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纪德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纪德传》(作者:赵芹)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纪德传》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安德烈·纪德,法国著名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等。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传》的作品是赵芹。

目录

序言

Preface

第一章 忧郁的童年

Chapter 1 The Depressing Childhood

1.缺失的父爱

Missing Father's Love

2.童年的游戏

Childhood Games

3.古怪的儿童

A Strange Child

4.安娜·沙克尔顿

Anna Shackleton

5.儿时的教育

Childhood Education

第二章 青年时期

Chapter 2 Youth

1.蒙彼利埃中学

Montpellier School

2.埃博家中寄宿

Board in Ebo's House

3.与玛德莱娜的爱情

Fall in Love with Madeleine

4.文学上的尝试

Literary Attempt

5.纪德的朋友

Men don't Hug Each Other

6.象征主义与马拉美

Symbolism and Mallarme

7.王尔德和瓦莱里

Oscar Wilde and Valery

第三章 婚姻生活

Chapter 3 Marriage

1.与玛德莱娜的婚姻

Marriage with Madeleine

2.尼采的影响

Nietzsche's Influence

3.陀斯妥耶夫斯基

Tuo Dostoevsky

4.戏剧上的尝试

Drama Attempt

5.小团体

Small Groups

6.全新的文学观念

New concept of literary

7.《地上的粮食》

The Fruits of the Earth

8.德雷福斯事件

Dreyfus Event

9.《藐视道德的人》

The Immoralist

第四章 战争波动的岁月

Chapter 4 Fluctuations in the War

1.创办《新法兰西评论》

Start Publication of New France comments

2.《窄门》

Strait Is the Gate

3.《梵蒂冈的地窖》

The Vatican Cellars

4.宗教信仰危机

Religious Crisis

5.婚姻的破碎

The Breakdown of the Marriage

6.《新法兰西评论》复刊

New France comments Reopened

7.《田园交响曲》

La Symphonie Pastorale

8.《如果种子不死》

If It Die

9.私生女的出生

Illegitimate Daughter's Birth

10.《科里同》

Corydon

11.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第五章 刚果之行与苏联之行

chapter 5 Trip to the Congo and The Soviet Union

1.创作《伪币制造者》

The Counterfeiters

2.黑暗的中心

The Center of the Dark

3.成名之后

Become Famous

4.共产主义的“同路人”

Communist's "Fellow Traveler"

5.共产党员纪德

Communist Gide

6.访问苏联

Visit Russia

7.《从苏联归来》

Retouches a mon retour de l'U. R. S. S.

8.《从苏联归来》在中国

Retouches a mon retour de l'U. R. S. S. in China

第六章 艰难岁月

Chapter 6 Hard Time

1.身心疲惫的纪德

Gide bothered by Physical and Mental Fatigue

2.前往突尼斯

Journey to Tunisia

3.纪德与萨特

Gide and Sartre

4.1947年的世界

The World in 1947

5.诺贝尔文学奖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6.遗嘱

Testament

7.辞别人世

Farewell to the World

附录

appendix

纪德生平

André Gide's Life

获奖辞

Award-winning Remarks

获奖时代背景

Award-winning Background

纪德年表

André Gide Chronology (1870-1953)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World Events in the Year of Award-winning

试读章节

1.缺失的父爱

“人当童年,心灵应该完全透明,充满情爱,纯洁无瑕。可是记忆中我的童年时代的心灵却阴暗﹑丑恶﹑忧郁。”

——安德烈·纪德《如果种子不死》

1947年,有着“转世歌德”之称的安德烈·纪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可他却“躲”了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像我这样一位又衰老又疲惫的人,荣耀会把我毁了。”

纪德的一生中始终都伴随着“矛盾”与“缺失”。从童年开始,不,也许是从出生的那一年——1863年开始,纪德最初的启蒙者,父亲的角色就在他尚未开始的人生里缺失了。

纪德的父亲保尔·纪德出生于1832年,出生于法国南方一个新教家庭,而母亲朱丽叶·隆多则出生于诺曼底一个富商之家,他们于1863在鲁昂的教堂里举行了结婚仪式。婚后约6年,即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了。作为家中独生子的纪德从小开始除了父母外就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父亲保尔·纪德太沉迷于在巴黎大学的工作,以致忽略了对儿子的照顾。而母亲有时候也会觉着他烦,会叫他独自去玩。在这样的境况之下,纪德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自己取乐。

