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专注的力量(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
内容
编辑推荐

最近两年更加火热的投资市场,使得从业者也越来越多。而从人们原先对投行人士的不了解,到如今大家对这一部分人士的职业、生活变得感兴趣,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专注的力量(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是作者班妮在多年的投行工作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行业的观察总结的文章结集。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投行工作经历,对资本市场的个人点评和虚构的资本故事,如项目上的谈判,IPO时的艰辛,到对内地、香港,乃至国外投行业的思考与感悟等。

内容推荐

《专注的力量(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是作者班妮用近300天的碎片时间,多个媒体专栏文章重新整理结集的精华。全书通过虚构的资本市场故事、生动的投行场景、犀利的企业人点评,以及对多个知名投行、企业风云人物的专访,再现投行人的职场动态和生活场景等。8个财经专栏近1.3亿人次的阅读量,作者的勤奋和专业也获得了计兮、界面、新浪等多个专业平台的认可,被称为最勤奋的投行美女作家。本书即是投行人士的消遣佳品,也是圈外人观察投行人的工作、生活状态的最佳读物,更是想进入投行工作的毕业生的首选。

目录

第一章 浮世绘

 做局

 上市改变命运

 那些年,他遇到过的老板

 变身企业家的投行人士

 资本运作的门道

第二章 上市并非是不败神话

 从不败神话到皇帝的新装

 香港夜店Magnum上市不为融资

 香港市场如何发行新股

 阿里巴巴不能在香港上市与合伙人制度无关

 万洲国际IPO:一盘大棋下坏最后一步

 足球俱乐部的估值与上市

 Betfair传奇——互联网改变博彩业的启示

第三章 并购4.0时代

 并购基金缘何玩出中国特色

 一堂商学院并购课

 别笑联想,海外并购我们都不成熟

 阿里巴巴入股华数传媒的资本运作猜想

 海外并购:看上去很美

 A 股敌意收购时代来临

 并购4.0时代

第四章 风口上的猪

 娱乐至死刘强东

 处罚“四大”——SEC的博弈带来怎样的后果

 一桩乌龙指,两个里程碑

 当私募股权变为公众公司

 KKR与凯雷的中国路径

 马云VS王健林:谁买球队更划算

 投行真正的危机不是保代制之死

第五章 被误读的投行人生

 投资银行家的几种死亡方式

 《华尔街之狼》是不是真实的华尔街

 投行人士有没有真爱

 生命不能承受之出差

 马拉松是不是流行病

 被误读的香港

第六章 混迹职场

 职场女性该不该“向前一步”

 读不读商学院

 像过节一样跑马拉松

 别相信马云这段话

第七章 遇见意见领袖

 劳志明:并购的精髓在交易而不是技术

 叶玉盛:上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俞铁成:面对狂躁,保持冷静

 顾茂众:60岁创业的中国梦

 包凡: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

试读章节

那些年,他遇到过的老板

(2014年4月26日)

多年以后,刘成再面对任何企业家,他总能回想起第一次被投行领导带去承揽项目的那次经历。

刘成在投行的前两年只是个项目执行人员,项目被领导拿下,他就和几个投行弟兄去“趴现场”,尽职调查、写材料,然后去北京递交上市申请材料,等待项目审核过会或不过会。作为执行人员的刘成认为,很多企业的命运都和所在行业景况、产业政策变化、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等主要情况相关。直到那次,他终于有机会和投行领导去承揽项目。

那家企业很不错,主营是生产建材,企业刚中标了几个地方上的市政工程,收入增长可期。企业的老板是个特别朴素的人,见人总穿着一件白衬衫。不光朴素,还爱学习,经常请咨询公司来给中层和骨干人员公司做培训、做流程管理,每年公司的管理费用不少都花在这上。跟领导出差看完企业之后,在回去的路上领导问刘成:“小刘,你觉得这家企业怎么样?”刘成说:“我觉得是个不错的项目。”领导笑笑:“嗯,可以做项目储备,不过我对这家企业将来做大做强不是很乐观。”“为什么?”刘成不解。领导说:“老板不够霸气。”

刘成当时并不在意。那家企业后来折腾了两年,其问同行业的公司纷纷上市,但这家企业因为业绩增长不够快,行业竞争激烈,最后产业政策变化导致上市失败。刘成想到领导当年说的话,心下佩服,觉得领导就像是个未卜先知的预言家。他对于这种预见性的能力十分着迷,于是在那之后他也试着观察企业家的风格,然后分析这种风格会将企业带向何方。逐渐地,他开始相信:只有老板才会决定企业的命运。老板如果有问题,企业早晚会出事。

有些项目的老板属于一看就没戏的,这样的项目刘成完全不想花费精力。比如,一家企业利润只有两三百万,老板却开着百万的豪车,一路上和中介机构不停地聊自己新买的两套别墅。这样败家的老板一代都富不过,更不用说三代。

