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认知力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常识
内容
内容推荐
心理学为人们打开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一扇窗,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本书主要通过5章内容,分别从个人、恋爱、婚姻、亲子、职场来讲解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不同事,用心理学来分析不同事件背后人的内心变化。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案例真实再现,场景还原,理论与案例结合,给出读者正确的方法,将常用的心理学原理和效应贯穿其中,本书适合人人阅读,相信读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目录
第一章自己
01接纳自己的不出众,为自己而活
·心理关键词:自我认同
02面对问题总是逃,这是一种什么病
·心理关键词:逃避型人格
03我怎么活成了我自己的妈妈
·心理关键词:创伤代际遗传
04为什么你在关系里总是惴惴不安
·心理关键词:自我厌恶
05活在滤镜下,怎么能不累
·心理关键词:假我人格
06你以为结束的,可能才刚刚开始
·心理关键词:未完成情结
07每天喊着独立的你,可能未必真的独立
·心理关键词:假性独立
第二章恋爱
01没办法长时间喜欢一个人,是病吗
·心理关键词:理想化他人
02为什么我总是被同一种类型的人吸引
·心理关键词:恋父/母情结
03你忍受不了的不是空窗期,而是被抛弃
·心理关键词:被抛弃焦虑
04总是说需要空间的另一半,是真的不爱你吗
·心理关键词:被吞没焦虑
05比起恋爱,你宁愿在家撸猫?
·心理关键词:爱无力
06恋爱中的口是心非,有那么难解吗
·心理关键词·一致性表达
第三章婚姻
0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想结婚
·心理字关键词:自我忠诚
02别随便结婚,那是你的第二次生命
·心理学关键词:自我负责
03有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
·心理学关键词·心智封闭
04希望你懂我,是破坏婚姻的撒手锏
·心理学关键词:人际投射
05想要婚姻过得好,对钱不能太“佛系”
·心理学关键词:金钱羞耻
06有了他,你是否什么都不缺
·心理学关键词:婚姻厌倦期
07一段好婚姻,需要这份“四件套”
·心理学关键词:爱情三角
08关系让你很痛苦,为什么你却离不开
·心理掌关键词-丧失处理
第四章亲子
01一个好爸爸,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
·心理关键词:客体关系
02没有节制的母爱,是一种暴力
·心理关键词:心理剥夺
03尊重,是父母给孩子优选的爱
·心理关键词:母婴间隙
04妈妈的快乐情绪,是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心理关键词:分离焦虑
05少对孩子说“我们家里很穷”
·心理关键词:人格塑造
06好爸爸都懂得放下权威,威为孩子的伙伴
·心理关键词·人格塑造
……
精彩页
     01 接纳自己的不出众,为自己而活
·心理关键词:自我认同
王小波说过,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每个人都年轻过,但凡思考过“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的人,都会发现,第二件头疼的事儿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往往和社会想要我们做的事情之间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在这种冲突和矛盾中,有些人慢慢释然,活成了自在随心的样子;而有些人却始终活得拧巴,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1.假装自己很优秀的人
你身边一定会有这样的人,他会习惯性地夸大自己的能力、名声、社会身份等,在我们不真切了解他的时候,会被他如花的言语所迷惑,坚信他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可是当我们有机会靠近他,并且需要更长时间的相处时,我们发现,他似乎言过其实了,他并没有自己所讲的那么富有魅力。
听到这里,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呈现出某个同事或者朋友的模样?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假装自己很优秀”的人。
一个人要假装自己很优秀,探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自卑情结”在作祟。
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自卑情结”和通常所说的“自卑”是接近不同的概念。
自卑是一种情绪或者感受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身材非常棒的女性同事,在公司的年会上表演了一支精彩纷呈的舞蹈,这时我们也许会为自己腰间的赘肉和越来越发福的身形而稍有受挫并且感到有点自卑;再比如同学聚会上,一些同学取得了社会主流意义上的成功,或拥有了很高的权力,或实现了财富自由,相较之下,我们自己的事业和财富都平淡无奇,这也许会让我们有点不好过,从而产生自卑的感受……这些偶发的时刻,都叫自卑。
而“自卑情结”是更为稳定的、持续的一种状态,它从更深层面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语言和人际交往模式,它像牢固的钢铁一样,强悍地镶嵌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中。有“自卑情结”的人,时刻都能体验到自己低人一等的感受,并且能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解读”出对方对自己的贬低或者嘲讽,从而让自己变得异常愤怒和具有攻击性。
可想而知,具有“自卑情结”的人由于时刻处于低人一等的感觉中,他的内在状态是异常脆弱的,外界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体验到自己的羞愧和不安。
没有人会喜欢让自己待在羞愧和不安之中,更不想让外人察觉到自己的羞愧和不安,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一些方式去把自己这些真实的感觉掩藏起来——假装自己很优秀,就是掩藏这些感受的方式之一,在心理学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防御。换言之,那些习惯假装自己优秀的人,只是想让自己好受一点,并且试图向其他人证明,其实自己原来没有那么糟糕。
2.自我脆弱得像一颗薄皮空心的巧克力
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要引入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长,还包括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的成长。随着年龄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够相应完成各种适应性的转变,那么他就会最终完成自我认同,明确“我是谁”,并以灵活的人格状态应对生活,但如果一个人由于某些原因让自己的心理停滞在某个阶段,那么就意味着他难以完成整合的自我认同,无法确认“自己是谁”,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早期,自我认同都处于弥散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世界在我们看来都大同小异,“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是一份工作而已,它们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在这个状态里,我们的“自我认同”是混沌的。
自我认同的真正发展,来自人际互动,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开始慢慢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我自己究竟是谁。在生命早期,“权威人物”——可能是我们的父母、老师、重要的偶像等,在我们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语言,获得了有关这个世界和自己的重要信息,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是正确的。
在这个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你获得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偏向正面的,比如你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夸奖、鼓励,并且体验到权威人物对你的尊重、信任,那么你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自信和安全感;反之,如果你经常收到的信息是偏向负面的,比如对你的贬低、斥责、否定和打击,那么很可能就会种下自卑的种子。
如果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卑的感受,那么它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情结,即以一种更加固化和稳定的状态存在,与此同时,也意味着这个人很难有更加适应性的状态来应对接下来的发展。虽然生理在不断成长,但是他的心理状态很可能就固化在当下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自我认同的“早闭期”。有数据表明,大约有30%的人停留在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认知力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常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思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290047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10000
出版时间 2022-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