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城
内容
编辑推荐

刘超的这本《读城》用影像和文字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国内外二十一个城市的动人故事。

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腾讯网《活着》栏目主编王崴、自由摄影人艾群倾情作序;穷游网COO,《到南极》作者蔡景晖、蜂鸟网影像频道主编王江、职业旅行家,《背包十年》作者小鹏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读城》如名,像读书一般去“阅读”一座城市。

我们读书,需要逐字逐句去感受、理解作者刘超表达的意思,去想象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去设身处地寻觅共鸣。一座座城市位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们也像书一样铺展开,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块土地、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个等待我们去阅读的文字、段落,等待大家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耶路撒冷

特拉维夫

布拉格

柏林

巴黎

加尔各答

瓦拉纳西

孟买

伊斯坦布尔

卡帕多西亚

香港

成都

绍兴

连云港

天台

满洲里

宁德

西宁

延安

西安

银川

后记

试读章节

柏林

说起德国,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谨慎细致一丝不苟,仿佛德国的一切都应如此,连城市也不能例外。柏林确实也是这样一座城市,审慎,精心,但它同时又包容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各种细枝末节,所以总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情。

柏林的红绿灯,便是这座城市温情与精心的完美结合。一个带着礼帽的人,绿灯阔步前进,红灯举手禁行。(加些设计故事?)柏林人自己也爱这枚小人,也许这也是他们自己,有条不紊地生活在这座城里。

超市也是感受柏林生活的绝佳场所。超市摆满了透明玻璃瓶装好的各式各样的果汁,各种颜色本身好像就是果汁最好的标签。至于玻璃瓶的使用,总让我觉得是小时候喝汽水的年代,但德国人喜欢用,主要可以回收利用。

柏林的街道,并不都像索尼中心美轮美奂的灯影弥漫着超现代的气息,反倒有种宁静淡泊的感觉,仿佛走在秋天的森林里,总能让人冷静下来。这份冷静,不仅来自人们从容的生活,更来自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和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在城里的街道上,时不时的可以看见柏林墙的遗迹,墙体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地上的铜线仿佛仍然在唤起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在柏林墙被推倒以后,通常在单体建筑改造上遵循的“批判性重建”原则被整体适用在了柏林。这种原则在保留老建筑部分的基础上新建空间,大量使用玻璃这类包容性材质,让新建部分从感官上直接融入老建筑。这种浑然一体的构造设计中,过去与当下能在同一座建筑内部自然地穿插交互,历史与现代在同一座建筑中进行对话。

而柏林人将这种手法应用得淋漓尽致,城市的新材质呼应旧材质、新构件传承旧原件、新规划尊重旧城的天然。这座城市的历史部件就像被整体笼罩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下,透过幕墙我们能看见它过去的伤痕,伤痕上面映照着现代的棱角,以往几代人的灾难、希望和失望的历史痕迹清晰可见。厚重的历史主义,深刻的城市反思,贯穿于整座城市。

P44-45

巴黎

在柏林,我们可以聊下“批判性重建”;去香港,则是关注城市密度;到绍兴,谈的是对旧城区老生活的尊重;访瓦拉纳西,体味的是信仰对整座城市的眷顾:唯独到了巴黎,我不知道如何切入。描绘浪漫的巴黎对我而言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巴黎以文化“大熔炉”著称。欧洲、亚洲、印度、中东和非洲等世界各地文化在这里熔合。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也在这座城市里汇聚。我们能很容易地在巴黎找到很多其他城市的影子,那么在这些影子之下的巴黎本身是什么样子?每个来到巴黎的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目的,因而眼中的巴黎也不尽相同。游客们记忆里的巴黎,大概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和凡尔赛宫的样子。不管愿不愿意,每天乘着旅游大巴到各处拍照留念就是最好的收获。文化人记忆里的巴黎,大概是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橘园博物馆、左岸的咖啡店和书店的样子。他们喜欢卢浮宫,是因为那里有着他处难以企及的丰富藏品。不过游客云集卢浮宫,只为那团团包围的“蒙娜丽莎”,这似乎掩盖了一些艺术品与生俱来的气质。文艺青年是稍微浅薄一点儿的文化人,在他们记忆里的巴黎,大概是塞纳河畔的一家咖啡店或者一个有气质的书店。在一个搞些小摄影的律师的记忆里,巴黎则是一条河——塞纳河。