纪德10岁那年,夏尔叔叔结婚的那段时间,纪德一家搬到尼姆市附近的岳父家暂住了一段时间。父亲保尔·纪德因为吃了无花果之后消化不良,得了痢疾,最终引发了肺结核。当时的医疗条件很有限,结核病算是一种大病,而且保尔·纪德在发现自己得肺结核的时候已经太晚,呈现晚期肺结核的症状,已经病入膏肓了。

病魔最终还是在1880年的10月2日夺走了保尔·纪德的生命,知道消息的小纪德一下子懵了,他不明白也根本没想到父亲会死。多年以后他还对母亲的反应有着深刻的印象:“她不哭,她在我面前忍着不哭,但是我感觉到她已经哭过很长时间。我扑到她怀里忍不住抽泣起来,她怕我受不住打击就问我想不想喝杯茶。”

母亲不想让年纪尚小的纪德由于失去父亲受到过多的伤害,所以决定不让纪德参加父亲的葬礼。母亲把他留在了家里,和来奔丧的表姐玩耍了一整个下午。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知道纪德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纷纷给纪德寄来了慰问信。他们的来信显得温馨而体贴,所有来信都没有提及纪德父亲的死,而只是强调了要珍惜与母亲之间的感情,要更加爱母亲,并且努力让她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父亲下葬之后,纪德母亲立即带着纪德搬回了卢旺老家。在老家单独请了一位家庭老师辅导孩子的学业。这位老师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这给了纪德很大的自由空间。就这样,纪德开始了一段缺少规则﹑没有约束的生活。

母亲完全没有注意到年幼的纪德是那样的敏感,失去父亲对纪德而言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在纪德正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母亲又很少给予一些应有的安慰。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活蹦乱跳,一会儿一声不吭。他不停地说谎,只是为了好玩,为了证明一个不存在的现实。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对突然间失去父亲的一种行为上的表达,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对儿子的印象就是一个多病的﹑神经质的、专门干坏事的淘气的顽童。因此,母亲更加坚信自己应该更加严格地管教纪德,就这样,两人相互的不了解转变成为了相互的斗争,而且整整斗争了14年,直至母亲逝世。与母亲之间的“深深的窒息感”如一块乌云一般整整笼罩了纪德一生。

2.童年的游戏

因为没有玩伴,纪德只好自己想办法去找寻周围可以玩的东西。在百无聊赖中,纪德发现了弹子和万花筒,这两样东西简直就是纪德的宝物。“一个小书包装着我所拥有的最漂亮的弹子,一颗颗全是别人送我的,从来不与普通的弹子混在一起。每次拿出来玩,看到它们那样漂亮,总是有一番新鲜的开心感。尤其有一颗小小的玛瑙弹子,上面呈现一条赤道,还有几条白色的回归线呢。另一颗光玉髓弹子,呈玳瑁色,是我用来压阵之物。……另一件令我着迷的玩具,是一个叫做万花筒的新奇玩意儿。它像一种小型望远镜,在与眼睛所贴的这一端相反的那一端,呈现出变化无穷的圆形花饰。那是由一些活动的彩色玻璃片构成的,嵌在两块半透明的玻璃之间。这小望远镜的内壁贴着镜子,整个玩具稍动一下,两块半透明的玻璃之间的彩绘玻璃片,就会均匀地变幻出魔幻般的画面。……我的表姐表妹和我一样喜欢这玩意儿,但都缺乏耐心,每回总不停地摇那圆筒,想一下子看到全部变化。我不那样做,而是眼睛总贴在镜头上,慢慢地﹑慢慢地转着万花筒,慢慢地欣赏图案变化。……后来我又想把小玻璃片换成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一根羽毛,一个苍蝇翅,一段小草,等等。……总之,我小时候成天玩这个游戏。”

在裕泽斯的家里,餐厅尽头通向储藏室那儿有一扇门,门上有一个木结疤长相的边材,上面有一个小树枝根部的痕迹。根部已经不见了,厚厚的门上因此落下了一个圆圆的﹑灰色的﹑光滑的东西,纪德始终猜不透那个东西但是又十分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终于有一天露易丝发现了他对这个东西十分好奇,于是在餐桌安放刀叉时对他说:那是一颗弹子,是你父亲在你这么大年纪时放进去的,后来再也没有人能把它掏出来。她的解释满足了纪德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引起了他更强烈的兴趣。纪德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来看那颗弹子,想尽办法想把它从那里面掏出来,但却始终没有成功,结果都只是让它在里面转了几圈而已。第二年,纪德还没忘记父亲在门里藏着的那颗弹子,一来到裕泽斯,他就心急如焚,也不顾母亲和玛丽的耻笑,立即冲到那门前。还特意为了这颗弹子把小指头的指甲留得特别长,这一回,纪德一下子就把指甲伸到了弹子的下面,猛一使劲,那弹子就跳了下来,这才作罢。P2-6

