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团结与反抗(加缪作品选)(精)/文学馆
内容
编辑推荐

阿尔贝·加缪以他的富含思想的文学作品启发和鼓舞着20世纪的人们。瑞典皇家科学院中肯地指出,这些作品“以睿智的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的良知问题”。

《孤独团结与反抗(加缪作品选)(精)》为著名学者林贤治主编的精品翻译丛书“文学馆”之一种。由傅雷翻译奖获得者,著名翻译家郭宏安翻译。本书精选加缪代表性的小说和随笔作品,它们充分显示了加缪那种融合阳光与阴影、哲思与诗性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推荐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评论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其实,他创造并毕生阐释的是“荒诞哲学”。面对荒诞的世界和赤裸的人,他深感一种隐秘的绝望,却又确认人是具有意义的存在物,从而主张生活先于意义,而把“大海、阳光,光明中的女人”看作“基本的财富”。这样,他就从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中引出积极行动的准则,自由反抗的准则。

加缪以他的富含思想的文学作品启发和鼓舞着20世纪的人们。瑞典皇家科学院中肯地指出,这些作品“以睿智的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的良知问题”。莫里亚克称他为“最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导师”;萨特说他是“人格、行动和作品的令人钦佩的结合”;福克纳将他比喻为“一颗不倦地探索和思考的灵魂”;《纽约时报》评论称是“屈指可数的具有健全和朴素的人道主义面貌的文学大师”。

《孤独团结与反抗(加缪作品选)(精)》精选加缪代表性的小说和随笔作品。它们充分显示了加缪那种融合阳光与阴影、哲思与诗性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录

代译序: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

堕落

不贞的妻子

沉默的人们

约拿或工作中的艺术家

生长的石头

《反与正》序

是与否之间

生之爱

反与正

蒂巴萨的婚礼

杰拉米的风

孤独

普罗米修斯在地狱

海伦的放逐

重返蒂巴萨

西绪福斯神话

瑞典演说:1957年12月10日 1957年12月14日 艺术家及其时代

试读章节

局外人

第一部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养老院在马朗戈,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我乘两点钟的公共汽车,下午到,还赶得上守灵,明天晚上就能回来。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样的理由,他不能拒绝。不过,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儿。”他没有理我。我想我不该跟他说这句话。反正,我没有什么可请求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哀悼。不过,后天他看见我戴孝的时候,一定会安慰我的。现在有点像是妈妈还没有死似的,不过一下葬,那可就是一桩已经了结的事了,一切又该公事公办了。

我乘的是两点钟的汽车。天气很热。跟平时一样,我还是在赛莱斯特的饭馆里吃的饭。他们都为我难受,赛莱斯特还说:“人只有一个母亲啊。”我走的时候,他们一直送我到门口。我有点儿烦,因为我还得到艾玛努埃尔那里去借黑领带和黑纱。他几个月前刚死了叔叔。

为了及时上路,我是跑着去的。这番急,这番跑,加上汽车颠簸,汽油味儿,还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我几乎睡了一路。我醒来的时候,正歪在一个军人身上,他朝我笑笑,问我是不是从远地方来。我不想说话,只应了声“是”。

养老院离村子还有两公里,我走去了。我真想立刻见到妈妈,但门房说我得先见见院长。他正忙着,我等了一会儿。这当儿,门房说个不停,后来,我见了院长。他是在办公室里接待我的。那是个小老头,佩戴着荣誉团勋章。他那双浅色的眼睛盯着我。随后,他握着我的手,老也不松开。我真不知道如何抽出来。他看了看档案,对我说:“默而索太太是三年前来此的,您是她唯一的赡养者。”我以为他是在责备我什么,就赶紧向他解释。但是他打断了我:“您无须解释,亲爱的孩子。我看过您母亲的档案。您无力负担她。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又很菲薄。总之,她在这里更快活些。”我说:“是的,院长先生。”他又说:“您知道,她有年纪相仿的人做朋友。他们对过去的一些事有共同的兴趣。您年轻,跟您在一起,她还会闷得慌呢。”

这是真的。妈妈在家的时候,一天到晚总是看着我,不说话。她刚进养老院时,常常哭。那是因为不习惯。几个月之后,如果再让她出来,她还会哭的。这又是因为不习惯。差不多为此,近一年来我就几乎没来看过她。当然,也是因为来看她就得占用星期天,还不算赶汽车、买车票、坐两小时的车所费的力气。

院长还在跟我说,可是我几乎不听了。最后,他说:“我想您愿意再看看您的母亲吧。”我站了起来,没说话,他领着我出去了。在楼梯上,他向我解释说:“我们把她抬到小停尸间里了,因为怕别的老人害怕。这里每逢有人死了,其他人总要有两三天工夫才能安定下来。这给服务带来很多困难。”我们穿过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不少老人,正三五成群地闲谈。

我们经过的时候,他们都不做声了;我们一过去,他们就又说开了。真像一群鹦鹉在嘁嘁喳喳低声乱叫。走到一座小房子门前,院长与我告别:“请自便吧,默而索先生。有事到办公室找我。原则上,下葬定于明早十点钟。我们是想让您能够守灵。还有,您的母亲似乎常向同伴们表示,希望按宗教的仪式安葬。这事我已经安排好了,只不过想告诉您一声。”我谢了他。妈妈并不是无神论者,可活着的时候也从未想到过宗教。

