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励成金/跨度非虚构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往事家族

(一)生在长春

张荣春人生的序幕拉开在解放战争时期。

那是1948年阴历六月初二的夜晚,在吉林省长春市贫民区一个出租屋里,火炕上铺着沙土,沙土上卧着一位面色苍白的产妇,她沉疴在身的样子,让人担心她能否顺利生下腹中的孩子。产婆一边舒缓地按摩着她的腹部,一边轻声安慰:都生了五六个了,没事的。良久,只见产妇眉头一皱,一声低吟从她口中吐出,一个男性婴孩也随之呱呱坠地,那些沙土承接了他瘦弱的小身子。他自己微弱的啼哭丝毫没引起周围的重视,产婆在用力把他拉到人间之后,只草草地用那些沙土擦了擦他身上的血污,用席篾子断了他的脐带,再用旧布缠住他的腰,就把他放在气息微弱的母亲身旁。这个家庭似乎并不欢迎他的到来,屋里屋外没有添丁的欣喜,所有的家人却在原有的愁容之上又添了一层愁苦。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第四个男孩。这一代的“顶门杠”早已经有了,这一辈的香火也早已经有人传承过了,他的到来,作用似乎只能是给这个目前陷入凄风苦雨的家庭添一张吃饭的嘴罢了,是累赘与负担无疑,不被待见是当然的,只因他是一条“命”,是与父母血肉相连的命,才未被抛弃。

生下他来,母亲如释重负。伤寒病折磨得她虚弱不堪,已经躺在炕上许多天了。此番分娩和失血,她身上最后的一点气力也消耗没了。听到产婆叫她,她睁了一下眼睛,看向那个初生的男婴,只见男婴已然停止啼哭,睁开眼睛。那是一双酷肖母亲的长睫毛的大眼,正无邪地望向她,夺目的还是这男孩额上两道豪眉,仿若春山八字,浓黑如墨。母亲的心略动了一下,长舒了一口气。张氏家族这辈男孩子名字排序为“力”字,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儿,叫金力。

这个生不逢时,相貌奇崛的男孩就是张荣春。在这个初夏骤热的天气里,他的独特人生与沉浮命运就从冰点开始了。

(二)闯关东

追寻张荣春的血脉应上溯到清朝末年那场闯关东的浩大迁徙。

张荣春家祖居登州府莱山县三山张家屯,即现在的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三山张家屯。那一年,山东大旱,禾苗枯焦,饿殍遍地,十室九空。为了求生,凡有余力的人家,都千方百计加入“闯关东”行列。张家的祖上此时也面临着生死抉择:家里相继饿死人,老幼妇孺,一个接一个悲惨地离世,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了。如果继续留在家乡,人口还会继续减少,除了一个接一个地走,似乎不会有另外的结局。为了使张氏这一脉香火不断,当家人痛苦做出决定,不再考虑家里其他人死活了,让家里年轻力壮的三兄弟跟随逃亡的乡亲,去闯关东。

闯关东,是一段悲壮历史的代名词,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壮举。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也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连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了田租、税赋、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从移人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东北地区地多人少。从习俗来看,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人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当时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张氏三兄弟随着闯关东的人流,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今吉林省农安县八里铺屯,在乡亲的引荐下,来到一个姓王的地主家扛活。

P1-3

后记

后记:谨雕和氏璧

动议始自一场午宴。那天,一位张姓老先生听说了我们将为张荣春先生作传一事,曾殷殷叮嘱,希望我们像雕刻和氏璧一样,把张荣春的生平故事写出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他的成就、他的精神像和氏璧一样放射出光彩来。我们颔首以应,然心下惴惴。

一年来,我们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细细甄选,反复推敲,认真揣摩,日夜思量,力争把这本传记的创作变成一个以他的故事为筋骨,以我的语言为血肉的还原过程。因而整个创作过程,我忠于事实,客观描摹各个事件的原貌,不敢杜撰,不敢伪饰,只将他生命旅途的沿途风景一一摄录,便成了这部《百砺成金》。

