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滇池畔的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百年考古大发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百年考古大发现丛书之一,分别对战国时代至西汉时代滇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给予了全面的介绍,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考古泰斗的回忆、走入滇王及其贵族基地、金印金鞘显富贵、青铜器与农牧业、滇国滇王与滇文化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所编写的。该书对战国时代至西汉时代滇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作了全面的介绍,其语言文字优美,深入浅出,图片精美,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将巨大影响。

目录

第一章 考古泰斗的回忆

第二章 踏上石塞山

第三章 走入滇王及其贵族基地

第四章 绚丽多彩 目不暇接

第五章 五光十色 赏心悦目

第六章 金印金鞘显富贵

第七章 青铜器与农牧业

第八章 滇国滇王与滇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今年初夏时节,为了深入了解滇王及贵族墓的发现与发掘经过,我们专门拜访了孙太初老先生。孙太初老先生是滇王及其贵族墓第一、二、四次发掘的主持者,今已是云南文物考古的泰斗,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孙老虽然已经是米寿之年,但身体硬朗,思想敏锐。我说明了来意后,孙老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发现和发掘的一些情况。

讲起五十多年前的事——滇王及其贵族墓地石寨山的发现,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52年,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昆明市二纛街(今昆明市民生街)的旧货摊上,先后买到十多件青铜兵器,这些青铜兵器有戚、戈、矛、钺、剑、削等,其中有三件青铜戚最具特点,戚的銎做成一蟾蜍,蟾蜍呈蹲伏张口状,口为纳柄所用,蟾背饰弦纹、圆圈纹、三角纹等,纹饰线条流畅。整个蟾蜍造型生动(图32)。蟾后为刃,尖刃者有两件,平刃者有一件。这三件戚集动物造型和用器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科研价值。

1953年,又有一位姓汪的古董商,拿了几件青铜器到云南省博物馆请求研究人员帮助鉴定,这几件青铜器与博物馆先前购买的青铜器相同,于是,研究人员又将这几件青铜器买下为以后研究用。先后买到的这几件独特精致的青铜兵器,造形、纹饰风格与中原青铜器风格截然两样,它们引起了云南省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认为这几件青铜器很可能是在云南或在昆明周围的某个地方出土。于是他们就调查这几件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几经打听也没有结果。

继后一段时间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太初先生与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方树梅老先生在一起,无意中谈起博物馆收购到青铜器的事,勾起了方老先生的回忆。方老先生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或在稍后一段时期,在我的家乡晋宁县石寨山曾发现过一批青铜器,被当地官僚和恶霸分别占有,余下零星破碎的青铜器残片被发现者当废铜卖掉。

博物馆买到的这些兵器和方树梅老先生的回忆,为博物馆的业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1954年10月,云南省博物馆派李家瑞老先生和西南博物院来滇协助文物考古工作的蔡佑芬同志,一同去方树梅先生的家乡晋宁县进行调查。

20世纪50年代,晋宁县城仍在今天的晋城镇,石寨村东距县城约5公里。李、蔡二位同志顺藤摸瓜来到晋宁县,追踪来到石寨村,向村民展开访问调查。村民们讲述了在村后小山上挖掘出青铜器的经过,而且这种挖掘也不仅一次,先后挖掘出的青铜器估计达300多公斤。村民们并将余下的一件青铜矛、一件青铜钺和一件石斧交给了他们。李、蔡二位看了农民交来的文物,确定这钺和矛不论其形制或制作风格,均与博物馆先前买到的青铜器相同,心里想着这些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之谜就要揭开了,极度兴奋之余,就到村后小山上察看铜器出土地。

在村民的带领下,他们来到村旁的石寨山上。这小山呈南北狭长形,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略凹(图01)。在小山的西边断崖上,他们还捡到一些红陶片,这些陶片与先前在官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片相同,说明这里可能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山的东面坡地上,中部还有一残城墙,地面上有大小不同的坑,坑外散落着掘出的土和碎铜片,这些碎铜片的锈蚀和质地情况均与收集的铜器相同。

根据村民们的讲述,现场的考察及收集的青铜器和陶片等文物情况,李、蔡研究认为:博物馆所收集的青铜器可以肯定是这里出土,但需考古发掘来进一步证明;石寨山不仅有青铜器,还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斧,遗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很丰富;目前遗址的破坏已相当严重,有必要进行抢救清理。

