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船政风云/图说福建
内容
试读章节

1 造船的传说

我国最早的船只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问世。

早期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捕鱼需要下水,打猎也要经常过河。我们的祖先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于是,有人走进水中抱着一块大木头试了试,发现自己不但不会沉入水里,还被漂在水中的木头托了起来。有了这样的尝试,很多人也学着他的样子抱着木头渡河了。

可是,双手抱着木头无法腾出手来捕鱼,怎么办呢?有人把砍下来的树干一面削平、挖空,造出了最原始的独木舟。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坐在独木舟上捕鱼了。也有人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载着人在水面上行驶,这就是木筏的雏形。聪明的祖先们还找来树枝或竹竿来控制独木舟或木筏在水上行驶的方向。木筏在制造和使用上都比独木舟容易些,于是木筏很快被加以推广使用,人们过河或者下水捕鱼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把所有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捆扎在一起的东西,都拿来尝试。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竹筏,竹子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把儿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更重的东西。

独木舟和筏的发明大大拓宽了人们在自然界中活动的范围,人们水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从此变得更加方便了。

我国古书上曾记载了一些祖先发明独木舟的故事,其中大禹制作独木舟的神话就很有趣。传说,在远古时期,古老的神州大地到处闹洪水,大片土地被洪水淹没,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躲避洪灾。禹的父亲鲧(g百n)接受尧帝的命令负责治水,可是连续治水9年却没有取得成功。后来,舜继承了尧的帝位,任命禹负责治水。禹接到治水命令后,亲临治水第一线实地考察水情。禹为了指挥治水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只独木舟。他听说四川有一棵特大的梓树,直径达一丈多宽,就带着木匠去砍伐,树神知道后化成一个童子阻止他们砍伐。禹非常生气,严厉地谴责树神,然后砍下大树,并把树中间挖空,造了一只既宽大又灵巧的独木舟。禹乘坐这独木舟指挥治水。他总结并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以疏导为主,辅之以拦蓄的综合治水方法,很快就取得成效。经过禹13年的艰辛努力,洪水终于被治服了。由于禹德才兼备,治水功绩显赫,在舜的推荐下被大家推举为首领。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发明船了。至于古代传说中提到黄帝的大臣共鼓、货狄发明舟,部落首领颛顼(zhusn xo)发明桨、篙,帝喾(妯)发明舵和橹,尧发明纤绳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祖先对独木舟和筏不断加以改进,这样木板船慢慢就诞生了。据考证,木板船的发明可能在夏朝之前。应该说,由独木舟和筏发展到木板船,这是人类造船史上的飞跃。

商朝的甲骨文上有“舟”字,说明当时已经有木板船了。据记载,在商代后期,船常被奴隶主用作镇压奴隶反抗的工具。商王武丁时期,王室的奴隶曾大批逃跑,武丁下令驾船追击。这些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后用了15天,终于把奴隶捕捉回来。这件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航行技术已经有所发展。

最早出现的木板船叫舢板,原名“三板”。顾名思义,“三板”是用三块木板构成的船,三块木板分别是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几千年来,人们在使用中不断对三板船加以改进和创新,于是就有了各种船只。除了舢板这种单体木板船外,当时人们还受木筏制造原理的启发,把两只以上的船体并列连接起来,增加了船的宽度,提高了船的稳定性和装载量,造出了舫(fSng)。舫的制作起初是用绳索把两只船捆在一起,后来才演化成用木板或木梁放置在两只船上,用钉子钉在一起,两船之间也保留一定间隔,大大加宽了船的宽度。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行驶更平稳,上面甚至还可以建造屋舍。

木板船抗风能力较差,无法进行远程航行。传说大禹受到一种叫鲎(hOu)鱼的启发,发明了帆船。有一天,大禹像往常一样乘船到一条大河察看水情,当时天气阴沉沉的,不时还刮起了风。突然大禹发现有一个高约七八尺的像旗帜一样的怪东西出没在河面上,而且还能随着风的大小改变方向。于是,大禹让士兵开船追寻,可是转眼间那个“怪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大禹又来到同一个地方视察水情,那只“怪物”又出现了!大禹这次有备而来,他让兵士驾着十几只船把“怪物”围了起来。那“怪物”急得在河上打圈圈,这回大禹看清了。原来,它是一只长得很奇怪的鱼,它的背上长有高七八尺的鳍(qI),看起来就像一面旗帜。大家正准备投掷标枪的时候,河面上突然刮起大风,那鱼竖起了它背上的鳍,乘着风势一下子就游得无影无踪。上岸后,风刮得更大了,大禹带着兵士往回走,前头扛旗的士兵走得特别快。大禹看着士兵扛着的被风刮得哗哗响的旗,又联想到刚才遇到的怪鱼,突然来了灵感,他让士兵扛着旗坐在船上,结果在顺风的时候船只的航行速度大大提高。这以后,大禹不断对船只上的旗帜进行改进,把旗杆固定在船上,用各种办法来控制旗的方向来控制船速,于是旗慢慢演变成帆,帆船由此诞生。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是帆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船只的航行速度,帆船得以迅速发展,为人类河运航海事业打下基础。

P1-4

目录

第一章 船政渊源

 ——中国古代造船及河运

 1 造船的传说

 2 让船爬山的灵渠

 3 唐宋之前的造船术

 4 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

 5 隋唐以后的河运

 6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业

 7 中国古代水军

第二章 船政的开端

 ——中国近代造船技术的兴起

 1 造船技术绥慢发展

 2 第一次鸦片战争

 3 第二次鸦片战争

 4 洋务运动

 5 晚清重臣——曾国藩

 6 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第三章 船政文化的发展

 ——中国选秀技术的飞跃

 1 福州马尾船政

 2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3 船政局创始人左宗棠

 4 船政发展的失去者沈葆桢

 5 外国造船工厂入侵

第四章 船政文化的鼎盛

 ——中国机动轮船时期

 1 “师夷长技”开启我国自造轮船时代

 2 蒸汽机模型的试制

 3 国内第一艘机动轮船的诞生

 4 制造大型兵舰

 5 江南制造局造船技术的发展

 6 船政局造船技术的发展

 7 试造内燃机

 8 试造潜艇

第五章 船政文化的成熟

 ——中国海军学校成立

 1 福州船政局的技术引进

 2 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

 3 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严复

 4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第六章 船政文化的没落

 ——中日甲午战争

 1 马江海战

 2 北洋水师的建立

 3 中日甲午战争(上)

 4 中日甲午战争(中)

 5 中日甲午战争(下)

 6 签订《马关条约》

 7 民族英雄邓世昌

第七章 船政文化的影响

内容推荐

《船政风云》由肖云天编著:船政数十年,在历史上是弹指一挥问,但在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至今仍留下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船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过程中,要扩大对外开放,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船政风云》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船政风云》由肖云天编著:船政的创办和发展是中国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转变的标志之一,船政开了对外开放之先河。其中很大因素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同时也来自于观念上的转变,例如从对外部世界的盲目自大到“师夷”的转变。没有这种对外开放的观念的树立,难以成就船政后来的发展。从林则徐第一人放眼世界,到魏源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进而提出以造船制炮为主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方案,又提出创办造船厂与火器局,延聘外国工匠和舵师来华,向从闽、粤选出的巧匠精兵传授造船制炮和行船放炮技术,再到左宗棠雇请日意格和德克碑到福州,共商设厂造船大计,发展中国造船事业。这一切颇为难能可贵。开放给船政的发展带来生机活力,是船政发展的基本条件,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船政风云/图说福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云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97102
开本 16开
页数 1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474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