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优雅丛书系列(套装共10册)(文轩在线)
内容
编辑推荐
赠送精美手提盒、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建筑作者手绘《畅音阁》建筑结构图。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优选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很好:《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内容推荐
《优雅》丛书(礼盒赠品装全10册)赠送精美手提盒、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建筑作者手绘《畅音阁》建筑结构图。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很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很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
目录
《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
上篇 中国绘画赏鉴
第一章 仙山楼阁何处寻 —— 国画的观点
一、写实和意境
二、构图和视点
--------
第二章 别有天地在人间 —— 国画的意境
一、山水画的意境
二、人物画的传神
三、虚实的构图
--------
第三章 点线的艺术——国画的笔法
一、线和用笔
二、用笔的方法
三、衣纹的描法
四、山水画的皴法
五、界画
--------
第四章丹青彩绘——颜料与色彩
一、国画的颜料
二、色彩与光
三、色彩的调和
--------
第五章 墨海翻出精神——墨韵的表现
一、墨与用墨
二、墨色
三、用墨的方法
--------
第六章 书画同源——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一、用笔的共通点
二、构成
三、意境与神韵
--------
第七章 诗画的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诗意的空间境界处
二、画有诗意的情趣
三、象外之意、言外之味
--------
第八章 画外仍须用功夫——国画独特的装点
一、题款
二、印
三、装裱
--------
第九章 笔墨游戏——国画里的奇门怪招
一、指头画
二、米氏墨戏
三、漆画
四、泼墨
五、洗绢
六、混墨
七、含毫吮墨
八、弹洒
九、拓印
十、影壁、堆金立粉
--------
第十章 国画的鉴定——摹本与赝品
一、摹本例
二、赝品的制作
三、真伪的鉴定
--------

下篇 中国绘画史概况
第十一章 上古时期
一、汉
二、六朝
三、谢赫六法
--------
第十二章 隋、唐
一、人物画的黄金时代
二、山水画的变化
三、中唐以降的画坛
--------
第十三章 五代、宋
一、北方画系
二、南方画系
三、徐熙、黄筌二体
四、宫廷美术的全盛期
五、文人画的萌芽
六、雄浑空灵的风味
七、减笔的画法
--------
第十四章 元
一、文人画的奠基
二、元末四大家
三、简逸的花鸟人物画
四、宋、元画的异同
--------
第十五章 明
一、宫廷绘画的重建
二、奔放的浙派
三、温雅的吴派
四、风格野逸的花鸟、人物画
五、南北二宗论
--------
第十六章 清
一、遵行古法的四王山水画
二、洒脱创新的遗民画派
三、西风吹来的涟漪
四、狂怪不羁的扬州画坛
五、金石派及海上画派
--------

《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
绪论
第一章 萌芽与酝酿
第二章 古典的成立
第三章 变古与复古
第四章 中国书法发展的新趋势
附录 中国书法的相关工具与基本知识

《优雅03:陶瓷之路》
第一章 团泥幻化的史前陶艺
第二章 商、周两代的陶瓷发展
第三章 秦、汉、六朝的陶艺成就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艺术
第五章 宋代陶瓷的创作高峰
第六章 辽、金、元陶瓷的发展
第七章 明清两代陶瓷盛况

《优雅04:中国图书三千年》
第一章 中国最早的图书
第二章 纸的发明及盛唐以前的图书
第三章 印刷术的发明及唐、五代的图书
第四章 两宋时代的图书
第五章 金、元时代的图书
第六章 明代的图书
第七章 清代的图书

《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
第一章 广土众民的哀乐——《诗经》
第二章 潇湘逐客的情愁——楚辞
第三章 帝国辞臣的讽颂——汉赋
第四章 乱世烟尘中的别调——六朝诗歌
第五章 内欢与飞扬的顿挫雄风——唐诗(一)
第六章 瑰诡与平易的起伏姿采——唐诗(二)
第七章 软语温唱与狂词悲歌——宋词

《优雅06:中国花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先秦花艺
第三章 汉魏六朝花艺
第四章 隋唐五代花艺
第五章 宋辽金元花艺
第六章 明代花艺
第七章 清代花艺
第八章 民国花艺
第九章 当代花艺
第十章 结论

《优雅07:篆刻的雕琢》
自序
第一章 玺印源流
第二章 玺印形制
第三章 印文内容
第四章 玺印类别
第五章 玺印的著录与研究
第六章 篆刻名家简介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自序
第一章 中国建筑的起源及特征
第二章 一座中国建筑是如何造起来的?
第三章 中国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第四章 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第五章 历代有名的建筑

《优雅09:茶的味道》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茗茶
第二章 中国茶泉
第三章 中国茶器
第四章 中国茶术
结论

