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想去南方/双百大地印
内容
编辑推荐

于怀岸有着很多作家无法亲历的生活感受,其作品紧贴和血带泪的不为主流社会所知的小人物的命运,关注光怪陆离的物质繁华遮蔽下的另一种严酷的真实,他的文字是真正的底层体验,传达的是来自中国巨大的草根阶层的呐喊和喘息。他对那些和自己同样处于生活底层的人们充满着温情和关爱,他笔下的人物也许鲁莽和愚昧,却有着自己最善良的愿望和最起码的理想,尽管他们的愿望和理想总是面临破灭。

内容推荐

这是农民作家于怀岸的短篇小说集。作品一直在延续他始终坚守的底层叙事风格。猫庄作为故事的发源地,成为作家记忆中的苦难或温暖的终结之所在。收入的短篇小说,大多以猫庄的人和事为描摹对象,那里虽隐含着人性的乖张和乡间旧俗的阴霾,但作家细微的描写凸显出对底层小人物的温情和关爱。书名取《想去南方》,表达一种释放心灵的态势,这与作家的终极关怀和文学价值取向相一致。

目录

祖上的战利品/1

夜游者/10

天堂屋/27

白夜/37

红马嘶鸣/49

想去南方/67

鱼为什么没有上岸/76

落雪坡/85

回家之路如此漫长/98

骨头/115

放牧田园/136

铁树要开花/155

鳏夫/168

时间之伤/179

让你打我一回/185

1976年的蛤蟆症/197

后记/217

试读章节

夜游者

谢家旺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黑夜。他说他每天都眼巴巴地望着太阳落山,等待夜幕降临。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饿着肚子盼望母亲赶快收工回家生火做饭那样的急切。谢家旺不喜欢白天,他认为白天太亮,什么都看得见,不仅仅是看得见,而且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白天里就是在树脚下撒一泡尿也要东张西望,提心吊胆的,生怕被哪个妇女碰上了,要是被大姑娘撞上那就更不得了,做长辈的斯文扫地呀!夜里多好呀,夜里哪儿都是黑黝黝的,什么也看不见,它掩盖着一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谢家旺喜欢夜晚越黑越好,最好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不过有星星也不错,显得富有诗意,但不要太多,一多夜色就透明了,像一锅黑芝麻酱兑多了水,渗稀了,味道自然要淡一些。要是大月夜那就更不好了,跟大白天没什么区别。他认为所谓的夜晚,就是要夜,夜就是黑的意思。不黑不成夜嘛!所以农历每月的十三到二十这一个星期,他夜里是从不出门的,原因很简单,这段时间如果不是阴雨天的话,整夜都会被大月亮照耀着,到处明晃晃的,他就是出门也找不到感觉。谢家旺曾私下里戏称这几天是他的经期,每到这几天他就觉得特别难熬,头昏、胸闷、烦躁不安,而且还觉得小腹下面隐隐地疼痛,脾气也暴躁,动不动就骂人,或者是摔碗砸碟子,而且特别的准时。他有时候禁不住想哪个女人的经期要是有他这么来得准,那她应该是个特别健康的女人,在来那个的时候就不会有多少难受,更不会像他这样了。他老伴以前就是这样的,提前和推迟最多就是一两天,她就像个男人一样,来那个时几乎没有感觉。廖红梅就不同,她前后要相差一个多星期,没来前就头昏、胸闷、呕吐,来的时候痛得在地上打滚。过完这几天谢家旺就会心情舒畅许多,常常是天一黑或者是上弦月一下沉,他就哼着阳戏调子出门了,去村巷里瞎转悠。也不打手电,甚至连烟都不抽,村巷他走了几十年,熟悉得很,就像他教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一样,早就倒背如流了,哪里有块冲跷跷的石板,哪里有个牛蹄踩出来的水坑他都一清二楚,甚至是从他家走到苏小妹家是多少步,走到廖红梅家是多少步,走到村部楼是多少步……他都反复丈量过,走起来小半步也不会出错。

