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论语/话说国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就是一个志向高远、命运坎坷的仁者:一个挑起无尽忧患和良知的批评者;一个学而不厌、转益多师、学有所成的学人;一个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先生;一个实践和培养艺术化人格的艺术家:一个富有心灵力量,不爱谈神论鬼的先知:一个经过生活的洗礼和磨练,通达生命根本道理的圣人……

本书以现代眼光,轻松笔调,富有创意的文化写作,具有美感的插画表现重构国学经典。仿佛与圣人同行。

内容推荐

《论语》,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自西汉以来,《论语》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本书以现代眼光,轻松笔调,富有创意的文化写作,具有美感的插画表现重构国学经典。仿佛与圣人同行。

目录

第一话 孔子肖像

第二话 情,一往而深

第三话 孝:亲情之爱

第四话 把心带回家

第五话 快乐和自由地学习

第六话 照亮人的心智

第七话 君子的“志”和“度”

第八话 努力做个自由人

第九话 师徒问答,生机盎然

第十话 大美为美

第十一话 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后记:远的也是近的

试读章节

孔子居齐

齐景公曾经问政于孔子。针对齐国世族把持政权,君王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挑战,孔子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维护国君的中心地位和政治安宁考虑,孔子实话实说,没想到这话很合齐景公胃口。

此后齐景公又一次问政。孔子还是实话实说,“政在节财”。齐景公贪恋奢侈,经常大兴土木,孔子的这一建议和当时齐国宰相晏婴不谋而合。几席话深得齐景公赞赏,准备封尼奚之地给孔子。

齐国握有实权的世族听说齐景公要封赐孔子,纷纷表示反对。宰相晏婴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出于种种考虑,他也站出来阻止齐景公。他为齐景公——分析孔子的学说如何不实际,说得头头是道。后来的儒生认为,是他在齐景公面前说了孔子一大通坏话,阻止齐景公任用孔子。其实,齐景公知道,一旦重用孔子,孔子的君臣父子的政治纲领,将削弱世族力量,势必激化矛盾。面对复杂的权力斗争,齐景公缺少魄力,自此他改变态度,开始敷衍孔子。有一次,他干脆对孔子说:“我已经老啦,不能用你了。”

齐国那些大夫也没闲着,派全副武装的手下人,虎视眈眈地监视孔子。孔子和弟子们离开齐国时,情势危急。“卧底”传来消息说,有人要加害他们,于是师徒捞起淘好还未下锅的米,匆匆逃出阴霾四起的齐国。

由于鲁国内政完全被季氏专权,上下无序,时局动荡,所以孔子没有立即回家乡,而是在齐鲁边境先待了一段时间,然后才回家退而修诗书。虽然潜心于典籍,但他的心仍然牵挂着国事、政治和现实。他要做的是心怀天下的“君子儒”,而不是只知辞章考据的“小人儒”。

鲁昭公三十年时,孔子年满四十。孔子认为,在这个年龄,一个达观透彻的人应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对于世事人情,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不会轻易被动摇和改变。当面临选择的时刻,不会犹豫不决。

在鲁国做官

鲁昭公死后,季氏废鲁昭公的太子,而自立鲁昭公的弟弟宋为鲁定公。鲁国人似乎已经麻木,对骄横非礼的事,听之任之。既然不敢反抗,也就假装顺从。

不久,季氏的家臣阳虎犯上,起而对抗季氏,并且掌握鲁国大权。季氏曾经在自家宴饮时,居然让六十四人在庭院里奏乐歌舞,这是天子才能用的礼,季氏在鲁国首开僭越的先例,他的家臣阳虎作乱也可以算一种报应。此时,鲁国已经不是大夫专权,而是等而下之的家臣专权了。

