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物停止生长时
内容
试读章节

渔夫和酒鬼的故事

溧阳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是“三不管”地带,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丘陵。丘陵地带适合种茶,人称“高乡”。高乡往上就是大山,里面住着一些“打猎的”。高乡往下就是水乡,属于低洼之地,经常遭水淹,这从“绸缪”、“古渎”等地名就可看出。水乡的人大多以务农为生,但也有“打鱼的”。

“打猎的”有猎枪,有砍刀,有猎犬,穿着兽皮做的坎肩,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打鱼的”有渔网,有小舟,有鸬鹚,像从外国寄居到平原的人。他们和农民不一样,农民被捆绑在土地上,一年两收,他们经常长时间外出,打猎的要进深山打猎,打鱼的要去长荡湖里捕鱼。 那时候物产丰富,一般都会满载而归。他们带着山珍水产,聚集到溧阳县城里的“江浙皖边界市场”,那里每天都像赶集一样热闹,很多人都在那里出手货物,希望卖个好价钱。打鱼的会送给邻居晒干的小虾米做菜肴,打猎的会将风干的鹰爪送给孩子们做玩具。

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是我父亲小时候。那时候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里各种走兽都有,有老虎,有狼,也有穿山甲,刺猬就更不用说了。水里各种水族都有,有河蚌,有娃娃鱼,还有猪婆龙,会把船拱翻,造成舟沉人亡的事故。翻看《三言二拍》,从民风到人情,几乎还能看到一点遗留的影响。

到我小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走兽少了,打猎的被迫移民到了平原,因为没有分到田地,成了扛短工的。有一个打猎的就住在我们村,他变成了酒鬼。大人们说,他的勇气还在,那指的是喝酒的勇气。为了喝酒,打猎的把自己的猎枪、砍刀和猎犬都卖给了我们村另外一个打鱼的。打鱼的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没想到很快出现严打,作为非法持有物,枪和刀都被没收了。只有猎犬还在,但这条猎犬很忠诚,几乎都是在渔夫家进食,帮猎人看家。

俗话说“猫来穷,狗来富”。打鱼的做了赔本的买卖,又白养了一条狗,气得够呛,就跟打猎的不对付,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两个都是孔武有力的人,他们一吵架,不仅地动山摇,还翻江倒海。这也难怪,一个是打猎的,一个是打鱼的,他们就有这样的本事。

有一天,打鱼的想出了一个主意,想连本带利把打猎的从自己这里挣过去的钱都要回来。他将猎犬拴在一棵树上,扬言说要杀了吃狗肉,大家都可以带碗来,见者都有份。打猎的心疼不已,明知道打鱼的是借机敲诈,还是忍痛出钱将猎犬赎了回来,数目恰好是以前打鱼的买猎枪、砍刀和猎犬花的钱。

猎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热锅沿转了一圈又可以在地上蹦跶了。它依然在打鱼的家里吃,在打猎的家里睡。唯一发生的变化是,打鱼的认为,自己与打猎的那点账扯平了。以前他从来不跟打猎的喝酒,现在有时候还特意做几个好菜,请打猎的来自己家里喝几盅,吃完饭,看着打猎的带着忠心耿耿的猎犬回家。

他们的交情,让村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却好成了磕头拜把子兄弟一样。大家宁愿他们像以前那样争吵,撒泡尿也要隔开三条麦垄。

当然啦,牙齿和舌头再要好,偶尔也会咬着。打猎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是典型的酒精依赖症。喝多了之后,他走平地也好像翻山越岭,借着酒意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打鱼的几乎滴酒不沾,洁身自好到有洁癖的程度。打鱼的认为打猎的喝酒太多不好,打猎的认为打鱼的不会喝酒,简直就是人生的败笔。

打鱼的告诉打猎的:“渔家常年生活在水中,喝酒是大忌。你想,生活在船上,如果喝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溺水而亡。喝多了站在船边小便,或者蹲在船沿上拉屎,都可能立足不稳,翻落到水里,成了鱼虾的口粮。”

打猎的不信。他说:“就你那点水性,这么说我能理解。但你现在不是生活在水上啊,你怎么就不能喝酒了呢?难道你喝多了,一跤跌倒在地上,也会淹死吗?”

