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杨沫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母亲的真实一生;一个女作家的里里外外;一个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一个巨变时代的百态写真。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同时期回忆杨沫的文章,写出母亲真实而非完美的一生,呼唤人性、母爱、亲情的回归。

目录

前记 马波

1.缺少温暖的家[1]

2.抗婚与失业[9]

3.进步青年的熏陶[18]

4.入党[30]

5.战火中锤炼[40]

6.疾病的折磨[52]

7.动笔写《青春之歌》[63]

8.迟迟出版不了[73]

9.书的反响[84]

10.遭到批判[95]

11.电影《青春之歌》[106]

12.老区的乡亲情[117]

13.文革开始[126]

14.被迫揭发妹妹白杨[142]

15.一批大字报摘编[153]

16.打成“假党员"[164]

17.恢复组织生活[176]

18.小胖姐遇害[185]

19.父母矛盾尖锐[199]

20.与秘书[213]

21.替妹妹白杨说情[229]

22.当了人大常委后的风波[241]

23.帮一个科研人员打官司[250]

24.创作上的教训[266]

25.儿女情很淡[280]

26.晚年的变化[295]

27.不张狂[311]

28.为明清大姐辩清白[326]

29.为雄县农民王汉秋鸣冤[338]

30.为胡开明大呼喊[351]

31.捐献版权和钱[364]

32.母亲与我[380]

后记[398]

杨沫大事年表[400]

试读章节

1914年8月25日(阴历七月初五),母亲杨沫生在北京,原名杨成业,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杨成勋,长杨沫12岁。二妹杨成亮,小杨沫4岁。三妹杨成芳,即白杨,小杨沫6岁。

杨沫是个圆脸,大金鱼眼睛,扁鼻子,阔嘴,胖乎乎的。自幼有点“笨”,3岁才会说话,少哭少笑,安安静静,外号“老乖子”。

杨沫的母亲叫丁凤仪,湖南平江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曾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俊美出众,懂诗文,远近闻名。

杨沫的父亲叫杨震华,湖南湘阴人,出身农家,中过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商科,先后创办新华商业讲习所、新华商业专门学校和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北京新华大学,并任校长,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新式商业金融人才。他头脑聪明,又懂商业,通过办教育,募集到一大批捐款,低价在热河省滦平县买了不少土地,收取农民地租,以此维持学校的运转,他自己也很快发达起来,成为大地主。之后,渐渐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管全家老小。

很多人都羡慕大户人家,其实大户人家的孩子并非个个都幸福。

杨沫虽然有亲生父母,事实上却好像是个孤儿。衣服破了,没人缝;生病了没人照料;身上长了虱子,没人管;季节变化,该换衣服了,没人提醒……平时吃饭、睡觉都和佣人在一起。她衣衫褴褛,处境还不如阔人家里的一条小狗。

杨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父母不和,他们都各自寻欢作乐,不管儿女。我幼年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学校长的书香之家里,家中有时还有几个佣人,人们还管我叫着大小姐。可是,幼小的我,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呀!数九寒天,我穿着露着脚后跟的破袜破鞋,脚后跟生着冻疮,流着脓血。浑身长满虱子,成天和街头捡煤渣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寒风中乱跑。夏天,母亲嫌我麻烦,把我送到舅舅家里去寄养,表兄弟多,他们欺负我没人疼,骑着我,打我,唾我,骂我是杨老狗。”

这些孩子还像踢皮球一样地踢着弱小的杨沫,恣意取乐。

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温暖的,光明的,舒服的场所。但对杨沫来说,却是个冰冷的,阴暗的,不堪回首的地方。

她下学回家,母亲丁风仪总不在,即使在家也冷冷冰冰,不理睬她。

她得了痢疾,拉肚子拉得面黄肌瘦,母亲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还是嫂子悄悄用自己的钱托人买药治好了她的病。

父亲杨震华有钱之后,整日出没于娱乐场所、妓院、百货店,并娶了姨太太。但丁凤仪很厉害,不断跟他争吵,还一个一个打跑了他的姨太太。那些姨太太都是杨震华用很高的价钱,从当时有名的妓女中赎买出来的。但丁凤仪打跑第一个,杨震华再偷着讨第二个,打跑第二个,再讨第三个……反正他有钱,这位大学校长风流成性,后来干脆搬到外面居住。

家里除了哭喊就是吵骂,逢年过节也如此。(P1-2)

序言

上世纪80年代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晚年想写一部卢梭式的回忆录。她说:我很佩服卢梭,佩服卢梭敢讲真话的勇气。所以也打算把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大胆地写出来,以一个真实人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可是因为年迈体衰,身体多病,母亲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母亲去世10周年前夕,我放下了手中的其他稿件,花了一年多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这部书稿,概述了母亲的一生,算是对母亲的一个怀念。

我遵循母亲的愿望,尽量客观地把母亲一生中我所认为的重大经历记录下来,尽可能大胆地再现出一个真实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但碍于年代久远和自己的视野所限,在事实和看法上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将来再版时补正。

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就更难。

一个真实的杨沫,比虚假的杨沫能更久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老鬼

后记

在写作过程中,曾参考了以下书籍:

《杨沫文集》  杨沫  北京出版社

《青蓝园》  杨沫徐然  学苑出版社

《冀中十分区革命斗争大事记》  中共党史出版社

《白杨传》倪振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新四军的艺术摇篮》  江苏文艺出版社

《星火燎原丛书6——平津保地区斗争专辑》  解放军出版社

《流年碎影》  张中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沫之路》  聂中林  军事科学出版社

《明清岁月》  徐明清

《平津郊甸的烽火——冀中十分区人民抗日斗争史料选辑》

《崔璇文集5》  崔璇  长征出版社

以及父母在文革中的检查交代材料、母亲的日记、笔记本和信件、姐姐徐然的若干篇文章等。

为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及当时的政治氛围,本书引用了一些大字报稿、传单、会议记录、信件等原始材料,基本上未做删改或处理,敬请相关人员谅解。

我还要特别向以下同志致谢:

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他以还差15天就100岁的高龄,欣然为本书题词;

母亲的后老伴李蕴昌叔叔,现已85岁,仍不厌其详地向我介绍母亲晚年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有关背景,还就书稿中的重点章节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及更正,并一再嘱托我不要过多写他;

哥哥马青柯仔细阅读了草稿,对照原著,字斟句酌,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我纠正了不少瑕疵和错误。虽然有些看法不尽相同,他对我的大力支持和理解,令我感动。

另外还采访了以下同志:徐明清、王海燕、邵燕祥、王以云、宋泛、马联玉、王燕玲、葛文、谢芳、舒丽珍、张研佳、林斤澜、古立高、郑云鹭、魏巍、崔璇。

邵燕祥老师并细心阅读原稿,为本书校正了很多错误。

陆万美之子陆云生、徐明清之女王海燕、胡开明之女胡冀燕、海默之女张研佳还向本人提供了他们亲属的照片和有关材料。

马晓力、陆微、王明义、刘世昭、王磊、朱宁娣、刘海燕、林绍刚、孙琪璋、胡可、孙小婉、王金玲、杨杰、张利利和郭晓虹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也都为这本书贡献了力量。

在此,谨向以上诸位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还要说一句:北京市三家村文化实业公司的老总张丽娜自己虽有很多困难,多年来却给了我始终如一的支持和援助。

老鬼

2005年6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杨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0854
开本 16开
页数 4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6.12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27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7: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