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植物生物学
内容
内容推荐
《植物生物学》遵循对事物认识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当今科学发展的新的高度上,以分子细胞生物学内容充实、改造传统的植物学,综合植物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成果,整体、系统地介绍植物个体、植物界和植物科学的全貌,有机地将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分类和演化等知识融会结合,使学生对当代植物科学有一广泛、全面的基础知识。《植物生物学》注意从现象和实验推导事物的内涵和基本概念,避免过多的名词术语的堆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多样性,植物与环境),共二十四章。
《植物生物学》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植物生物学和植物学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及其他生物学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1)
第一部分细胞(6)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8)
第一节细胞(质)膜和细胞壁(8)
一、细胞(质)膜(8)
二、细胞壁(12)
第二节细胞质和细胞器(22)
一、细胞质基质(22)
二、线粒体(23)
三、质体(24)
四、内质网(28)
五、高尔基体(28)
六、液泡系(29)
七、核糖体(31)
八、细胞骨架(32)
窗口微管的动态变化(33)
第三节细胞核(34)
一、核被膜(34)
二、染色质(35)
三、核仁(35)
四、核基质(36)
第四节后含物(36)
一、储藏的营养物质(36)
二、晶体(38)
三、植物次生物质(38)
第五节胞间连丝(40)
一、胞间连丝的超微结构(40)
二、胞间连丝的次生变化和次生形成(41)
三、胞间连丝的通透性能(42)
第二章细胞代谢(44)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44)
一、能量守恒与细胞内能量转换(44)
二、氧化还原反应——细胞内的能量流(44)
三、酶(45)
四、生物能与ATP(47)
第二节细胞呼吸(48)
一、糖酵解(48)
二、有氧途径(49)
三、无氧途径(50)
第三节细胞内外的物质转移(51)
一、水分出人细胞(51)
二、物质出人细胞(53)
第四节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56)
第三章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58)
第一节细胞分裂(58)
一、细胞周期(58)
二、有丝分裂(59)
三、无丝分裂(63)
第二节细胞分化(63)
一、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63)
二、植物细胞分化的基本现象(65)
三、植物细胞全能性(68)
窗口组织培养(69)
第三节细胞死亡(70)
一、细胞编程性死亡的特征(70)
二、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71)
三、细胞编程性死亡的生物学意义(73)
第二部分植物体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75)
第四章植物组织(76)
第一节分生组织(76)
第二节薄壁组织(78)
第三节机械组织(80)
一、厚角组织(80)
二、厚壁组织(81)
第四节保护组织(82)
一、表皮(83)
二、周皮(84)
第五节输导组织(85)
一、管状分子(85)
二、筛分子(87)
第六节分泌组织(88)
一、外分泌结构(88)
二、内分泌结构(89)
第七节组织的演化(90)
第五章根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92)
第一节根的功能(92)
第二节根的形态(93)
一、根的一般形态(93)
二、根的生长特性(95)
第三节根的发生和结构(95)
一、根尖的结构及其生长动态(95)
窗口细胞分裂的方向和细胞的壁面及排列问题(100)
二、根的初生结构(101)
三、根的分枝(104)
四、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形成(106)
五、根的三生生长和三生结构的形成(109)
第四节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110)
一、根系对水分的吸收(110)
二、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13)
窗口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乏时所表现的病症(114)
第五节根的起源与演化(116)
一、根的起源(116)
二、根的演化(117)
第六章叶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119)
第一节叶的功能(119)
第二节叶的形态(120)
一、单叶与复叶(120)
二、叶的形状(121)
三、叶序(122)
第三节叶的发生和结构(123)
一、叶的发生(123)
二、叶的结构(124)
第四节光合作用(130)
一、叶绿体色素(131)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机理(132)
窗口光能利用率(136)
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36)
第五节蒸腾作用(139)
一、气孔运动和蒸腾作用(140)
二、环境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141)
第六节叶对不同生态条件的适应(141)
一、C4植物(141)
二、CAM植物(143)
三、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叶的结构特点(144)
四、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叶的特征(145)
第七节叶的衰老与脱落(146)
第八节叶的起源与演化(148)
第七章茎的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150)
第一节茎的功能(150)
第二节茎的形态(150)
一、茎的一般形态(150)
二、芽与分枝(151)
第三节茎的发生和结构(154)
一、茎尖的分区及其生长动态(154)
二、茎的初生结构(155)
三、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形成(158)
四、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160)
五、单子叶植物茎的加粗(165)
第四节植物体内水分和溶质的运输(166)
一、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167)
二、同化物的运输(170)
窗口获取筛管汁液的方法(171)
第五节茎的起源与演化(175)
一、茎的起源(175)
二、茎的演化(175)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177)
第一节植物繁殖的类型(177)
一、营养繁殖(177)
二、无性生殖(177)
三、有性生殖(178)