传记工程竣工之时,忽然有人提起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说法:人的名字常常与他的命运是有联系的。张荣春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寄托着“春天永驻,草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寓意,只是平凡百姓平凡美好的愿望而已,可是他的小名儿“金力”如今看来就有了穿越时空的深长意味,它,竟然真的与他的命运轨迹相合呢。

《百砺成金》付梓,浩大漫长的雕凿工程终于完成了。我们不敢期待它能像和氏璧一样流芳千古,我们只希望,它“完璧归张”之日,自己不被砍去左脚,再被砍去右脚,也无须去楚山下哭上三天三夜。

我们更希望《百砺成金》的读者群里,除了张氏家庭的人,还有更多早就认识他却对他了解不多的人,并不须有多少人对比他的奋斗故事掩面羞惭,唯愿有更多的人在知悉了他的故事之后能肃然起敬。

我们虽崇仰张荣春先生的情怀,敬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能力,钦羡他的业绩,但生年毕竟与张荣春先生有许多年的时差,自忖或许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世界。举凡差池之处,还望张荣春先生及其亲友海涵,也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我们将欢欣以迎,尽皆笑纳。

作者

2015年4月15日晴朗的晚上

目录

主人公的话

序:答卷与礼物

一、往事家族

二、学习成长

三、苦寒磨砺

四、三十而立

五、青天之誉

六、脱颖而出

七、以退为进

八、危难面前

九、分外工作

十、与路有缘

十一、晚霞满天

附录:在恩怨情仇的纠葛之中

 张荣春年表

跋:平凡原可超越

后记:谨雕和氏璧

序言

序:答卷与礼物

张荣春是黑龙江省肇源县组织史中的一位特别人物。他身为县政协副主席却主抓县政府重点工作——公路建设、工商、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参加县政府常务会议,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做出相关方面重大决策。他没有辜负这种重用,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岁月里,他夙兴夜寐,栉风沐雨,汗水洒遍肇源县境内省、市、县、乡、村各级公路,不仅为肇源县委、县政府把握国家现行政策,抢抓发展机遇,还四方奔走,广交朋友,争取项目,并始终坚持靠前指挥,现场督战,终使肇源县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争取到所有公路建设的现行国家政策,发挥了地方所有优势,完成了肇源县“一港两桥三纵五横村村通”的交通网络建设的巨大工程,实现了肇源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即梦寐以求的“大通道战略”构想。

他主管工商和个体私营经济工作期间,主持建设完成了肇源县中心农贸市场、钢木材市场、建材市场、南市场等几个大市场的主体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艰难完成了涉及千家万户的商家迁移入驻。

在额外承担县政府的绿色农业重点——“谷子”产业链的工作时,他将自己多年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应用于实践,为企业开辟了十三万亩的谷子种植基地,并在“古龙贡米”出现商标品牌之争时,多方斡旋协调,保住了肇源县“古龙贡米”的商标品牌。在企业经营滑坡、商家企图套现跑路之时拆穿骗局,为县里避免了巨额的经济损失。

张荣春出身农家。他成长之际,正是父母贫病,兄长被打成右派发配他乡,家庭濒于绝境之时,于是有了他无可奈何无可推卸的担当。他十五岁开始当家做主,协调外事,挣钱糊口。他兄弟行四却担当父兄责任,庇护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子女侄甥。

张荣春的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天资聪颖,爱学不倦,勤勉敬业,争强好胜,做事稳妥利落。在生产队里,他这个十五岁辍学下地的“半拉子”由于“有文化”被发现,被重用,在伯乐的引荐、扶持下步入仕途。从记工员、小队会计、生产队长、大队长,到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乡革委会副主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乡党委书记、镇党委书记、县长助理、副县长、政协副主席,一路向上攀越,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不断塑造自己的形象。历经无数坎坷,穿过卓绝岁月,把命运赐予的一切都化作营养与动力,竞从行政建制底层的生产队逐步上升到一个他自己从前未敢想象的高度。

