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本清源说雍正
内容
编辑推荐

雍正究竟是不是阴谋即位?如何评价雍正在疆土退让、社会状况以及康乾盛世的承启等历史功过?多少兴亡悬秘事。尽藏深宫不言中。

本书作者是康熙第八世孙,他以大量可靠的史料和事实、独特的视角,推陈出新,全面论证了雍正即位前后的秘密以及其在位的一些历史,开辟你另一种眼光,让你更加接近历史。

目录

序王钟翰/1

前言/l

引 子/8

一、且看雍正如何说自己/8

二、清《实录》不可全信/10

三、小说、野史、影视中的雍正/16

四、学者眼中的雍正/23

五、去伪存真,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雍正/26

第一章皇子时代/31

一、皇四子胤稹简述/3l

二、天下第一闲人/34

三、武夷山高人算命/37

四、“性量过人”、“洵是伟人”?/38

五、胤稹夺储失利/41

六、冷板凳上苦念“忍字经”/44

第二章继位真相/49

一、南郊祭天决疑/49

二、关于“参汤事件”的最新探究/53

三、秘不发丧、操纵大殓、伪造遗诏登基/57

四、所谓“康熙遗诏”/69

五、雍正为什么是赢家/82

六、雍正为什么要建恩佑寺?/92

七、重温圣祖《庭训格言》/95

八、雍正决非康熙指定继位的最新史料/116

九、康熙晚年心态及属意胤祯的最新史料/118

第三章一代雄主/122

一、自古勤政未及雍正/122

二、日发谕旨十一道/124

三、全面清查,勒限追补/127

四、雍正执政:严以督官,宽以待民/134

五、雍正择吏:忠诚第一,会干实事/140

六、雍正与改土归流/142

七、摊丁入亩,损富益贫/150

八、雍正为“贱民”摘帽/152

第四章探析雍正的若干管见/157

一、雍正的“秘密立储”/157

二、雍正与“密折制”/172

三、雍正与军机处/180

四、雍正与西北用兵/186

五、雍正重农抑商/196

六、雍正禁矿/198

七、雍正杀子/202

八、雍正斩道士贾士芳/208

九、雍正与年贵妃/210

十、雍正与迷信/212

十一、雍正之死/214

十二、雍正朝的社会现状/219

第五章两面人的内心世界/227

一、雍正的圣主情结与猜忌、残忍/227

二、权术炉火纯青,雄辩天下奇才/235

三、雍正的双重理念:作为与赎过/251

四、当了皇帝想成仙/255

五、从雍正热中引出的几点思考/260

附录/272

一、胤祯——帝位落空的大将军王/272

二、戴铎——嗅觉灵敏的政治投机商/286

三、隆科多——雍正的功臣、康熙的叛臣/295

四、年羹尧——成败皆因一个功字/306

五、八阿哥允祀——一生皆害在一个贤字上/317

六、延信——两朝功臣,惨死囚所/326

七、岳钟琪——康雍之巨擘、忠臣之遭忌/337

八、允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44

后记/352

参考书目(包括论文)/356

试读章节

且看雍正如何说自己

在清代十二位皇帝中,雍正帝是最会作秀,最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例如,他说他走路时连地上的一只蚂蚁、一棵草也不会踩到。又说,他在做皇子、当亲王时,从不私下交结一人,从不过问任何政事,除了吃饭、问安外,没有一次沽名钓誉或有非分的妄念。他还自称,他的那么多兄弟中没有一个人的才识能超过他。又说在所有阿哥中,独有他四阿哥对父皇最孝顺。这些显然全是言过其实的假话,不足为信。

雍正有没有向世人说过真话?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他说自己:“自御极以来,夙夜孜孜,勤求治理,虽不敢比于古之圣君哲后,然爱养百姓之心,无一时不切于寤寐,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殚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扔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逞寝食,意谓天下之人,庶几知朕之心,念朕之劳,谅朕之苦,各安生业,共敦实行,人心渐底于善良,风俗胥归于醇厚,朕虽至劳至苦,而此心可大慰矣。”(雍正:《大义觉迷录》)以上这些则都是他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是基本可信的。

