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丹霞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全景式描绘丹霞地貌的报告文学,她曾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度重点扶持作品。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特殊的造景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赤壁丹崖,万峰朝斗;沟谷岩穴,奇险幽秀;奇峰异石,拟人状物。还有她那丰富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系文化的遗存。

该书全面系统而力求准确,激情飞扬与内敛适度,可读性、科学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让读者了解丹霞、热爱丹霞。

内容推荐

作者马卡丹以生动的文学笔调,追溯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再现丹霞景观的雄奇曼妙,挖掘丹霞文化的丰厚内涵,展示丹霞研究的最新成果,嘹望丹霞申遗的美好前景,融文学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炉,读来趣味横生又启迪心智。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丹霞地貌领域长篇文学创作的空白。

目录

序/张胜友

第一章:叩问鸿蒙

 走向丹霞

 俯瞰沧桑

 丹霞山一览

 丹霞学滥觞

第二章:丹霞发育

 丹霞,分娩的阵痛

 水与风,雕塑大师

 青年丹霞风姿

 壮年丹霞身影

 老年丹霞绝唱

第三章:丹霞布局

 布局概览

 东南丹霞掠影

 西南丹霞扫描

 西北丹霞一瞥

第四章:丹霞特征

 丹霞基本特征

 丹霞正地貌

 丹霞负地貌

 丹霞与雅丹,异与同

 丹霞与喀斯特,异与同

第五章:丹霞景观

 生命的图腾

 天光一线映丹霞

 丹霞天生桥

 天池,丹霞特例

 岩面龟裂,丹霞之奇

 丹霞之谜

 丹霞象形石

第六章:丹霞文化《上)

 丹霞与道教文化

 丹霞与佛教文化

 丹霞与民俗文化

第七章:丹霞文化(下)

 丹霞与名人文化

 丹霞与书院文化

 丹霞与寇变文化

第八章:丹霞研究

 丹霞学,成型与成熟

 丹霞宣言: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当代徐霞客——黄进

 丹霞研究会的骨干们

第九章:丹霞申遗

 联合申遗,亮相世界的开端

 艰辛而充满憧憬的申遗之旅

 6省6处丹霞名山的惊艳亮相

 走向世界的丹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造山,造山!

古老的地球,原初的地球,最初覆盖着的该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吧!没有大陆,没有生命,浩淼的海水在浩渺的天空下,蒸发、上升,凝结、下降,周而复始。

地火在地心燃烧,岩浆在水下喷吐。要到什么时候,海水才能退却,大陆才能崛起,山,真正意义上的山,才会拔地而起,昂首向天?

是多少亿年那么漫长得几乎无休无止的等待呢?终于,地壳锲而不舍的运动有了结果,一片广袤的连成一体的古大陆浮出海面,地质学上称作“联合大陆”,联合大陆的周边,环绕着的是汪洋无边的古海,称作“古地中海”。

地质学家把地球形成以来的历史划分为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每个宙分为若干个“代”,每个“代”分为若干个“纪”,每个“纪”再分若干个“世”,数十亿年的地球史在“宙”、“代”、“纪”、“世”的归纳中掀开神秘的面纱,由朦胧一片,而渐渐清晰。

(一)太古宙:

大约距今38亿年至25亿年,那是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开始。

这个时候,地球表面,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开始形成,地壳经历了剧烈而漫长的地质运动,是不是有些疲倦了,需要稍事休息?突出海面的古大陆,似乎暂停了大开大阖急风暴雨式的抬升,只留下频繁的规模不大的起与伏,仿佛地球母亲隆起的胸脯,在微微地喘息。古老的极目无边的荒原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虫,没有鱼,更没有会飞会奔会爬会跳的乌或兽,甚至找不到一片苔藓,只有古老的太阳亘古地照耀,只有永不疲倦的风,忽而柔忽而猛忽而狂地拂过、掠过、扫过。

“太古宙”分为4个“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每个“代”都跨越了数亿年的时光,那是多么漫长、漫漶的史前啊!

(二)元古宙:

大约距今25亿年至5.7亿年。这个时候,地球表面虽然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但陆地在不断地扩大,“联合大陆”开始分离解体,形成若干块较大的陆地板块,海洋就充填在这些大陆板块之间,大体具备今天海洋陆地分布格局的雏形。

“元古宙”的意思,一种说法是原始生物的时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生命的诞生。在海洋中,结构简单的原始生物,比如海洋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了。地球,告别了漫漶的无生命的死寂,开始迎来了生命的丰富与绚丽。

“元古宙”分为3个“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每个“代”同样跨越了数亿年的时光。

(三)显生宙:

显生宙包含了3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古生代:

大约距今5.7亿年到2.5亿年之间。包含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这是古老生命的年代,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后来,鱼类开始出现,渐而大批繁殖,海洋中的各类动物达到了数干种。更值得载入史书的,是动植物的登陆。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地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动物也出现了,在近海与海滨生活。植物,登陆之后变得缤纷多彩,生命的绿色几乎覆盖了原本蛮荒的大陆的每一片角落。高大的植物相继出现,有的树木高达30多米。这些原始森林,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之后,成了深埋地下的大片煤田。有资料说,0.3米厚的煤层,需要6米厚的植物层方能压缩而成。我国华北地区最厚的煤层竟超过120米,要形成这样的煤层,原始的植物层重重叠叠,累计要有2400米厚,那是多么壮观啊!

