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芮维纳尼称黛莱达的作品为“最辉煌的作品”。
她善于以细腻抒情的笔触描绘撒丁岛的风土人情,人物刻画生动,风格简洁、质朴。
《黛莱达传》(作者李希)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图书 | 黛莱达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意大利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芮维纳尼称黛莱达的作品为“最辉煌的作品”。 她善于以细腻抒情的笔触描绘撒丁岛的风土人情,人物刻画生动,风格简洁、质朴。 《黛莱达传》(作者李希)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格拉齐娅·黛莱达,意大利女作家。1871年9月27日出生于撒丁岛一个富裕家庭。13岁便开始发表作品,重要小说有《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和《安娜琳纳·毕尔西尼》等。 《黛莱达传》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黛莱达传》的作者是李希。 目录 001 / 序言 Preface 001 / 第一章撒丁岛的姑娘 Chapter 1 A Sardinia Girl 002 / 1.富裕之家 The Wealthy Family 004 / 2.感性的小姑娘 The Emotional Girl 008 / 3.努奥罗城的闺阁 Nuoro City's Boudoir 010 / 4.纸上的世界 The World in Books 015 / 第二章浴火重生 Chapter 2 Rebirth 016 / 1.阴郁的失学时光 Gloomy Time out of School 018 / 2.拨开前进的迷雾 Sweep aside the Fog ahead 021 / 3.我想看到世界 I want to see the World 023 / 4.年少的际遇 The Fate 029 / 第三章初试锋芒 Chapter 3 Test 030 / 1.《撒丁岛的精华》 The Essence of Sardinia 033 / 2.撒丁人的婚礼 Sardinia's Wedding Ceremony 036 / 3.环游撒丁岛 Travel Around Sardinia 039 / 第四章向命运挑战 Chapter 4 Challenge to Fate 040 / 1.逆境 Adversity 043 / 2.《邪恶之路》 Elias Portolu 047 / 第五章转折的人生 Chapter 5 The Turning Point in Life 048 / 1.羞涩玫瑰 A Shy Rose 052 / 2.莫德桑尼 Maudesanea 055 / 3.与爱同行 Living with Love 058 / 4.初为人母 As a Mother 061 / 5.婚姻危机 The Marital Crisis 067 / 第六章新生活 Chapter 6 New Life 068 / 1.在法兰西 In France 071 / 2.简单生活 Simple Life 074 / 3.走近过去 Approached in the Past 079 / 第七章达到顶峰 Chapter 7 Success 080 / 1.现代爱情之母 The Mother of Modern Love 084 / 2.常青藤 Ivy 087 / 3.远去的童年 Childhood away 091 / 4.《常青藤》开花 The Flowering Ivy 095 / 5.风中的芦苇 Reed in the Wind 099 / 第八章时光如镜 Chapter 8 The Time as a Mirror 100 / 1.不惑之思 Middle Age Thinking 102 / 2.沉淀 Precipitation 105 / 3.灵魂的导引 The Soul Guide 108 / 4.话剧和青春的赞歌 The Drama and Paean to Youth 111 / 5.玛丽安娜·西尔卡 Marianna Sirca 114 / 6.再回撒丁岛 Return to Sardinia 119 / 第九章母亲和作家 Chapter 9 A Mother and a Writer 120 / 1.少年 A Juvenile 122 / 2.成长的烦恼 Growing Pains 125 / 3.《母亲》 Mother 129 / 第十章高处不胜寒 Chapter 10 The Highest Branch not the Safest Roost 130 / 1.人群中的孤独 Be Lonely in Crowd 133 / 2.盛名之累 Feeling Tired Because of the Fame 136 / 3.