雍正极有口才,很会为自己申辩。他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也能把白的说成黑的;不过,有一些也是辩得在理的。例如雍正驳斥曾静说他“淫色”时说:“朕在藩邸,即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色欲。即位以后,宫人甚少。朕尝自谓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远色二字,朕实可自信……今乃谤为好色,不知所好者何色?所宠者何人?”虽然“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的话有些夸大,但与康、乾二帝相比,“即位以后宫人甚少”毕竟是事实。据查,为雍正生过儿子的后妃先后有6位,此外还有妃子20人,按正式入葬陵园有名字可考的计有25名。(参见徐广源:《清西陵史话》)这个数字比起康熙、乾隆来当然少之又少。但雍正在位仅13年,是康熙、乾隆在位执政时间的二分之一都不到,当也不无关系。又比如雍正驳八阿哥太监马起云传说,“(九阿哥)塞思黑之母亲自缢而亡。现今宜妃母妃朕遵皇考遗旨,著恒亲王奉养于伊府中,而道贼以为昔年自缢,真鬼魅罔谈也。”关于九阿哥之母自缢身亡的谣言,显然不经雍正一驳。

但是,也决非当时对雍正不利的传言全是谣言,雍正的自说自辩也并非都能立住脚,且看雍正对当时流传甚广的“皇上(雍正)将二爷的妃嫔收了…‘养在后宫”的自辩。二爷者,太子允}乃,废黜后又称二阿哥。雍正说:“密亲王(即废太子二阿哥)的妃子于康熙五十七年内已病故。”言下之意,二阿哥的妃子早就死了,当今皇上总不会把早已死去的女人养在后宫吧,这显然是在诡辩,因为二阿哥的妃子远不止一个人,五十七年病故的只是某一个妃子,而决非是所有的妃子都已于是年病故,雍正此处显然是在玩弄以一代十的把戏。以下的话马上就露出了马脚,雍正说,二阿哥的“其余宫人,因密亲王病故之后,皇上念理郡王(允礽儿子)难以养赡多人,或至有失所,于密亲王甚有关系。是以特降谕旨,令理郡王之生母分别区处,并传旨询问诸人,若有仍愿居宫中者,悉如圣祖皇帝之老妃居守寿官之例。于是宫人有愿居宫中者,皇上令其另居别宫,厚加康给以赡养之”。雍正的这一大段自白,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至少已向世人不打自招:市井流传雍正将二阿哥妃子厚养于后宫并非谣言,而是事实确凿!雍正如此说无非是想表白他收养得有理而已。雍正收养得真有理吗?大家知道,雍正即位不久,就把废太子一家连同他的儿子弘暂赶出京城,迁到山西去了。如果雍正真的仅是担心二阿哥养不活她们,多给些银子不就行了吗?难道放归二阿哥身边或理郡王处赡养要用银子,收在自己后宫赡养就不用银子了吗?雍正还下旨一一询问这些妃嫔是否愿意留在宫中,皇上如此询问,谁还敢说半个不字?须知,废太子二阿哥是被先帝钦定的圈禁之人,新皇上问这些妃嫔是愿意留在山西二阿哥圈禁处,还是由新皇上收在后宫厚养,新皇上如此开恩,还有哪个妃嫔敢不愿意、不领情?这同康熙将二阿哥圈禁在紫禁城咸安宫,但生活待遇照常根本不是一回事,同康熙将老妃收留养老更不能相提并论。无论雍正是何居心,将被圈禁之人妃嫔厚养在自己后宫,其做法实在奇怪。说到底,这是雍正在政治上继续打压二阿哥之后,在生活、精神上继续打压二阿哥与理郡王弘皙的又一举措而已。然雍正的言不由衷,其虚伪作秀伎俩,于上已可见一斑。

雍正最大的言不由衷,最大的虚伪并不在于仅仅收养了二阿哥的妃嫔上,而在于他的继位真相上,在于他对所有知道他谋位底细的人的处置上。关于雍正继位,在《世宗实录》卷一里是这样记载的:“戌刻,圣祖宾天,上(指雍正)哀痛号呼,擗踊不已。尚书隆科多进日:“大行皇帝深惟大计,付授鸿基。”在《大义觉迷录》里,雍正又说:“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雍正继位的真相果然如他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吗?本书“继位真相”一章中将向读者作详细介绍。P8-10

序言

金恒源先生,满族,康熙(玄烨)皇十四子胤祯之第七代孙(据其所藏家谱)。原世居北京,后远徙上海,历有年所。金先生学有专长,兴趣所至,爰钻研雍正继位(篡位、阴谋弑父及康熙对十四阿哥的意有所属之证据)。他认为,雍正一生,世人多有介绍,《雍正传》之作,已出版者不止一二种。而他自己所下功夫全用在这个“继位”即“雍正篡位”这一问题上。

金先生十分客气地指出,余(钟翰)数十年前所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对这一专题(夺嫡与否)之研究并未结束,然其他中外学者之观点(合法继位说)并无任何新的东西,这里本可略而不谈。但其中照搬雍正《大义觉迷录》之处不少,故又不能不谈。可见金先生深思熟虑,固非一朝一夕矣。进而撰缀成此书,祈与世之学人商榷,意或在此不在彼耶?

