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久、最能体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

那么,昆曲究竟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历史状况、文学样式、艺术风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又如何?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去加以关注。探源溯本,一切还需从古老的宋元南戏说起……

郑雷编著的《昆曲》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昆曲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内容推荐

郑雷编著的《昆曲》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昆曲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昆曲》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目录

引言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第一章 风之卷:中国昆曲的历史行程

 第一节 柳絮池塘淡淡风:昆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东方风来满眼春:明清昆曲的发展兴盛

 第三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清代后期昆曲的衰落与分化

 第四节 长风破浪会有时:由没落到重振的近现代昆曲

第二章 花之卷:中国昆曲的文学世界

 第一节 不知近水花先发:明代昆曲的前期创作

 第二节 千树万树梨花开:明代昆曲全盛时期的创作

 第三节 歌尽桃花扇底风:《长生殿》《桃花扇》与清代昆曲创作

 第四节 春在溪头荠菜花:近现代昆曲创作

第三章 雪之卷:中国昆曲的艺术风神

 第一节 闻道仙郎歌白雪:昆曲音乐与演唱

 第二节 飘然回雪舞风轻:昆曲演员与舞台演出体制

 第三节 乱雪繁花千万重:昆曲舞台美术

 第四节 高韵最宜题雪赞:昆曲艺术理论

第四章 月之卷:中国昆曲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昆曲与精英文化

 第二节 月圓花好一般春:昆曲与民间文化

 第三节 清歌一曲月如霜:昆曲与戏曲文化

 第四节 何处春江无月明:昆曲与世界文化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叶宪祖,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桐柏、槲园居士、紫金道人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叶宪祖是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曾任新会知县、大理寺评事、工部主事等职,因不肯趋附魏忠贤而被削籍。崇祯时复起,出任南京刑部主事等职,后升为四川参政,改授广西按察使,未赴任而告归,居家五年去世。叶宪祖深受沈璟影响,作有《北邙说法》《易水寒》《团花凤》等杂剧及《鸾镜记》《玉麟记》《双修记》等传奇。他流行最广的一部传奇是根据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改编的《金锁记》,剧写楚州山阳县孀妇蔡婆鲁氏为儿子蔡昌宗聘定秀才窦天章之女瑞云,窦天章托女于蔡家,自往应举。蔡昌宗随表兄出门拜师求学,中途落于黄河之中。蔡婆与瑞云闻讯十分悲痛,瑞云立志在蔡家居孀,蔡婆为她改名窦娥,又将儿子留下的金锁交给她。庸医赛卢医借蔡家钱不还,蔡婆上门讨要,赛卢医竟欲加害。事为路过的无赖张驴儿母子撞见,蔡婆因此逃过灾难。为感谢张驴儿母子,蔡婆同意他们在自己家中借住。张驴儿见色起意,借机调戏窦娥,遭到严拒。为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张驴儿以从蔡家捡得的金锁买通赛卢医,换来砒霜,企图毒死蔡婆。不料阴差阳错,反害了张母。山阳县令胡图不明是非,将窦娥屈打成招,问成死罪。临刑之日,炎夏天降大雪,提刑官认为必有冤枉,命将窦娥带回收监。时窦天章已取得功名,出任两淮廉访使,到山阳审明窦娥冤情,父女相认。蔡昌宗落水后被摄人龙宫,与龙女匹配成婚,三年后缘分已尽,龙女送他到汴京应考。昌宗一举高中状元,衣锦荣归,阖家团聚。有人以为《金锁记》实系袁于令所作,无论作者为谁,剧作在艺术上都是不成功的,它为适应传奇的体制需要而在关汉卿杂剧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无谓的神怪内容,结果反而削弱了原作的情感力度,使窦娥的悲剧形象变得相对有些模糊。今昆曲舞台上演绎窦娥故事的《私祭》《说穷》《羊肚》《探监》《法场》等出皆出于《金锁记》,其间已加入了一些艺人重新改造的成分。

卜世臣:臣,字孝裔,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秀水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卒于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他一直是诸生身份,因与沈璟为亲戚,故成为沈氏的人室弟子,师生之间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卜世臣作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等,这些作品在后来的昆曲演出中并不流行,今大半已亡佚,仅存《冬青记》残本。

