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十个方面分别探讨艺术与美的“天缘”关系、艺术的审美特质、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艺术的情境意味、艺术活动中的想象、艺术的人文内涵、艺术的地域涵养、艺术的接受之维,以及艺术批评、艺术美育等问题,在著述的构架方面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学理贯穿的系统性。

该书定名为“诗性之魅”,也透着一种“诗性”的气质,不仅书之精神“诗性”,而且语言也富有诗情。作者将“艺术的价值取向”提炼为“精神之约”、“绿色之洲”、“品质之辨”、“拒绝屈就”,显示出其学理与诗意兼具的理论风采。

内容推荐

对艺术作学理层面的关注,讨论艺术美学问题,是《诗性之魅》的着意所在。作者并非止于概念的重述与推敲,而是着眼于艺术精神特质的体认与把握,因此提炼出“诗性”之说。他认为:“对于艺术而言,所谓‘诗性’即是,激活想象,张扬理想,传情生趣,创造美境。这正是艺术所应有的特质。不过还须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其与理性无关,更无排斥之意。”“‘诗性’一直以来与人类相伴而在,而且关系着人们的生命情调与人文精神。”该书从“诗性”和“诗化”的概念入手,思考艺术与美的基本问题。作者推崇“诗”“思”“史”间的对话与融通,即“借用诗的本性与方式,对美学与艺术的本体性质问题加以分析与诠释”。

目录

1 艺术的谐美之缘

1.1 原始形态中艺术与美感的同一性

1.2 原始神话表达的美感意味

1.3 艺术与美感: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承诺

1.4 美感与艺术表达的自在机缘

2 艺术的审美特质

2.1 艺术活动:人类生命情调中的绿色命题

2.2 审美发现的生命张力

2.3 审美体验的精神指向

2.4 属于人类的美的“建造”

2.5 生存实践活动与艺术审美活动的相谐而行

3 艺术的价值取向

3.1 精神之约

3.2 绿色之洲

3.3 品质之辨

3.4 拒绝屈就

4 艺术情境的意味

4.1 有“意味”的情境

4.2 一个“情境”就是一个艺术世界

4.3 情境与“解”

4.4 入境与美感

5 艺术的想象之要

5.1 想象力与主体精神的张扬

5.2 想象力与灵感冲动及创造潜能

5.3 想象力与心理世界及生存境界的调适

5.4 想象力与审美发现及独特的审美体验

5.5 想象力萎缩及生命情调缺失的现象分析

5.6 想象力萎缩原因探略

6 艺术的人文内涵

6.1 艺术活动与文化心理结构

6.2 关于“法天贵真”

6.3 关于“中和”为美

6.4 关于“团圆”轨迹

6.5 关于“虚静”“恬淡”

6.6 关于“虚实相生”

7 艺术的地域涵养

7.1 人地关系中的美学之质与艺术体现

7.2 环境——美意识与艺术

7.3 乡土情结的美学潜势

7.4 关于艺术的协调演进

8 艺术的接受之维

8.1 艺术接受及其过程

8.2 艺术接受的发生与展开

8.3 艺术接受中的主体性

8.4 艺术接受中审美序列的有机建构

9 艺术批评的意义

9.1 艺术批评的作用与意义

9.2 艺术批评的形式

9.3 艺术批评的方法

9.4 艺术批评模式的当代转化

10 艺术的审美教育

10.1 美育的要义

10.2 艺术美育与生活情趣及生存智慧

10.3 人类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启示

10.4 新世纪的生存智慧与艺术情思

10.5 艺术美育的当下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8幅)及品评短语

齐白石:《春风万里》

吴昌硕:《幽兰》

黄宾虹:《湖山圣境》

陈少梅:《远眺》

[法国]安格尔:《泉》油画

[法国]莫奈:《撑阳伞的女人》(油画)

[罗马尼亚]布朗库西:《空中之鸟》(雕塑)

[法国]罗丹:《沉思》(雕塑)

试读章节

关于艺术与美感的关系问题,大概自人类有认识能力与理论的自觉以来,便一直备受关注,且中外古今论及者极多,学说纷呈,著述丰富,然至今仍仁智殊见不乏。从理论上说,这种认知或见解上出现差异性是正常的。但我们同时也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分支叠出,且往往是“重分化”而“少综合”,确实也有将问题人为地复杂化的现象。如,艺术与美、美感生成的关系,从其原初意义上看,即在很大程度上犹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所以,将其视为一个与人类生之俱来的特殊“情结”对待,或许较之于生硬地将其剥离开,以追问其因果关系效果更好。

