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苦茶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1. 《苦茶随笔》是周作人对人生的一种清醒的思考,“苦”是平淡中的成长,“苦”味是周作人散文中独特的韵味,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2. 《苦茶随笔》不仅开启了周作人的茶意清新主义,也是周作人散文创作进入高潮的标志。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录五十一篇文章,大多为杂文,以苦茶为名,正见周作人心中之苦,笔下之苦。苦而觉爽快,却是大人的可怜处。个中滋味,诸君自知。文章内容强调思想的自由性与独立性,颇有些针对他人批评的反批评,为前此所不多见。本集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自此,周氏散文创作进入高潮。
目录
目?录

关于苦茶/001

骨董小记/005

论语小记/011

洗斋病学草/018

厂甸之二/026

食味杂咏注/034

东京散策记/040

科学小品/048

猫头鹰/054

古槐梦遇序/059

重刊袁中郎集序/062

现代散文选序/071

长之文学论文集跋/075

墨憨斋编山歌跋/080

儿童故事序/088

古音系研究序/092

希腊的神与英雄与人/097

画廊集序/102

现代作家笔名录序/107

半农纪念/110

隅卿纪念/115

与谢野先生纪念/120

关于命运/124

关于命运之二/130

弃文就武/136

杨柳/141

关于孟母/147

保定定县之游/152

日本管窥/159

关于十九篇/171

小引/171

一?关于宫刑/172

二?关于林琴南/174

三?关于读圣书/178

四?关于分娩/180

五?关于捉同性恋爱/183

六?关于“王顾左右”/185

七?蔼理斯的时代/188

八?阿Q的旧帐/191

九?关于耆老行乞/193

十?关于写文章/195

十一?关于写文章二/199

十二?岳飞与秦桧/201

十三?关于讲道理/204

十四?关于扫墓/207

十五?关于英雄崇拜/209

十六?蛙的教训/213

十七?关于考试/216

十八?关于割股/219

十九?情理/222

后记/225
精彩页
    关于苦茶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罢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古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品质人。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一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

    “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妙药也。每斤银八钱。”案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

    “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又《茶经》有类似的话云:

    “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南越志》则云:

    “茗苦涩,亦谓之过罗。”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卢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我只好从茶壶里去拿出一片叶子来,仿佛制腊叶似的弄得干燥平直了,仔细看时,我认得这乃是故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枸朴树的就是,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龟壳。原来这可以泡茶吃的,虽然味大苦涩,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将就斋主人也只喝了两口,要求泡别的茶吃了。但是我很觉得有兴趣,不知道在白菊花以外还有些什么叶子可以当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山有栲一条下云:

    “山樗生山中,与下田樗大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五杂俎》卷十一云:

    “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宿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此与现今炒黑豆作咖啡正是一样。又云: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卷十记孔林楷木条下云:

    “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干而茹之,即俗云黄连头。”孔林吾未得瞻仰,不知楷木为何如树,唯黄连头则少时尝茹之,且颇喜欢吃,以为有福建橄榄豉之风味也。关于以木芽代茶,《湖雅》卷二亦有二则云:“桑芽茶,案山中有木俗名新桑荑,采嫩芽可代茗,非蚕所食之桑也。柳芽茶,案柳芽亦采以代茗,嫩碧可爱,有色而无香味。”汪谢城此处所说与谢在杭不同,但不佞却有点左袒汪君,因为其味胜茶的说法觉得不大靠得住也。

    许多东西都可以代茶,咖啡等洋货还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这些花样,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绿的为限,红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这也别无多大道理,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茶叶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进茶叶去,吃惯了就成了规矩,如此而已。对于茶有什么特别了解、赏识、哲学或主义么?这未必然。一定喜欢苦茶,非苦的不喝么?这也未必然。那么为什么诗里那么说,为什么又叫作庵名,岂不是假话么?那也未必然。今世虽不出家亦不打诳语。必要说明,还是去小学上找罢。吾友沈兼士先生有诗为证,题曰“又和一首自调”,此系后半首也:

    端透于今变澄彻,鱼模自古读歌麻;

    眼前一例君须记,荼苦原来即苦茶。

    (二十四年二月)





