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范德比尔特传(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王中王)/世界商业名人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和洛克菲勒家族一样,范德比尔特家族也是美国渊源很深的大家族,17世纪的时候,该家族从荷兰移民到北美洲,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1794年5月27日,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出生于纽约史坦顿岛上,家里的房子距离海滩只有六十多米,纽约湾的风光尽收眼底。那时候,在港口上往来不息的还是各式各样的木帆船,但是,这样的繁忙运输景象对童年的范德比尔特是影响巨大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范德比尔特的铁路网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地理面貌,将美国内地﹑五大湖地区以及大西洋沿岸连成一片,绵延七百多英里,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美国的金融状况。另外,范德比尔特也是在美国萨拉托加地区首先铺设铁轨的人,对于这些伟大的创造,是值得后人关注和铭记的。郭光远编著的《范德比尔特传: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王中王》就以此为出发点,力图向读者还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而又真实的范德比尔特。

内容推荐

范德比尔特出生于美国纽约斯坦顿岛,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航运、铁路巨头,号称是财富超过了比尔·盖茨的商业大亨。作为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王中王,范德比尔特促进了美国铁路的大发展。

郭光远编著的《范德比尔特传: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王中王》对范德比尔特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范德比尔特传: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王中王》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具有很好的阅读参考及学习价值。

目录

序言

Preface

第一章 范德比尔特的家族史

 Chapter 1 Family of Vanderbilt

 1.先辈的奋斗

 Ancestor's Struggle

 2.船长的少年时代

 Captain's Childhood

 3.战争带来的机遇

 Changce in War

第二章 冷漠的工作狂

 Chapter 2 Indifferent Workacholic

 1.船长的婚姻

 Captain's Marriage

 2.蒸汽机轮船

 Steamship

 3.垄断与反垄断

 Monopoly and Anti-monopoly

第三章 海上罗宾汉

 Chapter 3 Robinhood in Sea

 1.与吉本斯合作

 Cooperation with Gibbons

 2.智勇双全

 Both Intelligent and Courageous

 3.自由竞争时代的来临

 The Era of Free Competition

第四章 从奴才到主人

 Chapter 4 From Lackey to Owner

 1. 选择离开

 Choosing to Leave

 2.哈德逊河上的博弈

 Game on Hudson River

 3.船运巨头

 Tycoon in Shipping

第五章 投资新航线

 Chapter 5 Investing in New Line

 1.铁路兴起

 Rise in Railway

 2. 这样一个父亲

 A Father like Him

 3. 淘金热与尼加拉瓜

 Golden Hot and Nicaragua

第六章 新对手出现了

 Chapter 6 Appearance of New Opponent

 1.欧洲旅行

 Traveling in European

 2.摩根和加里森

 Morgan and Garrison

 3.大西洋航运

 Line in Atlantic

第七章 把铁路线握在手心里

 Chapter 7 Railway Held in Handheart

 1.与日俱增的兴趣

 Interest in Rising Days

 2.空前激烈的股票大战

 Stock World War Fiercely

 3.中央铁路

 Central Railway

第八章 范德比尔特的晚年生活

 Chapter 8 Vanderbit's Old Age

 1.纪念碑

 Monument

 2.范德比尔特大学

 Vanderbit College

 3.最后的时光

 The Last Time

附录

 Appendix

 范德比尔特生平

 Cornelius Vanderbilt's Life

 范德比尔特年表

 Chronology of Cornelius Vanderbilt

试读章节

1.先辈的奋斗

1873年,大文学家马克·吐温出版了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人们开始用“镀金时代”这个词形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在这个年代里,利尼科尔斯·范德比尔特是大富豪的代表性人物,也可以说是比现在的比尔·盖茨还要富有的人,他是著名的铁路﹑船运﹑金融业巨头,被誉为铁路大亨。不过,人们更习惯叫他“船长”,因为他经营蒸汽轮船的年头比他经营铁路的时间要长得多,同时代的人包括主要报纸都这样称呼他。

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远,其先祖生活在荷兰,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掀起移民狂潮,一个叫简·阿尔岑·范德比尔特的人带着家人离开故土,移民到了北美洲。关于移民的具体原因,已经无从查考,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时代背景中找到一些联系。另外,这些移民走到哪里都会保留宗教信仰,新生婴儿更是要在教堂里接受洗礼。所以从保留下来的洗礼记录中,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某个家族到底在哪个地方落脚、繁衍生息。