第二节花的形态(178)
一、花的一般形态(178)
二、花序(183)
第三节花的发生与演化(186)
一、花的发生(186)
二、花的系统演化(187)
第四节成花调节(188)
一、低温与成花(188)
二、光周期与成花(189)
第五节雄蕊的发育及花粉粒的形成(192)
一、花药的发育(192)
二、小孢子发生(193)
三、雄配子体发育(195)
四、成熟花粉粒的结构(196)
五、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198)
第六节雌蕊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199)
一、柱头、花柱与子房(199)
二、胚珠(199)
三、胚囊的发育(201)
四、成熟胚囊的结构(203)
第七节开花、传粉与受精(204)
一、开花(204)
二、传粉(204)
三、受精(205)
四、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208)
第八节种子的发育(208)
一、胚的发育(208)
二、胚乳的发育(210)
三、种皮的结构(211)
第九节种子的结构与类型(212)
一、种子的基本结构(212)
二、种子的主要类型(213)
第十节种子的演化(214)
第十一节果实的发育和类型(215)
一、果实的发育(215)
二、果实的类型(216)
第十二节被子植物生活史(219)
第三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222)
第九章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223)
第一节植物激素(223)
一、植物激素的基本概念(223)
二、五大类植物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简介(224)
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激素调节(225)
一、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和生理变化(225)
二、激素调节(227)
第三节植物营养生长的激素调节(229)
一、茎的伸长(230)
二、很好优势(231)
三、维管组织的分化(232)
四、根和芽的分化(234)
五、乙烯对生长的影响(235)
第四节激素对植物生殖生长的调节(235)
一、植物激素与开花的关系(235)
二、植物激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239)
三、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调节(239)
第五节衰老及其激素调节(240)
一、衰老的概念(240)
二、衰老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241)
三、衰老的激素调节(242)
第六节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243)
第十章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246)
第一节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46)
一、水分(246)
二、温度(246)
三、氧气(247)
四、光(247)
第二节光形态建成(248)
第三节温度、水分、空气和机械刺激对生长的影响(249)
一、温度(250)
二、水分(251)
三、空气(251)
四、机械刺激(253)
第四节植物生长的周期性(254)
一、生长的昼夜周期性(254)
二、生长的季节周期性(255)
三、生物钟(255)
第十一章植物的运动(259)
第一节器官的运动(259)
一、向性运动(259)
二、感性运动(264)
三、阳光跟踪(266)
四、自动运动(267)
第二节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268)
窗口黏菌的形态建成运动(268)
第三节细胞内的运动(270)
一、细胞质流动(270)
二、细胞器运动(271)
第四部分植物多样性(274)
第十二章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知识(275)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275)
一、植物分类阶元(275)
二、植物命名法(276)
三、分类学研究的过程(277)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内容简介(278)
一、结构及形态方面的研究(278)
二、染色体方面的研究(280)
三、传粉生物学及繁育系统方面的研究(281)
四、植物地理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284)
五、植物化学方法(287)
六、数学方法(290)
第十三章现存的原核生物(294)
第一节蓝藻门(294)
一、概论(294)
二、蓝藻的多样性和经济意义(295)
第二节细菌门(296)
一、概论(296)
二、细菌的生态作用及经济意义(296)
第十四章真核藻类的多样性(298)
第一节重要类群简介(298)
一、绿藻门(298)
二、轮藻门(300)
三、硅藻门(301)
四、褐藻门(302)
五、红藻门(303)
第二节真核藻类的生态学作用及经济意义(304)
一、生态学上的作用(304)
二、经济用途(305)
窗口一、菌类(305)
二、地衣(306)
第十五章高等植物的多样性(308)
第一节配子体发达的高等植物——苔藓植物门(308)
第二节现存最早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门(309)
一、真蕨亚门(309)
二、小型叶蕨类(311)
第三节现代优势植物——种子植物(313)
一、裸子植物门(313)
二、被子植物门(317)
第四节高等植物的生态学作用及经济意义(318)
一、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18)
二、经济意义(318)
第十六章被子植物类群简介(320)
第一节双子叶植物纲(320)
一、木兰目(320)
二、樟目(321)
三、毛茛目(321)
四、睡莲目(321)
五、罂粟目(322)
六、荨麻目(322)
七、壳斗目(323)
八、胡桃目(324)
九、杜仲目(324)
十、石竹目(325)
十一、寥目(325)
十二、山茶目(326)
十三、锦葵目(326)
十四、堇菜目(326)
十五、杨柳目(327)
十六、白花菜目(328)
十七、杜鹃花目(328)
十八、柿树目(328)
十九、报春花目(329)
二十、蔷薇目(329)
二十一、豆目(331)
二十二、桃金娘目(332)
二十三、卫矛目(332)
二十四、鼠李目(333)
二十五、无患子目(334)
二十六、大戟目(334)
二十七、栊牛儿苗目(335)
二十八、伞形目(335)
二十九、龙胆目(336)
三十、茄目(336)
三十一、唇形目(337)
三十二、玄参目(338)
三十三、桔梗目(338)
三十四、茜草目(339)
三十五、川续断目(339)
三十六、菊目(339)
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纲(340)
一、泽泻目(340)
二、棕榈目(341)
三、天南星目(341)
四、鸭跖草目(341)
五、莎草目(342)
六、姜目(344)
七、百合目(344)
八、兰目(345)
窗口生物多样性科学(346)
第十七章生命起源与植物多样性的演化历程(350)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352)