上帝的指引 God's Guidance 138 / 4.回溯 Looking Back 141 / 第十一章生存还是死亡 Chapter 11 Survive or Death 142 / 1.诺贝尔文学奖 The Nobel Prize 144 / 2.病魔来袭 Disease 147 / 3.选择残缺 Choose Incomplete 150 / 4.与孙女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A Good Time with Her Granddaughter 154 / 5.《圣诞节的礼物》和《诗人的家》 Christmas Gift and The Poet's Home 157 / 6.风的家乡 The Hometown of Wind 158 / 7.葡萄园中的爱情 Love in Vineyards 162 / 8.夏日炎炎 Hot Summer 165 / 第十二章平静的谢幕 Chapter 12 Answered a Curtain Call 166 / 1.与死神赛跑 Race with The God of Death 169 / 2.永生在撒丁岛 The Eternal Life in Sardinia 171 / 附录 Appendix 172 / 黛莱达生平 Grazia Deledda's Life 174 / 获奖时代背景 Award-winning Background 176 / 黛莱达年表 Grazia Deledda Chronology 179 /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World Events in the Year of Award-winning 试读章节 从空中俯瞰撒丁岛,可以看到它被地中海蔚蓝的海水环抱着。这个意大利第二大岛屿,像一块从亚平宁半岛长靴上跌落的美丽宝石,长久地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穿越永恒的时空,闪烁至今。 海水养育深情,山岛升华爱意。这里注定是诞生美丽的地方。 1871年9月27日,一个女婴在这里的努奥罗小城顺利诞生,并被取名为格拉齐娅·黛莱达(家人亲昵地称他为“黛拉”)。 在撒丁岛,女人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这里的人认为,女性是没有智慧,没有力量的,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所以,当黛莱达的父母亲朋见到降生的是一个女婴时,多少有些失落。所幸的是,她的家庭成员中已经有了头生的哥哥,而且聪明健壮,所以大家并不嫌恶于她。当然,父母对她也就只是尽到养护的责任,并不对她抱有太大的希望。 黛莱达的童年是自由自在、天真快活的,这是她对撒丁岛的探索和熟悉的最初阶段,也是对她精神视域的成长影响最大最深入的时期。而她的天赋也在生命的初期就有所展现。 黛莱达的父亲——吉奥瓦尼·安托尼奥·黛莱达在岛上拥有不少土地,虽然不必自己亲自劳作,但是仍然要花许多时间去巡游监督农户,有时会深入内陆去拜访牧民,时常在外留居。总体来说,他让这个家庭不必为生存担忧,由于经营得法,资产一直在增长。而且,他年轻时也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热爱文学艺术,时常也写作诗歌,并参加岛上的文学活动。 吉奥瓦尼的哥哥是一位相当博学的神父,家里藏书非常丰富。正是这些书籍,后来成为了黛莱达文学之路的转折点。 黛莱达的哥哥安德烈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小伙子,他尊重并且爱护女性,对自己的母亲及姐妹,他都表现得极为友好。这位开明率真的哥哥,对黛莱达的童年以及少女时代有很大的影响。 黛莱达的母亲弗朗西斯卡·坎博苏虽然因受传统约束的缘故而没有机会受到更高的教育,但因为家境殷实,她不会为家务和谋生的琐事所累。她天性细腻敏感,热爱美好的事物,温柔热情。 年幼的黛莱达在母亲的怀抱中,个性也因此染上了母亲温婉柔和的情愫。她明亮的黑色眸子总是闪着智慧的光芒,她用平静的目光去观察撒丁岛的一切。 黛莱达家经常成为附近女人喜欢的聚会地点,她们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黛莱达从小就比其他孩子更为安静,她被母亲抱着、搂着,参与在人们的闲聊中,很少哭闹。 日子久了,她被不同的手传递过,被不同的胸脯温暖过,熟悉了许多身体的气味和触感,在婴幼儿时期长久的睡眠中,总是飘荡着这些女人细碎的话语。当然,还有各种笑声,尖细的,明朗的,勉强的,心照不宣的……有时也有哭泣,她会感觉到环抱自己的手臂在抽动,眼泪不小心溅湿她柔嫩的脸蛋,没有人注意,没有人来擦拭,因为所有的女人都会加入这命运的低叹和哀诉。 黛莱达被这样的共鸣所吸引,她喜欢倾听糅杂的声响,尽管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意味。