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图文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图文珍藏本)》编著者吕思勉。

吕思勉先生在写作此书时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大中国史》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疆域变迁、制度沿革、学术源流、风俗更易等诸多问题。

内容推荐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图文珍藏本)》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权威读本,也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必藏珍品!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图文珍藏本)》,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思勉先生在写作此书时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大中国史》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疆域变迁、制度沿革、学术源流、风俗更易等诸多问题。

吕思勉先生权威的观点,严谨的体例,精详的考证,更令这本书成为了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另外,吕先生在书中不时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打破人们心中对历史的固有印象,他通过精详严谨的考证,对史事、历史因果关系做出了平实中肯的分析,书中也渗透着他用新思想、新方法探索历史的精神,经常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从考古学中寻求答案

民族与国家形成

中国民族起源之考证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历史的“经纬线”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走出蒙昧的中华民族

从“三皇”到“五帝”

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汉族西迁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代

夏、殷两朝的政权更替

周朝的建立与兴衰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春秋时期的文化扩张和列国纷争

秦国的统一之路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对 “大同之世”的终极追求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封建统治的内部弊端

在内忧外患中灭亡的秦朝

汉初宗室、外戚、功臣的三角斗争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萌生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生计与教化并重的对内统治

不断膨胀的扩张雄心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相权丧失引发的危机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从“治天下”到“天下安”的政治思想变革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在休养生息中渐露“中衰之机”

后汉的初兴与外戚的得势

宦官的祸患与羌人之乱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从“群雄并起”到“三分归晋”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无法清除的内外“乱源”

逐渐颓败的纲纪

兵权的丧失与“五胡”的 觊觎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战争背后的民族大融合

战乱的酝酿

南北朝的诞生

第十七章 南北朝的始末--分裂的对峙朝代

南朝的统治

北朝的统治与南北朝的终结

第十八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关系缓和,交流加深

第十九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开创对外情势的新纪元

第二十章 唐朝的中衰-- 由“安史之乱”诱发的统治危机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无法复振的盛唐之风

藩镇的跋扈与宦官的掌权

对抗外患与汉将的拥兵自重

第二十二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藩镇纷纷自立为国的时代

外族的汉化与契丹的失势

后周的灭亡与宋代的建立

第二十三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儒学的复兴与理学的诞生

第二十四章 北宋的积弱--重文轻武与守内虚外的弊端

契丹的威胁与北宋的变法

宋、金的对峙

第二十五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连蒙抗金,苟安于江南一隅

金朝的衰落

蒙古帝国的渐兴与宋朝的灭亡

第二十六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统治能力与统治疆域面积的失衡

第二十七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高压统治激起的民族反抗

第二十八章 明朝的盛衰--从“洪武之治”到“阉党专权”

第二十九章 明清的兴亡--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政权争夺战

清人的开化

清人入关与明朝的灭亡

第三十章 清代的盛衰--君主专制从巅峰渐入衰亡

第三十一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从“闭关锁国”到“门户大开”

对西洋文化的排斥阶段

被迫接受与西方的交流

第三十二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此起彼伏的民族主义斗争

方兴未艾的反清运动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十三章 清朝的衰乱--治标不治本的“改良中兴”

内政上的隐忧

危若累卵的外交局面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覆亡--封建统治的终结

风起云涌的变法浪潮

列强的瓜分与凌辱

第三十五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关键“在对外而不在对内”

中华民国的建立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试读章节

宦官的祸患与羌人之乱

因宦官的得势,遂激成所谓党锢之祸。宦官和阉人,本来是两件事。宦字的初义,是在机关中学习,后来则变为在贵人家中专事伺候人的意思。皇室的规模,自然较卿大夫更大,自亦有在宫中服事他的人,此即所谓宦官(据《汉书·本纪》,惠帝即位后,曾施恩于宦皇帝的人,此即是惠帝为太子时,在"太子家"中伺候他的人)。本不专用阉人,而且其初,宦官的等级远较阉人为高,怕是绝对不能用阉人的。但到后来,刑罚滥了,士大夫亦有受到宫刑的(如司马迁受宫刑后为中书谒者今,即其好例);又有生来天阉的人;又有贪慕权势,自宫以进的,不都是俘虏或罪人。于是其人的能力和品格,都渐渐提高,而可以用为宦官了。后汉邓太后临朝后,宫中有好几种官,如中常侍等,都改用阉人,宦官遂成为阉人所做的官的代名词。虽然阉人的地位实已提高,然其初既是俘虏和罪人,社会上自然总还将他当作另一种人看待,士大夫更瞧他不起。此时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结的。这一者出于战国之世贵族好养士,士人好奔走的习惯,一则出于此时选举上的需要。当时的宦官,多有子弟亲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则居乡恃势骄横。用法律裁制,或者激动舆论反对他,正是立名的好机会。士大夫和宦官遂势成水火。这一班好名誉好交结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京城里的大学,游学者众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为他们聚集的中心。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当时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而且用了这一个罪名,则一网可以打尽,这是多么便利、多么痛快的事!宦官遂指当时反对他们的名士为党人,劝桓帝加以禁锢,后因后父窦武进言,方才把他们赦免。167年,桓帝崩,无子,窦后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孙灵帝。太后临朝。窦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于窦氏的陈蕃,做了太傅,则其本身就是名士中人。谋诛弄权的宦官,反为所害。太后亦被迁抑郁而死。灵帝年长,不徒不知整顿,反更崇信宦官,听其把持朝政,浊乱四海。而又一味聚敛奢侈。此时乱源本已潜伏,再天天给他制造爆发的机会,遂成为不可收拾之局了。

