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社会嬗变中的周村芯子 |
内容 | 内容推荐 周村芯子作为一种标志性文化符号,承载了鲁中乡民明清以来的集体性文化记忆。本书作者对周村芯子的历史嬗变和现代传承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传达的文化逻辑,探讨这一古老的乡民艺术由传统民间语境向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转型时所遭遇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方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走进周村 第一节 区域地理 第二节 从村庄到集镇 第三节 鲁商发源地 第四节 繁荣的文化传统 第五节 多元的民间信仰 一 正月初八祭神猴庙 二 三月初三与三月十五生日庙会 三 三月二十三天后娘娘诞辰庙会 四周村地区民间信仰的中西文化交汇 第六节 多彩的游艺活动 一 周村花灯 二 周村旱船 三 周村竹马 四 周村高跷 五 周村芯子 六 火起溜与打铁花 第二章 周村芯子的今昔 第一节 周村芯子的起源 第二节 周村芯子的发展 第三节 周村芯子的现状 第三章 狂欢:周村芯子的展演 第一节 周村芯子的表演形式 第二节 周村芯子的文本内容 一 戏剧美学的再现 二 聊斋故事的演绎 三 政府政策的宣传 四 媒体传播的渗透 五关于周村芯子文本内容的田野考察 第三节 周村芯子的文化特性 一 周村芯子狂欢的原始性 二 周村芯子狂欢的全民性 第四节 周村芯子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 周村芯子的现代变迁 第一节 从民间社会到公共领域:周村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 一 何为民间社会 二 公共领域的兴起 三 从民间到公共领域 第二节 从民俗表演到大众传媒:周村芯子表演的变迁 第三节 两个转向:周村芯子的当下特征 一 由民间自发组织逐步转向政府部门的自觉介入 二 由以民众信仰为主导转向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繁荣 第四节 周村芯子的表演困境 第五章 周村芯子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周村芯子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周村芯子的保护价值 第三节 周村芯子的保护之道 一 正在进行的保护实践与反思 二 保护之“道” 第四节 周村芯子的保护与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 第六章 周村芯子与乡村记忆 第一节 乡村精英是延续乡村文化的民间力量 一 忠君报国的刘氏宗族 二 鲁商基因与孟氏家族 三 李化熙与祠堂街 四 王应统与状元府 第二节 乡村民间文化价值的重建与乡村记忆的唤醒 一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变与价值衰落 二 乡村民间文化价值的重建与乡村记忆的唤醒 三 乡村记忆的传承及其路径 第七章 芯子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分布 第一节 山东其他地区芯子展演 第二节 除山东外,中国其他地区芯子展演 结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社会嬗变中的周村芯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8642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01000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1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