阳虎认为自己羽翼已丰,大概取季氏而代之的时机已到。这位阴谋家屡次想拉拢孔子,都被孔子拒绝。他还不死心,派人给孔子送去乳猪。按照当时的礼,大夫对士有礼,士必须登门道谢。阳虎想借孔子还礼时,进一步拉近关系。孔子不得不趁阳虎出门时,登门还礼。但冤家路窄,出门回家的路上,孔子还是撞见阳虎。阳虎劝孔子投靠他,孔子只得敷衍几句,说了些模棱两可的话。

定公六年,孔子四十八岁时,阳虎公然作乱。阳虎等人准备取季氏、孟孙氏和叔孙氏而代之,他们想借宴请季恒子的机会,杀死季恒子。但季恒子在赴宴途中有所警觉,立即改道奔往孟孙氏的领地。阳虎等当即挟持鲁定公和叔孙氏,并攻打孟孙氏。这次交战,孟孙氏幸得成邑宰公敛处父救援,最后打败阳虎势力。阳虎落败,随之夺走鲁国国宝——宝玉大弓后逃跑。打败阳虎后,公敛处父劝孟孙氏借机杀季恒子,但孟孙氏无此胆量,害怕惹事,打发公敛处父回了成邑。

面对这样的政治混乱和生存环境,孔子不无感叹:“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篇》)  定公八年,五十岁的孔子被定公委任为中都宰,接着迁任司空,管土木建筑工程等,没多大实权。司空没当多久,又被提升为大司寇。

任大司寇期间,孔子经历了几件大的政事。鲁国较弱,处于齐、晋、楚三国的势力夹缝中。定公十年,齐国约鲁国在夹谷“友好”会盟。齐国大夫事先料想孔子“知礼而怯”,准备在会盟中劫持鲁君,胁迫鲁国答应不平等条款。

鲁国这边也经过谨慎磋商,认为孔子熟知礼仪,而且在齐国生活过,与齐景公比较熟悉,因此推举其做傧相。

孔子告诉鲁定公:“臣听说,办理文事,一定要有武备,举行武事,一定要有文备,古时候诸侯出国,一定要有文武官员随从,我请求你一定召集左右司马一同前往。”鲁定公应允,下令左右司马率部随行。

夹谷会盟那天,起初双方行礼如仪,互赠礼物。然后,齐国官员请求奏“四方之乐”。于是执千戈剑盾的所谓“乐队”登台鼓噪,试图以武力劫持鲁定公。

孔子见情势不妙,当即登阶而上,力掷长袖,面向众人,威严而坚定地说:“两国国君在此友好相会,怎么能演奏夷狄的音乐?请主管官员下令撤下。”主管官员下令后,乐队仍然不下台,他们都看着齐景公和晏孑的眼色。孔子看看乐队,又看看齐景公,齐景公感到很惭愧,只得挥手,示意他们下去。

一会儿,齐国官员又请求奏宫中之乐。一群齐国的艺人和小丑纷纷登台。孔子疾步登台,再次表示抗议:“匹夫戏弄诸侯,论罪当诛,请主管官员执行。”主管官员执行了刑罚,当场腰斩这些倡优艺人。此次会晤,由于孔子据理力争、沉着果决,鲁国没有接受齐国的任何要挟条款。齐国只好作罢。

齐景公明白自己在道义上输于鲁国,怪罪臣下出了这种馊主意,陷他于尴尬被动局面。此后,齐国归还以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示赔罪(也有人认为,齐国还地并非要赔罪)。

此次会晤,显示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之后,孔子获得了更多的信任与赞赏,他准备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此时鲁国国内形势复杂,国君定公虚位,大夫专权,家臣跋扈,利益集团斗争激烈,危及国家的宁和安定。孔子决定借抑制家臣的机会,间接打击三恒,达到“强公室,抑三卿”的效果。

孔子向定公建议:“大臣家不能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拥有长三百丈,高一丈的城墙。现在三家都超过了礼制的规定,请您下令他们拆除。”此时,恰好季孙和叔孙的家臣分別作乱,于是他们都同意了拆毁封邑的城墙。当拆到孟孙氏的成邑时,遭到孟孙氏和公敛处父的反对,定公围城,但没有攻克。“堕三都”计划,在客观上的确起到强公室,抑制私家的作用。但只拆除了两都,留下了后患。

