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民俗传统与特色小镇建设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面对全球化及其对地方性知识、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冲击,沟通南北、贯通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京杭大运河引起了广泛关注。流域视角下的运河研究超出了村落、行政区划、族群或民族的边界,所凸显的不再是地域、民族特性,而是不同文明、文化的交融和交流。虽然当下京杭大运河大部分河段已经失去实用功能,但自其修筑以来所形成的文化意义与价值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发展。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这一文化意义上的“流域”通道依然留存于各区域文化之中,也持续影响着区域内的民众生活;当然它不再是“显性”存在,更多的是“隐性”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研究,须立足于流域,对运河沿岸不同地域、族群文化的差异与互动的复杂性进行整体关照。本文以文化景观为视点,在总结运河流域文化景观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与分析景观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表达运河在流动与交融中所形成的共享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认同机制及其当下价值。 目录 第一章张家湾 特色小镇的遗产保护与价值重塑 第一节张家湾地域文化的多维观照 一、地理、场域与历史:张家湾漕运文化的存续 二、想象、认同与构拟:红学文化的“博物馆化” 三、张家湾捺钵文化的挖掘 四、通俗演绎与运河文化的重构 第二节张家湾工业记忆的保管与呈现 一、张家湾工业区建设史 二、公共记忆与个体叙事 三、工业遗址景观化: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空间营造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张家湾模式” 一、从地域性到公共性:毛猴制作技艺的理念革新 二、“活化”与“赋能”:花丝镶嵌的发展新路径 附录一非遗语境中北运河流域竹马文化的演化特征及传承路径 一、竹马文化的嬗变与流布 二、北运河流域竹马文化的地方建构及公共性阐释 三、北运河流域竹马文化当代传承路径思考 四、结语 附录二张家湾设计小镇:工业遗产与空间艺术的“交响” 一、工业遗产的蜕变重生 二、公共空间的艺术营造 三、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未来发展愿景 附录三突出特色立足根本——关于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附录四调研日志 一、项目组成员赴通州图书馆调研 二、访谈张家湾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手艺人 三、访谈张家湾博物馆筹建者曹志义、里二泗小车会传承人刘学成 四、访谈故事创作师刘恩东、张家湾村民康德厚 五、访谈张湾镇村村民康氏兄弟、里二泗小车会会首韩德成 第二章西集 “生态休闲小城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一节村落治理助推组织振兴 一、乡村振兴中的百年渡口村 …… 第三章台湖 演艺小镇建设的多元主体与地方实践 第四章宋庄 艺术创意小镇的共同体营造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俗传统与特色小镇建设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毛巧晖 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7682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37000 |
出版时间 | 2023-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99.27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