初中时候迷梁静茹。她一首歌里的歌词是“看蓝蓝的天空下绵绵的白雪,停在你脸上。爱在巴黎的塞纳河畔上面眺望,赶不上的玻璃船……”再加上MV里面的诗意画面,塞纳河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浪漫主义的代言和巴黎的象征,而事实上的塞纳河远不止浪漫主义那么简单。穿城而过的塞纳河,沿河分布着全巴黎最精彩的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左岸、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和奥赛博物馆等。南北遥望凯旋门、协和广场和蒙马特高地,塞纳河像一个线索将它们联系了起来,是整座城市的地理主轴。乘坐游轮在塞纳河上观光,是游览巴黎的最精彩路线之一,买一张票可以坐一整天船,随时下岸,也可随时上岸。

巴黎圣母院坐落的西堤岛位于塞纳河的中段,那里是巴黎的发源地。是巴黎历史开始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西堤岛上住着渔民巴黎斯人(Parisii),这是巴黎名字的出处。以后的巴黎渐渐以西提岛为中心发展起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西提岛已经不再是巴黎的实质中心,但仍然还是名义上的中心。西堤岛西半部分及右岸相连的部分地区为巴黎第一区,从这个第一区开始,巴黎以数字命名的20个区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布开来。

我去过巴黎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是初次出国和拍摄经验不足的缘故,所以只是在比如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街这些游客如织的地方蜻蜒点水般粗浅地拍了点儿不痛不痒的照片。回国后,陆续整理照片,我发现一个规律,有感觉的照片基本都是在塞纳河边拍得的,所以当第二次去拍巴黎时,我计划集中沿着塞纳河畔再走走看看。我做了很长时间的酝酿,读了很多讲述巴黎的书,看了很多有关巴黎的文章,我以为这样自己才能更懂巴黎。我预设了很多的画面,预想了在塞纳河畔能拍得的巴黎模样,但其实真的再拍的时候,预想的其实还是没有实现。

也许不管读多少介绍巴黎历史的书,不管看多少关于巴黎生活的文章,不管提前做多少关于这座城市的功课,只要没在巴黎真正生活过,巴黎就永远都是那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巴黎。第二次去拍巴黎,塞纳河还是用它自己的方式,向我讲述、描绘着巴黎的故事,它告诉我,巴黎应该是这样,又应该不是这样。

也许拍巴黎,就要采取印象派画一样的手法,不需要过多的细节,而是模糊描绘城市生活的轮廓。当这些轮廓数量足以组合而为一套作品时,也不能凑近了看,而应该后退几步再看。也许真的只要后退几步,整个巴黎就会出现在眼前。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得谋划第三次、第四次去巴黎的行程了。

P54-56

序言

以摄影为职业或抱负的人,常会不由自主地背起过重的包袱,希望自己的每个快门机会都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越是想拍好就越放不开。

刘超相对地没有这种压力,从事法务工作的他,拍照显然是一种精神的释放与受困职场的解脱。旅行各地是他拓展生命宽度的一种努力,因此能够用好奇的眼、敏感的心把每一座城市当作书来读。他把相机当日记,以光影书写不期而遇的场景;其中有惊鸿一瞥的身影,也有深烙心坎儿的经历。《读城》是他在国内外二十几个城市拍、写的图片故事,也是他的心得报告。在这全民摄影的年代,许多人将相机当成顾影自怜的镜子,但刘超依旧执着于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以少见的热情,不计回报地以自己的方式为时代留下痕迹。摄影最有意义之处便是记录、发现与肯定,周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景象,只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珍贵。祝福他一步步地完成接下来的每一个读城计划!