张荣春很早入党。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勤政敬业,恪尽职守,踏实苦干,反对浮夸,以天下为己任。从当生产队长管理生产队开始,一直工作讲原则,处事讲感情。多年来,他于脸色的红白变化中依然故我,于官场的踢拉推拽中不易本心。他凭借公路建设渠道实现智慧与能量的壮美喷发,为家乡经济腾飞筑造了一个支点,成就百年大业,用自己的作为诠释共产党人的“信仰、道德、责任”。不仅证明了自己,也给家乡留下了永久的财富。

张荣春在第二家乡肇源县古龙镇共荣村,拥有良好的口碑。学校里的老师教育学生要以他为榜样,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勤奋苦学,将来成才为民。

张荣春在花甲之年,从肇源县政协第一副主席的岗位上正式退休。原准备休闲保健,颐养天年,不想又被企业征聘,延续工作生涯。先后在御隆房地产、合群物业公司和肇源县中心农贸市场公司作顾问,协调外事与经营管理。

笔者在二十七年以前,曾为张荣春先生的部下。多年以来,一直对张荣春先生深怀敬畏之心。今身为编剧,写剧编书原是本分,但承蒙张荣春先生及其亲属信任,来做张荣春生平故事的撰述者,还是感到莫大鼓舞与激励。

笔者多年任职于党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正面书写现实生活。虽笔下精英已经数不胜数,然检阅旧作,要么是群像争荣,要么是管窥一豹,尚且不见一部自己能引以为傲的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典型人物外部形象与内心世界的作品,所以一个特立独行、内涵丰富的原型出现是多年的期待与梦想。

2014年4月,笔者遭遇有生以来最大强度的采访。每天七八个小时,一连十几天的采访,一百多个小时的录音,二百多页的笔录……铿锵有力的语调,条理清晰的讲述,跌宕起伏的情节,独一无二的经历,让笔者的情绪波翻浪涌,潮落潮起,让笔者的思想拓展超拔,多有领悟:一个人能否获得尊敬不在于他的职位,而在于他的德行;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不在于他有多少钱财,而在于他为社会做出了多少奉献,在于他的作为能否被同代人认可,在于他的精神能否传之久远。张荣春以他五十余年高速度满负荷运转的工作生涯,献给先人一份完整出色的答卷,留给后人一份丰满厚重的精神礼物。

张荣春先生值得景仰,值得敬重。笔者欣然做这份礼物的连缀包装工作,必当尽心尽力。

愿:笔能达意,梦可成真!

内容推荐

吕广华、刘坌著的《百励成金/跨度非虚构文库》描写了一个基层干部的故事。主人公从一个农民成为一个好官、能人,赢得了他一生奋斗的口碑与名声。这是一部草根的传记。这是一匹黑马的传奇。这是一篇创客的写真。作品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位近七十岁的农民县官张春荣的生活历程,朴素感人。

编辑推荐

吕广华、刘坌著的《百励成金/跨度非虚构文库》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人公张荣春出身农家。他成长之际,正是父母贫病,兄长被打成右派发配他乡,家庭濒于绝境之时,于是有了他无可奈何无可推卸的担当。他十五岁开始当家做主,协调外事,挣钱糊口。他兄弟行四却担当父兄责任,庇护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子女侄甥。

张荣春的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天资聪颖,爱学不倦,勤勉敬业,争强好胜,做事稳妥利落。在生产队里,他这个十五岁辍学下地的“半拉子”由于“有文化”被发现,被重用,在伯乐的引荐、扶持下步入仕途。从记工员、小队会计、生产队长、大队长,到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乡革委会副主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乡党委书记、镇党委书记、县长助理、副县长、政协副主席,一路向上攀越,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不断塑造自己的形象。历经无数坎坷,穿过卓绝岁月,把命运赐予的一切都化作营养与动力,竞从行政建制底层的生产队逐步上升到一个他自己从前未敢想象的高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励成金/跨度非虚构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广华//刘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72497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5304623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