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西之间 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推荐 作为20世纪初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与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比较法律研究上也着墨甚多。在韦伯的原初构想中,中国古代法是作为映衬西方近代法的绝对的“他者”般的存在,其“普遍法律史”构想了一幅从中国法、印度法,经历古犹太教法、中世纪天主教法,直至西方近代法(尤其是德国法)的、准线性的法律“合理化”发展图景。但韦伯对各大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又使其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历史事实,均与这一清晰图景存在抵悟:帝制中国的家产官僚制法中既存在“非理性”成分,又存在“合理性”成分,而在近代西方私法(甚至是在韦伯最为推崇的德国私法)和公法政治中也都存在明显的“反资本主义”“反法制型支配”的“非理性”要素。在具体地界定和叙述东西方法律时,韦伯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而他的具体处理方式,暴露了他的价值观、情感和认识论局限。在明晰这些局限后,我们可以再次拾起韦伯那些充满创造性的概念工具,并借助更丰富、公允的当代经验研究,来展开理论与经验间的对话。 对古今、中西、异同的叙述与想象,在历史长河中远非一成不变。中西之间的差异并不绝对,对异与同的界定常常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认识论,而认识论又经常取决于现实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个人经历乃至情感取向。在21世纪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们接近能够主张一种更为平等的中西对话,以及更具包容性的法律理论建构。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马克斯·韦伯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合理化命题 第三节在东方主义批判中“找回”思想史 第四节比较法律社会理论/史学:批判与重构 第二章普遍历史:从中国古代(法)到西方近代(法) 第一节“普遍历史”的历史 第二节韦伯思想中普遍历史观的形成 第三节普遍法律史的可能性:开端与终点 小结 第三章来自东方的不和谐因素:家产官僚制与中国法 第一节家产官僚制:理论建构 第二节家产官僚制:中国案例 第三节中国法律在韦伯作品中的“归宿”:实质非理性 小结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西之间 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赖骏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693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06000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16.59,D90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