16世纪中期,郁金香这种花卉被引进欧洲。荷兰以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成为郁金香种植最盛行的国度。直到今天,郁金香也是荷兰的国花。到了17世纪初期,荷兰人培育出了郁金香的新品种,这种高贵典雅的花卉吸引了欧洲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他们在衣服上插一枝郁金香,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这种风气下,郁金香的价格节节攀升,最后高到离谱的程度。人们开始出重金购买珍品,期望能获得更大的升值,普通阶层的人们更是不惜变卖房产和地产。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所有的金融泡沫都会有崩溃的那一天,郁金香的价格开始狂跌,数不清的荷兰人在这场“郁金香泡沫”中倾家荡产。范德比尔特家族很有可能是被卷入其中,失去了大部分家产,为寻找出路而移民美洲。

另外,同时期的“三十年战争”和肆虐欧洲的黑死病(鼠疫)与范德比尔特家族离开故土也有很大关系。来到北美洲之后,简·阿尔岑·范德比尔特和家人生活在新阿姆斯特丹,他的妻子名叫蒂尔布·科奈科丝,他们有四个孩子,名字分别是阿里斯﹑杰雷迪耶﹑亚格布﹑马拉迪耶。

关于新阿姆斯特丹,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城市的传奇故事。1602年,荷兰政府派遣英国国籍的探险家亨利·哈德逊(纽约的哈德逊河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前往北美洲,寻找适于移民居住的土地。1609年,游荡了几年的亨利不经意间来到了纽约湾。回到荷兰后他报告了当地的情况,还展示了带回来的特产和毛皮。1624年,一艘名叫“新尼德兰号”的船把一批荷兰人运送到这片流域,他们在这里开辟出一片土地,这就是新尼德兰殖民区。

1626年,荷兰殖民者以大约价值六十荷兰盾的布料和饰品,从当地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荷兰的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以此命名),作为新尼德兰殖民区的行政中心。1651年,英国和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爆发战争,史称“英荷战争”。1657年,荷兰殖民地总督彼得·施托伊扶桑特担心英国人进攻这里,在新阿姆斯特丹北部修建了一道防御城墙。

1664年,英国人开始攻打这里,他们没有从北面发动陆战,而是派遣一支舰队从南面驶进海湾,炮火可以覆盖全城。荷兰殖民者自知不敌,升起白旗投降,并将此地割让给英国。当时正巧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的生日,于是便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新约克郡”,即纽约(NewYork的音译)。

1698年,那道荷兰人修建的防御城墙被拆毁,改建成街,人们叫它“墙街”,英文是“WallStreet”,直接音译就是“华尔街”,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华尔街也将是本书主人公“船长”范德比尔特的一个重要人生舞台,他曾在这个金融中心两次围歼了熊市投机商,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耀地位。

英国人入驻的三年后,即1667年,简·阿尔岑·范德比尔特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弗莱特布什镇,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农场。1685年,简的儿子阿里斯和其他一些居民获得了英国殖民地当局颁发的土地所有证。允许财产私有促进了资本商业的发展,弗莱特布什这个小镇开始繁荣振兴。已经年迈的简没有和长子阿里斯住在一起,他和妻子科奈科丝迁居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个农场,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1705年,简病逝在那里。

在17世纪80年代,阿里斯的主要活动是在弗莱特布什镇从事农场土地的投资。和不远万里来到美洲的大部分欧洲移民一样,阿里斯的早期生活十分清苦,虽然他的财富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但因此背负的债务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在同步增长。到了这个年代的末期,弗莱特布什这个小镇可交易的土地越来越少,阿里斯把目光投向了别的地区。

纽约布鲁克林区与史坦顿岛之间是风景壮丽的纳罗斯海峡,也可以称为纽约湾海峡,是上纽约湾和下纽约湾的连接处。它非常狭窄,每天有一个平潮期。平潮即是在潮汐过程中,海水的高度上涨到极限时,保持既不涨也不落的短暂现象。在这个时段内,从布鲁克林乘船去史坦顿岛是很方便的,但这个方便的时段十分有限,而在其他时段里,海水汹涌激荡十分危险。

当时还没有出现蒸汽轮船,普通的帆船在这里行驶又很不好把握,正是因为出行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人愿意搬到史坦顿岛居住,而那里的居民也一直不多,土地价钱相对较低。但是如果从长远考虑,在这里投资还是很划算的。阿里斯在史坦顿岛购买了一块面积为31﹒6公顷的土地,他没有马上开发这块地。阿里斯和妻子共生育了10个孩子,排行第七的是雅各布·范德比尔特(他就是本书主人公“船长”的曾祖父)。