人类到底从何年何日起生成美感、创造艺术?是生成美感在先,还是创造艺术在先?我以为这是一个相当难求、甚至是根本不可求得的“解”。因为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所追问的对象的原起之处时,便马上发现,在那种几乎是方方面面浑然于一的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要寻找的概念。有人曾指出,在原始时代,石器孕育的历史,要比有石器以来的全部历史漫长许多倍。如果再将有石器以来的时代作比较,又会发现,运用石器的历史要比告别“石器时代”以来的全部历史漫长许多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是,越古往越缓慢。由此可见,在人类的原始时期,那是怎样的一种演进状态,又是怎样的一种时间概念。所以,以上的追问往往会遭遇模糊不清的困惑。

有人说,自有人类起便有了美意识,有了艺术。这种表述显然是诗意化的,笼统的,似乎显得缺乏实证。而有实证者认为:人类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已可见出美的萌芽,而且主要体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与石器造型、饰品制造与陶器纹饰等“艺术”活动之中。在此期间,“细石器的造型与颜色,新石器的磨光与钻孔,虽是为了劳动的实用,已逐渐地展现出人类对于美的设计与要求,特别是在玉器的图案与陶器的纹饰与造型上,匠心独具,智慧惊人。”

制造工具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自觉行为。而且,只有制造工具的行为是其他动物所不能为,“成为世间出现的第一个必须按一定目的和意识才能实现的行为。因此,制造工具的行为,是意识进化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是真正的意识出现的唯一可靠的标志。”而伴随这“真正的意识出现”与制造工具的行为。便自然生成着美感的萌发与艺术的萌芽。即,制造工具的行为打开了动物快感向人类美感转化的一系列过程的闸门,特别是对造型艺术来说,工具堪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鼻祖,它孕含着造型艺术的基本胚芽。“早期工具和后来的实用美术、工业美术的渊源关系更为直接,从这些意义上说,‘第一件’工具中已经包含了艺术的因素。”当然,它毕竟主要是为了实用目的而产生的,还算不上真正的精神产品,其所体现的艺术因素也是不完全的,但是,却已有了美感与艺术同源于一的原始基因。

P2-3

序言

“艺术”一词,人皆熟知。然而,当进一步追问何为艺术时,问题便显得复杂了起来。当然,有人也许会毫不犹疑地讲到众多的艺术门类,诸如雕刻、舞蹈、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等,甚至许多更细的分支形态,或一大串具体的艺术作品。可这显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答。事实上,自从有了关于艺术的理论自觉之时起,先哲们即格外注重艺术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与讨论,可是,直到今日,虽著述丰硕,但却依然是众说纷纭,仁智相殊。这除了“依靠概念的逻辑语言,不可能充分表现(穷尽)特殊的、个别的事物”的局限性之外,还因为,艺术的存在本身即是开放而多元的,而关于艺术的感知与认识又是与主体性(包括主体差异性)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难下定义,言说不尽,或许正是“艺术”的特性所在。

言说不尽,并非不可言说,反而是别有其魅。

这本小书也应算作参与“言说”的表现,即对艺术作学理层面的关注,讨论艺术美学问题。当然,着意所在,是对其精神特质的体认与把握,而并非试图定义什么。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这话很精彩。这里不套用他的哲学体系,但借用这一精辟的表述,以认识艺术精神的“诗”性之魅。

维柯曾用“诗性”描述过人类的智慧,即有“诗性智慧”之谓。尽管维柯主要审视的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而事实上,这“诗性”一直以来与人类相伴而在,而且关系着人们的生命情调与人文精神。20世纪西方美学对于美的本体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即有美学家重视从“诗性”和“诗化”的概念入手,思考艺术与美的基本问题。他们普遍推崇“诗”“思”“史”间的对话与融通,即借用诗的本性与方式,对美学与艺术的本体性质问题加以分析与诠释。的确,从某种意义上看,“思”“史”“诗”同出一源,并同归一宗,即均与人类的生命存在有着极为密切而又特殊的关联。

对于艺术而言,所谓“诗性”即是,激活想象,张扬理想,传情生趣,创造美境。这正是艺术所应有的特质。不过还须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其与理性无关,更无排斥之意。

另外,作者的初衷是,关于艺术美学的讨论,不仅仅止于概念上的辨析与纯学理的追问,而是同时要将视野指向现实,以引起当下之思,生发新的认识。然而,毕竟积累欠丰,识见有限,致使拙作实际水平难以如愿,甚或不免有错讹之处,恳请方家教正。

                作者

              2006年10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生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50940
开本 32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