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小波十论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小波十论》由廿一行著,主要内容:王小波的文学不是一个完结的、已发生的、需要盖棺论定的既成事实,她是正在发生的,仍将继续召唤着未来的泉源。她引导我们深思的比她自身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广阔和丰富。她更应被视为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为新千年的中国文学准备着和蕴育着丰富的可能性。她将影响和引发中国文学转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

内容推荐

《王小波十论》由廿一行著,主要内容:当神秘时空被拒斥,当迷幻时空被遗弃,现实时空便成为封闭的囚笼。囚笼喻示着“人生在世”的悲剧。这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双重悲剧。

但一些人却立志打破这现实时空的囚笼。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挣扎在现实之灯下,他们还要追求迷幻之火和神秘之光。向迷幻时空的叛逃叫作“精神游牧”,向神秘时空的求索叫作“诗意还乡”。将两者结合一体的尝试诞生了“新千年文学”。

借助《王小波十论》,我探索了新千年文学在哲学和文艺领域的重要先驱与精神特征。然而,只一小群人的精神游牧与诗意还乡不足贵,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迷幻之火与神秘之光。

目录

 留给新千年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论

 童话——贫困时代的诗意还乡

 好小说都是好神话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

 时代的歌者

 长安城存在的理由

 最清白无邪的事情

 卡尔维诺、维昂、王小波

 原始童话诗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一

二论

 写意——探照人类生命的真实

 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没有指望的指望

 记忆与遗忘

 开放社会与诗意世界

 艺术的遭遇

 贫困时代的六种文学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二

三论

 迷狂——神圣游戏或乌托邦

 为了幻梦的诉说

 自我生成的乌托邦

 不存在的风景

 艺术之于神圣游戏

 似水流年里的疯狂与深沉

 通往自由之途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三

四论

 朗笑——主权经验与节日性时间

 大笑着去杀戮

 王小波与拉伯雷

 狂欢诗学及酒神谬误

 失去世界的重获世界

 主权经验与节日性时间

 小说的本体论时空模式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四

五论

 性欢——力与美的自由嬉戏

 艺术家反对泛性论

 写性的经典作家们

 力与美的游戏

 媚俗与反抗

 革命时期的爱情和寓言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五

六论

 游牧——超越、反抗与逃逸

 深度解蔽与精神游牧

 《红拂夜奔》的逃逸线

 《黄金时代》和两种游牧

 护梦者、艺术家与游牧民

 超越、反抗与逃逸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六

七论

 耗费——艺术、非功利性的奢华

 为了生命而艺术

 作为死亡与献祭的艺术

 性与死亡的游戏

 小说的无限可能性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七

八论

 画音——醉梦人生与寂静澄明

 小说的画境玄音

 彩色、灰色、白色

 文学的情感类型

 自由精神的四重奏

 醉梦人生与寂静澄明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八

九论

 智、性、趣——鲁迅国民性批判之继承

 民族魂与自由思想家

 骆驼、雄狮、孩子

 别求新声于异邦

 继往开来的王小波

 为了智、性、趣的人间

 附:王小波语风欣赏之九

十论

 诗意、解蔽、冥思——通往新千年文学之途

 诗意、解蔽、冥思

 王小波的精神游牧与诗意还乡

 诗与思的召唤

 新千年文学的先驱者

 通往新千年文学之途

试读章节

1

纳博科夫说:“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当然,很多时候,纳博科夫也将“好小说”称作“优美的童话”。在《文学讲稿》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之类作品被称作优美的童话;《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这样的作品被视为好的神话。神话和童话的差别或许是为了区分作品在是否拥有博大性上的差异。不管是神话还是童话,纳博科夫的用意无非是要向我们强调:小说迷人的虚构本质。

更进一步来说,纳博科夫对小说的神话界定乃是为了解放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小说外部形式的束缚,使小说拥有更广大的表演空间,敞现更丰富灿烂的世界。为此,纳博科夫界定了三种层次的小说作者:最末流的作者只是一个单纯讲故事的人;中间层次的是一位教育家;最好的作家应该是魔术师。

