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我在二里头考古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考古65周年,“非著名” 考古人访谈录 内容推荐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多网格式都邑布局、中国最早的以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中国最早的国家祭祀场、中国最早的官营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加工作坊……中国历史由此开启王朝时代。诸多的“中国之最”,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近年因是否为“夏都”,而一时成为焦点和热点。 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 65年来,在二里头遗址从发现到发掘的过程中,徐旭生、赵芝荃、郑光、许宏等一代代考古人,青灯黄卷、筚路蓝缕,用一项项考古成果证实着二里头遗址的非凡价值。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熠熠闪光,写在了中国考古目前。但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默默无闻,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长年奔波在田野,为二里头的考古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鲜被关注,往往被忽略,更难以留下寥寥数笔。而这本书的主角,正是这样一群“非著名”考古人。他们的集体记忆,不应被遗忘。 本书是一部访谈录,采访对象是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研究、宣传、保护相关的15位亲历者:亲手剔出器物的特级技师,描摹古物的绘图高手,第一件青铜爵的发现者,掀开层层黄土的工地民工,守望遗址的普通村民,文保一线的文物干部,博物馆的志愿讲解者,满怀理想的实习生……受访者年龄从70多岁到20多岁,话题涉及的时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通过访谈形式,拼接起一幅二里头“生命史”的立体全景图,记录与二里头邂逅的诸多考古人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考古人群像,致敬考古工作背后的无名英雄。同时向公众展示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讲述二里头考古的生动故事。 一部“ 目录 序 / 许宏 引 子 郭振亚 一次意外的发现,给了我不一样的五十年 附:赵芝荃致郭振亚信件三封 徐旭生先生5月16日日记解读点滴 王宏章 我有一生的事业,也有潇洒的一生 王丛苗 我一点都不聪明,只是单纯努力而已 郭淑嫩 就这样普普通通,一丝不苟做自己的事 王法成 我属于二里头,它的一切我都关注 王相峰 我从二里头出来,一定不能给它丢人 赵静玉 我的工作很土,但我的生活要美丽 附:赵静玉作品一篇 郭朝鹏 兜兜转转又回来,这次会一直干到退休 王步云 这是我的机缘巧合,也是我的命中注定 周剑曙 我曾是一个军人,我必须有我的态度 郭万仓 考古队对我很好,我自然要多出点力 樊素玲 干一行爱一行,在考古队也一样 孙 颂 在好看好的时光里,与二里头相遇 孙丽萍 第二次选择二里头,在那里我很快乐 陈 凯 大遗址的首次田野体验,我成长了很多 附 录 二里头遗址考古大事记 后 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在二里头考古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59169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8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