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4部)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冲击波高潮迭起,妙语不断。红学泰斗周汝昌倾情作序。

振聋发聩听心语,全方透视识钗湘 ;揭秘宝钗湘云的“金玉姻缘”,破解边缘人物的人性挣扎;“中产阶级”甄士隐,“移民成痴”柳五儿,“天真烂漫”王夫人;半部奇书暗藏人生多少玄机!

内容推荐

本书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第四部,继续对书中隐藏的诸多谜团进行破解。薛宝钗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可是,在她冰肌雪骨的外表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而作为“金玉良缘”的又一个可能,史湘云到底与贾宝玉有哪些情感纠葛?她最终会与谁共渡“白首”呢? 作者除了对“金玉姻缘“作了一次完整的梳理,还将多年研究成果“红楼心语”倾情奉献,就《红楼梦》中的人性之谜结合现实进行了深度分析与探讨,为红迷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法。

半部红楼千古遗恨。今天的我们虽无缘一睹曹雪芹原书的风采,却有幸能从刘心武的字斟句酌中一窥作者的良苦用心。

目录

代序

上编:薛宝钗之谜

薛宝钗选秀之谜

薛宝钗红麝串之谜

薛宝钗情爱之谜

薛宝钗雪洞之谜

薛宝钗审黛之谜

薛宝钗结局大揭秘

中编:史湘云之谜

史湘云出场之谜

史湘云寄养之谜

史湘云定亲之谜

史湘云金麒麟之谜

史湘云结局大揭秘

史湘云脂砚斋之谜

下编:红楼心语

观花修竹能几时

独在花阴下穿茉莉花

夹缝里的人生

五月之柳梦正酣

得了玉的益似的

秋纹器小究可哀

原是天真烂漫之人

惜春懒画大观图

试读章节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家族史内涵的小说,尽管曹雪芹他“真事隐”,却并不是一隐到底,他偏还要“假语存”,在小说文本里留存下家族的秘密。书里的四火家族,贾家的原型就是曹家,史家的原型就是曾担任过苏州织造的李煦家,其余两家的原型,应该也都是包衣性质。弄明白了这一点,书里写薛蟠带着他的妹妹到京城来,第一个目的是让他妹妹待选,也就是准备参加选秀女,就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了。

清朝选秀女,一个是限定在满洲八旗的范畴内,另外,家庭也需要在一定的级别以上。那家的女孩到了十四岁,就要把名字和生辰八字等基本资料上报到户部,报上去以后,在十六岁以前,随时等候通知。后来因为八旗衍生的女子很多,所以不是每一个报上去的都通知你到北京来候选。如果得到通知,就要集中,集中以后,由户部的官员领着她们排着队,从哪儿走进紫禁城呢?从故宫的后门——神武门,从那儿进宫,宫里面就有管事的大太监以及其他的人员接应,然后就开始面试。一般要经过两轮来决定去留,选上的就留下来,淘汰的就回家去,被淘汰的,和那些十六岁以后也没被通知集中的,就可以另外去嫁人了。但是选上的,也小是都能留在紫禁城里,能马上见到皇帝。皇帝活动空间很大,他后宫很火,东宫、西宫都是后宫,他要养很多女子,另外皇帝有时候会游幸到一些地方,紫禁城外他有很多行宫,这些地方也要安排一些女子,以便他到了那里随时可以享受,比如说圆明同、承德避暑山庄等等。一个皇帝可以享受很多的女性,但是选进去的女子却并不是都能得到皇帝的取用,机会是很难得的。如果皇帝一眼看见了,某个女子觉得还叮以,叫过来,给我倒杯茶,这就可能得到一个封号,叫答应。答应在那时是一个正式的封号啊,一个家族如果听说自己那个女儿选进秀女成为答应了,全家会高兴得不得了。成为答应,机会就多了,皇帝再一喜欢,觉得你别走了,这就又升一级,叫常在,常在皇帝身边了。皇帝再喜欢,可能就会发生关系了,封成贵人,再进一步封成嫔,封成妃。