单纯的形式主义者并非真正的魔术师。魔术师应该至少是文化大师、艺术大师、思想大师的复合体。小说的本质是虚构,并非意味着:小说超离了一切,成为小说家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天方夜谭。小说仍要坚守它的内在精神,成为对生命真实的一种探寻。而小说愈是突破现实原则的束缚,走向虚构,就愈能接近精神的真实。

2

对此,伽达默尔有着更加深层的表述:“作为一种成功的作品和创造物,诗(小说)不是理念,而是一种能再次激起无限生命的精神……它不是对一种实体的描述或标记,而是为我们打开一个神和人类的世界。”(《真理与方法》)当艺术带我们走进“好的神话”和“优美的童话”,一个本真存在的“神和人类的世界”便于寂静的轰鸣中向我们敞开了。

在《美的现实性》中,伽达默尔向我们阐明了艺术之“游戏、象征与节日”性本质。艺术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并赢得我们;艺术通过象征召唤我们进入存在的诗与思之境遇;艺术如节日一般使终有一死的人进入永恒,拥抱本己的时间;艺术为人类构筑生命的诗意栖居。

显然,唯有真正的魔术师方能胜任艺术的游戏、象征与节日三重本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固然曾经成功地发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典型存在状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化,这种对社会表象的外在观察、描摹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揭示存在者的真实生命状况。因此,纳博科夫称巴尔扎克是必将被锤子砸碎的石膏像。纳博科夫并且声称艺术是非道德的、非社会的、非意识形态的。这即是说艺术家只以艺术的眼光(原始的、纯粹的)去发掘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用形而上学的理念先行设定、曲解事物。

3

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学创作曾过分地受到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因素的困扰。文学成为了话语权力的附庸,不再以艺术本身的去蔽眼光去言说世界、探寻存在。海德格尔曾说:“艺术的本质乃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而被逻各斯权力话语笼罩的存在者却已经先行丧失了本己的真理,艺术被迫以逻各斯大话语的虚妄真理形式置入了作品。此时的文学就不再成其为真正的艺术。

当这种逻各斯大话语崩塌之时,当代文学又陷入了种种混乱和迷茫。一方面,寻根和重建价值的努力均因其肤浅性和表面性而告失败。另一方面,部分作家却过度热心于展示历史的残暴、人性的阴暗、社会的丑恶,甚至一味拆解神圣、认同庸俗,致使社会思想广泛地陷入怀疑主义、虚无颓废的泥沼。当代文学的偏颇之处在于解构的同时缺乏真正深刻的建构,揭露控诉的同时往往遗忘了美。当然,也有一些作品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这种混乱之外,但毕竟改变不了那一时代文学的总体态势。

近年来,文学开始观照美,但是仍不能改变它的颓废调子。或者成为注满忧伤的麻醉剂;或者失于无深度的浮躁。在王小波之前,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坛罕有好的神话和优美的童话。而今天,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终于为我们贡献了一部集成的神话;并且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堪称一篇篇优美的诗与思之童话。

P1-3

序言

留给新千年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

对先行者最好的怀念,乃是保卫他的珍贵遗产。20世纪末,新千年到来之前,王小波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这份珍贵的遗产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不同声音的诋毁、质疑、崇敬和赞誉。时至今日,王小波的文学已愈来愈被从文坛之外迎向主流,我们似乎已不必担心其被世俗的喧嚣淹没。然而,正是在今天,存在着一种危险: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正在被庸常的赞许简单挥霍。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文学总是被嵌入某种历史的、现实的背景中加以阐释和接受,抑或在语言风格的外在性层面上得到诋毁或者认同。王小波本人被更多地定义为代表一种自由姿态,一种风格趣味;王小波很少被作为具备优秀文学修为的艺术家看待。然而,倘若王小波的小说不被置入世界大语境和艺术诗学的高度加以重视,王小波就并没有真正意义地被中国文坛所发现。

王小波创作的意义不独是单纯地在于它勾画了反思了某个已然逝去的时代,或者促使人们警惕某种当下和未来;而且更在于他以独有的、丰富的方式向我们言说了,艺术家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困境里寻求、坚守和达到真正的艺术。从艺术诗学和文学国际化的高度看来,王小波的文学不是一个完结的、已发生的、需要盖棺论定的既成事实,它是正在发生的,仍将继续召唤着未来的泉源和延续。毋宁说王小波文学引我们深思的比它自身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愈加广阔和丰富。因此,它不唯是其自身,它更应被视为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为新千年的中国文学准备和孕育了丰富的可能性,也许它将影响和引发中国文学转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