20世纪50年代,不论在理论或是在实践方面,云南省的文物考古均处于探索阶段。石寨山地下遗存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这里会埋藏有青铜器?究竟埋藏了多少青铜器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回荡在调查者的脑海里。

李、蔡二位回昆明后,将调查的情况向云南省文化局的领导作了汇报,为弄清遗址的情况,并提出了对石寨山进行保护和对破坏场地进行清理的建议。省文化局的领导听了汇报后,经过认真研究,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决定对石寨山进行一次重点清理。这一次清理,就其方法和对后来的发掘而言,实质上是一次试掘。

云南省博物馆领导研究决定,由孙太初、熊瑛、马荫何三位同志负责,马靖华、马月仙、顾品端等同志参加,组成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发掘工作组,准备进行清理发掘。孙太初老先生当时因参加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的考古学习班,是云南省第一批受过专业培训的考古人员,他也就成了这次发掘的主持人。

P1-3

序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近年来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从只有几个人、十多人,到现在已经拥有数以万计的文物考古专业队伍;从1928年以前,中国考古附属于地质学、生物学的科研机构,到现在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独立的文物考古科研机构,在全国十几所国家重点大学设置了考古专业;目前我国的各种文物考古专业性刊物和出版机构,已多达数十家;上个世纪初,我国没有中国科学家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项目,20世纪前半叶全国每年的考古项目也是寥寥无几,当前的考古工作规模绝非昔日可比,为了在大规模生产建设中,搞好文物保护,近年来仅每年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就逾千项;至于为科学研究或文物考古教学工作而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为数可观。百年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蓬勃开展,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见于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考古新发现报道接连不断。

2001年初,我国考古学界为了总结20世纪考古学事业的发展,展示其辉煌的学术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评委和通讯评委来自8个国家级考古文物机构,28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考古文物机构,以及11个大学的考古文博院系。多数评委、通讯评委担任过或正担任着国家级、省级和大学考古文博院系的考物的科研机构或教学科研机构的各级领导职务,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我国考古文物学科的业务中坚。因此,这次评选出来的考古大发现项目的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评选出来的100项考古大发现,涵盖了25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发现7项,新石器时代30项,夏商周时代23项,秦汉时代24项,隋唐至元明时代16项。

本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一定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这套丛书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第一线的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其中不少人现在已是相关项目方面的专家,有的作者至今仍然承担、主持着这些项目的科研工作。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肩负着繁重的田野考古或考古文物科研任务,我知道不少作者是牺牲了休息时间,接受这个任务,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挤时间完成我们这套丛书的编写工作的。

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强调丛书的“图文并茂”是非常必要的。具有丰富而高标准的线图、图版,是考古文物书刊的特点,这是考古文物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考古文物内容的通俗读物,对于线图和图版的要求内容又更丰富一些、形式又更生动一些、线图又更简洁一些、图版也更清晰一些,这样使读者结合文字更容易看懂、读懂,使我们的丛书更有吸引力,使广大读者对丛书产生更大乐趣。考古文物专业的学术术语比较艰深冷僻,作者尽量多使用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词语,但是在这种专业通俗读物中完全不使用专业用语也是很困难的。我希望现在奉献给社会的这套丛书,“文茂”更进步一些、更通俗一些,大家更满意一些。

国家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足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弘扬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这是考古工作者的时代重任,这套丛书也是考古工作者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科研成果。  刘庆桂

后记

20世纪,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天津古籍出版社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现,编辑出版成丛书,不仅可让更多的人通过该书系统了解这些成就,而且又普及了文化遗产知识,展现了这些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天津古籍出版社邀我编写丛书中的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其贵族墓部分,所幸本人对青铜文化有些兴趣,并一直从事文物与考古研究工作,积累了些图文资料,并将近年一些研究成果融入书中,按时完成了书稿。但是,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其贵族墓地的一、二、三、四次发掘已经时隔四五十年,当年发掘的原始资料由于各种原因,已散失,书中不免有疏漏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庆柱研究员器重,在编写过程中,又得云南省博物馆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支持,提供的照片是邢毅先生和蒋志龙摄影,赵娜女士为本书做了大量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肖明华

2007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滇池畔的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百年考古大发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62848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1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