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有言,思是路。如何续接被中断的中国现代教育思想谱系,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在书中,作者试图重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怀抱教育启蒙之志,为当代相对孱弱的教育人文思想提供一个聚集的窗口,为国人现代教育理念的敞亮与疏明做些微小而实在的努力,以夯实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思想根基,并且期待经由现实教育品质的提升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性品格的发育。

内容推荐

本书的编写力求显明当代教育的另一种言说方式,一种承续“五四”薪火、张扬教育思想、关注教育根本问题的言说方式,同时也为那些对教育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增加一点可能的谈资,期待更多的人来关心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关心当代教育的人文踪迹。本书的编撰与其说是给老师们提供新的教育理念,不如说是唤起渎者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教育自由与儿童发展

自由从摇篮开始

教育如何走向哲学

保卫童年

第二辑 教育的灵魂在哪里

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

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灵魂在哪里

文学教育的悲哀

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

基础教育、人文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三辑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艺术原理

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

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

教学技术化及其批判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试读章节

不知为什么,钱理群的名字和文章一直给我一种颇为年轻的感觉;及至后来才知道他已是六十上下的年纪。那天去他府上,门一开,但见一个大脑袋——大得超乎寻常——眉眼神气圾像个孩童的长者,笑眯眯地站在门口。

王丽(以下简称“王”):钱先生,看了您送我的《作品重渎》,我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我没想到您曾经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师写过这么一本书。我从这本书的序言中,了解到了您与中学浯文教师这份职业的缘分,也感受到了您对这份职业的理解和尊重。您还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弊端提出批评。目前全国正在展开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我希望您能更多地谈炭您的看法。

钱理群(以下简称“钱”):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小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教育的问题。其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追问,追问到教育的原点上,追问到前提性的问题上。这就是说,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大学是干什么?中学是干什么?小学是干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其他枝节问题就没法讲清楚。

我最近比较热心地反复写文章宣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把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它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的,也就是说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是服务于眼前的现实利益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在“现象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实体世界”。他是用康德的理论前提,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人还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的追求,来看待教育的,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

王:您是不是说,他的这两个层面互为表里?

钱:对。他把后一个层面叫作“世界观教育”。但他和我们这些年所提的“世界观教育”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是强行灌输的。而他主张世界观是要从人的内心焕发出来的,是人通过自觉的学习,由怀疑而选择,最后确立起自己的世界观。

王:那蔡元培认为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世界观的教育?

钱:他主张通过美育。他认为美育是“现象世界”过渡到“精神世界”的一个桥梁。因为美是普遍的,是超脱于现实利益之上的。所以他提出“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1912年,他当教育总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确定国民教育宗旨,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会上,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方针。结果,“世界观教育’’这一条当场就被否定了,而“美育”也只是作为中小学的课程,变成唱歌、画画这种技艺性的课,被简单化了。

为什么蔡先生这样一个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超现实的“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不被大多数教育者接受?为什么他的理想在中国未得到实现?我们排除政治的原因不谈。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功利性,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中国人往往缺乏想象力,缺乏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维,缺乏终极关怀。这就注定了中国人只能接受蔡先生教育思想中那些现实的部分,而不能接受超功利的“美育”,更不能接受形而上的“世界观教育”。

王: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这段历史也给后来的中国教育埋下了隐患?

钱:是这样。我们这些年所贯彻的教育,就是被拦腰砍断的教育,是片面的、残缺的、丧失终极目标的教育。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认清当前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现在所批评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实利性教育,就是急功近利,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

王:我觉得您切中了要害。按照您刚才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阐述,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精神上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钱:对。我非常赞赏巴金的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我觉得巴金这段话说得非常朴素,也非常深刻。实际上,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

王:您这样说,从理念上把这个问题彻底加以澄清了。接下去我们是不是可以进入比较具体的问题的讨论了,比如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

钱:中学语文教育有它工具性的一面,但我今天暂时不谈这一面。我主要想谈它文学性的一面。我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王:您的话很耐人寻味。您在青少年时代一定有很深切的体验吧?

钱:应该说,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回想起来,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对我影响最大,至今还成为我做人的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话——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信念、对美好东西的信念,还有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这其中就包含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我觉得这种影响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

王:您这个“精神的底子”的提法很有意味。您能说说它对您的影响吗?