1705年,父亲简·阿尔岑病逝后,阿里斯便和妻子去新泽西州的那个农场居住,又把拥有的财产分给了10个子女。雅各布特别中意史坦顿岛的那块地,但父亲阿里斯要求他付300英镑(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时期,所以用英镑进行交易)才能把地给他,雅各布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便说服父亲同意这笔钱可以用分期支付的方式来偿还。

1715年,23岁的雅各布迎娶了一个名叫奈儿蒂耶·德妮丝的姑娘。没过多长时间,父亲阿里斯在新泽西农场病逝,随后,母亲也去世了。雅各布答应付出的300英镑还有绝大部分没还,自然也就成了无头账了。可以想象,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雅各布和妻子带上所有家当,利用短暂的平潮期乘船跨过海峡,登上了史坦顿岛,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雅各布继承的这块土地共分为三部分。覆盖着森林的丘陵有24.3公顷,后来被用作家族墓地。有4公顷位于史坦顿岛的南岸,许多河流在这里流入大海。其余的3.3公顷是一片近海的沼泽湿地,这里的水草生长得高大茂盛,为冬季的牲畜饲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是一片自然资源丰富而又充满原始风味的土地。

早期的岛上居民主要以养殖牡蛎和经营渔业为生,后来,开荒农耕渐渐兴起,移民们运用生产生活的经验在这里构筑新的生活。这里呈现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村落状态,人们从海边收集大量贝壳,经过焚烧变成石灰,作为建筑用料。住房都是用砍伐的树木搭建的木棚,粗糙、原始。储粮的仓房建造得矮小而宽阔。女人们经常做的工作是纺织,一般家里都置有两架纺车,纺亚麻和羊毛,此外,她们还负责喂养圈里的猪。

耕地的面积多起来以后,一些相对富庶的家庭会购买黑奴作为劳动力,但家里的男人们也会和黑奴一起劳动,相对于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这些移民家庭更关心的是怎么省钱。在当时的北美,买卖黑奴是很平常的事,这也为许多年后的解放黑奴运动和南北战争埋下了伏笔。

雅各布和奈儿蒂耶盖起木房,利用简单的工具垦荒,开始种植农作物。他们的生活和那些邻居一模一样,而且慢慢地富裕起来。1723年初,雅各布的第四个儿子降生了,名字也叫雅各布,为了与其父亲区别开来,人们称之为雅各布二世(“船长”的祖父)。

1760年,68岁的雅各布去世了,在他临终前立下的遗嘱里,关于新购买的地产和拥有的几个黑奴都进行了分配。可以看出,他的家庭经济已经相当有起色了。雅各布二世成婚非常早,在17岁时,他迎娶了玛丽·丝普莱格。玛丽不是荷兰人血统,而是英国人后裔,与外族人通婚在范德比尔特家族尚属首次。

1764年,雅各布二世最小的儿子康内留斯出生了,他就是“船长”的父亲。康内留斯可以说是命途多舛,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雅各布二世和母亲玛丽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姐姐哥哥已经成家立业,都有义务把康内留斯接到自己的家中,但他们没人愿意。后来,范德比尔特家族的一个叔叔收养了康内留斯,他并不是从心里怜悯这个孤儿,而是把他看成一个廉价的劳动力。

英国从17世纪初开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据点,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经营,英国在这里建成的大型殖民地达到13个,每一个殖民地都设有英国政府任命的总督。殖民地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种植园经济,另外,矿业和纺织业也很发达。至于生活的人口,除了英国本土的移民,还有欧洲各国的移民﹑从非洲拐卖来的黑人以及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为了扩大财政收入,英国殖民地当局在税收上巧立各种名目,进行层层的剥削和榨取。

1765年,一条新税法《印花税法》被颁布出来,并规定一切报纸、广告﹑杂志必须加贴印花税票才可流通,一切公文﹑单据﹑合同、契约﹑遗嘱﹑执照必须加贴印花税票方能具有法律效用。这种无孔不入的卑劣行径点燃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怒火,此后,各种反英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英国殖民地当局急派军队赶赴各地镇压民变。1770年3月,英军士兵向手无寸铁的居民开枪射击,制造了十多人死伤的“波士顿惨案”。