古董小记

从前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其中有一句云“老去无端玩骨董”,有些朋友便真以为我有些好古董,或者还说有古玩一架之多。我自己也有点不大相信了,在苦雨斋里仔细一查,果然西南角上有一个书厨,架上放着好些玩意儿。这书厨的格子窄而且深,全厨宽只一公尺三五,却分作三份,每份六格,每格深二三公分,放了“四六判”的书本以外大抵还可空余八公分,这点地方我就利用了来陈列小小的玩具。这总计起来有二十四件,现在列记于下。

    一、竹制黑猫一,高七公分,宽三公分。竹制龙舟一,高八公分,长七公分,是一个友人从长崎买来送我的。竹木制香炉各一,大的高十公分,小者六公分,都从东安市场南门内摊上买来。二、土木制偶人共九,均日本新制,有雏人形,博多人形,仿御所人形各种,有“暂”“鸟边山”“道成寺”各景,高自三至十六公分。松竹梅土制白公鸡一,高三公分。

    三、面人三,隆福寺街某氏所制,魁星高六公分,孟浩然连所跨毛驴共高四公分,长眉大仙高四公分,孟浩然后有小童杖头挑壶卢随行,后有石壁,外加玻璃盒,价共四角。搁在斋头已将一年,面人幸各无恙,即大仙细如蛛丝的白眉亦尚如故,真可谓难得也。

    四、陶制舟一,高六公分,长十二公分,底有印曰一休庵。篷作草苫,可以除去,其中可装柳木小剔牙签,船头列珊瑚一把,盖系“宝船”也。又贝壳舟一,象舟人着蓑笠持篙立筏上,以八棱牙贝九个,三贝相套为一列,三列成筏,以瓦楞子作蓑,梅花贝作笠,黄核贝作舟人的身子,篙乃竹枝。今年八月游江之岛,以十五钱买得之,虽不及在小凑所买贝人形“挑水”之佳,却也别有风致,盖挑水似艳丽的人物画,而此船则是水墨山水中景物也。

    五、古明器四,碓灶猪人各一也。碓高二公分,宽四公分,长十三公分。灶高八公分半,宽九公分。猪高五公分,长十一公分。人高十二公分。大抵都是唐代制品,在洛阳出土的。又自制陶器花瓶一,高八公分,中径八公分,上下均稍小,题字曰:忍过事堪喜。甲戌八月十日在江之岛书杜牧之句制此,知堂。底长方格内文曰:苦茶庵自用品。其实这是在江之岛对岸的片濑所制,在素坯上以破笔蘸蓝写字,当场现烧,价二十钱也。

    六、方铜镜一,高广各十一公分,背有正书铭十六字,文曰: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其下一长方印,篆文曰薛晋侯造。

    总算起来,只有明器和这镜可以说是古董。薛晋侯镜之外还有一面,虽然没有放在这一起,也是我所喜欢的。镜作葵花八瓣形,直径宽处十一公分半,中央有长方格,铭两行曰:湖州石十五郎炼铜照子。明器自罗振玉的图录后已著于录,薛石的镜子更是文献足征了。汪日桢《湖雅》卷九云:

    “《乌程刘志》:湖之薛镜驰名,薛杭人而业于湖,以磨镜必用湖水为佳。案薛名晋侯,字惠公,明人,向时称薛惠公老店,在府治南宣化坊。”又云:

    “《西吴枝乘》:镜以吴兴为良,其水清冽能发光也。予在婺源购得一镜,水银血斑满面,开之止半面,光如上弦之月。背铸字两行云,湖州石十三郎自照青铜监子,十二字,乃唐宋殉葬之物也。镜以监子名,甚奇。案宋人避敬字嫌名,改镜曰照子,亦曰鉴子,监即鉴之省文,何足为异。此必宋制,与唐无涉,且明云自照,乃生时所用,亦非殉葬物也。”

    梁廷楠《藤花亭镜谱》卷四亦已录有石氏制镜,文曰:“南唐石十姐镜:葵花六瓣,全体平素,右作方格而中分之,识分两行,凡十有二字,正书,曰:湖州石十姐摹练铜作此照子。予尝见姚雪逸司马衡藏一器,有柄,识曰:湖州石念二叔照子。又见两拓本,一云:湖州石十五郎炼铜照子,一云:湖州石十四郎作照子,并与此大同小异,此云十姐,则石氏兄弟姊妹咸擅此技矣。云照子者亦唯石氏有之,古不过称鉴称镜而已。石氏南唐人,据姚司马考之如此。”