不是风大闪了舌头,打猎的确实是水性很好,是我们村里水性最好的,甚至比打鱼的水性还要好。他最擅长的就是踩水,别人最多能在水面露出一颗头,他能露出双乳。打猎的在水里,如果手里拿把钢叉,简直就像一个水怪。而且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别人游泳,最多带个西瓜下去,在水里边吃边玩,打猎的偏要带个酒瓶下去。等到酒喝完,他游泳也游爽了,才会上岸。打猎的解释说,这样喝酒有个好处,就是身上没有酒味,酒味都被水从毛孔里带走了。大家将信将疑,但没人敢效仿他,认为这是只有酒鬼才会说的话,才会做的事。

正因为对待酒的态度迥然不同,才会发生后来一连串的意外。

在溧阳,一年要发好几次大水。

比如说桃花水,在桃花开的时候,河水会漫涨起来,鲤鱼会在水花生丛里交尾,激荡出水花和声响。

P1-4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由后来者规定,赵志明即是这类有能力规定何为经典的天才性作家。无论古典传统、现代主义 抑或历史不长的当代写作都能在赵志明那里找到存活的空间,且生机勃发。种种湮灭的可能在他手里死而复生,全仰仗了一种复合而单纯的创造性写作。以上所说并非预言,不过是正在展开的一个美丽现实,就在你我的眼前。

——韩东

赵志明运笔如风,灵魂赤裸,以虚无写实在,在散漫中见虔诚……他拒绝自我幽闭,反抗庸常写作,执着于在黑暗里找寻亮光,在浑浊中打捞清水,这份绝望的深情,值得敬重。

——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巽潜力新人”奖授奖辞

赵志明在他本人、他的小说,以及他所处的世界中,构建了某种隐秘而独特的联系,藉此,他找到了独特的叙事视角、语言和节奏来描述日常情感体验,并且日臻成熟。

——徐则臣

志明的小说有一股他自己的味道。我当时认识他的时候并不知道他在写作,对他的传说像旋转的风,慢慢来到我的耳中。我们认识的时候都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写作,好像为了这一天相聚。

——阿乙

残酷并惊喜。不读赵志明,我以为当代中国确实也没多少小说可读了。

——曹寇

后记

赵志明

到别桥去

傍晚的时候我离开自己的家,向别桥走去。别桥并不远,但我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迷路。到别桥的路总是变来变去,有时候我会突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旅程的魅力正在于此。我总能达到别桥的,这个暗示使我像所有知道结果的人,木偶一样在朝一个方向前进。当然,我也在暗暗努力,希望能早一点到达别桥,最好在天黑之前到达。可是,有时候要在天亮之前才能带着一身黑暗和露水,到达李大头的家,和他喝酒。李大头每次都说他一直等我,也没有喝酒,也没有合眼,更没有和他老婆睡觉。但我总是怀疑。

往别桥去的路有三条走得比较频繁:一条是沿着别河一直走,路上会遇到一,二,三,四座桥,但都不要走过,只有第五座桥才可以通过,下去就是别桥的范围了。再往前走,走一千五百步,就到了李大头的家。李大头的家带一个小院,一扇东门对着路。我总是走进朝向大头家的东门的路,然后再延伸到他家的院子里。院子里有三棵桃树。三棵桃树,这可能是大头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了。我家有三棵桃树,可是我家有四口人。大头经常这样对我说,不知道是炫耀还是诉苦。我总是怀疑他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就像我怀疑所有其他的人都表里不一一样。

紧靠第五座桥还有第六座桥。第六座桥不是通向别桥,而是把别桥绕过去,一直走出溧阳的界限,去到金坛。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有记忆力,全靠别人告诉我,所以有些事情也不一定属实。我去别桥,知道要路过四座桥,通过第五座桥,就能到达。可能那时候,我还不是太识数,漏数了一个数,忽略了一座桥,结果走上去往金坛的路。我走啊走啊,小孩是不知道累的,我一直快要走到金坛,因为遇到了一个亲戚,他便把我抱回别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别桥,结果还是在别人的臂弯里,睡着觉。

第二条路是从绸缪,经过褚皋,然后是金星、前黄蓬上,到了前黄蓬上,就是一条直的水泥路,非常地平整,直接穿入别桥。前黄蓬上是一个村,但也已经非常地繁华,有自己的市集、商店、门面房、录像厅、台球室什么的,只是规模都要比别桥小一号。

第三条路还是从绸缪走,顺着公路,一直到阴山,然后向右拐的公路就通往别桥。那条公路破坏得非常严重,一个大坑接着一个大坑,大的车辆简直不能行走,颠簸得像是要跳起来,也就是拖拉机、三卡、自行车什么的可以走走。这是前往别桥最远的一条路,我很少走。