1773年,英国政府为了垄断北美洲的茶叶贸易,颁布了《茶税法》,规定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洲享有茶叶专卖特权,这一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当年12月末,一些激进人士潜入停泊的英国运茶商船,把几百箱茶叶倒进大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年4月,北美民兵与英军在来克星顿首次交火,美国独立战争全面拉开序幕。同年6月,北美民兵组建为大陆军,乔治·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

在时代大背景下,史坦顿岛上的居民虽然感受到了革命的浓烈气息,但他们的生活却有条不紊,很多人对英国保守党心存好感,并且,该地区几乎一直为英军所控制。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甚至认为史坦顿岛上居住的都是冥顽不灵的敌人。这其中最冷漠的要数那些荷兰籍的移民,以范德比尔特家族为代表,他们对自由民主的政治变革没有兴趣,相比之下,衣食住行才是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先辈虽然留下了十分可观的土地财产,但子女众多,每个人分到手的财产十分有限,支持正常的家庭开销也很勉强。在别人眼中,他们整天弯着脊背辛勤耕耘,沾满泥土的衣服鞋子使他们看起来如同苦力一样落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康内留斯的姐姐哥哥为什么不愿意收留这个男孩,一方面是对亲情的漠视,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经济条件十分窘迫。

或许是为了增加收入,收养康内留斯的叔叔开了一家旅馆,这家旅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一位英国将军的指挥部。康内留斯每天要搬运行李,打扫卫生,侍候饭菜,虽然他已经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可那位叔叔却从没有打算让康内留斯接受文化教育。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绝妙的赚钱机会,因为那位英国将军十分慷慨大方。  康内留斯从小被人收养,父亲去世后留下的财产被哥哥姐姐们瓜分殆尽,长期的打骂使他的性格有些扭曲。他总是阴郁地面对一切,不大喜欢与人交往,因为没有文化,他的言语举止十分粗俗。苦难和命运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所幸的是,后来的婚姻生活给予了他很大的补偿和慰藉。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77年10月,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这场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胜利的曙光已经闪现。1780年,已经算是美国公民的康内留斯离开了范德比尔特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独自去里士满港口做水手。

此时,康内留斯刚好16岁,虽然一个大字不识,却也无所畏惧,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康内留斯在一艘驳船上做水手,这种驳船主要以帆为动力,如果遇到较浅的河流,他就得和另一个水手一同划桨。这艘驳船主要往返于纽约曼哈顿和里士满港,不断地承运货物,可以说,这样的航行过程是十分单调和无聊的,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良好的视力就行了。

工作了几年后,康内留斯用积攒的钱买了一艘属于自己的帆船,他打算以此谋生。1787年,康内留斯认识了一个英国裔的姑娘菲碧·汉德。菲碧正在里士满给一个修女做家庭佣人,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理财和治家。在感情方面,她相信一见钟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她嫁给了有些木讷的康内留斯。婚后,夫妻俩租了一间房子住,直到四年后,菲碧得到了一些遗产,才在里士满购买了一处房子。

这笔遗产也很有渊源,汉德家族对美国独立战争十分拥护,曾将绝大部分财产购买债券,支持革命。但美国刚建国时财政混乱不堪,对债权人的报酬迟迟没有到位。1789年,开国元勋之一的亚历山大·汉米尔顿担任财政部长,短时间内改革了国家的金融体系,平衡了财政收支。这样,汉德家族获得了数目可观的回报,菲碧也分到了应得的那一部分。

P2-9

序言

傲立于沙漠之中的雄狮

《福布斯》杂志曾经评出迄今为止的美国15位大富豪,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评判标准是依据其个人资产在当时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荣登榜首,他的个人资产占当时美国GDP的1/65,这个比例放到现在,可以折合3000多亿美金。人们所熟知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资产500多亿美金,按所占GDP的比重,比尔·盖茨只排在了第十三位。

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铁路大亨”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他去世的时候留下了1.05亿美元的资产,占当时美国GDP的1/87,以这个比例在今天换算,总价值将达到1684亿美金,可见,范德比尔特是比比尔·盖茨更有钱的人。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可供人们凭吊这位铁路大亨的遗迹仍然存在,如他曾经掌握的铁路网,纽约中央火车站以及车站外矗立的他的铜像,还有他捐款助建的范德比尔特大学。

和洛克菲勒家族一样,范德比尔特家族也是美国渊源很深的大家族,17世纪的时候,该家族从荷兰移民到北美洲,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1794年5月27日,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出生于纽约史坦顿岛上,家里的房子距离海滩只有六十多米,纽约湾的风光尽收眼底。那时候,在港口上往来不息的还是各式各样的木帆船,但是,这样的繁忙运输景象对童年的范德比尔特是影响巨大的。

