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克绍医学文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克绍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学家及《伤寒论》研究专家,不但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一生著述甚丰。

本书是李克绍教授的医学文集,书中几乎涵盖了其全部的论著,包括《伤寒论讲义》、《伤寒解惑论》、《伤寒串讲》等,这些作品全面反映了李克绍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该书对后学提高临证能力及中医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李克绍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学家及《伤寒论》研究专家,不但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一生著述甚丰,本书几乎涵盖了李克绍教授全部的论著,包括《伤寒沦讲义》、《伤寒解惑论》、《伤寒串讲》、《伤寒百问》、《胃肠病漫话》、《医案点评》、《中药辑要》等,全面反映了李克绍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该书对后学提高临汪能力及中医事业的发展人大有裨益。

目录

李克绍先生传

《伤寒论》讲义

伤寒解惑论

伤寒串讲

伤寒百问

论文集

胃肠病漫话

医案点评

医案精选

中药辑要

序·书评·信札

诗词

试读章节

先生弱冠之年,本是小学教员。因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极不稳定,加之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致死,才有志改业行医。但当时为什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中医?令人感到意外而且有趣的是因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舍弃西医而学习中医的。事情是这样的:先生学医无人指导,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日本下平用彩著、浙江汤尔和译的《诊断学》,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反对中医,在书的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说服人的”。看了这段话,先生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疗效不比西医差,只不过因中医讲不出西医学的道理,才瞧不起中医。他想:“结果”和“所以然”何者重要呢?余不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垂危之病后,他是愿意明白地知道其所以然而死去,还是想法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来说,都会以救人为第一,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不会由于暂时讲不出道理,便置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弃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先生曾说:“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中医已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所谓‘其所以然’,只能是说用西医的理论不能解释中医中药治病的道理所在。另外,对中医中药治病即使目前尚难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应作为中医不科学的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中医学有这样的问题,其他学科,包括西医学也有这样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亦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以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完全了解饮食入腹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知并不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疗效于不顾,偏偏在‘所以然’上将中医一军,这显然是错误的。”既然中医有良好的疗效,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先生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先生家境并不充裕,学医又无家传师承,从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员,到晚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学家,靠的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先生早年爱好广泛,书法、音乐、戏剧、文学等,无不涉猎,而当立志学医之后,便放弃了这些爱好,把全部精力放在医学上。先生数十年每日晨起必读,夜晚笔录,已成习惯。而且,无论在家或外出,有暇便读,兴会所至,常废寝忘食。真有古人“三余”“三上”之学风。先生读书每遇难解之处,从不放过,总是苦思冥想,直至得出满意的解答,方肯罢休。家境清贫,买书不易,故常借书手抄。正是这样认真地边读边抄,才使青年时读过的医学典籍,有不少篇章至八十高龄时还能背诵如流。先生常说:“无师传教,养成了苦思的习惯;买书不易,锻炼了背书的工夫”。又说“强记硬背,工夫并不自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刻苦的自学方法和精神,是先生学医成功的经验之一。

先生衣着俭朴,饮食随便,情志恬淡,不务名利,始终把研究学问,追求知识,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于祖国医学的研究,直至晚年,仍手不释卷,勤于写作。正是经过终生不懈的努力,才使他无师自通,对祖国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奠定了在当代伤寒学术史上的地位。《人才》杂志曾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他的自学经验,作为自学成才的典范。

二、治学严谨,善于读书

先生素以治学严谨著称,最反对在学术上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认为这是近于自我欺骗的不良学风。他读医书,也看注解,但决不盲从,而是认真探讨,反复论证。他常说:读书虽多而不求甚解,充其量不过一书贾尔。当然,先生由于是自学中医,也走了许多弯路,浪费了不少精力。但在多年的自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读书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一)博览群书 由博返约先生说:过去有句成语,“六经根柢史波澜”。是说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这是基础,还须有历代的史料,加以充实和润色,才能把文章写的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先生认为中医学的根柢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想把中医学的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仅靠这些经典著作还不够,因为这些著作,毕竟是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这些理论,若不加以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不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经典著作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著作,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虽然因各种不同的条件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每个学习中医者,都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

祖国医学从汉代以降,距今近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数百家,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更仆难数。在这浩繁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亦往往有之,若不加以分析归纳,去伪存真,则阅读的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故只博读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先生所谓的由博返约,是从全面资料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不下大工夫,不学深学透是做不到的。比如陈修园在其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把河问诸说,归纳为“专主火”;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意赅,易于掌握,也便于记忆。P2-5

