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诗共欣赏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诗人,遭际不同,个性有别,诗风各异。叶嘉莹先生将三人并举,分析了他们各自在诗歌中对于形象和手法的使用。内省型的陶渊明在诗中使用概念化的形象,外观型的杜甫在诗中使用现实中实有的形象而有所突破,李商隐则以想象中的非理性形象映照幽微的内心世界。这种差异不仅折射出了诗人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
内容推荐
本书为叶嘉莹先生面向普通读者的古诗讲座讲稿结集,共有《概论》《陶渊明诗浅讲》《杜甫诗浅讲》《李商隐诗浅讲》四讲。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诗人,遭际不同,个性有别,诗风各异。本书将三人并举,分析了他们各自在诗歌中对于形象和手法的使用。内省型的陶渊明在诗中使用概念化的形象,外观型的杜甫在诗中使用现实中实有的形象而有所突破,李商隐则以想象中的非理性形象映照幽微的内心世界。这种差异不仅折射出了诗人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本书平实亲切,通俗易懂,是一本轻松的大众普及读物。
目录
前言
第一讲概论
第二讲陶渊明诗浅讲
第三讲杜甫诗浅讲
第四讲李商隐诗浅讲
书评(媒体评论)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劫波历尽,一片冰心。你一开口,宛如飞天展袖,古今悲喜,荡气回肠。七十年滋兰树蕙,融贯中西;集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你是擎灯使者,迦陵妙音。

——2014年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颁奖词




叶先生做的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事,她是这个民族缝隙处的胶水,隔阂处的桥梁,2019年,你看到远方有很多担心和不安的事情发生,看着叶先生和她做的事,你就不会慌,文化不散,这个民族会过关的。

——有名主持人 白岩松




叶老师是中华诗学的代表,是以中华文化作为一生之本的人。她非常纯正,她的立人之本就是中华诗词文化;同时叶老师又是一个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全球交流切磋的使者,她把中华诗学带到了全世界,以国际视野、现代理论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做了大量的工作,是老师中的模范。

——著名作家 王蒙
精彩页
     我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一堂,共同谈一谈古诗的欣赏。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野人献曝”,说的是一个山野之人,既没有避寒的高堂广厦,也没有取暖的丝绵狐貉,只是觉得晒太阳很是温暖,就把晒太阳的一点心得奉献给大家,我今天也是如此,希望大家多给我指正。
我现在要谈的是什么呢?我要谈的是: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们中国诗歌优选的特色在哪里?我们的长处在哪里?我们的短处在哪里?我现在先简单讲讲我所体会的中国诗的传统。
在我们教材的参考资料上摘引了《毛诗·大序》上的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当我念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我们常常把诗词连在一起说,其实诗和词有很不同的传统。记得在一年多以前,也是在这个教委大礼堂,我曾经讲过一次唐宋词的系列讲座。那时候我就曾说过,词本来是歌筵酒席间的流行歌曲,唐五代词人填词的时候并不想表达自己主观的理想和志意,他们只是把男女爱情和相思离别写成漂亮的歌词交给那些美丽的歌女去演唱,所以,词是突破了中国旧文学的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突破了中国旧有伦理道德的传统。但是词很微妙,它在这些突破之中,在写男女爱情之中,居然流露了贤人君子最深隐的心意。当然,词从本来不是言志发展到言志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是我去年讲过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开始讲诗了,诗有接近不同的传统,那就是“言志”的传统,作诗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感情和志意。那么,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正如《毛诗·大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首先,你内心的感情要产生一种感动,要“摇荡性情”,然后才能“形诸舞咏”。可是第二个问题就要问了:“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的内心会有那种摇荡的感动?我们教材的参考资料上引了《礼记·乐记》中的一句话:“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是说,人心的摇荡、心灵的感动,那是外在的事物使其如此的。不过,这又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外在事物才能使你有所感动呢?我们教材的参考资料又引了钟嵘《诗品·序》里的一句话:“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我们中国常常说到“气”。冬至阳生,夏至阴生,阴阳之气的运行造成了四时节气的变化。春天草木萌发,秋天草木摇落,这自然界万物的种种物象就感动了人。正如晋代陆机《文赋》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外物的变化使人的内心感情产生摇荡,诗人就用诗歌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诗品·序》接下来就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李商隐的诗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当飒飒的春风吹起,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唤醒了一个女子内心的感情,所以就“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是春风引起的感动。春鸟也同样使人感动: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其实,那春风春鸟与你何干?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那风月又与你何干?正如南唐中主李璟问词人冯延巳的那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殊不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心的感动就正是由这些“物色之动”所引起的。……可是我现在就要说了,如果一个诗人只知吟风弄月、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像有些人说的只要能痛饮酒熟读《离骚》就可以做名士,高人一等,自命风雅,那是我们中国旧文人的坏习气。可是,春风春鸟使我们感动,这是好的,是应该培养的一份感情。因为这是使人心不死的一份感情,使人养成一颗活泼的、有生命的心灵。如果一个人对宇宙间不属于你同类的草木鸟兽都关怀,难道你对人类的忧患苦难会不关心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位一心要恢复北方失地的英雄豪杰——写过一首小词,其中有两句是:“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他把山中的松竹花鸟都看作了朋友和弟兄!还有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则写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我们中国古人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大自然的景物有春夏秋冬、朝夕阴晴的变化,从而引起了诗人的共鸣。我们所要培养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死的心灵。而如果诗人对自然界的景物都如此关心,那诗人对人类的悲欢苦乐当然就更加关心了。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诗共欣赏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嘉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53527
开本 32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字数 8500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3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