但我不可能走上任何一条上述的路,而是三条路的所有元素都被重新组合,接近甚至超过三条路的总和,但从来无法和任何一条路吻合。也就是说,从我一走出家门,往别桥的方向走去,我就失去了路标,只有别桥,像插在地上的一面旗帜。为什么别桥不像是趴在地上的蚂蚁呢?我怀疑只要我一个不注意,它就悄悄挪动一下位置,然后看着我错过它,走向更深远之处。那样,因为找不到别桥,无法在李大头家落脚,我就只能不停地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也就意味着不能返回。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也是最让我害怕的。

今天我走的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未知和让人期待。我不记得我是怎样走出家门的,好像开始就是这样千篇一律,我发现或者被暗示我现在离开了自己的家,在向一个地方,姑且叫它别桥吧,走去。

走出自己的家当然要走出家所在的村子。还要沿着河埂离开饮水淘米洗菜和洗马桶的河流。离开另外的一些房子。好些房子都空下了,成为空巢,里面住着老鼠和蛇。蛇捕食老鼠。我不知道老鼠在没有人住和没有粮食的屋子里能吃什么。当然也可能住着其他的一些什么,如果有狐狸、野猫、黄鼠狼、猫头鹰、鬼魂什么的,它们也很有可能住在里面,偶尔作祟一下。比如在我经过的时候,发出笑声,用干结的粪便扔我,或者不出声地缀行我很长一段时间。但其实大埂左边的屋子并不让我害怕,我更为害怕的是右边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而改变颜色的河流。

……

桑树林里充满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影像,就好像海市蜃楼一般,我更加确定这些都源起于我的记忆深处,并非我梦境所创造出来的。当然在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只是恍惚而犹疑,穿行在桑树林里,当我越来越坚定想要寻找什么的时候,甚至为此遗忘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别桥,桑树林就突然被我走了出来。我发现自己又在朝别桥进发,还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也许桑树林也是通往别桥的路标之一,只是我身在林中不知处而已。

往阴山去的路是一条大马路,溧阳开往后周的公共汽车就奔驰在这条路上,当然这条路上走着的更多是自行车和摩托车,那个时候人比车多,自行车比摩托车多,汽车很少见,是稀罕物。不仅是汽车,即使公共汽车也很长时间才看得到一辆,开得摇摇晃晃的,有的时候乘客的脸整个地贴在玻璃上,也在凝视窗外的景象。

然而,这条路只有部分是清晰的,它就像一条缓慢起伏的波浪线,不仅通向近处远处,通向这里那里,也通向一处小学校,其中一间教室的一扇窗上的玻璃是可以取下来的,然后就能打开窗子,再打开门,将很多张课桌并在一处成为一张床,几个孩子就睡在上面。那时是夏天,晚上不冷,但有蚊虫。后来突然下雨了,很大的雨,像洗脚盆里的水被泼洒下来一般。然后是冒雨沿着这条弯曲的波浪线,几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路上走。没有雨衣,即使有雨衣也无济于事,像落汤鸡一般。这些夜行人也是往别桥而去吗?

偶尔也会在身后响起拖拉机的鸣响。拖拉机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一样爬走了,有的时候似乎开快了,笨拙而不自然地像青蛙一样跳动一两下,然后又匍匐着,终于望不见了。

总是在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忽然就置身于第五座桥上,桥下河水流淌,远处有船只相对而来,行速极慢。按照了不起的数学公式,完全可以计算出船只通过桥的时间,然后从桥上跳下去,可以落在船只的任何部位,但我从来没有跳下去过。

我之所以经过如此漫长曲折的历程,才能到达这里,不过是因为李大头在等我而已。也就是说,只有当李大头想见我的时候,我才会启程赴约,如果他没有想到我,我就会在旷野里迷路,在无休止里徘徊。迷宫或者是迷墙,不过是我自我消遣的一个乐子而已。

目录

说书人的滋味(序)

渔夫和酒鬼的故事

小德的假期

夜雨蛤蟆

小镇兄弟

万物停止生长时

乡关何处

晚稻禾歌

雪地白菜

头上长角的人

到别桥去(代后记)

序言

说书人的滋味

蒋一谈

有一次和北岛老师见面,他递给我一本刚出版的《今天》杂志,说:“这一期有几位新作家的作品,你拿回去看一看,感觉怎么样。”我拿回去仔细看了一遍。几天后,我和北岛老师再次见面,我对他说:“这一期的赵志明,写得好!”

