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张家(张謇张詧及后人鳞爪)
内容
试读章节

蛩蟨相依

自光绪九年(1883)从汉城军幕归里起,四祖父即与祖父及友人沈燮均等共谋家乡建设。其时通海乡民多以织布为生,久苦捐税繁重。四祖父、祖父乃谋减花布捐税,助乡民脱困,继之“散振平籴诸事,费出私财,不足则募,又不足则贷以继之”,又办通海滨海渔团以保护渔业。光绪十一年(1885),于家乡海门兴养蚕业,是为其民生事业之先声。同年,四祖父应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二名举,人称南元。

光绪十三年(1887),四祖父随孙云锦由安庆至开封,规划黄河决口工程,乃拟《疏塞大纲》,对河道梳理做精辟分析,有理有据,虑前人所未虑,朝野称奇,为后来领衔全国水利之预演。光绪十四年(1888),四祖父先后掌赣榆选青书院兼修县志,掌太仓娄江书院兼修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继为崇明瀛洲书院山长。五年间,四祖父先后为三所著名书院山长,渐入教育之胜景。自1883年至1893年,时势大变,中国已处巨变前夜。变则进,不变则退,人因时变,四祖父思接中西,神游古今,天马行空,握文化转型智珠,求强国富民之途。其所欲所为者,为前人思所未逮,行所未及,更为常人匪夷所思。

光绪二十年(1894),四祖父在曾祖父和祖父力促下参加甲午会试,终大魁天下。同年,曾祖父故世,四祖父丁忧回籍奔丧,本拟守制三年再谋起复。第二年4月,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两亿五千五百万两(包括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独立财政濒临破产。四祖父痛感“既成进士而父见背,不及视含殓,茹为大痛,国事亦大坠落,遂一意斩断仕进”。

四祖父在日记中自明心迹:“吾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决心既定,四祖父张謇毅然辞官,兴办实业教育。状元下海经商从一而终者,四祖父为中国历朝历代第一人,盖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天下社稷苍生计,四祖父自觉责任愈巨,视野愈阔,乃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己任,以民生、智民、强国为终生大业,断然决然,“舍身喂虎”。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式札委四祖父经理通海一带商务,招集商股,在通州兴办纱厂。四祖父慨然受任,历史记载了他的壮言,“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振聋发聩;生命实录了他的壮行,状元下海经商,开一代风气之先;他立下的宏愿是“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与张謇同时受委办厂者,陆润庠、丁立瀛。陆在苏州、丁在镇江,均设立商务局,招商办厂,抵制日货。未几,陆润庠在苏州办苏纶纱厂未成,回到北京做官去了。至于丁立瀛,在镇江办厂也是泥牛入海,惜乎无果。

近人论事常不耐往深里细里思,都说当年状元下海,华丽转身,轻巧洒脱,此种观点实是不察前朝之情,不知前朝之事!须知,当年状元办厂,领先天下,“做官”变为“做事”,虽一字之别,相差何止千里,只能用八个字形容:步步艰辛,万难当头!有学者认为,四祖父办厂经商,居状元之身,“通官商之邮”,占尽先机,其实只是纸上谈兵,想尽当然。当年事实并不尽然。谓予不信,且看同期领命办厂之陆润庠,系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其与四祖父张謇同期办厂无果归京,仕途倒是一路顺畅,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行途中,急命陆代言草制,先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乃贵为一品相国、帝师。还有丁立瀛,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895年公车上书大潮,真正起

领头作用为都察院,20余名都察院御史均曾上奏极谏,甚至连上数折,丁氏均名列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丁氏复获起任“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原“江阴南菁书院”)总教习。

顾视陆、丁二人,德才绝非弱者,而于厂事者畏缩却步,足见状元、翰林办厂绝非今人信口间等闲易事。抚今思昔,唯能以三字形容昔年初创厂事:难,难,难!