序言

纪德(1869—1951),法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著有小说和散文《地上的粮食》、《背德者》、《伪币制造者》、《从苏联归来》、《假如种子不死》等。大作家莫里亚克这样评价他:“纪德在世一天,法国便还有一种文学生活,一种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种始终坦率的争论,而他的死结束了最能激励心智的时代。”

10岁那年,纪德的父亲去世。从此之后,他在妇女的“阴影”下长大:母亲、表姐妹等。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人物,都有他身边女眷的影子。笃信基督教的母亲使他感受到了极大的清教徒式的束缚,以至于一生都与之作争斗,但同时又为他提供了一个文人所能梦想的最佳创作条件:一生都无需为了谋生而写作;而与表姐玛德莱娜的婚姻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白色婚姻”。

纪德在青年时代,接触到了叔本华、巴尔扎克、福楼拜以及左拉的作品,从此决定进入文学之门,当一名作家。年轻的他很快就接触了很多当时的大文豪,还参加马拉美在罗马街的星期二聚会,结识了奥斯卡·王尔德,与后来声名鹊起的大诗人瓦莱里结为好友,这些人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世纪90年代,纪德走出学校,开始了游历的生活。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沐浴到了北非大自然阳光的同时也感受着不同的文化,身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到法国,婚后不久的纪德在1985年完成了小说《地上的粮食》。

纪德在这本书再版的序言中写道:“当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文学界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造作和闭塞的气息,我觉得迫切需要使它接触大地,赤着脚随便踩在地下。”

1909年发表了《窄门》,《窄门》这个名字来自基督教《圣经·新约》里面的一句话“你们要从窄门进来”。小说描写一个女子遵守基督教教义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结果酿成惨剧。主角阿莉莎拒绝与表弟杰洛姆结婚,将自己献身给上帝,她认为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在精神上与爱人更加接近,可以放弃同他在肉体上结合。阿莉莎死后,人们从她的日记里知道,在最后的白子里,她自己感到非常孤独,她原来没有料到孤独是这么可怕的。这部作品写清教徒道德过分拘谨,束缚人的天性,与“异端者”的放纵形成对照。

1919年发表了《田园交响乐》,写一个牧师将一个失去家人的盲女接回家收养。那牧师本来想遵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但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弱点,最终爱上了那个盲女。但少女心目中爱情的对象是牧师的儿子而不是牧师,他怀着矛盾的心情为盲女治疗眼睛。他还领她去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让她领会世界是多么美丽。少女复明之后,牧师的家庭里面掀起了一场风暴。最终,少女自杀了。

1926年发表了《伪币制造者》,这是纪德唯一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斐奈尔无意中发现母亲的一封旧情书,知道自己是私生子,便离家出走。遇到了朋友俄理维舅父爱德华。于是与爱德华及爱德华的女友萝拉一道去瑞士旅行。裴奈尔爱上了萝拉,但萝拉在精神创伤治愈后,又回到了丈夫身边。巴萨房唆使无知少年倒卖伪币,但爱德华的道德力量最终压制了巴萨房,受他欺蒙的少年开始醒悟。

1947年,因为纪德的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心理洞察力而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此,纪德在文学上的地位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也许纪德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的一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无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还是之后,这种争议从未消失。争议关于他的文学态度,争议他对苏联政权的态度。纪德从开始写作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在内心不断地作着挣扎,身边有的同性恋朋友最终也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取向,结了婚,生了子,但是纪德在作过痛苦的挣扎过后,决定还是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真实取向,并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公之于众。而对于苏联政府,他一开始只是知道共产主义的教义,纪德觉得共产主义是一种崇高的人类理想,因此他变成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信徒。可是在自己对苏联进行实地考察之后,纪德失望了,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实在太大,于是便放弃了原先固有的坚持。这就是纪德,虽然立场也许在转换,但对真理的信仰却从未改变。就像萨特说过的一句话:“纪德成为了他的真理。”他永远追求、怀疑、否定、变更,这就是纪德的生活和作品以悖论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的人格的同一性,也就是他最终达到的唯一真理。他始终坚信做一个本真的人,做一个脚踩大地﹑热爱自然的人。但愿我们也能像纪德一样,回首自己生涯的时候也能够坦坦荡荡地说道:“我始终是大地的孩子……我不枉此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纪德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39206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