谢家旺喜欢那种走在黑夜里的感觉。黑夜里,喧闹了一天的猫庄沉寂了,显得空旷和安静,就连那些白天里让人感到压抑的逼仄的大山也像退得远远的了。谢家旺就是这一两年来在黑夜里走多了才听懂了春夜的蛙声秋夜的虫鸣原来是那么动听的音乐,一点也不吵,反而让整个村庄更加安详和宁静。以前给学生上课时他曾反复地解释过“鸟鸣山更幽”,总是解释不到位,越说越糊涂,现在真切地感受到了,却没解释的机会了。他前年就退下来了,是提前退的,让最小的女儿顶班,再迟一年,她就顶不了了,那项政策取消了。小女儿赶上了末班车。谢家旺知道黑夜里还有许多他不知道的秘密有待于他去探索和发现,但谢家旺的兴趣显然不在这方面,他是一个注重感觉和感受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感性大于理性吧。谢家旺喜欢黑夜,就是觉得黑夜能给他带来最大的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到处游荡谁也看不到,他自己不打亮,看到有打亮的人老远就绕开了,跟谁都不撞车,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一个夜游者。当然他老伴儿得除外。老伴儿也懒得管他,她只要天天有还珠格格看就行了,现在那台大雪纷飞的十七寸黑白电视机倒成了老伴儿的老伴儿。

夜色多么的迷人呀!许多个夜晚,谢家旺走在村巷里都禁不住要发出这样的感慨。每次一感慨完,谢家旺都会对自己感到一阵惊奇,老都老了,还这么抒情,他感到有些不相信这是自己发出来的感慨。

正是舍不得这样黑黝黝的夜晚,虽然在省城工作的儿子和在县城工作的女儿每隔半个月就要打来一次电话说要来接他们去城里住,但他毫不为儿女的孝心所动。

城里有这么迷人的黑夜吗?他心里想。

城里到处都是大功率的街灯,明晃晃的,城里的夜晚还是夜晚吗?他给儿女们说。

儿子和女儿被他问得莫名其妙,拿着电话张口结舌。

老伴儿倒是动心了,跑到县城女儿家住了二十天。谢家旺倒希望她多住些日子,哪怕住上个三两年也好,但她还是急急忙忙地跑回来了。

有一天晚上,他一个人游荡回来,看到屋里亮着灯,吓了一跳。

看到老伴儿后,谢家旺幽幽地说,你咋就回来了,不多住些日子?语气里有些不满。

死老头子,我是不放心你,老伴儿说。他听出了她的不满,呵呵,我有啥让你不放心的?

你说呢,我哪里不放心你?我是怕你背上又挨刀子戳。老伴儿挑衅似的说。

谢家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出过一次轨。那是他在公社中心完小里教书时。有一天中午,完小里一个年轻女教师的丈夫从县城里来看她,那人来了后,女教师不在她的单身宿舍里。她又刚换了一把新锁,男人也进不了屋。那是八月份,天气热,学校也没有开学,家家户户都关门上锁的,那个男人口渴得不行,就去学校围墙后面的水井里打水喝。也合该谢家旺要倒霉,男人喝了水后,那泡憋了一路的尿涨得不行了,水井前面不远是条大路,不时会出现一两个人影,他只好多跑一截路上了个土坎去水井后面那片小树林里撒。上了土坎往前走了几步,他就听到了他很熟悉的那种呻吟声。那个男人是县城机械厂里的电工,他走到哪都带着一个挎包,包里装着用得着的刀具。那天谢家旺的背上就是被一把三角刮刀刺了三刀,满身是血。

这事都过去二十来年了,他和那个女老师早就断了,她调回了县城,他下放到他们猫庄的村小,失去了联系。谢家旺想不到老伴儿还会把陈年的旧账本翻找出来,他刚要说句什么,发现老伴儿注意力已经不在他身上了,电视机里林心如抱着张铁林正哭成一团。老伴儿不唠叨了,谢家旺也就懒得多事。他想老伴儿也就是顺口刺他一下罢了,谢家旺怀疑她这么快就回来的真正原因是在城里跟女儿争电视频道受了气,发生口角也未可知。这一年多来,老伴儿就只看还珠格格,不晓得她看多少遍了,总是看不够,谢家旺知道女儿他们两口子任何电视剧是从不看二遍的,他们说电视里都是肥皂剧,一看就过了,不值得复习。这样一想,谢家旺提起来有半尺高的心又放了下去。P10-13