忆及当余弱冠、而立之年,诵书不多,而独居把管,首先发表者即为《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引为主要依据之书乃清萧■(一作萧爽龄)所著《永宪录》一书。盖以萧爽为雍正朝人,同时代人写同时代事,所见所闻必十分可靠,当为信史。此外,如《清十二朝实录》(包括《宣统政纪》)以及两《东华录》(蒋良骐、王先谦所撰)与数十百种文献资料,皆在访罗搜集之中。《考实》一文,文简意赅,注引百数十种,注文详于本文者不啻倍蓰。《考实》一文发表后,颇引起海内外学者之注目,迄今五六十年来,余亦尚无第二文再作进一步之探讨。顷者得展诵金先生寄来他所撰《雍正继位之谜》一书,不遗在远,敢不拜嘉!金先生对其第八房祖,不亲其亲,亦不非亲其亲,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是良史才也。今其嘱余为作序,余素为谫陋浅学又最不善为文之人,然雅命难却,乃作此序,实有负高雅之望矣!爰为之序如此。

王钟翰序于北京

2003年10月初 时年九句

后记

由于某个特殊的原因,我对史坛关于雍正继位之谜的各种研究兴趣甚浓,颇为关注。我原来所写、呈请王老(王钟翰先生)看的,仅是现在本书中“继位之谜”的前五个篇章,所以王老赐晚学之我的,原本是《雍正继位之谜·序》。随着我对这一专题的深入探索和众多师友的建议,又不得不把兴趣延伸、扩展到对雍正这个人物的总体认识与评价上。故,本书原曾定名《雍正继位之谜》,后因发现此书名已一再有重复,而且,仅研究继位之谜又未能反映出雍正全貌,遂重定书名。王老的赐序对我十分珍贵,后学之我必然恭敬于书首。在朋友的建议下,按本书实际内容之特点,几番征求后,又将书名定为《正本清源说雍正》。打印后却又恍然顾虑,书题的口气是否太大了,且有点儿“气势汹汹”、怪“吓人”的味道。难道那么多人说雍正都说错了?即使某些问题、某些地方“说得不对”,又何须由你来“正本清源”?自己只是清史研究领域的“桃花源人”、一个门外汉而已。但是,对于雍正继位真相、雍正与“密折制”、雍正“秘密立储”、雍正杀子、雍正与“军机处”、雍正西部用兵、雍正与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雍正搞全面清查与勒限追捕、雍正重农抑商以及雍正朝的社会现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又确实均提出了与某些名家学者不同的“一家之言”。我以为,对雍正的客观评价离不开对以上事件的综合与总结。对于以上这些与某些名家学者观点很不相同的“一家之言”,我也不知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我甚至不敢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话来为自己壮胆。因为本书既不是在讨论真理标准,而且一旦引用上述这句话,似乎大有真理已在某一方手里之嫌。我甚至也不敢说“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本书实在还不敢自称是什么“学术成果”。如此,则“正本清源说雍正”又从何说起呢?

“本”者,根本、基本之本体。根本者,又有追根溯源之意。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严肃意义上的“说雍正”只有两大板块:康、雍朝以来的清代官方史书以及当时人留下的档案、史料、笔记、传说等;另一块,就是后人研究雍正的百家之说。而后人研究雍正的百家之说,又离不开前面那个板块。在前面那个板块中,尤其是雍正本人所说及雍正朝留下的许多官方史书中,有许多又明显是说错,记错的,这段历史本来就有问题,今天,要不要再认真清理一下、重新研究再说一说呢?后人在说雍正中,也有许多不同看法,但也有明显问题,可不可以也再研究一下说一说呢?由于雍正本人说的本来就有许多并不符合事实,某些学者在说雍正中,又偏偏坚持照搬引用雍正的原话来为雍正作辩护,而辩词中又有明显错讹、自相矛盾、不合事实之处,其观点也大可商榷,所有这些问题,是否仍有必要再说一说呢?