第二节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352)
第三节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发生与演化(354)
一、裸蕨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产生与演化(354)
二、蕨类植物的繁盛(355)
第四节裸子植物的发生和演化(357)
第五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359)
一、被子植物发生的时间(359)
二、被子植物的发生地(361)
三、被子植物的祖先(362)
第六节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363)
一、恩格勒系统(363)
二、哈钦松系统(364)
三、塔赫他间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364)
第七节植物进化的规律(369)
一、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369)
二、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370)
三、趋同、趋异和平行演化(371)
四、原始性状和进化性状(371)
五、植物进化的速率(373)
窗口大陆格局的变化(374)
第十八章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产生(377)
第一节物种的概念(377)
一、分类学种概念(377)
二、生物学种概念(378)
第二节植物的变异(378)
一、变异的概念(379)
二、植物变异的来源(379)
三、居群中的变异(382)
第三节植物变异与自然选择(386)
第十九章植物多样性的维持(389)
第一节隔离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389)
一、地理隔离(390)
二、生殖隔离(390)
第二节群落内植物多样性的维持(392)
一、中度干扰假说(392)
二、资源比率假说(393)
三、历史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393)
第五部分植物与环境(395)
第二十章植物与生态因子(396)
第一节植物的环境(396)
一、自然环境(396)
二、有关环境的其他几个概念(397)
第二节生态因子(398)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398)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399)
第三节几种主要生态因子与植物的关系(401)
一、光的生态作用(401)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405)
三、水的生态作用(407)
四、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411)
五、风对植物的生态作用(412)
第二十一章植物种群生态(415)
第一节种群的基本特征(415)
一、种群的分布格局(415)
二、种群的数量及增长(416)
三、年龄结构(418)
四、种群的遗传与进化(419)
第二节种群之间的关系(419)
一、竞争(419)
二、共生(421)
三、寄生(422)
四、化感作用(422)
第二十二章植物群落生态(424)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424)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424)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425)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425)
四、群落的季相(426)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特征(426)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演替(426)
一、演替序列(427)
窗口第一群落(429)
二、植物演替的基本规律(429)
第四节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430)
一、热带雨林(430)
二、稀树草原(432)
三、红树林(432)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32)
五、常绿硬叶林(433)
六、温带落叶阔叶林(433)
七、针叶林(434)
八、温带草原(435)
九、荒漠(436)
十、冻原(437)
第五节植被分布的地带性(438)
一、植被的水平地带性(438)
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439)
第二十三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40)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440)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40)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440)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442)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类型(447)
一、海洋生态系统(448)
窗口拉姆萨尔公约(448)
二、淡水生态系统(448)
三、陆地生态系统(449)
四、农业生态系统(449)
第四节生态平衡(449)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449)
二、生态系统演替与生态平衡(450)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450)
四、生态系统的自控理论(451)
第二十四章植物与人类(452)
第一节植物对人类的价值(452)
一、直接价值(452)
二、间接价值(453)
第二节人类对植物的影响(454)
第三节人类的保护行动(455)
一、国际保护行动(455)
二、我国的植物与环境保护(456)
窗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56)
名词索引(45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植物生物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世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085894
开本 16开
页数 47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695000
出版时间 2000-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大学教材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4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9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