大生纱厂开创之初,政府方面的投资,仅止于当年张之洞办厂受阻、搁置于上海外滩的一批织机(锭子),而且原来说好全数投入大生运营,中途又被盛宣怀从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手上索去一半!而大生真正开办资金,均为集资所得,故有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之称,“官督商办”,其实是“绅督商办”。而个中诸般艰辛不易,一言难尽。

P43-45

书评(媒体评论)

张謇和张詧的一生证明:作为社会个体,他们既在原有社会结构下有所作为,同时又参与新的社会建构,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既受制于历史,又在创造新的历史。可以认为,一个社会和人类整体的发展,正是取决于这个社会和人类整体中个体的集体自觉。这是当今经济界、企业界,也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张梅颖

有一种风骨,不像闻一多慷慨赴死,梁漱溟直犯龙颜,梁启超痛责学界,陈寅恪不事“宗奉”……只是日常洒扫间心胸干净,心地安静,心态虔敬,不谄媚,不屈膝,不流俗,安于“学而时习之”,乐于“有朋自远方来”,素于“人不知而不愠”……光武兄秉自张家的这种邻里兄长式风骨,人人可学,可有,可葆,可播。

——张冠生

在历史大转型时代,张謇是一个有力量有办法沟通朝野的人物,他的存在不是让形势更恶化,而是为恶化的形势找到改变的契机。历史的巨变一定有英雄伟人登高一呼,张謇、张詧就是近代中国大转型时代的代表人物。今天的中国当然与张謇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从历史转型角度看,中国目前尚未真正完成社会转型。社会转型需要全民启蒙,需要精英参与,需要社会变革的引领者。我们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在哪里?这是我在阅读这部《百年张家》时忍不住思考的一个问题。

——马勇

四祖父张謇和祖父张詧用“蛩蟨相依”的一生成功例证了纳什均衡,他们都以自己的最优策略参与造福民生、改造中国的伟大战略,从而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张氏兄弟没有被定格在一个时代里,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影响弥远。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文字,已经走到离他们逝去的肉身很远很远的未来。

——张光武

后记

“蛩蟨相依”的一生

没有祖父张詧的鼎力支持,四祖父张謇的伟大理想和实践,也许走不了太远;没有四祖父张謇的高瞻远瞩,祖父张詧的人生只能重蹈寻常干吏轨迹,毫无华彩。

四祖父张謇和祖父张詧用“蛩蟨相依”的一生成功例证了纳什均衡,他们都以自己的最优策略参与造福民生、改造中国的伟大战略,从而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在给定对方参与策略决定的前提下,他们选择了最优战略,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在这一博弈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兄弟二人持续一生的互相信任,这正是南通大生和张氏事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不断走强的基本保证。

很难想象,张謇、张詧弟兄共同创业,若无感情之无缝无痕、理念之高度一致,岂能做到如此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寄大情于民生?二木成林,可敌风摧;夹缝求存,尚赖蛩蜃。兄弟二人为实现共同理念,从误籍、析产、让读、入朝到联袂创业,一路行来,锲而不舍,生死相随,穷其一生,构筑了最富人间真情、最呈悲壮色彩、最具戏剧原色的“蛩蟨模式”,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无论于历史学界、经济学界、伦理学界和文学戏剧界,无疑都是一部取之不尽的宝典。今日重提企业家的社会良心,不能绕开张謇和张詧,也绕不开张謇和张詧。

从践履社会转型到实现民生和富民理念之间,似乎总有一条长长的、断断续续而难以到达终点的曲线。

四祖父张謇和祖父张詧没有被定格在一个时代里,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影响弥远,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文字,已经走到离他们逝去的肉身很远很远的未来,他们把全部生命文字交给世界之时,文字的主人就已转为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了。

梅颖大姐百忙中拨冗为我写序,感佩不已。大姐是我多年师友,高瞻而意深,语重而心长,对我的一腔真诚,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将铭记在心。

冠生兄相识相知多年,评说:“梁家少年非龙即凤,凤毛麟角,不可复制。张家少年以十亩之田自立,具有充分平民性,可百,可千,可万,可万万。”谓我:“出自贵族,又能接通寒门,打通不同阶层。富者不自骄,贫者不自贱。”虽是拔高,是抬举,于我毕竟受用。

我张氏一脉,本来自农家草根,今复归草根本色,处人不知,名同甲乙而自若,合了两位老人当年心愿,应是幸事。

马勇先生序文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以我认识,当为其历年论及四祖父张謇文字之最着力、最用心之一章,笔力雄健,沉潜往复,深入底里,可感可知,堪称几十年间张謇研究的佳篇力作。序文着重论述四祖父张謇在中国近代政治社会之地位、作用和影响,恰补本书囿于篇幅并顾及通篇体例而致不足处,且其文之视野广阔,笔走龙蛇,为全书增色煊彩,令人举额。