沈自晋,字伯明,晚字长康,号西来,晚号鞠通生,江苏吴江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他是沈璟的族侄,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明亡后隐居吴山。沈自晋精通音律,曾将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增扩为《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十三调词谱》,又撰有传奇《望湖亭》《翠屏山》《耆英会》等。这些传奇中,以《望湖亭》和《翠屏山》较为流行。《望湖亭》讲述的是淞城书生钱万选误得美妻的喜剧故事。秀才钱万选寓籍淞城,刻苦攻读,应荐到城中富户、表兄颜秀家作馆。颜秀看中洞庭山富家小姐高白英,托青果行的尤少梅为媒,上门求亲。按高家规矩,求亲者要亲自登门以供验看。颜秀容貌不堪,情知见面必遭淘汰,又不甘放弃,遂请钱万选冒名前往相亲。高家纳聘后,万选又代颜秀前往迎亲,不料为风雪所阻,延误归程,不得已在高家完成花烛。洞房中万选谨守规矩,秋毫无犯,令高小姐百般猜疑,不得其解。迎亲船归,颜秀认为钱万选已就婚高家,不依不饶,当众大闹,结果惊动官府,将错就错,成就了钱、高姻缘。后钱万选得中状元,衣锦还乡,才子佳人欢喜团圆。今昆曲舞台上常演的《照镜》一出主要表现颜秀照镜的滑稽场景,颜秀自以为长相清秀,准备前往相亲,经尤少梅提醒,对镜反复照验,方才承认自己容貌猥琐的事实。全出重点刻画颜秀愚蠢鄙陋的喜剧形象,关目之间充满调侃意味,演来令人忍俊不禁。沈自晋的另一传奇《翠屏山》事本《水浒传》,演述江湖好汉杨雄、石秀上梁山的故事。金陵石秀人称拚命三郎,因出外闯荡,在蓟州获遇节级杨雄并与之结为兄弟,应邀到杨家帮助料理肉铺生意。杨妻潘巧云不安于室,引诱石秀不成,转与报恩寺阁黎裴如海勾搭成奸。事为石秀发觉,告知杨雄,相约同往捉奸。杨雄醉归,一时不慎漏出口风。潘巧云反诬石秀存心不良,杨雄不察,竞误信其言。石秀为点醒杨雄,在杨家巷口刀杀裴如海。杨雄心下大悟,将潘巧云诓至翠屏山,审明真情后杀死,与石秀共同投奔梁山。剧中《送礼》《反诳》《杀僧》《杀山》等出至今仍是昆曲舞台上常见的折子戏。

范文若,字香令,号吴依荀鸭,别署荀鸭檀郎,松江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他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任山东汶上知县、浙江秀水知县、湖北光化知县、南京兵部主事、南大理寺评事等职,以丁忧去职家居,后为家人刺死。范文若平生作有传奇《花筵赚》《鸳鸯棒》《梦花酣》等十六种,《花筵赚》据《世说新语》及《晋书》中有关内容敷衍而成,讲述晋代温峤与表妹刘碧玉的姻缘故事;《鸳鸯棒》取材于冯梦龙《古今小说》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讲述薛季衡发迹后负心加害患难之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梦花酣》则讲述北宋时少女谢茜桃借尸还魂,与意中人萧斗南最终结合的故事。范文若在当时声望甚著,但后世昆曲舞台上却已觅不到其作品的影迹。 袁于令,原名晋,字令昭、韫玉,号凫公、箨庵、幔亭仙史等,江苏吴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他原是明代诸生,因事革去学籍,人清后曾任荆州知府等职,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因得罪上司而落职家居,晚年寄寓浙江会稽。袁于令曾师从叶宪祖习曲,因此也成为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平生撰有《西楼记》《金锁记》《鹉鸦裘》《瑞玉记》等传奇多种,其中以《西楼记》成就最高。剧写京畿道御史于鲁之子于叔夜与平康巷西楼名妓穆素徽彼此倾慕,一见锺情,订盟交好。于鲁为使儿子专心读书应考,听信秀才赵祥的谗言,差人赶走穆素徽。

P118-121

序言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后记

钱锺书先生在补订本《谈艺录》的《引言》中尝借僧肇《物不迁论》所记梵志“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之语自解,称新版《谈艺录》“犹昔书、非昔书”。推而广之,这个提法其实可以涵括一切书籍的修订。