“你认识他吗?”

“不认识,我这是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小说。”

之后,见到熟识的朋友,我开始推荐赵志明的作品。不过,在推荐的时候,我会补充几句话:读他的作品需要耐心,需要一开始就相信他,读到最后,他的作品魅力和趣味才会最终浮现出来。可是,在这个只会仔细阅读自己而不会仔细阅读别人的时代,谁会阅读一个跟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年轻作家呢?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本人差一点掉进赵志明的文字陷阱。他的短篇小说,开始的时候会说很多不着边际的话语,甚至有些絮叨,但读完全篇作品,我知道遇见了一位小说高手,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短篇小说是一个古老的文体,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文体的叙事边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中途、结束,是短篇小说叙事的基础和三要素,但是现代短篇小说也在寻找其他叙事路径。赵志明喜欢用大部分的文字叙事铺垫和衬托故事,小部分的收束,而这个小部分,又能转身贯穿全篇,让你长久记忆。这是短篇小说叙事门类里的趣味手法,需要很强大的感受力和控制力才能完成,这种叙事手法对写作者的趣味认知和幽默指数要求很高,非常规写作者能胜任。

见到赵志明之前,我想象过他的模样和气息,真正见面的那一刻,我在心里笑了:他的模样和气息,他的眼神和动作,和他的小说气质如此相近。由于当时还有其他人在座,我在心里自言自语:“说书人啊说书人。”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坛,已经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说书人,他就是金宇澄老师。这类文学在回归传统的同时,其实在创造着另一种文学的朴素性和现代性。我因此从心底里认为,赵志明会成为了不起的说书人。

我之所以用“说书人”这样的表达,因为我们已经把“讲故事的人”说滥了。在说书人的作品里,你看不见现在小说家的通病:矫揉造作、顾影自怜,文艺腔十足,倾诉着自己不相信或者说不能持续相信的故事。

而在赵志明的作品里,我读到了他的相信,他相信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他的文字,有绵延密匝的才华,有现代简约的冷静,那些气息醇厚、陌生而新鲜的乡土之情,那些体味愁滋味的少年,以及人性之恶和人性之善,引领着读者去思考、去追忆,而在赵志明的内心深处,人性之善是恒久的。当年轻作家纷纷拿起恶之笔书写中国社会之恶的时候,赵志明出奇地冷静,他压抑自己的感受,用貌似平静和愉悦的笔书写着他的人物和世界。

我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赵志明,身穿长衫,站在舞台上,这个舞台演过相声和魔术。今天是赵志明的说书专场。他戴着眼镜,留着小平头,右手拿着响木,响木落在桌面上,发出一声脆响。几乎与此同时,他露出惯常的笑口,说道:“我叫赵志明,朋友们都叫我小平。今天,我给大家说一段故事……”他在说书的时候,我会在哪儿?我不会坐在第一排,我会站在最后一排,举起长焦镜头,为他拍几张纪念照。

内容推荐

《万物停止生长时》是短篇小说集。作者赵志明继续根植于乡土,在文中对中国传统的人与事,还有家庭进行了分解和拼装,用不乏戏谑、冷静、想象力的鲜活语言,再现了一个逝去的世界。在魔幻、梦境、呓语、恐怖的表面下,尽显一种对生命的难以释怀的真诚体验。看每个短故事,都惊讶于作者的敏锐观察和想象力,这些短故事,则组成了一个中国版本的《百年孤独》。

编辑推荐

2014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获得者赵志明,携十篇全新作品登台亮相,前一秒欢笑后一秒悲伤,再次为我们送上那些独特而宝贵的,光阴的故事。

《万物停止生长时》是一部与故土记忆有关的小说集,作者以一种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带来了十个存在于光阴里,既魔幻,又无比真实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你能看到曾经立于世间的那些鲜活的你和我,也将感受到那久未相逢的那份真诚和深情。

当代难得一见的天才说书人,豆瓣阅读高分人气作者,饱含赤子之心,用十个故事再次为你寻回逝去的时光,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充满魔幻却又无比现实的故事。

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获得者赵志明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蒋一谈作序,韩东、徐则臣、阿乙、曹寇等知名作家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物停止生长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志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7365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2015172994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