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响中国的文化世家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涉及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因素,但家学渊源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中国历代文化家庭无不重视家学渊源,授受有源,累世相传,相互影响,潜移默化……钱谦益曾说:“盖不独先河后海,礼不忘始。而家学渊源,名教积习,亦有可以考见者焉。”《影响中国的文化世家》将18个有名望的文化世家,以中篇家庭合传的特有形式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如观赏一片不同亮点组成的风景线,走进一个风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之中。本书由郭谦著。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涉及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但家学渊源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中国历史上,历代文化家庭无不重视家学渊源。所谓家学,即授受有源,累世相传,相互影响,潜移默化……

具体考察这些名门家族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演化,无异于找到了一个个有趣的窗口,可以领略每个家族里几代文化名人的人生风采、文化品格、学术追求、治学方法,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承的复杂的联系;可以获得有关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历史知识;可以了解不同风格的家族文化精神和家庭教育的特色。

《影响中国的文化世家》将18个有名望的文化世家,以中篇家庭合传的特有形式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如观赏一片不同亮点组成的风景线,走进一个风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之中。

《影响中国的文化世家》由郭谦著。

目录

义宁陈氏:代代英才辈出,爱国佳话不绝

 一、陈氏父子:维新运动的名流

 二、陈三立:创立“同光体”

 三、陈衡恪:画坛独树一帜

 四、陈隆恪:继承父亲诗风

 五、陈寅恪:清华三巨头之一的国学大师

 六、陈氏第四代:多才多艺

德清俞氏:隔代家教,文柄传承

 一、俞樾:一生拼命著书的朴学大师

 二、俞樾注重家教,隔代培养后人

 三、俞平伯:新诗先驱,散文高手

 四、成名于“红楼”,苦难源于“红楼”

 五、做人讲自重,盲人尽全力

新会梁氏: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一、从林长民与徐志摩谈起

 二、梁林两大文化世家新组合

 三、感情二起风波,情敌化为朋友

 四、梁林开创文化事业上的辉煌

 五、风雨一生、惊叹一生的梁启超

 六、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

湖州钱氏:大家迭出

 一、钱振伦:晚清著名骈文家

 二、钱仲联:“昆仑万象”,一代诗豪

 三、钱恂与单士厘:文坛外的高手

 四、钱玄同:新文化运动的骁将

 五、钱稻荪:翻译大家

 六、钱三强与何泽慧:中国的居里夫妇

常州吴氏:享誉文、画、音、剧坛

 一、吴瀛:山水画革新者,故宫博物院创建人

 二、注重人格培养

 三、吴祖光与新凤霞

 四、吴祖强的音乐家庭

 五、吴欢:香江神笔,京城鬼才

 六、吴霜:京城才女独辟人生路

温州马氏:书画传家

 一、马氏不姓马,书画却传家

 二、马孟容:中国画会创始人

 三、马公愚:艺苑全才

 四、马亦钊:从工人到书画家

 五、莫洛:当代名诗人

 六、马氏才俊子弟

苏州叶氏:蜚声文坛,文脉不断

 一、语文大家叶圣陶

 二、叶氏三兄妹:文坛翠叶

 三、叶氏第三代:俊秀层出

 四、叶兆言:别树一叶

唐河冯氏:人文荟萃,群星灿烂

 一、冯氏先辈

 二、冯友兰:学界“天下第一人”

 三、三史六书:冯友兰的文化瑰宝

 四、冯景兰:近现代地质学的奠基者

 五、冯沅君夫妇:开辟文史研究新领域

 六、卓有成就的冯氏后代

江阴刘氏:清贫中崛起

 一、夏寡妇点亮刘氏香火

 二、早年的刘半农与刘天华

 三、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四、刘天华:改革民族乐器的国乐大师

 五、兄弟同创辉煌

 六、刘北茂:悲愤中创作名曲

 七、杰出的刘氏家族传人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瓜瓞绵延

 一、诗书继世,家风高纯

 二、国宝范曾

 三、范济:绘出生命之灿烂

 四、范扬:远扬创新精神

 五、《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与“范学”

