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若,现存词作349首,刊印为《饮水集》和《侧帽集》,后多称《纳兰词》。词风淡雅又不乏真情实意,哀感顽艳却并不媚俗,感情简单质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广为传唱,一时有“家家传唱饮水词”之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字里行间,真情天然流动,饱含着美好的感情和纯真的激情。
轻轻翻开《一生最爱纳兰词(全词彩插珍藏版)》,透过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书里。
《一生最爱纳兰词(全词彩插珍藏版)》收录的纳兰容若的词,是对其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注释、赏析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
同时,同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忆江南(昏鸦尽)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①梅。心字②已成灰。
注释
①胆瓶: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形如悬胆而得名。
②心字:即心字香,一种炉香名。
赏析
彤云密布的冬日黄昏里,隐约有一只瘦小的乌鸦,它越飞越远,身影也越来越小,直到融进那一望无垠,萧瑟的旷野尽头。旷野中,是谁惆怅无尽,若有所思?天宇问,是谁独立寒秋,无言有思?何事令她难更思量?何人令她爱恨交加?罢了罢了,“往事休堪惆怅,前欢休要思量”。罢了罢了,“人心情绪自无端,莫思量,休退悔”。
熏香如心,飘起袅袅的青烟,暖香熏透她的闺阁;急雪翻飞,缕缕纷纷,柳絮因风吹般地飘飞而起。雪白色的胆瓶中刚插上的梅花,冬风吹近暖暖的闺房,化作清风,卷起阵阵幽香。这本是闲极雅极的适意景致,奈何她的心中竟也卷不起一丝快乐的涟漪。冬风益发强劲,心形的盘香燃烧殆尽,地上只留下一道心形的香灰。周体转凉,心中凄凉寂寞,次第已如燃尽的熏香一般,化作了死灰。
这首词营造了两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场景。“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是第一个场景;“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是第二个场景。前一个场景是在冬天黄昏的野外,第二个场景则是在少女的闺房中。
从旷野到香阁,从大环境到小空间,从“小立恨因谁”到“心字已成灰”,各个层面都能看到词人在情感上的变化。而这中间也有一个转变的标志,就是“急雪乍翻”,它是词中情感变化和时空转换的交点。前面或许是“秋凉”罢了,而后面明显可以感觉到“凄冷”的环境氛围。
纳兰这首词中“心字已成灰”巧妙而自然地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在意象上指的是心形的熏香燃烧完后,在地面上留下的心形灰烬;另一方面,又可以指词中人物在情感上的“心如死灰”。这样真挚的情感表现方式,或许正是纳兰性德的词令人感动的根本。
忆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①鹤渡,翠华争拥六龙②看。雄丽却高寒。
注释
①紫盖:紫色车盖,帝王仪仗之一,借指帝王车驾。双:即船头绘有鸟图像的船,此处指皇帝的游船。
②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六龙: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匹马,马八尺称龙,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赏析
康熙帝巡行江南时,纳兰扈从前往,头一次来到这里,见到白居易口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他忍不住挥笔描绘眼见之美。
景有致,城却是个厚重的城,这“旧长安”,本是八代王朝的都城,历史风尘,留下厚重的城墙,是个别有雅韵的地方。对于南京古城,个人十分喜爱,那沿途的树木,即使是秃了树干的,都有无限意味,更别说当年的旧长安了。古城,文人大都是喜爱的。
然而在这城中,忽然迎来了皇帝的驾临。紫盖双鹚,可见,车队船队十分壮观,百姓“拥六龙看”,围凑在四周看着热闹,看这难得一见的壮观车队,或者还想目睹一回龙颜。然而,雄丽之景,纳兰却觉高寒,众人皆醉我独醒,应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不得不想起东坡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高处起舞的寒凉,怎比得上人间的平凡生活?也不知,纳兰这一声“高寒”,是替自己悲哀还是为康熙觉得悲哀。也许是为自己那始终被限制的人生而觉得拘谨不安,也许,是为了生活毫无选择、毫无空间的喘息颇为难耐,也许是为着迟迟不能如愿的抱负而深感无奈,也许是为着感情无法自已的愁苦而心有凄凉。
而康熙呢,作为高高在上的帝王,他享尽了荣华富贵,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压迫他的理想,没有人夺走他的爱人,这样的出行,翠华六龙,百姓围观人声鼎沸。他坐在华盖下着着自己的龙袍,他被保护、簇拥,却从未有机会享受百姓平凡生活的欢愉,这样的高处,他不觉得寒冷吗?