这本《昆曲》原系应傅谨先生约请而撰写,后列入浙江人民出版社“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于2005年3月出版。与出版社签约时,原定由我的硕士学位导师颜长珂先生指导完成,出版之际,颜先生忽然提出撤销他的署名。我觉得既已签约,临时改变似有未妥,再三劝说,先生以择善固执的态度坚持己见,不为所动,神色郑重地表示:“我不能在自己学生的书上署名。”乍聆此语,我一时竞不知说什么好。其实接受编撰任务后,先生亦曾为此准备资料,搜罗图片,很费了一番心力,我具体执笔时,有部分章节还参考了他的《古典戏曲名作纵横谈》。先生完全可以坦然地按合同规定署名,然而他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本着严格自律的精神,放弃了。近些年来,学界乱象纷呈,导师抄袭乃至剽窃学生论文的事时有所闻,而在我就读和供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这种情况却从未碰到过,究其原因,或与老一辈研究者笃实严谨的学风有关。颜长珂先生、我后来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傅晓航先生以及我在院中亲炙过的林冠夫等先生,都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日常相处自然平和,亲如家人,但一涉及学术问题便立即严肃认真起来,哪怕是最微小的疏漏也不肯放过。在这种氛围中学习,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品格的熏陶,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我想,没有这样一种超脱功利的学术氛围,或许也就没有现在的这本《昆曲》了吧。

书稿写作期间,除颜长珂先生外,傅晓航、林冠夫、刘祯几位先生都曾慨然以多种书刊相借,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的吴秀慧老师亦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帮助。图片编配过程中,车锡伦、陈四益、郭启宏、杨连启、曹鹃、冯涛、梁振才、王廷信、陈建军、陆军、谷芒、许健、余秉芹等先生都曾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杨连启兄,连续多日代为扫描和整理图片,且以他个人珍藏的部分剧照、戏画相饷,为全书得以按时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在河北拍摄相关图像时,得到卢兴华先生和梁振才兄的鼎力协助,还曾偏劳张成来先生往返驱车数百公里。凡此种种,皆足见良师益友助成之美意,自当铭诸肺腑。

《昆曲》初版问世以后,我参加了国家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工作,真正涉足昆曲苑囿,由偶然的游园惊梦走上寻梦之旅。人之既深,所见稍广,愈觉前此之作率尔操觚,仓促成稿,思虑欠精,论述未备,因而颇生悔意。今年文化艺术出版社计划重版此书,我趁机改正了不少细节的疏误,重写了部分章节,又根据最新搜集到的材料补充了一些内容。修订中得到更多旧雨新知的指点和帮助,王馗、张乃锋、詹怡萍几位先生贡献尤多,济美增华,指瑕攻错,情谊至可感怀。而李平、车锡伦、林东海、江巨荣、雷群明、王安葵、丛兆桓、周华斌、李一、沈岗、张少龙、曹鹃、张静、孔祥胜、赵权利、吴瑞卿、徐小维、李彩标、欧阳强、王学锋、张杰、祖京强、赵增利、万素、刘冰冰诸位老师,或提供资料,或代核引文,或协同考察,或摄影相贻,出其所有,匡我不逮,使修订得以在短期内顺利完成。因知一艺之立,一事之成,固非一人之力能竟其全功。师友嘉惠,并志于此,聊见同声相应,吾道不孤。

一位长者曾经深有感慨地对我说:“其实人一辈子能做的事很少。”初闻之下,惕然而惊,益自惭用心不专,多骛少成。这册我原本不甚看重的旧作居然在七年后再版面世,可算是一个意外。蓦然回首,初版与再版之间,也已经隔着一番小小的沧桑。因缘流转,逝者如斯,现在竟凭着一册小书捕捉住一丝追忆、几许留痕,不能不说是生命中的一桩幸事,而其间的悲欢得失,有非言可喻者。此书引言部分的《空谷幽兰》一图出自当代国画大家汤文选老先生之手,当时为了恰切展现昆曲优雅的品格,我斗胆请先生代为配图,先生居然一诺无辞,令我喜出望外。数日后画稿完成,我与梁振才兄在先生画室观赏良久,赞叹不绝。因当日往外地出差,携带不便,所以暂将画稿留在先生处,准备回京再取。先生午觉醒来,见画作仍张挂壁间,误以为我们不甚满意,深感不安,于是重行构思,另成一幅,出神人化,更胜前作。这样一位泰斗级的大画家竟以如此谦抑的态度对待晚生后学的请托,其胸怀之宽广、人品之高尚,在瞰名射利之风盛行的当世实属罕觏。老辈风范,诚不可及。此书修订再版之时,重理旧图,幽兰如昔,而先生下世已两年有余,前事历历,思之怆然。

周进生兄相知有年,彼此晤对久已脱略形迹,而在出版方面合作尚属首次,但他工作态度的认真负责与耐心细致,我是早就了解的。由他担任此书的责编,是书之幸,更是我之幸。我对于自己的著述,一向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明知学识寡陋,难树新义,却还是希望能略窥玄奥,聊博读者一粲。马齿渐长,信心大减,岂敢再有奢望,只要不出现太明显太低级的错误,就当额手称庆了。

2011.12.14

双子座流星雨划过夜空之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52760
开本 16开
页数 4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3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