大伤后汉的元气的是羌乱。中国和外夷,其间本来总有边塞隔绝着的。论民族主义的真谛,先进民族本来有诱掖后进民族的责任,不该以隔绝为事。但是同化须行之以渐。在同化的进行未达相当程度时,彼此的界限是不能遽行撤废的。因为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的相异,不能使其生活从同,顾欲强使生活不同的人共同生活,自不免引起纠纷。这是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后汉时的羌乱,业已导其先路了。今青海省的东北境,在汉时本是羌人之地。王莽摄政时,讽羌人献地,设立了一个西海郡。既无实力开拓,边塞反因之撤废,羌人就侵入内地。后汉初年,屡有反叛,给中国征服了,又都把他们迁徙到内地来。于是降羌散居今甘肃之地者日多。安帝时,遂酿成大规模的叛乱。这时候,政治腐败,地方官无心守土,都把郡县迁徙到内地。人民不乐迁徙,则加以强迫驱遣,流离死亡,不可胜数。派兵剿办,将帅又腐败,历时十余年,用费达二百四十亿,才算勉强结束。顺帝时又叛,兵费又至八十余亿,桓帝任用段颎,大加诛戮,才算镇定下来。然而西北一方,凋敝已甚,将帅又渐形骄横,隐伏着一个很大的乱源了。

遇事都诉之理性,这只是受过优良教育的人,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其余大多数人,和这一部分人出于一定范围以外的行为,还是受习惯和传统思想的支配的。此种习惯和传统的思想,是没有理由可以解说的,若要仔细追究起来,往往和我们别一方面的知识冲突,所以人们都置诸不问,而无条件加以承认,此即所谓迷信。给迷信以一种力量的则为宗教。宗教鼓动人的力量是颇大的。当部族林立之世,宗教的教义,亦只限于一部族,而不足以吸引别部族人。到统一之后就不然了。各种小宗教,渐渐混合而产生大宗教。在汉时,上下流社会,是各别进行的。在上流社会中,孔子渐被视为一个神人,看当时内学家(东汉时称纬为内学)尊崇孔子的话,便可见得。但在上流社会中,到底是受过良好教育,理性较为发达,不容此等迷信之论控制,所以不久就被反对迷信的玄学打倒。在下流社会,则各种迷信,逐渐结合,而形成后世的道教。在汉时是其初步。其中最主要的是张角的太平道和张修的五斗米道。道教到北魏时的寇谦之,才全然和政府妥协,前此,则是很激烈的反对政府的。他们以符咒治病等,为煽动和结合的工具。张修造反,旋即平定。张鲁后来虽割据汉中,只是设立鬼卒等,闭关自守,实行其神权政治而已,于大局亦无甚关系。张角却声势浩大。以公元184年起事。他的徒党,遍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即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河北各省之地。但张角似是一个只会煽惑而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的人,所以不久即败。然此时的小乱事,则已到处蔓延,不易遏止了,而黄巾的余党亦难于肃清。于是改刺史为州牧,将两级制变成了三级制,便宜了一部分的野心家,即仍称刺史的人以及手中亦有兵权的郡守。分裂之势渐次形成,静待着一个机会爆发。

公元189年,灵帝崩。灵帝皇后何氏,生子辩。美人王氏,生子协。灵帝属意于协,未及定而崩,属协于宦者蹇硕。这蹇硕,大约是有些武略的。当黄巾贼起时,汉朝在京城里练兵,共设立八个校尉,蹇硕便是上军校尉,所以灵帝把废嫡立庶的事情付托他。然而这本是不合法的事,皇帝自己办起来,还不免遭人反对,何况在其死后?这自然不能用法律手段解决。蹇硕乃想伏兵把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杀掉,然后举事。事机不密,被何进知道了,就拥兵不朝。蹇硕无可如何,而辩乃得即位,是为废帝。何进把蹇硕杀掉,因想尽诛宦官。而何氏家本寒微,向来是尊敬宦官的。何太后的母亲和何进的兄弟,又受了宦官的贿赂,替他在太后面前说好话。太后因此坚持不肯。何进无奈,乃召外兵进京,欲以胁迫太后。宦官见事急,诱进入宫,把他杀掉。何进的官属,举兵尽诛宦官。京城大乱,而凉州将董卓适至,拥兵入京,大权遂尽入其手。董卓只是个强盗的材料。他把废帝废掉,而立协为皇帝,是为献帝。山东州郡起兵反对他,他乃移献帝于长安,接近自己的老家,以便负隅抵抗。东方州郡实在是人各有心的,都各占地盘,无意于进兵追讨。后来司徒王允和董卓亲信的将官吕布相结,把董卓杀掉。董卓的将校李傕、郭汜,又回兵替董卓报仇。吕布出奔,王允被杀。李傕、郭汜又互相攻击,汉朝的中央政府就从此解纽,不再能号令全国了。