常州谢氏:以画名世,一门隽才

 一、谢玉岑:学艺结良缘

 二、谢玉岑临危托孤

 三、谢伯子:苦难中磨砺

 四、谢稚柳:全能艺术家

 五、陈佩秋:潜力股女画家

 六、谢氏后人购买父母画作

北京英氏:英才皆勤奋

 一、始祖英敛之

 二、英千里夫妇

 三、奇人奇艺英若诚

 四、人才济济的英氏第四代

如皋冒氏:书香门第水绘园

 一、青少年时期的冒广生

 二、冒广生的文化活动

 三、向毛泽东直言进谏

 四、冒叔子:诗词名家

 五、冒舒湮:风流倜傥的才子

 六、冒氏后继有人

番禺叶氏:半官半文,四代才人

 一、叶衍兰:不恋仕途的学人

 二、画坛大师叶恭绰

 三、叶公超:文坛与仕途之间

瑞安黄氏:三代翰林,两代卖艺

 一、黄体芳:累次弹劾李鸿章

 二、黄绍箕与黄绍第

 三、黄宗江、黄宗英五兄妹

 四、黄氏第五代

湘潭齐氏:弘扬民族文化代代有人扛旗

 一、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二、第二代举旗人

 三、人才济济的齐氏第三代

 四、脱颖而出的齐氏第四代

无锡钱氏:七房桥与钱绳武堂

 一、钱氏七房桥先祖

 二、钱穆: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三、钱穆的婚姻与子女

 四、钱伟长:力学、应用数学、信息学奠基人

 五、人才辈出绳武堂

 六、钱基博:著名的国学大师

 七、钱钟韩:动力工程学奠基人

 八、钱钟书与杨绛

桐城方氏: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一、方守敦:家教有方的书法家

 二、方令孺:美貌才女“九姑”

 三、文史学家方孝岳

 四、方玮德:过早夭折的诗人

 五、散文家舒芜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陈寅恪生于1890年,从小就对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医学和宗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勤奋好学是陈家的家风,陈寅恪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家和他的舅父俞家藏书都非常丰富,两家的书房便成为他流连忘返的乐园。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长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国。1918年冬又得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无大学文凭的导师

虽然陈寅恪在国外留学多年,潜心读书和研究,但对博士、硕士学位之类,却淡然处之,甚至连大学文凭也没有拿过。哪儿有好大学,哪儿课好,他就去听课和研究。

当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被聘为清华导师时,哈佛大学却点名要他继任。当时陈寅恪在柏林,赵元任写信征求他的意见,陈回信说:“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当清华大学决定聘他为导师时,他立刻决定回国。他被聘用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梁启超向时任校长的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他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等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崇……曹一听,决定聘请陈寅恪。1925年底,陈寅恪回国,因父亲生病,到1926年6月才上任。36岁的他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在《空轩诗话》中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必以陈寅恪为全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季羡林曾回忆说: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ich Luidum),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

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

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清华园,他与才女唐筼结识。唐筼,字晓莹,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首倡“敦煌学”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在他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这一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译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笺证稿》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他的大多数敦煌学论文被收入《金明馆丛稿》、《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书中。还撰写了《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在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佛学论文。

三十年代国内外学术界送了他“盖世奇才”、“最好的教授”、“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尊誉。据《清华暑期周刊·教授印象记》一文说:“清华园内有趣的人物真多,但其中最有趣的,要算陈寅恪先生了。”为此,清华园内有些学生便总是称他为“怪教授”。

他的奇怪之处是留学欧美十多年,对西学十分精熟,然而衣着却十分“土气”,没有半点洋味:夏季一袭长衫、布裤、布鞋。冬季则一顶“三块瓦”皮帽,长围巾、棉袍再加羊皮马褂、棉裤扎腿带、一双厚棉鞋。戴上一副近视眼镜,完全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

他的住所离教室有很长一段路,每次去上课,他总要用一块蓝方布巾包好备用的书籍讲义,挟在右腋之下,一步一颠地低头彳亍而行。因为是近视眼,所以走路只看脚下而从不旁视,也从不与旁人打招呼。

有一位听陈寅恪课的清华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陈先生讲课也够怪的,讲自居易的《长恨歌》时,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一个‘汉’字,旁征博引竟讲了四堂课。低年级学生听他的课,自然难以消受!”他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也让人们认为他“怪”。

有一次,他到西单牌楼一家西药店买胃药。当时西药店药品绝大部分是洋货,店员取出德国货、美国货和日本货,每种药的说明书上都是洋文。他将每个药瓶上的说明与盒内说明书都仔细看过,然后选购了一种。店员根据他的外貌,看到他默默自言自语的样子,把他当成了精神病患者,当陪他的侄子陈封雄在一旁解释说“他懂各种洋文”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向他投以惊异的目光。P11-14