这些古老年代的地层,经历了地壳的多次抬升与流水侵蚀、风化剥蚀,有的裸露在地表,成了今天旅游业青睐的景点。重庆万盛区有一处奥陶纪公园,就是利用奥陶纪距今4亿多年的古老地层布景招徕游客的。我的挚友李治莹在那工作了数年,每每听他绘声绘色描述奥陶纪公园景观的时候,我的心头总是充满神往。想一想,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穿越四五亿年的时光,去拜会无法想象的古老,去阅读那些长满皱纹的地层,阅读地层中那些青筋毕现的故事,该是何等诱人?

2.中生代:

大约距今2.5亿年至6500万年之间。分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我们熟悉的恐龙,在“中生代”曾经称霸一时。曾在大连的一处仿生公园中见过恐龙的骨架,小得出奇的头颅,大得不成比例的身躯,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怪物啊!想象这样的怪物,伸过长长细细脖颈连着的小小头颅,纤细的四肢似乎支撑不住庞大的躯体,一步一步是那样蹒跚而笨拙,你感觉到的多半不是恐怖而是好玩。但就是这样笨拙的庞然大物,竟是“中生代”一切生物的克星,一切生物都难以填满它们饥肠辘辘的肚腹。漫长的冰川期到来的时候,终于找不到什么生物果腹了,只有自相残杀,直到灭绝,留给大地难以挥去的一片血腥。

“中生代”灭绝的那些庞大的动物和繁茂的植物,亿万年之后变成了许多巨大的油田和煤田。当你驾着汽车飞奔的时候,你可会闻到那隐含在汽油中的恐龙嗜血的气息?当你攥着闪烁金属光泽的乌金时,你可会读出那隐含在煤块中的参天大树的年轮?

3.新生代:

这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大约开始于距今6500万年前。包含三个“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新生代”的地球,与今天的面貌已经基本相似,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布局已经形成。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出现后,在“新生代”空前繁盛;而人类的出现,则是“新生代”这本大书中惊天动地的一页。一般认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大约有260万年的历史。

哦,相对于数十亿年的地球史,人类的历史短暂得可怜。印象中看过一本科普书,大意是说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昼夜,人类的历史充其量也不过5分钟。一个人纵使活上百年,在这一昼夜中恐怕还占不到百分之一秒。以如此短暂的生命,却要探索如此漫长的地球史,人是多么不自量力啊!但人的价值或许也正体现在这里,纵然身如蜉蝣,但精神却可以自由飞翔,去触摸漫长时空中的某一点、某一瞬间。

这一刻,我的思绪飞扬起来了,像一抹云,我高高地飘浮在天空,俯视,俯视那变迁中的地球,俯视地壳那一次次令人惊叹的隆起与沉陷,俯视高岸为谷、峡谷为陵,俯视昨日的沧海今日的桑田。哦,我该选取哪一个点、哪一个瞬间,去细细触摸、品味,去还原那令我魂牵梦萦的场景呢?

丹霞,丹霞,只有丹霞!

让我的目光成为锋利的长剑,挑开漫长岁月的面纱吧,去见证丹霞诞生的荣耀,去记印丹霞成长的仆仆风尘。

P6-8

序言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丹霞》即将出版,这恐怕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全景式描绘丹霞地貌的报告文学,她曾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度重点扶持作品。

作者马卡丹以生动的文学笔调,追溯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再现丹霞景观的雄奇曼妙,挖掘丹霞文化的丰厚内涵,展示丹霞研究的最新成果,嘹望丹霞申遗的美好前景,融文学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炉,读来趣味横生又启迪心智。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丹霞地貌领域长篇文学创作的空白,当然是值得期许的。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丹霞地貌并不陌生。这是在中国发现、由中国专家命名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是一种著名的造景地貌。丹霞生而成风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她色调的绚丽;赤壁丹崖,万峰朝斗,是她形体的壮观;沟谷岩穴,奇险幽秀,是她身段的多姿;奇峰异石,拟人状物,是她变幻的神妙。她是美的使者、美的聚集、美的化身,而美是注定要与人类文明结缘的。丰富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系文化的遗存,就这样如影随形与丹霞连接在一起,使丹霞具有一种国粹的品质。