各地方割据的:幽州有公孙瓒。冀州有袁绍。兖州有曹操。徐州始而是陶谦,后来成为刘备和吕布争夺之场。扬州,今寿县一带,为袁术所据,江东则入于孙策。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焉。这是较大而在中原之地的,其较小较偏僻的,则汉中有张鲁,凉州有马腾、韩遂,辽东有公孙度。当时政治的重心,是在山东的(古书所谓山东,系指华山以东,今之河南、山东,都包括在内)。袁绍击灭了公孙瓒,又占据了并州,地盘最大,而曹操最有雄才大略。献帝因不堪李傕、郭汜的压迫,逃归洛阳,贫弱不能自立,召曹操入卫,操移献帝于许昌,遂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刘备为吕布所破,逃归曹操,曹操和他合力击杀了吕布。袁木因荒淫无度,不能自立,想走归袁绍,曹操又使刘备邀击,术退走,旋死。刘备叛操,操又击破之。河南略定。公元200年,袁绍举大兵南下,与操相持于官渡(城名,在今河南中牟县北),为操所败。绍气愤死。公元205年,绍二子并为操所灭。于是北方无与操抗者。208年,操南征荆州。刘表适死,其幼子琮,以襄阳降(今湖北襄阳县,当时荆州治此)。刘备时在荆州,走江陵。操追败之。备奔刘表的长子琦于江夏(汉郡,后汉时,郡治在今湖北黄冈县境),和孙权合力,败操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嘉鱼县)。于是刘备屯兵荆州,而孙权亦觊觎其地。后备乘刘焉的儿子刘璋暗弱,夺取益州。孙权想攻荆州,刘备同他讲和,把荆州之地平分了。时马腾的儿子马超和韩遂反叛,曹操击破之。又降伏了张鲁。刘备北取汉中。曹操自争之,不能克,只得退回。天下渐成三分之势。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替他计划,就是据有荆、益两州,天下有变,命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而自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这时的形势,颇合乎这个条件。备乃命关羽自荆州北伐,取襄阳,北方颇为震动,而孙权遣兵袭取江陵,羽还救,为权所杀。刘备愤怒,自将大兵攻权,又大败于猇亭(在今湖北宜都县西)。于是荆州全入于吴。备旋以惭愤而死,此事在公元223年。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其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孙权是到229年才称帝的,是为吴大帝。天下正式成为三分之局。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吴虽自江陵而下,全据长江以南,然其时江南的开化,亦远在北方之后。所以三国以魏为最强,吴、蜀二国,常合力以与之抗。

三国的分裂,可以说是两种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余习。人心是不能骤变的。在封建时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汉以后,虽然统一了,然此等见解,还未能全行破除。试看汉代的士大夫,仕于州郡的,都奉其长官为君,称其机关为本朝,有事为之尽忠,死则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则为南方风气的强悍。赤壁战时,孙权实在没有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必要。所以当时文人持重而顾大局的,如张昭等,都主张迎降。只有周瑜和鲁肃主张抵抗,和孙权的意见相合。《三国志》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系汉贼,这是劫持众人的门面话,甚或竟是事后附会之谈。东吴的君臣,自始至终,所作所为,何曾有一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说这话要想欺谁?在当时东吴朝廷的空气中,这话何能发生效力?孙权一生最赏识的是周瑜,次之则是鲁肃。孙权当称帝时,说鲁子敬早有此议,鲁肃如此,周瑜可知。为什么要拥戴孙权做皇帝?这个绝无理由,不过是一种倔强之气,不甘为人下,孙权的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则更不过是一种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赤壁之战,是天下三分的关键,其事在公元208年,至280年晋灭吴,天下才见统一,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使战祸延长了72年。

刘备的嗣子愚弱,所以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是有志于恢复中原的,而且蜀之国势,非以攻为守,亦无以自立,所以自先主死后,诸葛亮即与吴弃衅言和,连年出兵伐魏。吴则除诸葛恪辅政之时外,多系疆场小战。曹操自赤壁败后,即改从今安徽方面经略东南。三国时,吴、魏用兵,亦都在这一带,彼此均无大成功。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其时司马懿屡次带兵在关中和诸葛亮相持,又平定了辽东。明帝死后,予齐王芳年幼,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其初大权为曹爽所专。司马懿托病不出,而暗中运用诡谋,到底把曹爽推翻,大权遂尽入其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把持朝局。扬州方面,三次起兵反对司马氏,都无成。蜀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继之,不复能出兵北伐。费祎死后,姜维继之,频年出兵北伐而无功,民力颇为疲敝。后主又信任宦官,政局渐坏。司马昭乘此机会,6于263年发兵灭蜀。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之,于265年篡魏,是为晋武帝。至280年而灭吴统一中国。P125-P1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图文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思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907582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