本书图片及文字,多得助于南通博物苑专家赵鹏兄,鹏兄以四祖父张謇“寸寸而度之心”,孜孜耕耘于张謇研究园地,不惮辛劳,不弃细微,聚沙成塔,为张謇研究的长足发展夯实了不可多得的基础。

是为后记。

2016年9月14日

于上海江宁路寓所

目录

序一 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话题

序二 百年张家,一脉清流

序三 寻找张謇与张詧

引子

第一章 蛩蟨相依:兄弟创业之路

 木有其本

 干将发硎

 棠棣之华

 民国产婆

 蛩蟨相依

 民生大业

 盐垦事业

 广开民智

 自治维艰

 慈善事业

 造福一方

 七十不稀

 两袖清风

 来有所自,去有所归

第二章 自强不息:孝若伯伯和他的子女们

 孝若伯伯

 濠南别业的兄姐们

 非武姐姐和聪武姐姐

 融武哥哥和慎为侄

 柔武姐姐

 绪武哥哥

第三章 瓜瓞绵延:我的父母、长辈、亲人

 城南忆旧

 张氏子孙

 父亲张敬礼

 外祖父徐乃昌

 母亲徐姮

 三嬢张敬庄

 四嬢和五嬢

 五叔张敬敷

 八姨和十姨

 母亲的逝去

 母亲与她的女儿们

 大哥张廉武

 生命中的柔情

 奶公韩耀泉

 清容阿婆

 小弄旧事

 皮匠摊

第四章 我的人生

 尘封的岁月

 童年世界

 书与我

 星空里的一片云

 生命中的风景

 城市、街道和记忆

 离家最近的影剧院

 育才中学的老师们

 放歌威尼斯

 毕业照

 群建中学

 群建中学的同事们

 老校长赵国珍

 我应该感恩的人

 生命的舞蹈

 小院

 奥斯特里茨的回忆

 心灵的栖息地

 两位法国老师

 刘欢来了

 莫望巴黎,难忘巴黎

 那片风景,那个车站

 巴黎,此情终难忘

 下雨了

 生命之不可或缺

 我的编辑老师

第五章 影响我人生轨迹的良师益友

 仁者谈家桢

 大智大爱:李国豪

 一代良师:李毓珍

 大道常道:张镜人

 爱在路上:张煦

 那年我写过的石筱英

 腊梅吐蕊怀芝晖

 美丽的童话故事

 上海女子程乃珊

 执着追求的李黎明

 草虫世界的潘君诺

 大巧若拙:赵冷月

 丕谟去了他最向往的地方

 坚守底线的张冠生

 行为世范翁曙冠

 生命的韧性

附录一 第五代追梦人

附录二 我家与民国女侠黄绍兰母女

后记 “蛩蟨相依”的一生

序言

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话题

光武新作《百年张家》问世,要我作序。我的心情,愉快中夹杂着感慨。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

我识光武,始于工作。其时,我在民盟中央兼管宣传工作,他在民盟上海市委主持宣传工作。因工作缘故,与他的接触,对他的关注,逐渐增多。

人之相知相交,能由工作、事业而始终,既是难得,又弥足珍视。

光武对工作很执着,很投入,这种心态,使他和民盟中央宣传部、参政议政部、研究室、民盟中央网站、《群言》杂志社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建立了友谊。这种友谊,不掺杂质,简单,纯真,但可持久。

光武主持上海民盟宣传工作,在他任期内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他个人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个人奖。光武的工作,同样获得了《群言》杂志社的认可,在2005年《群言》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民盟上海市委被评为先进集体,光武则被评为全盟唯一的先进个人。

春华秋实。眼见光武以自己的努力、专注和投入,以实绩实效获得价值认可,我也为之高兴。我想,以光武的性格为人,这应是他期望得到的最好褒奖了。相识贵相交,相交贵相识,这是我跟光武之间建立友谊的基础。

光武写《百年张家》,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言,是由一种责任感驱使,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他说,张謇、张詧,不特是张家人的张謇、张詧,也是海门人、南通人、天下人的张謇、张詧。对此,我是理解和认同的。