当然,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尚且不得而知。我们也无意于在此预言任何新文学时代。我们仅只在王小波身上捕捉和确证到一种时代的召唤。这种召唤由来已久,只是最近才经由王小波的文学传入中国人之耳(尽管中国人的耳朵对这种召唤尚且缺少真正的倾听)。王小波的文学乃一种召唤的体现。也许,中国文学将迎着此一召唤走向一个非凡的时代,这一点唯有后人和时间才有资格评说。但我们有理由追随此一召唤,这意味着:我们将坚守某种文学的使命和价值。

长久以来,中国文学深深陷入如此贫乏的困境:文学曾长久地迷失在历史的逻各斯话语中,不能切近人之本身;而一旦这种一元化的话语体系被冲破,文学即渐渐陷入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淖。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先是有话语乏我思,有抒情乏理性;后是有拆解乏建构,有真实乏生命;中国的文学曾是话语的、传播的艺术,罕是艺术家的、存在者的艺术;又曾是复制生活、简单写实的艺术,罕是探寻存在、深度解蔽的艺术;是先锋实验的、形式主义的艺术,罕是生命诗意的、本真的艺术;是迷失自我、无家可归的艺术,罕是重建家园、精神还乡的艺术。当然,这些都是特殊时代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合理性,我们不必对此过分苛责。

对比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思的沉沦、生命诗意的缺乏,王小波的文学则代表了一种精神游牧和诗意还乡的艺术。在如此一个文学贫乏的时代,王小波的艺术实践非同寻常的宝贵,它引领我们冲破隔断思想和诗意的樊篱,启迪我们去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位先行者,王小波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也许预兆了某个时代的到来。王小波文学的胜利和真正被发现将为中国文学世界化扫清障碍,铺设道路。王小波引发我们进入更加丰富的思考。尽管王小波本身并没有真正开启任何时代,但他是一位值得被后人尊重和追溯的先驱。我们期待着,后人或许会将开启一个中国文学的非凡时代。

并不存在通向王小波小说的一条唯一真实的道路。王小波小说存在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了确证历史;同时,艺术作品一经写出,它也不再应该单纯回复为作者的主观经验。事实上,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王小波的创作必为后人馈赠可行的通路。为了不错过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惯有的体察方式,我们将努力进入王小波的艺术世界,而不只是通过王小波的眼睛观察外部和历史。为此,我们将不再执着于研究王小波的作品是什么,它表现了什么;而是研究它如何达到诗美、解蔽和灵思。它不再单纯是文本研究之对象,而且是美和思本身。我们不是去解读它,而是发现、描述它抵达艺术真理的轨迹和奥秘。

目前,王小波的文本多以反乌托邦的深刻性和行文的趣味性两方面被学界和喜爱者所接受。然而,抛开这两个维度不谈,我们仍不能说王小波的小说只是游戏的、随意的、无原则性的创作,正如我们不能说王小波的小说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只是为了有趣而有趣一样。事实上,王小波的文学乃是艺术的、文化的、严肃的、深层的创作。王小波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异质性和边缘地位,恰恰是因为他的艺术不同凡响地达至了小说的国际化。王小波必须先被当作一位严肃的、真正的艺术家来对待,他的珍贵遗产才能向我们毫无保留地敞现。对王小波的研究必须上升到世界语境和艺术诗学的高度,其价值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

今天,我们还将尽己之所能,试图以一种艺术发扬者的眼光而非单纯评论者的眼光看待王小波其人以及他的创作。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开诸多外在于文学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的考察方法,直接将王小波的创作置入艺术发展史的轨道之中。王小波是诗意之思的先行者。他的小说不是停留在过去,只为批判而批判,而是指向现在和未来;不只是消解,更指向了建构的道路。如果说真正严肃的理解应该立足当下,联结过去,把握未来,那么,我们将把王小波的文学视为一种珍贵的遗产来对待。我们随时准备感应和追随某种召唤,尽管未来尚不可知,但我们期望从前人的开拓中展望一条,甚或多条新的通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小波十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廿一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103341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