叔(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有“观汝长身”、“身如丘”句子(《次韵和子由善射》、《戏子由》),别人也说苏轼跟他弟弟一般高:“江边父老能说子(辙),白须红颊如君(轼)长”。(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最直截了当是苏轼自称“七尺顽躯走世尘”(《宝山昼睡》),他的朋友孔武仲也明确描述他为“颀然八尺”(《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七尺”、“八尺”,总是算高身材了。

二、眉疏目朗,眼神尤为炯然有光。这也见于孔武仲的《谒苏子瞻因寄》:“紫瞳烨烨双秀眉”。

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苏轼的名篇《传神记》,说到他“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仅从颧颊的影廓中即能辨认出是苏轼,说明他颧骨的特征最为显著究出,若是团团福相就不可能这样的了。

四、面容长形如圭,上下一方正、一尖圆。这见于米芾《苏东坡挽诗》:“方瞳正碧貌如圭。”

五、尤其重要的是须髯颇稀,后世多画成络腮胡子者,实离真像甚远。明人李东阳、清人翁方纲都分别指出“其多髯者妄也”,“世间所传丰颐多髯者非真也”。(分见《题宋诸贤像后》、《跋坡公像三首》)可基一则笑话为证。据《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所载:秦观多髯,苏轼取笑他。秦观机智地说:“君子多乎哉!”信用《论语》成甸,表明“多髯”者乃是“君子”。苏轼立即打趣说:“小人樊须乜。”也用《论语》成句,说明“繁须”(与“樊须”谐音)者却是“小人”!这则笑话正表明苏轼自己不是“多髯”。  朱野云临摹均这幅画,完全符合高身材、长脸型、颧骨突出、两颊清瘦、胡须颇稀的特点,只是描绘的乃是“醉态”,目光自然不能炯炯有神了。这是我们选中此画内缘故。

我们详细地叙述上述情况,除了对此怀有兴趣以外,还想借以说明本书写作的两个原则。第一,我们没有采取目前颇为流行的“戏说”写法,特别是在一些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与真实情况相去颇远,甚或毫不相关(从娱乐或寄托某种理念出发,“戏说”作为一种手法,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坚持“无一‘事’无来历”的宗旨,凡所讲述到的苏轼种种事件,包括一些细节,均有文献根据,绝不凭空编造。读者从我们对苏轼容貌、身材的考辨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写作态度的严肃与认真。但要说明两点:一是有些事件和故事,我们所据的是宋人的一些笔记,其中所记的遗闻逸事,有的未必可靠;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同时代的传说,因而在不完全真实的材料中,仍然保留着真实的时代风气、氛围和风俗习惯,有的固然属于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却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是我们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在追求某一事件、故事、情节在时、地、人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允许作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推演,以表示笔者对这些事件等的个人理佯,也使此书具有生动性与可读性。本书基本上是一部苏轼传记的“信史”,读者可以放心地“信以为真”,但也存在有限度、有节制的虚拟。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有赖于有关苏轼的种种材料,在他本人和其他宋人的笔下,原已十分丰富、鲜活,无需我们再作太多的虚构了。

第二,我们对苏轼的容貌、身材怀有兴趣,并认为在他的传记中提及此事也并非多余、离题,但又没有放在正文中来展开叙述,这是因为本书取材的重点在于苏轼本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我们按苏轼从降生、出仕、贬谪到辞世的先后顺序,渐次展示他一生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道路;但又以他的文学创作作为全书的基本架构,因为苏轼的大量文学作品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形象写照,也是他思想、胸襟、性格的最生动的体现。我们期待读过本书的朋友,在了解苏轼一生经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苏轼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精品,获得一次切实的审美享受,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苏轼的思想和人格。——也许是我们的一点奢望吧。

著者

1999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水照//崔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34362
开本 16开
页数 40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5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