在《红楼梦》里,写到一个女子进宫后步步高升,就是贾元春。在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同府,交代她选入宫巾作女史,女史在宫里是一种低级女官,但是到第十六回,贾元春就升腾了,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后来写元春回家省亲,那部分描写是书里虚构成分最浓的,非常夸张。

贾元春是薛宝钗的榜样。你看元妃省亲的时候,她对那穿黄袍的大表姐是那么露骨地艳羡。薛宝钗当然也愿意到皇帝身边去。薛姨妈鼓吹“金玉姻缘”,其实那“玉”的首选是皇帝的玉玺,还有王爷的佩玉,实在得不到,才去瞄准通灵宝玉。但是以生活的真实而言,四大家族的原型都并非正经的满洲贵族,是包衣出身,因此,这样家族的女孩即使选进宫去,在位置的竞争力上会弱一些,她们很可能并不能马上去到皇帝活动的空间里,更大的可能性是被分配到皇帝的儿子身边去,在他们的活动空间里去伺候他们,还有一些会被分配到皇帝的公丰身边,去伺候公主。她们陪公主读书,陪王子读书。我在前面几讲里面曾经提到清朝皇帝的儿子可以称为王子,有人就跟我争论,说皇帝的儿子是皇子啊,怎么能称王子呢?清朝皇帝的儿子,比如在康熙朝,一般叫阿哥,但是平时说话,俗称也可以叫做王子,我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里面,引用了雍正在曹顺的奏章上的大段批语,雍正警告他不要乱说乱动,一定要只听怡亲王的话。怡亲王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十三阿哥,雍正在批奏折的时候一再地把怡亲王称为王子。这说明在当时俗语当中,可以把皇帝的儿子叫做王子。那有人会问:王爷的儿子怎么叫呢?王爷的儿子有专称,叫世子;王爷的女儿,则叫郡主。薛宝钗那样出身的女子,如果不能选到皇帝身边,能分配到王子、世子乃至公丰、郡主身边也很不错。第四回交代薛家送薛宝钗进京待选那段文字,你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薛家知道自己的根基还不够硬,因此把选为郡主的陪伺作为了底线。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贾宝玉和王熙风被魇了,几乎死掉,亏得一僧一道及时跑来解救,和尚拿着通灵宝玉持诵,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跟通灵宝玉一别十三载了,通灵宝玉是南贾宝玉衔在嘴里,一起落生到人间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一年,贾宝玉是十三岁,宝玉管薛宝钗叫宝姐姐,可见薛宝钗那时已经差不多十四岁了,达到选秀女的年龄了,按说,在以后的故事里,应该会写到薛宝钗参加选秀的情况。

有的“红迷”朋友会问,林黛玉有没有资格参加选秀?

P5-6

序言

刘心武先生,大家对他很熟悉,蜚声国际的名作家,无待我来做什么“介绍”,何况,我对他所知十分有限,根本没有妄言“介绍”的资格。但我对他“很感兴趣”,想了解他,一也;心知他著作十分丰盈,然而并不自足自满,仍在孜孜不息,勤奋实干,对之怀有佩服之敬意,二也。如今他又有新书稿即将梓行,要我写几句话,结一墨缘。这自是无可婉谢、欣然命笔的事情。所憾者,因目坏无法快睹其书稿之全璧,唯恐行文不能“扣题”,却是心有未安。

刘先生近年忽以“秦学”名世,驰誉海内外。这首先让我想起“红学”、“曹学”、“脂学”……,如今又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分支“秦学”。我又同时想到“莎学”这一外国专学名目,真是无独有偶,中西辉映。

因在上世纪40年代“负笈”燕园时,读的是西语系,所以也很迷莎学,下过功夫,知道莎学内容也是考作者、辨版本,二者是此一专学的根本与命脉。没听说世界学者有什么不然或异议。可是事情一到中国的“红学”,麻烦就大了。比如说,胡适创始了“新红学”,新红学只知“考证”,不知文学创作。批评者以此为“新红学”的最大缺陷。

如今幸而来了一位名作家刘先生,心甘情愿弥补这一缺陷,对于红学界来说,增添了实力,注入了新的思想智慧,我们应该表示热烈欢迎。我们的先贤孟子还讲过读其书、诵其诗,必须知其人,论其事。人家外国倒没有洋孟子,怎么也正是要读其书、诵其诗,知其人,论其事呢。据说有一对夫妻学者为了“寻找莎氏”,查遍了英国国家档案馆的上千万件资料去“大海捞莎针”,每日工作多达18个小时,结果如何暂且不论,我只感叹难道“红学”是“中”学,就不能与“西”学同日而语吗?