当然,丹霞并不仅仅遗存于中国,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都发现了类似丹霞的红层地貌。但丹霞地貌最广泛地分布在中国,包含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等各种类型,连雪域高原也有丹霞的身影。对丹霞地貌研究最早、最深入的也是中国,是中国学者最早注意到这种地貌的特殊性与普遍意义,是一代代中国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让丹霞地貌研究领先于世界,为祖国争了光。在2009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上,14个国家154名地貌学专家共同签署的《丹霞宣言》就是明证:丹霞地貌展现了绝妙的景观、重要的美学价值以及巨大的旅游价值;丹霞地貌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自然遗产价值;中国丹霞值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样一个令国人自豪的领域,无疑值得作家们以笔为旗,大书特书。

卡丹有幸生活在丹霞名山冠豸山麓,耳濡目染,对丹霞地貌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从家乡的丹霞名山出发,多年来探访了中国东南、西南、西北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内的众多丹霞名山,积累了丰厚的丹霞地貌相关资料,对中国学者的丹霞地貌研究成果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立志为丹霞地貌作传,为丹霞研究正名。报告文学《中国丹霞》就是他多年积累发而为文的成果,全面系统而力求准确,激情飞扬与内敛适度,可读性、科学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让读者了解丹霞、热爱丹霞,是卡丹在作品中的追求。从全书来看,卡丹的追求是成功的。

近年来,卡丹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作为朋友,我为他取得的新成就而高兴,也希望他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是为序。

2010年4月10日于北京

后记

写作《中国丹霞》的冲动,源自遥远的少年时代。家乡的丹霞名山冠豸山,总在朝晖夕霭间牵引我的目光。赤壁丹崖的雄奇多姿,古老传说的神秘奇幻,伴着梦想走进我最初的作文。当然,那时的我,稚嫩的笔无法写出丹霞景观之万一,只有久久的遗憾,长留梦中。

成年后丹霞之梦似乎更切。性耽山水的我,借着晨练或是陪伴客人,攀登冠豸山少说也是百来趟了,而借着出差或是团队旅行,也颇探访了数省多处丹霞名山。陆陆续续写下的片段文字,虽有自身的感悟,却失之零碎,难成系统。写一本全景式反映丹霞地貌、丹霞景观、丹霞文化的书,为冠豸山以及同类景观来一次全方位的扫描,这样的心愿付诸行动,源于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契机。三年间,我从冠豸山出发,用脚步丈量中国东南、西南、西北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众多丹霞名山,用心感受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半湿润区丹霞景观的不同特色。行走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感动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在这样的行走中,一次次惊叹于丹霞地貌的壮观与神奇,一次次感动于丹霞学者的执著与艰辛,此生何幸,为丹霞地貌作传、为丹霞研究作传的荣耀,竞落在了我稍显文弱的肩头!

同样幸运的是,我的探访与写作,自始至终得到了众多前辈师长、同辈友人、后辈才俊的关注与支持。丹霞学泰斗、以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深深感动着我的“当代徐霞客”黄进教授,不仅亲为本书题写书名,还赠送我多部丹霞学论著和珍藏的全套1 0本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彭华教授,为我提供了大量丹霞地貌研究与申遗资料,并在百忙中拨冗解答我的疑问,好几次他的答复邮件,都是在凌晨4点前后写就,令我感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是从闽西走向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我敬慕的文友与兄长,在《珠江,东方的觉醒》、《闽商》创作的繁忙间隙中挤出点滴时间,仔细阅读丹霞资料,撰写了高屋建瓴的序言,令本书增色;著名摄影家沈文生、刘贤健,以及范启麟、邱解民、李素梅、廖亮璋、吴祖炎、向前、江积仕、朱裕森、林小潭多达20余位文友,慷慨提供了众多精美的图片;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何强、本书责任编辑刘毅攀、美术编辑等,为本书的出版呕心沥血,倾注了可贵的热忱;始终关注我的丹霞文学创作、让我不敢懈怠的,有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老师、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宗仁老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导谢有顺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黄发有教授、闽西文学院院长张惟老师、福建省作协秘书长张冬青、厦门文艺执行主编曾纪鑫、福建文学编辑部主任练建安等著名作家、评论家以及众多的文友;分别陪伴我走过探访丹霞之旅的,有我的妻子江蓉,有李治莹、龚文瑞、天一燕、莳缃、宋一叶、谢帆云、张腾、钟乐耕、王美金、林华春、李迎春、钟茂富、张明、穆炜国、陈宁璋、翁国新等众多的友人。在本书出版之际,蓦然回首,久久萦绕在我心头的,是难以言传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中国丹霞正在走向世界,让丹霞成为世界上同类地貌的专用名称,是中国四代丹霞学者的梦想,此梦正圆。而我有幸,徜徉在中国的丹山碧水间,追踪中国丹霞学者的脚步,脚步不停,我的追踪也就没有尽头。《中国丹霞》,不过是漫漫长旅中一个普通的驿站,前方,是更为迷人的曙光。

2010年5月15日于龙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丹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卡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94828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61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