张謇、张詧生于“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社会,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舍身喂虎”的超人勇气、魄力和毅力,以民生大德为宗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将家乡南通建成文化教育之乡、“中国近代第一城”,模范中国,影响及于当代。而张氏兄弟的精神和事业,其实代表了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一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行者的共同理想和抱负。中国社会的进步,正是因这些具有献身精神的热血志士的共同参与而益现光彩。慎终追远,毋忘来路。我想,这是光武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张氏兄弟遗产丰沛,近三十年间学界著述蜂起,而光武之研究祖辈过往也逾三十年。其于《百年张家》出版前后问世的文章有《张謇和他的同时代人》《重读张謇》《张謇、李鸿章心结和张謇、翁同龢情结》《通海垦牧公司和张謇的民生理念》《张謇、张詧与中国近代教育》《张謇与蔡元培》《张謇误籍与科举功过》《张謇和徐乃昌》和《张謇与上海》等。

这里,我想就《百年张家》中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谈点看法。也就是光武在书中提出的:张謇、张詧弟兄倾其一生所得,用于民生大业,用于提升民智,用于发展教育和社会教化,用于被胡适称为“养活了几百万人”的盐垦事业,用于慈善,用于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却没有给自己、给家族和子孙后代留下锱铢余财。张謇对此的说法是:“皮肉心血,当委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正是出自这样的理念,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业绩,引发了学者的惊呼:“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张謇、张詧穷其一生,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现实话题:当人从穷人变成富人,当人创造了财富之后,他们会把财富用在哪里?用在哪些人身上?或者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下一步会怎样?

今天重提企业家的社会良心,不能绕开张謇和张詧,也绕不开张謇和张詧。张謇和张詧用短暂生命架起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构筑人类整体利益之间的桥梁;张謇和张詧用短暂生命架起的,也是一个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的答案。

张謇和张詧的一生证明:作为社会个体,他们既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下有所作为,同时又参与新的社会建构,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既受制于历史,又在创造新的历史。所以,可以认为,一个社会和人类整体的发展,正是取决于这个社会和人类整体中个体的集体自觉。这是当今经济界、企业界,也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光武要我写序,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充分信任,有如我之对他的信任。海内存知己,人间重真情。是为序。

内容推荐

清末民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内忧外患,备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丑条约之痛,志士仁人,前拥后继,共赴国难,悲壮激烈,可歌可书。其间,从通海大地走来的清末状元张謇,胸怀民生大计,弃官下海,开风气之先,与其兄长张詧,崛起于阡陌,披肝沥胆,毁家兴业,以民生大德为宗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影响及于当代。

张謇、张詧弟兄穷尽一生弘扬民生、民智大业,不留锱铢余财遗子孙后代。张氏第二代中,有著书立传、弘扬父辈精神者,有振兴实业、羊蹄奋进者,有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者;第三代中,有人英姿戎装、奔赴民族救亡一线,有人在抗日战争壮烈殉国,有人兢兢业业、虽居高位仍庄敬自强;有人在平凡事业中默默奉献。《百年张家(张謇张詧及后人鳞爪)》作者张光武成长与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七十年代的风雨蹉跎,见证了八十年代迄今的时代巨变,从“中国民企一家”第三代的视角,以亲历亲见亲闻,讲述这个百年家族在艰难时世中的前行履痕,求证“君子之泽,五十而斩”魔咒的破解之道。

编辑推荐

《百年张家(张謇张詧及后人鳞爪)》所述为作者张光武所经历的张家这些年来林林总总的大事小事。南通张家自张詧张謇始,下迄第三、四代,历世事变迁,堂燕分飞,子孙布衣而对比悬殊,故必先叙先人之事为引,作背景铺垫,渐次导入作者这一辈人经历之事,当令读者了解张氏一脉秉自强不息之精神,虽经岁月沧桑,风骨犹存,暗合文化自觉之理义。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叙家族事、先人事、轮廓事,力求不重复史书典籍,而以张氏后人之眼光和感受为主;第四至第六章为第二部分,写作者本人这些年所历之事、所遇之人,见微知著,一叶见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张家(张謇张詧及后人鳞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光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2135
开本 16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6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2016219505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