序言

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农民反映新中国农村辉煌历程、扫描农村全面跃进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60年来的新中国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30多年的改革风云,书写了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整体记忆;13亿人口大国横空出世的进步嬗变,其对人类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袤农村的改革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新中国的建立使苦难落后的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的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艰难进程,改革开放的深度内涵。面对这些,农民作家们怎能不将激情诉诸笔墨,用多种文学体裁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正是他们——历史见证者参与者的农民作家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仅如此,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佳作,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独特方言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家协会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件意义非凡之举措。因此。我很高兴地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后记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和我的责任编辑牟洁老师,去年我的长篇《猫庄史》也是牟洁老师做的责编,这两本书她花费的精力可想而知。年前在北京搞活动时见过她,但因为我去古城北看望刘恪老师,失去了与她细聊的机会,殊为遗憾。我又是一个嘴笨之人,感谢的话当面说不出口,还是用文字写下来可靠一些。收入这个集子里的十六个短篇习作,全部在国内的纯文学期刊上公开发表过,除了两三位责任编辑老师我见过外,其余大多数都无缘相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也包括那些历年来发表的但没有收入到这个集子的习作的编辑老师,还有一些挑灯夜谈过的文学朋友,他们的名字太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出来,我想特别提一下著名先锋作家刘恪老师和《芙蓉》原主编颜家文老师,他们二位这些年来一直关注我,推举我,鞭策我。正因为有这么多好心的老师和朋友,我才有勇气一路写下来。

我是一个农民,这种身份注定我的写作之路要比别人艰辛,也注定在获得别人的帮助、鼓励、搀扶后更能刻骨铭心地记忆。

我出生在湘西武陵山区的一个小山寨里,那个地方人们常常称之为云贵高原的余脉,山高沟深,我们那个寨子尤其偏僻,距离县城都有近百里路程,长到十多岁,我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就是眼前连绵无尽的群山,和山下逼仄的峡谷。每到夜晚,山寨就会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常常会感到巨大的孤独和惧怕。整个童年时代,因为家里穷,木屋太老旧,木柱和土墙上到年都是密密麻麻的蜂眼,冷不丁嗖地就钻出一只半寸长的赤眼蜂来,蜇一口马上就跑。直到成年后,我常常还在梦里被一大群毒蜂攻击,满头冷汗地醒来。小时候,记得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呆呆地坐在大门槛上想象大山背后是什么样子,那里有些什么?也许那是我最初对这个世界的虚构吧,是我现在写作想象力的源头。

曾经有过许多梦想,其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离开我的那个山寨,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走走。后来终于如愿,我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百万打工大军的一员南下广东,开始了几乎算得上是流浪般的另一种生活。我至今还记得一出广州站见到森林般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大楼的惊讶,见到比我们山寨上面的天空还要碧蓝的大海的欣喜。也就是在那时,我选择了写作。写作的理由简单极了,我要用文字记录下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苦与乐。我拿微薄的工资攒钱买书,把不多的休息时间用来学习和写作。在工厂宿舍熄灯后打着手电看书,在工棚里点着自备的煤油灯写作。

我没想到这一写,我就写了十五年,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一文和诗歌,连自己都惊讶不已。十五年来,我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干过,在建筑工地、采石场上卖过苦力,也在杂志社里打过工,还北上过京城,远走过新疆,也回乡务过几年农,然后又去奔波,直到现在还动荡不安,居无定所,但可以说我写下的那些文字见证了我的青春流逝,记录了我的青春梦想。我想,它们也无意间见证和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现在,写作已经悄悄地融入了我的血液,侵入了我的骨髓。我还得继续写下去。

书评(媒体评论)

于怀岸有着很多作家无法亲历的生活感受,其作品紧贴和血带泪的不为主流社会所知的小人物的命运,关注光怪陆离的物质繁华遮蔽下的另一种严酷的真实,他的文字是真正的底层体验,传达的是来自中国巨大的草根阶层的呐喊和喘息。他对那些和自己同样处于生活底层的人们充满着温情和关爱,他笔下的人物也许鲁莽和愚昧,却有着自己最善良的愿望和最起码的理想,尽管他们的愿望和理想总是面临破灭。

——中国作协办副主席 陈建功

于怀岸的作品都是一种底层叙事。这种底层与我们文坛流行所说的底层不一样,文坛所说的什么底层、草根是指一个大众生活层面的概念。我说的底层是一个被主流社会他者化了的阶层,在历史中没有发出声音的,未被污染而保留了真正原生态生活情状的真实记忆。

于怀岸作品在生活的细微处保持着一种批判的锋芒。

——著名先锋作家 刘恪

于怀岸的小说多写现实底层的生活,但在非常质朴的、写实性的叙述中透出一丝荒诞感。而这种荒诞感源于他面对底层社会种种反常现象的疑惑,对生活中价值失范的疑惑。

——著名评论家 贺绍俊

于怀岸的写作似乎重新关注了时间中具体时刻的体验,鉴于生存的真实所在正在于每一个具体时刻,我认为这样的小说言语应当是更切近于人的存在本真的知觉。

——著名诗人 南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想去南方/双百大地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怀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7844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