孔子主持政事后,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秩序井然。五十六岁的孔子感到,照这样治理下去,国家政清人和,定然离自己期望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安之”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不远了。想到此,孔子脸上不禁浮现出笑容。

这情形被旁边的弟子瞥见,他走上前道:“我听说,君子临危不惧,处福不喜,是这样吧?”孔子点点头:“此话不假。不过,我也说过身居高位,乐在礼贤下士啊。”P25-32

后记

远的也是近的

金克木先生曾经幽默地戏说,当他晚年忆起幼年记诵的《论语》时,每每念及其中文字感到颇有机趣,觉得《论语》应该当成小说来读。对此,我深有同感。想到孔子对曾点的游戏精神的赞赏,他一定不会反对我们的尝试。

《论语》里的英雄当然是孔子和他的门徒们,再加上像神一般存在于孔门师徒记忆里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这些英雄是超英雄。他们既活在先秦春秋时代,又活在未来,所以他们既是现实的,也是超现实的。

《论语》既然有小说的风貌,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不那么正襟危坐地诵读《论语》,而是自由自在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或坐或卧,随性适意地翻开小说《论语》。

这时,迎面而来的是那些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素朴、平实、清明的对话和言语。对话与对话之间有潜在的、隐秘的逻辑联系。有的言语直接标出了说话人,对话双方,有的没有。对于没有相应历史知识,没有丰富的文献背景知识的初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仅仅是一些并不连贯的对话和言语的汇编。

再看小说的时间顺序。尽管出场的主人公是相对固定的,然而,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在时间上反线性发展的时间顺序,他们的出场忽前忽后。

在孔子的门徒中,颜渊、子路死得较早,但是子路和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仍然出现在《论语》的后半部分。例如,子路问“君子尚勇”就编在《阳货篇》里。《论语》的编排显然不以时间顺序为篇目的次序。

小说《论语》的空间结构是松散的,完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三一律”(一个有机完整的情节应该发生在同一地点,在同一天的24小时之内完成)的审美趣味。这部小说像中国大多数历史故事那样包容极其广阔的历史时空,而且不顾时空凝练的要求,故事从孔子三十岁左右开始,径直追溯到他去世后,弟子子夏和子张等的经历为止。

《论语》的叙述也是碎片式的,它颠覆清晰整体的情节模式。小说的叙述者是不同时期的孔门弟子,讲述角度复杂多样,构思精巧。叙述的视角有时是全知全能的俯视的外在视角,像电影的俯拍镜头,从外在的角度客观地俯瞰师徒言行。有时在具体的对话场景中,小说就直接从人物视角来说故事,例如不少师徒问答场面。

小说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时空穿插,叙事链条时断时续,为读者留下许多有待填补的叙述空白,因此这不是一部叙事清晰、有机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小说形式来看,简直像一部富有挑战陸的后现代小说。

古人读这部书,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在幼年的私塾里阅读《论语》,先熟悉其中章旬,然后在岁月流转中再去补充背景知识,再去品味其中意蕴,再去和自己的经验彼此对照。对于小说的理解常常伴随他们读书、成长的整个人生历程。

这部独特、博大的小说被中国人一读就是两千多载。每一代读书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介入小说的情境,清理小说的逻辑线索,连贯散落在小说不同角落的言语、行动,然后汇聚成丰满有形的人物形象。

读者和人物出入于文本,在书里书外,有来有往,对话不息。这本小说,在历代中国,不仅知识分子爱读,即使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在日常生活里不断接受或解构它的影响。孟子从中读出充沛健旺的人格生命,朱熹读出规炬方圆的“天理”,帝王将相在里面找到内圣外王的权术,鲁迅又从散乱在历史、政治中的《论语》里品出了“吃人”两个字……这部小说的阅读史简直是浓缩的中国古代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论语/话说国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意
译者
编者
绘者 刘庸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4363
开本 24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