为了让这一切进行顺利,她会下意识地减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打扰了那让她入迷的回环。她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于一个人的安静,一个人行走,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快乐,一个人忧伤,一个人憧憬。 而人们感到担心,这个孩子太静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她的呼吸都停止了。是不是天生有什么疾病呢? 她似乎被淹没在妇道人家的闲谈中,但只要定心一看,无论是谁都无法忽视她眼神中智慧的光芒,以及偶尔神色中流露出的睿智。 更多的时候,年幼的黛莱达还是沉默着。 一天,黛莱达的教母从牧场匆匆赶来,进门就从弗朗西斯卡手中接过小黛莱达,紧紧地搂在胸前。她一下陷入有熟悉气味的怀抱,安心地渐渐沉入睡梦之中。不过,她很快就被妈妈的低泣惊醒。为什么妈妈要哭? “我可怜的黛拉,你瞧她那亮晶晶的眼珠,还有这脸蛋,笑起来让人像看见开放的花一样快活,怎么会有病,上帝!惩罚我们的罪,不应该降临在她的身上……上帝……” “这孩子不对劲,不是吗?好像什么都感觉不到,不哭不闹,身子又弱,总是像要断气了一样,邻镇的呆儿子,还记得吗?小的那会儿就是这样!哎!” “我的上帝……” “吉奥瓦尼让我带话来,说是该找个医生看看了,如果不行……” 原来教母是带着父亲的最后通牒来的! 其实,快周岁的黛莱达在精心照料下,身体十分健康。可过于明敏沉静的天性居然会引起严重的误解,她在一瞬间也能体会没有跟外界建立沟通的痛苦和疑惑,有股力量在催动她:“告诉人们,让他们认识你,黛莱达,你不可能永远只是吸收和感受。” 此前她习惯于沉默,不觉得有必要说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现在,她明白了表达自身存在的意义——不去跟爱自己的人、自己爱的人进行互动的人,会带来很大的困扰! 心底深处的悲哀刺激她发出前所未有的痛哭,人们吓坏了,不知所措。 只有弗朗西斯卡感觉到:这是女儿在宣告自己的存在。凄厉的号哭,她听在耳里,却是幸福的安慰,这就是母女血缘之间神秘的纽带关系。 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自闭症或者交流障碍的孩子,其实非常有天赋。天赋是把双刃剑,超越常人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过早构建起自己的世界,永远沉浸在其中。从黛莱达的早期经历来看,她明显有着走向封闭精神领域的倾向。可是,在适当的时候,她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投入现实生活。 黛莱达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惊人,而且表现出极大的与人交谈的兴趣,但她并不喋喋不休,不像有的孩子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像只停不下来的鹦鹉。她很懂得如何逐步有序地叙述观点,而且善于倾听和推进对话。这正是她进入人们内心世界的途径。 母亲是她的第一个老师,黛莱达热爱自然,喜欢搜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子,大大小小的石子,她把这些东西带回家让妈妈辨认。P2-5 序言 因为“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了她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同情的态度处理了一般人类问题”,诺贝尔文学奖在1926年被授予格拉齐娅·黛莱达。黛莱达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意大利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二位获奖的女性。 寻常作家避之不及的即是寻常,他们深恐情节不够离奇,情感不够激烈,燃尽自己的浮华想象,遗下零星文字如灰烬,风未起便已散,或混入尘埃行迹不清。而黛莱达只是俯身掬起故乡家园的一捧无尽的细沙,满怀温情和深意地细数,随指缝间源源轮回流下。一如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永恒,刹那是永恒。” 虽然她喜欢宏大叙事的作家作品,并且思想深受其影响,但她笔下并不见惯常的波澜跌宕、大起大落,多以那生养她的小岛为背景,写着各色人物的生活,如沙砾般细碎芜杂,却递了放大镜在我们眼前。 《山上的老人》虽是她的较早作品,但也是她当时追求的“真实主义”的佳作,对人们熟悉的社会现实作细微而又不加修饰的叙写,亲切、真实、细腻。人类的原始童稚时期,自私这一本性如何表现,又怎么被抑制?到了20世纪初,世界各地风云暗涌,波涛初现,也皆因人之本性欲念的种种冲撞博弈。