因此又想,考作者,辨版本是世界诸大文学巨人不朽名作研究过程中绝无例外的,也是没有异议的。唯独到了中国的“红学”上,一涉及到考作者、辨版本这种世界性的普遍研究工作就被视为是什么“不研究作品本身”、“不研究文学创作”“光是考证祖宗八代”的过失、甚或是一种错误,这就令人费解了。

《红楼梦》是一部多维结构、多层面意蕴的巨书奇书——奇就奇在一个“多”字,既丰富又灵动,味之愈厚、索之益深、谙之不尽……。除了反映历史、社会,感悟人世人生,赞颂真善美,悲悼真善美被践踏、被毁灭而外,作者雪芹也十分明确表示:全部书的大悲剧,是女儿的不幸命运,而其根本原因是“家亡人散各奔腾”,是“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是“树倒猢狲散”,是“食尽鸟投林”这条极关重要的命脉。而这一命脉却被作者雪芹有意(也是无奈的)不敢明言正写,只好把它“隐去”,又只好将隐去的“真事”变称为“梦幻”。既然如此,研究者就必须从那隐去的真事中去考明这个“家亡人散”“事败休云贵”的历史本事。

由此看来,作家刘心武的“秦学”,正是要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工作。他在这一方面有其前人所未道及的贡献。此贡献并不算小,也为红学长期闭塞的局面打开了一条新蹊径,值得重视与深入研讨。一个新的说法,初期难保十足完美,可以从容商量切磋,重要的不是立刻得出结论,而是给予启发。

考论《红楼梦》,揭示《石头记》中所“隐去”的“真事”,都不可能指望写“明”载“入”史料档案之中,若都那么“天真”,孟森先生这位真正的老辈史学专家也就不必费尽心力地去撰作什么清代“三大疑案”了。史学界也早就揭明:雍正为了不可告人的“内幕”,让张廷玉将康熙实录——六十年最丰富的史册都删得只剩了有清一代皇帝实录中的最单薄的一部假“实”史,你要证据吗?没有的(删净了)就都不能入“史学”,这理论通吗?如果不甘愿受雍正、张廷玉、乾隆、和珅之辈的骗,而探索雪芹所不敢直书明言的史实,就必须有“档案证据”才算学术,我们如果以那样的学术“逻辑”来评议红学中的研究问题,就有利于文化学术大事业的发展繁荣吗?

从本书我见到了王渔洋《居易录》中只有康熙原版才得幸存的康熙南巡随处写匾、太子随侍写联的真实记录,这条珍贵的资料正可佐证荣禧堂匾联的来历问题。至于联文是否自撰,抑或借用唐诗,与我们的主旨并无多么重大的关系。康熙所说“此吾家老人也”——其实也就是专对太子说的原话纪实。

我曾把“善察能悟”当作一条考证经验赠与刘心武先生,承他不弃,以为这是有道理的。

行文至此,回顾一下,散漫草率,实不成篇,而且还有很多想说的话尚未说完,时间有限,已不容我再絮絮不休了。时为丁亥八月廿八深夜。

诗曰:

作序原非漫赞扬,为芹解梦又何妨。

天经地义须前进,力破陈言意味长。

“秦人旧舍”字堪惊,“过露”谁能解得明。

坏事义忠老千岁,语音亲切内含情。

南巡宸翰墨生澜,太子扬才侍砚函。

金匾银联严典制,借唐写意总相干。

人人称道说刘郎,海内荧屏海外光。

“秦学”一门新事业,任凭辩短又争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4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心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9674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