序言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涉及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因素,但家学渊源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中国历代文化家庭无不重视家学渊源,授受有源,累世相传,相互影响,潜移默化……钱谦益曾说:“盖不独先河后海,礼不忘始。而家学渊源,名教积习,亦有可以考见者焉。”

中国各地,文化学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数见不鲜。其中有些文化家族在近百年中,对中国的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声名显赫的文化家族,多以诗文传家,继志述事,代有其人。如本书中的梁启超、俞平伯、叶圣陶、陈寅恪、齐白石、冯友兰、刘半农、吴祖光、范曾、钱三强等家族,他们一个个响亮而熟悉的名字组成了一条条闪光的文化纽带。人非一人,代非一代,薪传火继,无不表现出家学传承的力度。每个成员在文化学术道路的选择上,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凝聚着不同于往古的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

梁启超一生渴望富国强民,并为此奋斗终生。他的治国平天下之路阻且长。失意之下,他转而将治国之梦寄托于文化启蒙,并将人生感悟润泽在子女身上。他把众多的子女培养成有名的学者、专家,造就了令人瞩目的文化世家。他出身寒微,自谓不过“中国极南之一岛民”,而能成一代之绝业,名垂青史。他的文章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从他这一代开始,梁氏人材鼎盛,莫不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梁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冯玉文勤俭操持,以“耕读”奠基家风,开创冯氏家学渊源。冯友兰则参照西欧哲学构架重构理学,推进中国哲学史的科学化,其中国哲学的释义,大大深化了对华夏民族价值理念的理解。其弟冯景兰为地质学奠基人,其妹冯沅君及妹夫陆侃如创作了大量风靡二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兄妹三人各领风骚。第三代冯钟璞(宗璞)把意识流和类似古典诗词般的意境创造结合在一起,从而开辟出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而钱氏一脉则早在钱基博、钱基厚一代就已表现出对现代经验性、实证性知识的浓厚兴趣。钱基博立“必诚必信”“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立言,无曲学以阿世”的治学之道。至钱钟书,他自小醉心于西学,最终将传统文史与西方文化融贯起来,以思辨的精微驾驭学问,拓出新的钱学气象。

就俞氏家族而言。从俞樾的祖父开始,俞家就逐渐孕育出读书的气氛,到了俞樾这一代开始成就功名。而俞樾又特别关注子孙的教育,虽然自己的两个儿子因为各种原因难以继承父业,但他依然不放弃而全力培养孙子俞陛云。功夫不负有心人,俞陛云以探花而名扬天下。而俞樾甚至在古稀之年亲自教俞平伯习字对对子。这样,一种自我期待和一般家庭所不具备的人文气质便在俞氏后人中潜移默化。

江阴刘氏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夏氏寡妇收养了刘宝珊,点燃了刘氏香火。她把刘宝珊培养一个知书达理的私塾教师。他们又共同培养了下一代: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相互促进、影响、继承:刘半农成为著名文学家,刘天华、刘北茂先后成为一代音乐大师。他们的后代自强不息,出了翻译家刘小惠、建筑专家刘育毅、钢琴家刘育和、小提琴家刘育熙等。

齐白石从一个放牛郎到一个普通木匠,而后勤奋学艺成为雕匠,又在无意间自学绘画,成为“齐美人”。他四处寻访名师学画、学诗,成为有名的画家,晚年还在画风上进行“衰年变法”的改革,最后开齐派艺术之大宗,成为世界杰出的画坛大师。他又精心培养11个子女,9个子女成了画家;并隔代相传画艺,又使第三代20多名画家走向了世界;而第四代的新画家也逐步崭露头角。文化世家的形成并不全是家学渊源带来的,普通的人家也可以去构建和创建。

具体考察这些名门家族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演化,无异于找到了一个个有趣的窗口,可以领略每个家族里几代文化名人的人生风采、文化品格、学术追求、治学方法,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承的复杂的联系;可以获得有关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历史知识;可以了解不同风格的家族文化精神和家庭教育的特色。

本书将18个有名望的文化世家,以中篇家庭合传的特有形式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如观赏一片不同亮点组成的风景线,走进一个风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之中。

郭谦

2005年3月写。2011年5月修改,于北京通州甘泉斋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响中国的文化世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21109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