    南唐人本无避宋讳之理,且湖州在宋前也属于吴越,不属南唐,梁氏自己亦以为疑,但深信姚司马考据必有所本,定为南唐,未免是千虑一失了。

    但是我总还不很明白古董究竟应该具什么条件。据说古董原来只是说古器物,那么凡是古时的器物便都是的,虽然这时间的问题也还有点麻烦。例如巨鹿出土的宋大观年代的器物当然可以算作古董了,那些陶器大家都知宝藏,然而午门楼上的板桌和板椅真是历目前的很好材料,却总没法去放在书房里做装饰,固然难找得第二副,就是想放也是枉然。由此看来,古器物中显然可以分两部分:一是古物,二仍是古物,但较小而可玩者,因此就常被称为古玩者是也。镜与明器大抵可以列入古玩之部罢,其余那些玩物,可玩而不古,那么当然难以冒扳华宗了。古玩的趣味,在普通玩物之上又加上几种分子。其一是古。古的好处何在,各人说法不同,要看他是那一类的人。假如这是宗教家派的复古家,古之所以可贵者便因其与理想的天国相近。假如这是科学家派的考古家,他便觉得高兴,能够在这些遗物上窥见古时生活的一瞥。不佞并不敢自附于那一派,如所愿则还在那别无高古的理想与热烈的情感的第二种人。我们看了宋明的镜子未必推测古美人的梳头匀面,“颇涉遐想”,但藉此知道那时照影用的是有这一种式样,就得满足,于形色花样之外又增加一点兴味罢了。再说古玩的价值其二是稀。物以稀为贵,现存的店铺还要标明只此一家以见其名贵,何况古物,书夸孤本,正是应该。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不甚赞同,因为我所有的都是常有多有的货色,大抵到每一个古董摊头去一张望即可发见有类似品的。此外或者还可添加一条,其三是贵。稀则必贵,此一理也。贵则必好,大官富贾买古物如金刚宝石然,此又一理也。若不佞则无从措辞矣,赞成乎?无钱;反对乎?殆若酸蒲桃。总而言之,我所有的虽也难说贱却也决不贵。明器在国初几乎满街皆是,一个一只洋耳,镜则都在绍兴从大坊口至三埭街一带地方得来,

    在铜店柜头杂置旧锁钥匙小件铜器的匣中检出,价约四角至六角之谱,其为我买来而不至被烊改作铜火炉者,盖偶然也。然亦有较贵者,小偷阿桂携来一镜,背作月宫图,以一元买得,此镜《藤花亭镜谱》亦著录,定为唐制,但今已失去。

    玩古董者应具何种条件?此亦一问题也。或曰,其人应极旧。如是则表里统一,可以养性。或曰,其人须极新。如是则世间谅解,可以免骂。此二说恐怕都有道理,不佞不能速断。但是,如果二说成立其一,于不佞皆大不利,无此资格而玩古董,不佞亦自知其不可矣。

    (二十三年十月)



论语小记

近来拿出《论语》来读,这或者由于听见南方读经之喊声甚高的缘故,或者不是,都难说。我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至少《大》《中》《论》《孟》《易》《书》《诗》这几部都曾经背诵过,前后总有八年天天与圣经贤传为伍,现今来清算一下,到底于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我恐怕要使得热诚的儒教徒听了失望,实在没有什么。现在只说《论语》。

