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现代秩序困境的中国智慧)
内容
内容推荐
放眼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秩序、甚至人类文明再度处在动荡边缘:离战争不远,离危机更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也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
本书从历史大变局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性变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意蕴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律性,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球性意义,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了时代之问,并在实践中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重塑世界秩序、走出现代秩序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各种形态的文明共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目录
引言文明发展的困境
第一章 历史大变局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现实的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解放
第二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逻辑
一、精神标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
二、理想向度:五百年社会主义文明的坚守
三、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求索
四、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第三章 超越“资本的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性变革
一、物质文明:“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
二、政治文明:“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超越
三、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异化”的超越
四、社会文明:“和谐正义”对“冲突排斥”的超越
五、生态文明:“协调共生”对“无限逐利”的超越
第四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意蕴
一、“新”在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二、“新”在领导力量的先进性
三、“新”在“中国之治”的独特性
四、“新”在发展的和平性
第五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律性揭示
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三、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四、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六章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球意义
一、原创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文明话语权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二、先进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文明新内涵破解全球“四大赤字”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文明新道路为各国探索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四、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文明新特征推动世界文明新发展
第七章 大道而行: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回答现实之问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坚定主心骨,画出最大同心圆
三、坚持融入全球发展大局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相结合
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八章 大道同行 美美与共: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文明“交往形式”
二、当前世界多元文明的“交往形式”困局
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结束语共产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向度
后记
序言
引 言
文明发展的困境
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极
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即从
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
界。在这种分化中,世界得到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丰
富多彩。
在考古学和远古历史的研究中,“文明”是一个具
有组织性功能的概念,它有助于把关于人类早期生产、
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林林总总的研究,整合成一个边界相
对清晰、题材相对具体、方法相对鲜明的领域。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
蛮”一词相对立。在英法语言中,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
,“文明”被赋予社会进步的意涵,即社会与人性的发
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文明最初的标
志是“一块愈合的股骨”。在古老的年代,如果有人断
了股骨就无法生存,会被四处游荡的野兽吃掉。这些断
了股骨的人如得不到别人帮助,就不能打猎、捕鱼或逃
避野兽的伤害。因此,一块最早被发现的愈合的股骨,
表明有人将伤者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并且悉心照料,让他
慢慢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开始帮助别人,应该
是文明最初的标志。
大致说来,“文明”的概念,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用
法。第一,接受早期人类学的观念,把人类社会的演化
区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以“文明”为
更高级的阶段。第二,把“文明”作为人类的生活方式
,侧重生产活动、技术形态、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等。
第三,把“文明”作为“文化”的近义词或同义词使用
,或者是以“文明”对“文化”进行归类,通常是把若
干相近的文化归入一种文明,如西欧文明、拉美文明、
非洲文明。第四,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
是一种社会品质。” 不论是创造人本身的劳动,还是
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都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
活动。可以说,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
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关
键。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始终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客观
与主观的关系,力求克服二者的对立而达成它们的统一
。文明正是人的这种实践本质的运用,既表现为人改造
世界的实践活动,也表现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成果。第
五,用“文明”界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也就是把
基于具体地域的具有相对复杂的行为、制度和观念体系
的人群视为一个共同体,同“社会”的含义相近。人类
社会由众多部落、民族、国家等社会共同体组成,文明
通常指代这些社会共同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积极成
果的总和。如中国本身可以被视为一个“文明”单位,
中国这一社会共同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积极成果的
总和也可以被称为“中华文明”。在现实世界中,文明
发展的程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水平
精彩页
(一)什么是“现实的人”
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但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人”无论是个体的存在形式,还是群体的存在形式,都不可能脱离于历史与现实。马克思正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生产的规律,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抽象性和虚假性的塑造。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的人”得以形成的要素。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
从实践上看,“现实的人”具有五重属性:作为具有动物性需求的自然存在物、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存在物、作为有意识生物的类存在物、作为超越当下的实践存在物以及作为具体条件下的历史存在物。因此,为了克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人需要具有对自我的理性认识,在认识自身和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对违背规律的实践进行纠偏,不断挣脱束缚人和社会的各种枷锁,在自我解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通达“自由王国”。
因此,所谓“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上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认同的需求。
(二)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将唯物主义融入人类的经济社会的历史之中,正确阐明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了人的现实性。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为人民至上提供了基础的遵循,它是人民至上的理论起点,是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同我们党执政为民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充分显现了我们党的人民性和党性。
在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架中,有了“现实的人”的基础方可构建社会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百多年历史不是一部资本增殖史,而是一部不断认识“现实的人”的丰富属性的历史。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党员干部深情讲述了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床被子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书上按下了手印。小岗村创造的包干到户,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办法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就农业和农村问题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为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试点地区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为承包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这一套政策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现代秩序困境的中国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英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75065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24-04-01
首版时间 2024-04-01
印刷时间 202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386
CIP核字 2024071617
中图分类号 D61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