有家企业技术实力不错,一年几千万利润,行业地位领先,上市前景非常光明。可惜这位老板爱赌,一个月跑两趟澳门,没过多少时间,竟然把公司也输了出去,眼看要成为上市的亿万富翁,却一下子被“打回原形”,一贫如洗地离开了公司。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老板,刘成去看项目,和他聊业务问题,他从来都讲哲学。讲来讲去也搞不清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是听他在那里“打太极”。刘成觉得这样的老板没有雄心壮志,企业发展势头不会太好。后来,项目人员发现老板自己并不想上市,是被一些PE机构“忽悠”的,其实老板本人都已经准备退休。PE的人劝他说上市了就可以找职业经理人来管企业,老板可以退居二线,于是老板才欣然启动上市进程。一个基本上已经满足于现状的老板,当然没有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进取心。企业上市终究未果。

还见过一位年轻老板,有激情有想法,人见人爱,只有一点不好,爱玩极限运动,达到痴迷的程度。刘成觉得这样的老板带出来的企业也必然易冒风险,容易出意外。后来,IP0材料上报前老板自己飙车出了车祸,才30多岁就失去了生命,于是好好的企业也散了,甚是可惜。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板的毛病都那么明显。

有一次遇到一家做工程的企业想要上市,营收规模挺大,几家PE已抢着投资入股,几家大投行也都在抢这个项目,后来还是刘成代表公司成功地拿下了这个项目。老板很是佩服刘成的业务能力,没事就喜欢跟他探讨上市的问题,还让刘成帮着推荐合适的财务总监人选,两个人几乎无话不谈。刘成发现企业财务基础太薄弱,请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力也不强,上市进程一直拖拖拉拉,就建议老板干脆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老板让刘成跟公司董秘商量,董秘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一直拖着。刘成找老板商量,老板却说:“董秘老张是我信任的人,会计师事务所是他选的,我若是主张更换不是不给他面子不信任他吗?这样不大好。”刘成只得作罢。后来推荐了几个财务总监人选给老板,面试之后,老板和公司几个主要高管意见不同,老板也为此挣扎了好久,刘成渐渐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工程企业做事经常要到处求人,这位老板也是这种风格,求人求惯了,自己拿主意总是优柔寡断。后来这家企业终究也没能上市,被同行业一家上市公司并购,入股的PE仅获得30%不到的投资回报。

……

P12-14

序言

一种视角

这本小书是我过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的专栏文章的合集,它们主要成文的时间是2013年年末到2015年年初。这一年多里,我从香港到上海,从外资精品投行到中资投行,以一种复合的视角目睹了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事件,写下了一些关于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

IPO注册制渐行渐近是这段时间资本市场的主要话题,长达14个月的IPO停发在2013年年底终于开闸,宣布新股发行体制将向注册制方向改革,却在第一批IPO发行就遇上了高价发行并大比例出售老股的奥赛康。一时间舆论哗然,即将拉开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大幕也因为这场闹剧匆匆叫停。

监管与市场的角力是近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与全球市场同步的趋势也愈加明显,然而打破旧有的惯性并不容易,注册制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必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另一方面,对IPO发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与互联网企业密集赴海外上市有关。京东、阿里巴巴都在2014年登上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舞台,两家公司上市均引发了全民关注,一家是因为八卦炒作,另一家则是因为在上市地选择上的反复,以及上市后引发的中国梦的讨论。

相比为逐步推进注册制缓慢放行的IPO市场,并购市场才是风生水起,继2013年的所谓“并购元年”之后,并购仍然是2014年A股的主旋律。然而无论从并购的动机或是并购的游戏规则来看,中国市场上的并购还是自成一派的玩法。我们很难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理论体系梳理出清晰的中国企业并购战略和趋势。很多并购交易的发生,呈现出奇特的“跨界”思路,炒作市值成了许多上市公司做并购的主要动因甚至是唯一动因。

此外,我们遵循的市场规则与全球的并购市场规则不接轨,成熟市场上的估值话语体系,大部分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行人并不熟悉,导致我们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与对方在同一语境里对话。

在并购的过程中,估值是最枯燥也最有趣的部分,换句话说,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联想从谷歌手中买摩托罗拉是不是亏了?马云和王健林两位大佬购买球队哪个更划算?这些都是涉及估值定价的经典故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投行在并购交易的估值方面发挥的作用太少。

实际上近一年来,中国的投行从业人员早已危机感深重。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传统的迎合监管要求的中国投行工作思路已无法为客户带来价值提升,更不能在交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投行如何转型的话题在媒体上也反复讨论,但实际上明确的路径并不存在,只有各自尝试和突围。  以上都是本书中纪实的部分——IPO和并购交易是本书评论文章的两大主题,附加以对投行转型的思考、投行人生活的记录以及职场随笔。

此外,身处投行圈子,所见所闻各种资本市场的故事,就会发现阳光底下并无新鲜事。那些以小说之名出现的文字,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相似故事的叠加和演绎,如此构成了本书中虚构的部分。

最后,说说专注。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每天盯着手机,不断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很多时候丧失了专注力。通过写作进行思路的整理和归纳,是培养专注的过程。有段时间,我除了写作几乎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和朋友吃饭时还惦记着晚上回去写文章,完全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写了十万字的专栏文章。只要你能坚持专注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年,收获也会非常惊人。

我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领域里做得出色的人,无一不是专注做事,坚持专注做事。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是采访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当天他讲了许多充满智慧的感悟,让人敬佩而深思。总结下来,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其所从事的融资顾问领域的长期专注。

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与各位读者共勉。

班妮

201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专注的力量(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班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202392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5068479
中图分类号 F830.91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