    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苏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平淡无奇,我凭了这个觉得《论语》仍可一读,足供常识完具的青年之参考。至于以为圣书则可不必,太阳底下本无圣书,非我之单看不起《论语》也。一部《论语》中有好些话都说得很好,我所喜欢的是这几节。其一是《为政》第二的一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二是《阳货》第十七的一章:“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太炎先生《广论语骈枝》引《释文》,鲁读天为夫,“言夫者即斥四时行百物生为言,不设主宰,义似更远。”无论如何,这一章的意思我总觉得是很好的。又《公冶长》第五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喜欢这一章,与其说是因为思想还不如说因为它的境界好。师弟三人闲居述志,并不像后来文人的说大语,动不动就是揽辔澄清,现在却只是老老实实地说说自己的愿望,虽有大小广狭之不同,其志在博施济众则无异,而说得那么质素,又各有分寸,恰如其人,此正是妙文也。我以为此一章可以见孔门的真气象,至为难得,如《优选》末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一章便不能及。此外有两章,我读了觉得颇有诗趣,其一《述而》第七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二《子罕》第九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来这种文章如在《庄子》等别的书里,并不算希奇,但是在《论语》中却了。朱注已忘记,大家说他此段注得好,但其中仿佛说什么道体之本然,这个我就不懂,所以不敢恭维了。《微子》第十八中又有一章狠特别的文章云: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不晓得为什么缘故,我在小时候读《论语》读到这一章,很感到一种悲凉之气,仿佛是大观园末期,贾母死后,一班女人都风流云散了的样子。这回重读,仍旧有那么样的一种印象,我前后读《论语》相去将有四十年之谱,当初的印象保存到现在的大约就只这一点了罢。其次那时我所感到兴趣的是记隐逸的那几节,如《宪问》第十四云: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又《微子》第十八云: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

    在这几节里我觉得末了一节顶好玩,把子路写得很可笑。遇见丈人,便脱头脱脑地问他有没有看见我的老师,难怪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忽然十分恭敬起来,站了足足半天之后,跟了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师的命再去看,丈人已经走了,大约是往田里去了吧,未必便搬家躲过,子路却在他的空屋里大发其牢骚,仿佛是戏台上的独白,更有点儿滑稽,令人想起夫子的“由也喭”这句话来。所说的话也夸张无实,大约是子路自己想的,不像孔子所教,下一章里孔子品评夷齐等一班人,“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发中权”,虽然后边说我则异于是,对于他们隐居放言的人别无责备的意思,子路却说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何等言重,几乎有孟子与人争辩时的口气了。孔子自己对他们却颇客气,与接舆周旋一节很可看,一个下堂欲与之言,一个趋避不得与之言,一个狂,一个中,都可佩服,而文章也写得恰好,长沮桀溺一章则其次也。我对于这些隐者向来觉得喜欢,现在也仍是这样,

    他们所说的话大抵都不错。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很能说出自家的态度。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很能说出孔子的态度。说到底,二者还是一个源流,因为都知道不可,不过一个还要为,一个不想再为罢了。周朝以后一千年,只出过两个人,似乎可以代表这两派,即诸葛孔明与陶渊明,而人家多把他们看错作一姓的忠臣,令人闷损。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个农工,不再来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要留住他,看上面各人的言动虽然冷热不同,全都是好意,毫没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孔子的应付也是如此,这是颇有意思的事。外国的隐逸是宗教的,这与中国的截不相同,他们独居沙漠中,绝食苦祷,或牛皮裹身,或革带鞭背,但其目的在于救济灵魂,得遂永生,故其热狂实在与在都市中指挥君民焚烧异端之大主教无以异也。二者相比,似积极与消极大有高下,我却并不一定这样想,对于自救灵魂我不敢赞一辞,若是不惜用强硬手段要去救人家的灵魂,那大可不必,反不如去荷蒉植杖之无害于人了。我从小读《论语》,现在得到的结果除中庸思想外乃是一点对于隐者的同情,这恐怕也是出于读经救国论者“意表之外”的罢?

    (二十三年十二月)



洗斋病学草

民国以来我时常搜集一点同乡人的著作。这其实也并不能说是搜集,不过偶然遇见的时候把他买来,却也不是每见必买,价目太贵时大抵作罢。贵与不贵本来没有一定标准,我的标准是我自己擅定的,大约十元以内的书总还想设法收得,十元以上便是贵,十五元以上则是很贵了。贵的书我只买过两三部,一是陶元藻的《泊鸥山房集》,一是鲁曾煜的《秋塍文钞》——鲁启人是汤绍南的老师,《秋塍三州诗钞》又已有了,所以也把《文钞》搜了来,可是实在觉得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种情形,既不广收罗,又是颇吝啬,所搜的书清朝的别集一部分一总只有百五十部,其中还有三五部原是家藏旧有的。