《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
前言   昆曲为何能“久衰而未绝”?
第一章 迤逦之声起昆山
第二章 宫廷昆曲漫话
第三章 百年昆曲的生生死死
附录   近世昆曲逸闻萃录
精彩页
    面对一幅画,该是如何看法?怎样才能提高对国画的欣赏能力?
    当你在博物馆的画廊参观,或在其他场合面对着一幅美妙的图画,甚或在家里翻阅画册,看了之后,感到很有趣味,有份怡然自得的心情,那你已经获得了“欣赏”的乐趣。
    自古以来,提到中国画家的创作,时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画家对所见所闻有着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凭着优于常人的条件,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我们也常说,一幅很好的作品是具有生命的,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进而使观赏者受到感染。反过来说,艺术品须被观赏者察觉到它的奥妙处,才能传达所含蕴的美。画面上所具有的美,是画家个人主观或客观的产物,虽然不一定能得到每位观赏者接近同意,照样可以引起多数人的赞赏,可见在美的观赏上还是有共同认可的范围的。
    实际观赏的时候,面对同样的一幅作品,难免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比如带着科学分析的眼光来审查,用超越理智的观点来批评,凭着一时情绪上的好恶来反应,甚至于三者错综复杂混在一起。更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说:“我欣赏不出这幅画在表现什么。”“你说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国画也好,西画也好,画家都是用“形状”与“色彩”作为表现的媒介。“形”与“色”不像一般语言文字,每个人都学过、认识,两个人看到同样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别。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通过学习、训练,懂得了运用语言文字来沟通彼此的心灵,可是在“形”与“色”的认识上,除了专业人员和特别爱好者,很少有人曾经用心过。孔夫子说过“视而不见”,为什么看了还等于没看到呢?在欣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画面上的“形形色色”,更要“见到”这“形形色色”告诉我们些什么。在这儿,我们不禁要问:面对一幅画,该是如何看法?怎样才能提高对国画的欣赏能力?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一则看画的故事。欧阳修家藏有一幅古画,画的是牡丹花丛下有只猫。他无法判定这幅画的好坏,而他的吴姓姻亲一见到就说:“这幅画画的是正午时分的光景,因为花瓣无精打采,色泽干燥,猫眼只露出一线,正是中午特有的现象。”这位欣赏者已经深切体会到画家把握时间的特色,也说明创造者和观赏者都有很深刻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画家,和观赏者一样,要认真地去审视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比方说,中国的山水画家虽然很少对景下笔,却长年累月地流连在真山真水里,深刻地观察体会,才将其表现出来。例如公元十世纪、十一世纪间的大画家范宽,就是居住在深山里,纵目四顾,求取山川四时变化的趣味,即使是在寒冷的雪夜,也照样徘徊浏览,寻求创作的灵感。公元十二世纪,宋徽宗告诉宫廷画家们:孔雀往高处去时会先举左脚。好的画家在一番深刻观察后,才能把握画题的造型和色彩。
    作为一个欣赏者,如能了解中国绘画发展目前被大多数人欣赏,乃至于创作上所共同遵循的一些原则,当有助于更深层地领略这门艺术的奥妙。本书就是要讨论如何去了解中国画的。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也是主要的篇幅,介绍的是如何欣赏中国绘画。自古以来,有关中国绘画的评鉴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可以视为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例如,公元六世纪,南齐谢赫就曾整理前代人的看法,发表了有名的“六法论”,直到今天仍是论画所常引用的。至于各朝各代的画论,更是琳琅满目。循着先贤的脚步,我们今天谈国画的赏鉴,当然还是植根于传统,不敢说是保证超越前人,然而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具备了许多往昔累积的优厚条件。谈画很重要的还是直接拿画来谈,古代所憧憬与标榜的左图右“文”,在今日的印刷技术下,已经可以毫无问题地服。就画论画,才能直接接触到画的核心,画是“看”的,不是“听”的,眼见为准,耳食是病。本着这个原则,这一部分所谈到的,一定是举图为证,让读者能看得到,避免坠入谈玄说理的层次。拜今日印刷术之赐,图片的效果虽比不上原画,已经可以做到“次真迹一等”了,这也使我们比古人更容易去了解中国的传统绘画。苏东坡形容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一幅画时何尝不是如此?这是前面提到过的,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画的分析,本书采取的步骤,可以从篇目的次序看出来。首先是国画的“观”点。这个“观”点,毋宁说是画家如何来看大自然,尤其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山水画”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到画家如何作画,也就容易起共鸣了。其次谈的是画面的整体气氛,以及如何从画家所安排的章法虚实来领略。画既是以“形色”为基础,接下来谈的则是构成画里形象的“用笔法”和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单色的“墨画”是中国绘画的特“色”,国人论画甚至于只归结到“笔”、“墨”两端,可见它的重要性。毛笔是中国美术的利器,书法与绘画一向相提并论,关系犹如孪生子,技巧与美感的相通之处,当然值得我们讨论。诗、书、画又是三位一体,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国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本书用了两个章节来介绍。画上的款题、加盖的印章,以及能卷能舒的装裱方式,都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虽是画外之物,却不能忽视。此外,画有正正规规画出的,也有逸出常规的做法,“笔墨游戏”这一章希望带给读者相对宽阔的看法——只要是好画,就可以欣赏,而不必管表达方式如何。真画、假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观赏后又有“鉴别”的需要,上篇的很后一章是想带给读者关于真画和假画的观念。很后一部分介绍的是中国画的历史,从上古到晚清,是纵向的发展关系,期望能在欣赏的层次上使读者了解到画家之间的传承关系。
    作者多年来从事的都是有关绘画教育的工作,如这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中国绘画的领域,于愿已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优雅丛书系列(套装共10册)(文轩在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耀庭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2200223000017
开本 其他
页数 266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435千字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