长大后的范德比尔特先是经营帆船,接着是蒸汽船,一直到晚年成为铁路大亨,他所从事的都是货运和客运业务,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他热爱的这个事业上。1810年,16岁的范德比尔特从母亲那里借了100美元,买了一艘自己中意好久的小帆驳船,开始在纽约湾里从事摆渡业务,这便是范氏商业帝国的最初开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基本上属于农耕经济时代,不合理的制度带来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纽约州为例,早在1799年,纽约州就颁布法律,要求逐步解放本州内所有黑奴,给他们以自由。这项政策的执行一直延续了28年的时间,直到1827年中旬,奴隶制度才在纽约州内彻底废除。同时,纽约州的大部分地方还是乡村,经济形式还是农场种植业。

虽然后来纽约发展成商业金融中心,但在范德比尔特成长的时代,纽约地区更像是一片充满潜力的处女地,是挖掘第一桶金的理想居住地,这无疑给了范德比尔特施展能力的舞台。另外,从美国的经济数据来看,范德比尔特的发家史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范德比尔特出生的那一年,美国的GDP只有3亿多美元,人均只有70美元左右,而到了范德比尔特去世那一年,美国的GDP已经达到82亿多美金。

范德比尔特的事业与美国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几乎一直是紧跟着时代大潮而走,而具体的商业策略则根据各种变化而做出调整。木帆船航运时代,范德比尔特致力于经营自己的帆船,第二次英美战争时,他承运纽约州的士兵和战备物资,收益甚丰。蒸汽机轮船兴起后,范德比尔特迅速将自己的帆船队出手,去做蒸汽轮船的船长,从普通的雇员发展到拥有自己的蒸汽机船队。

随着西进运动与淘金热的兴起,范德比尔特再次抓住时机,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通尼加拉瓜航线,至此,他的航运业务主要以国际航运为主。从1864年开始,虽然航运业务总体上还是很赚钱,但是范德比尔特却在有步骤的缩减自己的船运业务,因为他已经洞察到,一个人不可能将河流或者海洋垄断,但是却可以把铁路线握在自己的手里,还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

几乎就在同时,华尔街开始了空前激烈的股票囤积战,范德比尔特连战连捷,除了获得巨大利润,他也将哈林铁路和哈德逊铁路收入自己的囊中。1867年11月,范德比尔特又接管了纽约中央铁路,三条铁路连成一体,共同撑起了范德比尔特“铁路大亨”的名号。除此之外,密歇根中央铁路﹑湖滨铁路﹑加拿大南方铁路也先后被铁路大亨握在手心里。

1868年,范德比尔特试图再次以股票逼空的手段夺取伊利铁路,但是这一次,他遇到了前所未遇的对手,对方是号称“三驾马车”的杰伊·古尔德﹑吉姆·菲斯克﹑丹尼尔·德鲁,由于范德比尔特的过于自信和对方的阴险手段,范德比尔特不仅没有拿到伊利铁路的控制权,还白白损失了将近700万美金。但是,这并没有削减范德比尔特在之前股票大战中的成就和威名,那样的辉煌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范德比尔特从来没有把股票当做事业,他买卖铁路股票只是手段,目的是扩展铁路王国。他也不觉得自己是属于华尔街的,但是,他却对华尔街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华尔街金融人士的心目中也有很高的位置。1869年,《弗雷泽杂志》这样报道:“相比于其他的华尔街人,范德比尔特更像一只雄狮,以卓越不凡的气质傲立于猛兽遍布的沙漠中。”

至于在生活作风方面,范德比尔特是最为人们所不齿的,他对结发妻子冷酷无情,喜欢与妓女厮混,趣味庸俗,以文化程度低微而自豪,言谈举止十分粗鲁,对慈善公益活动毫无兴趣,有人评价说范德比尔特只是一架典型的高效率赚钱机器。

但是不管怎么样,范德比尔特的铁路网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地理面貌,将美国内地﹑五大湖地区以及大西洋沿岸连成一片,绵延七百多英里,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美国的金融状况。另外,范德比尔特也是在美国萨拉托加地区首先铺设铁轨的人,对于这些伟大的创造,是值得后人关注和铭记的。本书就以此为出发点,力图向读者还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而又真实的范德比尔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范德比尔特传(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王中王)/世界商业名人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光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32405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8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4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