    看同乡人的文集,有什么意思呢?以诗文论,这恐怕不会有多大意思。吾乡近三百年不曾出什么闻人,除章实斋是学者外——因为我所说的只是山阴会稽的小同乡,所以邵念鲁也没有算在里面——只有胡天游王衍梅几个人略有名声,很近则李慈铭,但这些大都还是一种正宗里的合作,在我既然不懂得,也不感到兴趣,《越缦堂日记》或者要算是例外。近代的人用了传统的五七言和古文辞能够做出怎样的东西呢?载道,或者是的,不过这于我没有缘分。要能言志,能真实的抒写性情,乃是绝不容易的事。高明如陆放翁,诗稿有八十卷之多,而其很好的代表作据我看来还只是沈园柳老不飞绵等几章,其他可知矣。还有纪事与写景呢?事与景之诗或者有做得工的,我于此却也并没有什么嗜好,大约还是这诗中的事与景,能够引起我翻阅这些诗文集的兴趣。因为“乡曲之见”,所以搜集同乡人的著作,在这著作里特别对于所记的事与景感到兴趣,这也正由于乡曲之见。纪事写景之工者亦多矣,今独于乡土著述中之事与景能随喜赏识者,盖因其事多所素知,其景多曾亲历,故感觉甚亲切也。其实这原来也并不限于真正生长的故乡,凡是住过较长久的地方大抵都有这种情形,如江宁与北京,读《帝京景物略》于其文章之外也觉得别有可喜,只是南京一略未得见,乃大可惜耳。但是诗文集中带有乡土色彩的却是极少,我所看过的里边只有一种较可取,这乃是家中旧有的一部,是作者的儿子在光绪丙戌(一八八六)年送给先君的。书名“洗斋病学草”,凡二卷,光绪甲申刊,题踵息道人著,有自序,有道装小像,以离合体作赞,隐浙江山阴胡寿颐照八字。胡字梅仙,光绪丁卯举人,自序言性喜泰西诸书,读之得以知三才真形,万物实理,集卷上有《感事漫赋》四首,分咏天主堂同文馆机器局招商局,诗未佳而思想明通,又卷下《咏化学》二首,注云:“泰西初译是书,尽泄造化之秘,华人未能悉读,多不之信。”序又言年三十七以病废,废四年始学诗自遣,学六年以病剧辍,先君题识谓其艰于步履,盖是两足痿痹也。全集诗才二百十首,所咏却多特殊的事物,颇有意思。如卷上有《香奁新咏》,序云:

    “古人咏香奁者多矣,余复何赘。唯有数事为时世装,登徒子皆酷爱焉,鄙意总以为不雅,援笔赋之,世有宋玉其人者,庶以余言为不谬尔。”其题凡四:

    一、俏三寸。注云:“脑后挽小髻,长仅三寸,初起江苏上海,今已遍传吴越,服妖也。”

    二、玉搔头。注云:“古有是饰,今间以五色,有插至数十枚者,抑何可笑也。”

    三、侧托。注云:“髻上横签,排列多齿,以金为之,或饰以玉石。”

    四、齐眉。注云:“额前珠络,一名西施额。”查范寅《越谚》卷中服饰类中只有齐眉一条,其注云:“此与网钗大同小异,彼双此单,彼分布两边,此独障额前,珠络齐眉而止,亦新制,起于咸丰年,奢华极矣。”俏三寸在小时候亦曾见过,仿佛如三河老妈子所梳,状似络纬肚者,不知范君何以一笔抹杀都不收入也。卷下又有《花爆八咏》,序云:

    “新春儿童竞放花爆,未知始于何时,名目奇异,古书亦未经见,习俗相沿,颇有意义,爰为分咏八绝,聊以讽世云尔。”所咏八种为花筒,赛月明,金盆捞月,双飞胡蝶,滴滴金,九龙治水,穿线牡丹,过街流星。其讽世无甚足取,但记录这些花爆的名目却是有意义的事,有些都是当年玩过的东西,却不知道现在的乡间小儿们也还玩不,会考之后继以读经,恐怕现代的小朋友未必会有我们那时候的闲适罢?