历史研究本来是专家、学者的事,门外人至多偶然探头看一眼,本来并不想、也没有资格多舌。但探头看的次数多了,看的时间长了,有时竟也能看出一些问题来。就像马路上闯红灯的事,本来有交警负责,路人有时也会偶尔善意地相互提出一样。例如,康、雍两朝的密折究竟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若有区别,这区别是什么?何以康熙搞了几十年密折却“没有制度”,雍正一上台就创建了“密折制度”?雍正搞“秘密立储”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雍正为摆脱、应对继位合法性危机的一个权术,一个权宜之计,还是雍正深思熟虑后一上台就着眼于皇位继承制度改革的产物?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中要不要肯定它的地位?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雍正的“秘密立储”?雍正搞“军机处”,把清代皇帝的独裁统治推到极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雍正朝的国库收入上去了,对雍正的这个政绩,要不要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状况作一挂钩研究?雍正在外国的领土要求面前无原则退让,要不要作为雍正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问题……等等。以上这些,我认为都是研究雍正中不可回避的。有人研究历史是职业、专业的需求,有人研究历史仅是出于兴趣爱好。将专家的职业研究与历史爱好者的自发研究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有一个相互促进与互补,这种互动,或者多少可活跃一下传统的历史研究氛围。当今社会是个改革、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许多专业人士因各种原因淡化乃至退出了历史专业,或改行,或下海;而有些本是业余爱好者,却由爱好而发展到搞一点研究,且一发便不可收拾。许多领域由业余转到专业,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喜爱唱歌、画画、写作、书法、摄影、演出等,由业余转入专业的已屡见不鲜,或许,这也是健康正常的双向流动吧?

不说违心话,坚持说真话、实话,这是我给自己“说雍正”、析雍正定下的原则。至于究竟说、析得如何,只能在实践中不断虚心刻苦努力,并恭请大家批评指正了。也因此,拙著中的外行话、幼稚的话、乃至笑话之类一定不少。有一句俗话,初生牛犊不怕虎,赤子婴儿无知,也就不知畏惧是何物了。或正因其幼稚、不知天高地厚,才会实话直说,不知道留情面、留余地;又或因其天真,才因此有点儿好笑与可爱,也少了许多观念、理念之约束,才不会修饰、也无须修饰了。

书名必须与书中内容相贴合,“正本清源”——首先是要“清”雍正及雍正朝的官家之言,从这一点上而言,我只想说:无论是“破”是“立”,坚持用史料和事实说话,总是万说不离其宗的原则。

为了探究雍正的继位之谜,特别是“康熙遗诏”之真伪,我特意数次专程赴京拜访了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和戴逸先生,把我对雍正继位的门外研究与尚未成熟的见解,分别向王老和戴逸先生作了长谈、求教。王老耐心听过后,当即就热情向我建议,可否把它写一本书出来。2002年借参加国际清史年会之机,我又先后诚恳拜访了王钟翰先生,戴逸先生、冯尔康先生、杨启樵先生、周远廉先生、杜家骥先生、李世愉先生、胡凡先生、杨珍先生……会议前后,又得到了朱诚如先生、徐启宪先生、韦庆远先生、邹爱莲女士、赵晓阳女士、赵珍女士、于善浦先生、冯其利先生等各位的热情鼓励和宝贵帮助。我特别要借此机会再次感谢王钟翰先生。这位闻名海内外、令人敬仰的著名清史专家、满学教授,在九十高龄时为扶携一个远离京城千里之外又素昧平生的后学而诲人不倦的高尚学者风度,将永远鞭策我更加刻苦努力上进。我还要感谢刘金先生、郭青先生、诸赣生先生、董德兴先生、周武先生、赵兴华先生、傅波先生、阎崇年先生、张晓然先生、林明杰先生、郭新洋先生以及孙以东先生、金毓琢先生,金泉先生、金怡女士、张似玫女士、徐晓明夫妇、徐晓东夫妇及曾经为我辛苦打字的各位大学生;感谢海峡对岸资深清史专家李学智先生(已故)、清史学者丁燕石先生,冯明珠先生,韩国著名史学教授任桂淳女士的鼓励和帮助;感谢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著名满文专家关嘉禄先生为本书精心题写的满文书名;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许仲毅先生及赵航先生为拙著修改润色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特别要由衷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周向潮先生,正是得到他们的热情鼓励与鼎力帮助,给了我一次能与广大读者交流学习研究清史心得的珍贵机会。

我还有一个尚未了却的心愿,就是渴望能去青海塔尔寺,去十四阿哥执手相送六世达赖喇嘛渡长江通天河时两人相拥流泪、依依不舍之渡口、去六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东大殿(措钦夏)的坐床之地亲眼看一看,去河北遵化景陵及附近的汤山福泉寺旧址走一走看一看……以早日完成长篇历史小说《十四阿哥》。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多年呕心沥血又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的处女作。我诚恳地期待着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

2004年3月初稿毕

2005年5月数易其稿于上海寓所清源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本清源说雍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恒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0338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00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