序言

李克绍老师是伤寒大家。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创当代《伤寒论》注疏之新风、其见解独特、基于临床、前后呼应、逻辑严密;他活泼泼地注疏通解了活泼泼的《伤寒论》。用克绍老师的话叫作“能挑出一个字的毛病来,我和他辨”。这不是自傲之声,而是自信之语,是克绍老师终身研读、发覆、感悟、实践《伤寒论》的肺腑之言,一个“辨”字,何其好,又是新的学习交流的过程。其学术思想不但影响国内伤寒之研究,而且远及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异域他乡,备受伤寒界学者之推崇。

日前,树沛学弟嘱我为《李克绍医学文集》作序,作为克绍老师的半个授业弟子”,真正感到诚惶诚恐,不知如何落笔,每每铺下纸笔,脑海中就浮现出老师的声容笑貌、那清癯高大的身影、和蔼慈祥的面容。总让我想起《本草纲目·序》中的李时珍:“啐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大约是1991年春,仍是春寒料峭,暖气未停的时候,建国学弟通知我说,他要陪克绍老师去东北讲学,并准备取道烟台返济,嘱我来接送一下克绍老师与他,于是我提前做好了准备,那天清晨,我到码头把他俩接回医院,也就是五点左右。我劝他俩再睡一会儿,克绍老师却连声说:“不睡了,不睡了,我们聊一会儿吧!”那时我毕业也是将近10年了,能有个机会再听老师教诲,真是求之不得的事。赶快给老师沏上新茶,慢慢得聊了起来。克绍老师问我:“新陆,你毕业后还看过《伤寒论》吗?”我立即把毕业后如何在烟台市卫生局支持下,组织经典学习班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当克绍老师听说我不但讲了《伤寒论》,还讲了《温病》与《医古文》时非常高兴。满面笑容的说:“这就好。中医不学习经典能当好大夫吗?”接着又说,“当一个医生,光学中医经典还不够,还要有更多的文化基础,比如易学吧,不学不懂也是不行的。虽然易经是算卦的书,但它有深奥的道理。”着他就背起了乾卦,坤卦的卦辞、爻辞与彖辞、象辞等。背完就从桌上找了一张纸,画了乾卦的卦图,指着六爻的最下一爻讲给我和建国听。“初九,潜龙勿用。象征潜藏到深渊的龙,不能施云布雨,是君子隐居不仕之时。”又指第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龙出现在田野上,利兴万物,但仍须大人提携。原则仍不能布云施雨……”指到最上面一爻时说:“上九,亢龙有悔。物极必反呀。这就是任何事物生、发、壮、老的过程,这个理好吧?医生就是要顺其势,和其性,医生看不好病就是研究不到,不明其理的缘故啊!”

在校期间,见克绍老师多是毕恭毕敬的请教问题。和老师讲医道,说医理,这还是第一次。就好像克绍老师又把我领上一座新的山峰,面前豁然开朗。也就是这次点拨,我算找到了学习中医的门径。学习中医必须有广博的国学知识,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登堂入室,有所作为。这个道理让我在自己从医、从教的道路上,一直受益无穷!

《李克绍医学文集》的付梓,应是我校的幸事,是《伤寒论》研究的幸事,也是中医学术的幸事。出版社功德无量啊!文集收录了老师的《伤寒解惑论》、《伤寒串讲》、《伤寒百问》、《胃肠病漫话》四部力作,还有60余篇论文,广涉中医基础、临床、方剂、药物等方方面面。老师晚年整理的医案选评、临床经验、书评信札等,却是首刊印。计80余万字。

中医学术贵在理论创新,贵在与时俱进,贵在独树一帜。金元四大家不正是如此吗?流派之问,互争互斗、互相诋毁不足取;全国几十个院校,一套统编教材,千营共一呼也是不足取的。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学术发展的最佳环境,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克绍老师精于典、勤于思、悟于心,验于行。他的文集出版,必将是这争芳斗艳百花园中一枝奇芭!必将对继承和宏扬祖国医学做出贡献!必将对诱掖后学、培养中医人才做出贡献!  不揣浅陋,拉拉杂杂写了这些以识之。是为序。

乙酉金秋王新陆拜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克绍医学文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克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142483
开本 32开
页数 13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19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1.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53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4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