这时的黛莱达也正是风华正茂,思想愈加深刻丰富,写出了《灰烬》、《风中芦苇》、《常青藤》等。她仍在以想象构筑着自己眼中的撤丁岛,就像根植于岛上的芦苇,却在四方而来的风中摇曳出引人无尽深思的姿态。 正如她借《风中芦苇》中的主人公之口所感叹的: “我们都是风中的芦苇,我的女主人!我们只是芦苇,命运是风!”人被投人世间,即如芦苇如飘萍,随风而高昂,或伏折,不由自主。 而黛莱达的命运也颇令人玩味: 1871年9月27日,撒丁岛上的努奥罗小城,一个尚称富裕的家庭中诞生了一名娇弱的女婴,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她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她熟悉奥托贝内山,因为只要向窗口遥望,便可时时沉默相对,一如安稳持重的老友,树林浓密葱郁,热闹喧扰四季变换,是亲切活泼的女伴;灰色山峰高低不同,远眺是绵延的石灰石山岭,光线变化,使它们看上去时深紫,时昏黄,时青蓝,是颜色多变的小友;天边是吉那吉图山之巅覆满积雪,是苍颜和蔼的领人老者。 她的心智如此聪慧敏感,但是由于当地传统轻视妇女,注定了女孩不能多受教育。黛莱达虽然家底殷实,却逃不过只上了四年的小学便被追辍学在家的厄运。但这一点点的阻挠,怎会从此蒙住这位未来撒丁岛缪斯的眼与心昵?相反,没有了成规定律的牵束,她的自我构建畅通无阻,广泛深入的阅读、写作让她虽然身居方寸,却心怀广阔,又未受真正身陷其中可能遭遇的惊惧恐吓。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她葆有淳朴天然的观感和坦率的生活原则。 她总是喜欢借岛上人之口道出惊人之语,很难分辨这些话语是岛赋予她的,还是她有些小小狡猾的“借尸还魂”之举。也借着对古老撒丁岛的描写,以不同寻常的道德意识、风土人情,拷问着我们以往既定的社会观念。 她在这方寸之地居住生活了二十余年,生命中黄金时期都消磨于此。直到1899年,她在卡利亚里遇上一位财政部小职员——帕尔米罗·莫德桑尼,并且很快相爱、结婚。婚后,她随莫德桑尼一起调到罗马,一直在那儿愉快地生活。 虽然她离开了撤丁岛,但她的心却一直在家乡——只有撒丁岛才能唤起她创作的灵感,家乡生活仍是她创作的主要来源。后期,她的作品思想更加深刻,心理描写更加细腻,创作上日臻成熟。1920年发表的《母亲》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理想主义在人物描写上更为突出,通过大量的回忆、想象、梦境、幻觉、心灵对话以及内心独白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层次、侧面描写人物内心的深层活动,悲剧性强烈而震撼。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甚至同样的家庭中诞生的孩子,会显现出巨大的差异?一如神迹,神选中了谁,谁就将代而言之,会被赐予非凡的眼界和深思。撒丁岛上降生的孩童们如今化灰何处?就是岛屿也以沧海桑田变容颜了吧!而黛莱达被选中为歌吟者,她为故乡的风物、历史、文明披上了童话色彩的轻纱,使永恒的真幻之美因她停驻于字句文章。这正是缪斯的功绩。 一切正如意大利著名文史学家萨佩尼奥所言:“黛莱达不是在叙述,而是在歌吟她叙述的事件。”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风格是叙述大师的风格,具有所有杰出小说的特点。在今天的意大利,没有谁写的小说具有她那样生机勃勃的风格,高超的技艺,新颖的结构,或者说社会的现实意义。 ——意大利著名批评家芮维纳尼 作为一个描绘自然的作家,在欧洲文学史上很少有人可以与她媲美。她并非无意义地滥用她那生动多彩的词句,在她的笔下 自然仍然展现出远古时代原野的简洁和广阔,显示出朴素的纯洁和庄严,奇妙新鲜的自然与她笔下人物的内心生活的完美结合。她是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把人的情感和习俗的成功地融合在她对自然的描绘中。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亨里克许克 黛莱达不是在叙述,而是在歌吟她叙述的事件。 ——意大利著名文史学家萨佩尼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黛莱达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87390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5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46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35 |
宽 | 166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