——阮义忠

后记

自从2014年2月结束在印度的行程,我便开始集中精力在国内拍摄。长久以来,很多国内城市存在于我脑海里的印象,都只是纸面上的几个文字而已,而当真去看了,去行走了,这些纸面上的文字才会变得鲜活起来。所以,隔周周末,我都去拍一座城市,一个月出行两次。这本书里的十个国内城市,除了西安,都是去年集中完成的。

可是,国内城市的拍摄计划在7月份戛然而止,因为我感到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向着一个模样发展的城市,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和房地产,被污染的环境,以及被拆迁的城市的过去,等等。这些都是我计划中会预见的一切,而当真正遇见了,即使已早有心理准备,也不一定能承受,所以选择暂停。两个月后心力恢复,我重新上路去拍摄了中国香港、伊斯坦布尔、巴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这样一些更多元化的典型城市,竟然一路惊喜,不可思议。现在回想去年7月的情绪,其实大概源自一种爱:因爱而生期待,因期待而觉得遗憾,最终又因遗憾而停滞。之后那半年多的游走,大概是在帮助我消化这个遗憾,去寻觅一种比较的视野,为重新拍摄国内城市做准备。

后来,我对城市的理解与《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渐渐契合在一起“城。以盛民也。”读城不再是踏遍城市的角角落落,而是在探寻生活在城里的一个个灵魂,以及城市对每一个灵魂的包容和每一个灵魂对城市的影响。那些让人惊喜连连的多元化典型城市,无不时时彰显着一座城与城里市民的交相呼应。在巴黎,这种呼应是塞纳河畔的咖啡厅和沙龙;在耶路撒冷,这种呼应是西墙边喃喃的祷告;在伊斯坦布尔,这种呼应是世俗生活基础上雄伟的清真寺;在上海,这种呼应是弄堂里吴侬软语的悉悉索索。可对于国内的年轻城市,它们正在经历爆发式的现代化进程,快快地想抛弃过去的历史以便赋予自己崭新的面貌,使得它们仿佛都是一个模样。不过我相信,每一座城市最终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特色,一种靠城里市民的力量积聚时光自发而产生的城与人之间的呼应。也许每一座城也都在酝酿这种呼应,只是作为一名匆匆的行者,短暂踏访并不能捕捉更多这些还在襁褓中的信号。

说回人与城的呼应,生活在城里的人也许又会觉得这种关系不可言说。此刻的我抱着电脑坐在沙发上,窗外泛着浓烈的黄土色,北京污染指数继续爆表,那是熟悉的老朋友——雾霾。我在北京已经生活十年,从念本科、念研究生直至现在的第二份工作,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都发生在这里,但我从来不敢触碰北京。因为对北京的这种复杂情绪既难完整表达,又包含着或愉快或不愉快的成分,而照片又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的途径,每一张照片都是有感而为,每一张照片都有所指向。所以我一直把北京放在那里,就索性放着吧,等以后平淡了,明白了,再来讲述。

2015年是我拍《读城》的第五个年头,年初我遇见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赵屹老师,大家一拍即合,于是这本书被提上了日程。《读城》其实是一个可以持续一生的拍摄主题,随着对主题不断地更新理解,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积累,随着拍摄手法的不断熟练掌握,《读城》所能表达的也会越来越丰富。也正是这个原因,能够那么快出版第一本书,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但既然缘分来了,就顺着这个方向走。那些成熟的不成熟的想法。那些稚嫩的老练的手法,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手上的这本《读城》。

刘超

2015年3月29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城,我也读过不少。不同人眼里的同一座城,常常会有着不同的表情。

而有趣的是在不同中往往也会看到一些相同,比如耶路撒冷的氛围,布拉格的街头,瓦拉纳西的生死。也许读读别人的城,会更了解自己的城。

——穷游网首席运营官,《到南极》作者蔡景晖

城是人的汇聚,人是故事的载体,而汇聚人的城把这所有的故事收集起来就变成了历史。刘超作为行者,徜徉在别人的城里,以自己的心去聆听他人的历史。踏足在千年一瞬的光阴中,他撷取着一人与一城的故事。在每一次与城的相遇到分离中刘超读懂了历史也读懂了自己。

——蜂鸟网影像频道主编王江

用摄影人的思维来瞻望旅行,无数个巧合偶得每一个城市的精妙画面,源自内心深处的理解娓娓道来每一个城市的动人故事。用五年时间拍就的这本书,也许只是开始。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理直气壮。

——职业旅行家,旅行作家,《背包十年》作者小鹏

看他书中的影像与文字,都透着一种温柔感。城市在他的勾勒下,轮廓变得干净。不禁联想到“城由心生”。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一座专属于他的远方的城。不妨由着性子,“造”一座城。如刘超在书中所写的,“也许,幻想的,经常是现实的影子。”

——腾讯网《活着》栏目主编王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01169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704
CIP核字 2015079456
中图分类号 J42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