    又卷上有《越腊旧俗》诗共六首,凡三题:

    一、跳泥人。注云:“一人戴草圈,袒背,自首以下悉涂泥,比户跳舞,名曰跳泥人,跳字越音讹条。”

    二、跳黄牛。注云:“一人缚米囊作两角状蒙其首,一人牵其绳至市闾进吉语,呼其人作牛鸣以应,名曰跳黄牛。”

    三、跳灶王。注云:“一童盔兜装灶神,一妇人击小铜钲,媚以谀词,名曰跳灶王。三事皆乞丐为之。”案跳字越有二音,一读如挑去声,即跳跃义,一读如条,平声,谓两脚伸缩上下践地也,二义不同。此处跳字又引伸有扮演义,乡间演戏开场必先演八仙上寿曰请寿,次出魁星曰踢魁,次出财神曰跳财神,亦读条,《越谚》中写作足下火字。

    《越谚》卷中技术类中只列跳灶王一条,注云:“仲冬,成群锣唱,掞脸,蒙倛,即古傩也。”所云仲冬盖误,平常总在年底才有。顾禄《清嘉录》卷十二云:

    “跳灶王。跳俗呼如条音,王呼作巷平声。

    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杖,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注引《坚瓠集》云,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日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武林旧事》虽亦云二十四日市井迎傩,跳灶王之名恐很早见于褚书也。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跳灶王,丐者至腊月下旬涂粉墨于面,跳踉街市,以索钱米。江浙风俗多相似,跳灶王一事其分布即颇广,《清嘉录》十二月分中虽别录有跳钟馗,而泥人黄牛则悉不载,且《越谚》亦并缺此二项,洗斋之记录尤可感谢了。

    卷下又有越谣五首,注云,吾乡俗说多有古意,谱以韵语,使小儿歌之。题目凡五:

    一、夜叉降海来。注云:“夏日暴雨,多以是语恐小儿。”案降字疑应作扛,夏天将下阵雨,天色低黑,辄云夜叉扛海来,却不记得用以恐吓小儿。

    二、山里山。注云:“谚云,山里山,湾里湾,萝卜开花即牡丹。”

    三、上湖春。注云:“小蚌别名,谑语也。”诗云:渔舟斜渡绿杨津,一带人家傍水滨,村女不知乡语谑,门前争买上湖春。案蚌蛤多为猥亵俗语,在外国语

    中亦有之。上湖春,越语上字读上声。四、水胡芦。注云:“野鸭别名,即凫之很小者。”五、花秋。注云:“早稻别种。”诗云:

    祈晴祈雨听鸣鸠,未卜丰收与歉收,注定板租无荒旱,山家一半种花秋。案佃户纳租按收成丰歉折算,每年无定,唯板租则酌定数目,不论荒旱一律照纳也。

    以上五者,一系成语,二为儿歌,《越谚》卷上录有全文。三至五均系名物,《越谚》未收。范啸风盖畸人,《越谚》亦是一部奇书。但其诗文却甚平凡,殊不可解。近来得见其未刊稿本,有《墨妙斋诗稿》六卷,乃极少可取者,唯卷五杂咏中有《抓破脸》四绝句,注云:“白桃花而有红点者,俗以此名之。”诗不佳而题颇有意思,但这却并不是越中事物,不特未曾听过此名,即此三字亦非越语也。

    卷下又有四首七绝,题曰“间壁艳妇未起”,有序曰:“余友陶伯瑛孝廉方琯年未三十,攻苦得心疾,犹日课一文,数上公车,或惘惘出门,只身奔走数千里。今病益剧,忽喜吟诗,稿中有是题,同人无不大笑,孙彦清学博闻之醉骂曰,古人命题往往粗率类此,何足怪!设出老杜,诸君赞不绝口矣。余谓题虽俚着笔甚难,效颦一咏,纾情而已,大雅见哂弗顾焉。”方琯即方琦兄,见《复堂文续》亡友传中,其诗惜未得见,想当有佳句,若洗斋仿作则殊无可观,唯有此诗序我们得以知道此轶事并孙君之快语耳。我这样的读诗文集,有人或者要笑为买椟还珠,不免埋没作者的苦心。这大约是的,但是近来许多诗文集的确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可看,假如于此亦无足取,那简直是废书一册罢了。我也想不如看笔记,然而笔记大半数又是正统的,典章,科甲,诗话,忠孝节烈,神怪报应,讲来讲去只此几种,有时候翻了二十本书结果仍是一无所得。我不知道何以大家多不喜欢记录关于社会生活自然名物的事,总是念念不忘名教,虽短书小册亦复如是,正如种树卖柑之中亦必寄托治道,这岂非古文的流毒直渗进小说杂家里去了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苦茶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919289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26000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