康熙怎佯想,又从何知晓呢?纳兰这一叹“高寒”,又悲凉,又无奈。喧闹的人声之中,也难得有个纳兰,顿觉高寒不已,由衷地觉得悲哀。
即便家家都争唱饮水词,这纳兰的心事,又有几人知晓呢?
忆江南(江南好,城阕尚嵯峨)
江南好,城阕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①,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②夜深歌。
注释
①故物:旧物,前人遗物。石马:石雕的马,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这里指前代帝王陵墓前的石刻。
②玉树:被视作亡国之音,这里泛指柔美的曲调。
赏析 历史古城自有它的风韵。
纳兰这一回江南之游历,看着这南京城一派繁华,自然是有了些许的感叹,却又不由得担忧惆怅起来。
“江南好,城阕尚嵯峨”,美好的江南如今还留有前朝繁华的遗迹,这里城墙巍峨,不禁让人怀念起故物。“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然而,当下之景已不是当年之景,当下的王朝也已不是当年的王朝,面对此景,纳兰心中激起“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绪,可谓触景而伤情。
何时,一个动荡的年代会随新城池的产生而消逝?何时,一个兴盛的王朝会随城墙倒塌而沉沦?何时,我们亦会成为今后这里的人们眼中之故物?雕栏玉砌犹在,却只是朱颜已改,历史兴亡,各带有各自的注脚,只是回头望去,觉得尤其迅疾。
不知不觉,纳兰的思绪陷入了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那首《玉树后庭花》: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都归于乐寂中,陈后主沉醉在他温柔的美梦里,听着听着,最后果真是不长久地归于沉寂。一朝盛世因这一阕好曲有了声名,同时因这一阕好曲丢了盛世本可延续的命运。这落红可是如此之美,只惜花开一现,并不长久。落地无声,花开易见,花落难寻。可惜,可叹,可悲啊!
不知纳兰在这里写到“玉树”时,是否也怀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心情?是否有那感时伤怀的痛楚和那无边的忧虑呢?
巍峨的城墙下,原本昌盛的城池在热闹繁华的景象之后,早已不见了痕迹。此时的盛景与没落的年代对比,令人不禁想要逃遁这思潮暗涌的沉重。此时“尚在”的城池,谁知何时就会成为“惟有”的旧物?
也难怪李易安会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纳兰亦如是罢。
P1-3
他为情生
胸纳幽兰,神容自若。清丽雅致的名字,却带着一身忧郁淡漠的气质,仿佛这位才华横溢的富家公子,是误人凡尘的精灵,为体味世间的忧伤而来。
的确,纳兰的词作中,“愁”“泪”“恨”等字眼触目即是,无处排遣的抑郁困惑,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连他年迈的父亲纳兰明珠读罢也不禁扼腕叹息:“你什么都有了,为何还这样不快?”为何?为
“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的富贵出身,为“情到浓时情转薄”的悲凉无奈,为萦绕于心又挥之不去的浓浓悲情。
纳兰天资聪颖,能文能武,是权倾朝野的宰相纳兰明珠的长子,是康熙皇帝钦点的御前侍卫,是才情洋溢的翩翩公子,却偏偏不是他希望成为的那个自由人。如若,爱情能驱散容若心中的阴霾,那么,他也不会这般郁郁寡欢了吧?只是,三段真挚凄美的感情最终都求而不得,得之却又无法长久。自妻子卢氏香消玉殒,纳兰的深情便也随之埋进泥土,从此,笔墨间“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句句血泪,字字惊心,读来无不叫人愁肠寸断。
撇开文字不说,纳兰的性情倒是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有几分相似,都是出身相门的富贵公子,都是情深义重的款款情人,难怪乾隆皇帝在读完《红楼梦》时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也。”只是,大规园里有纳兰影子的又何止宝玉一个?至情至性、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满腹才情,却又抑郁寡欢,悲凉不已。
纳兰吟“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为雪花飘零而悲;黛玉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为落花凋零而哭。却不知,他们的命运同这番景致有着相似的凄美。悲观的性格决定了悲剧的一生。如果说黛玉是一颗令人怜惜的泪珠儿,那么纳兰容若,便是一朵绽放幽香的兰花,浓而不烈,香而不浊,就像他的词,唇齿留香,余韵无穷。
是天妒英才也好,积郁成疾也罢,三十一岁的生命终究还是太过短暂。可是,容若的一生并不苍白,他为情而生,为情而苦,为情而亡,他是那个时代里为爱而纯粹活过的人。他度过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徐志摩如是说。
纳兰的离开,让三百多年前的情愫心事被静静掩埋。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将用怎样的眼界来看待他,于他已不重要。那些动人的词句将被有缘人一次次传送,又以另一种方式被我们默默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