钱: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的一个偏僻地区,在那儿呆了18年。那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我虽然没被打成右派,但在“文革”中被整得很厉害。可为什么像一些朋友说我的,我还能保存着一颗完整的心,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我解释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有一个“精神的底子”。我们这一代人读中学时正好是共和国初期,是1950年到1956年,也是共和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当时读的是南京师范学院附中,这是第一流的学校。那时候学习非常自由,尤其语文课是绝对地提倡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礼拜六我都和一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到南京的玄武湖去划船。我们把船划到荷叶深处,我在那儿编童话故事,他在那儿画画。我那时候上课经常给老师提意见。记得有一次老师讲茅盾的《春蚕》,分析里边一个叫荷花的女人。老师说她是个放荡的女人。我说不对,她是个解放了的女性。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写自己的分析文章。下课就交给老师。老师非常高兴。作文也是这样。那时教鲁迅的《药》,老师就跟我说,夏瑜的形象在小说中是暗写,你把他改成明写,题目就叫“夏瑜之死”。我就花了两个星期到处去收集材料。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

P3-8

序言

当代教育的问题由来已久,其根源乃在于中国现代教育整体转型过程中的先天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直接导致现代教育思想脉搏的微弱。此外,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之中内在资质的某种缺失,也导致现代教育思想源流的中断。当代教育积弊之深,非一朝一夕,当前教育的深层问题,实在于现代中国教育至于今日依然未有融入肌体、扎根实际的稳定的思想谱系与厚实的精神资源,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保障。在这种背景下,无论何种改革,都很难动教育痼疾之筋骨,改革的呼声虽日益高涨而问题依旧存在。现实的教育如墙上之苇,左右飘摇,貌似风光无限而精神之基终究疏浅。正因为如此,我们当前确有必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方式,探寻教育的真精神,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一丝一缕添加精神之薪火。

曾记得于光远先生说,中国20世纪前50年是有思想的,后50年不是教育思想错了,而是根本就没有思想。撇开这句话的武断之嫌,其中暗示出来的问题至少有两层:一是我们过去的思想渊源被中断了,我们今日依然没有有效地承续“五四”以来的现代教育思想资源;一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依然十分薄弱。

何谓思想?何谓教育思想?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海德格尔有言,思是路。思想是道路,是道的显现,是对事物来龙去脉的根本问题的疏明。我所理解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有思想的教育言说,就是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应答,是对教育事情来龙去脉的寻根与究底,是对教育根本意义或者说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的追寻。

不管怎样,如何续接被中断的中国现代教育思想谱系,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书的基本构想就是试图重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上,怀抱教育启蒙之志,沙里淘金,为当代相对孱弱的教育人文思想提供一个聚集的窗口,为国人现代教育理念的敞亮与疏明做些实实在在的努力,以夯实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思想根基,并且期待经由现实教育品质的提升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性品格的发育。特蕾莎修女曾说,我们常常不能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一种伟大的爱做一些小事。其实,我深深地知道,一本书并不足以改变什么,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爱好者提供一份略有不同的阅读资源,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本书选文的基本思路有两个,一是必须涉及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同时又对当下教育现实问题有深层的回应;一是须具可读性,凡学理性太强的论文不选。

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涉及对教育根本目的的思考,侧重于对教育理念的理想探寻,意在审问教育的终极目标;第二辑主要是对现实教育及其理念的反思,侧重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梳理,意在叩问现实教育的灵魂;第三辑主要是对教育过程与方法之核心问题的思考,意在提醒人们在实践中如何牢牢把握“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中心。本书的选文偏重于人文趣味,故作者涵括哲学、文学以及教育学学人。本书的编写力图显明当代教育的另一种言说方式——一种承续“五四”薪火、张扬教育思想、关注教育根本问题的言说方式,同时也为那些对教育根本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增加一点可能的谈资,也期待更多的人来关心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关心当代教育的人文踪迹。本书的编撰与其说是给老师们提供新的教育理念,不如说是唤起读者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编书的目的并不是让老师没有问题,恰恰是期待能更多地激发读者去思考问题,打破平静的日常教育思维,特别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灌输式学习所形成的教育思维。

当然,本人见识实在有限,每年的教育言说资料如汗牛充栋,编选时虽反复斟酌,依然有仓促和遗珠之憾。虽是薄薄一册,其艰辛远非编者最初所能想见。感谢其文章被编入本书的各位学者,是他们的慷慨使得本书得以成形。

                刘铁芳

                2006年8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铁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49579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5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