我进去了。屋子里很亮,玻璃天棚,四壁刷着白灰。有几把椅子,几个叉形的架子。正中两个架子上,停着一口棺材,盖着盖。一些发亮的螺丝钉,刚拧进去个头儿,在刷成褐色的木板上看得清清楚楚。棺材旁边,有一个阿拉伯女护士,穿着白大褂,头上一方颜色鲜亮的围巾。

这时,门房来到我的身后。他大概是跑来着,说话有点儿结巴:“他们给盖上了,我得再打开,好让您看看她。,’他走近棺材,我叫住了他。他问我:“您不想?”我回答说:“不想。”他站住了,我很难为情,因为我觉得我不该那样说。过了一会儿,他看了看我,问道:“为什么?”他并没有责备的意思,好像只是想问问。我说:“不知道。”于是,他拈着发白的小胡子,也不看我,说道:“我明白。”他的眼睛很漂亮,淡蓝色,脸上有些发红。他给我搬来一把椅子,自己坐在我后面。女护士站起来,朝门口走去。这时,门房对我说:“她长的是恶疮。”因为我不明白,就看了看那女护士,只见她眼睛下面绕头缠了一条绷带。在鼻子的那个地方,绷带是平的。在她的脸上,人们所能见到的,就是一条雪白的绷带。

她出去以后,门房说:“我不陪你了。”我不知道我做了个什么表示,他没有走,站在我后面。背后有一个人,使我很不自在。傍晚时分,屋子里仍然很亮。两只大胡蜂在玻璃天棚上嗡嗡地飞。我感到困劲儿上来了。我头也没回,对门房说:“您在这里很久了吗?”他立即回答道:“五年了。”好像就等着我问他似的。

……

P1-4

序言

代译序:阿尔贝·加缪

郭宏安

阿尔贝·加缪去世已经五十年了,然而他的作品和他这个人依然活在法国人的心中。他是否活在中国人的心中,我不敢说,但是,我们中国人有必要全面地了解、全面地认识他的作品及他这个人。这里所谓“活”,是说普通的法国人一直喜欢加缪这个人,阅读他的作品,而在法国知识界,加缪却一直受到质疑,甚至嘲讽和攻击,他被轻蔑地称为“正义者加缪”。直到1978年,有人(让·达尼埃尔)指出,在法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向加缪回归”的现象,加缪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的转折。法国亚眠大学教授雅克丽娜·莱维一瓦朗齐在1999年10月号的《欧罗巴》杂志上说:“他的年轻的读者和他们的前辈一样,敏锐地感觉到一种没有谎言、没有幻觉的人道主义,感觉到他的苛求的良心和他对绝对的教条及狂热的理论的拒绝;他们感谢他不顾一切地坚持幸福的追求,不顾一切地为人的某种纯洁、为一个团结的世界辩护;由此感谢他帮助他们生活下去。”这番话对于经历过20世纪的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流行存在主义,这是一种 “实质上不能加以系统的说明”(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的哲学,它之所以流行,不过是因为萨特的几句话,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话语,例如“存在先于本质”、“我们注定是自由的”、“他人是地狱”、“人之初是虚无”、“自由选择”、“人生是荒诞的”等等。所以,要谈加缪,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加缪是不是存在主义者.他若不是,他是哪一种哲学的信奉者。

加缪说过:“不,我不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和我总是惊奇地看到我们的名字被连在一起。我们甚至想有朝一日发个小小的启事,具名者声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但并不担保相互间没有受到影响。这是笑谈。我们各自写的书,无一例外,都是在我们认识之前出版的。当我们认识的时候,我们是确认分歧。萨特是存在主义者,而我出版的唯一的论文,《西绪福斯神话》,却是反对所谓存在主义哲学的。”此话是加缪在1945年11月15日说的。众所周知,正是从1945年开始,存在主义风靡法国,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这种思潮在知识分子中间蔚为时尚。

长期以来,尽管加缪自己多次否认,萨特也未曾首肯。他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存在主义者。直到1951年,他发表了《反抗的人》(L'Homme revolte),与萨特展开了一场为时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之决裂,这才使法国的一些批评家如梦方醒,看出了他们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加缪的哲学于是被承认为“荒诞哲学”(关于荒诞的哲学),一顶存在主义者的帽子也被摘去了。但是,在英、美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中,甚至在法国,加缪继续被一些人视为存在主义者,或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右翼代表人物,例如,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就说:“加缪代表着成为存在主义的哲学运动,他通过否认一切个人的意义,只在其中见出了荒诞,来概括人在宇宙中处境的特征。”

阿尔贝·加缪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作家,主要的根据是他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局外人》(L'Etrariger,1942)和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Le Hythe de Sisyphe,1942)。关于这个中篇小说(最初作者称《局外人》为“故事”,译成中文仅五万字,在法国却被认为是一部长篇小说,因为法国人不以长短论小说),加缪曾经说过,他在其中要表现的是“面对荒诞的赤裸裸的人”,而哲学随笔的副题则是《论荒诞》。早在1938年,萨特发表了《恶心》(LaNaUsee),把恶心当作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性的一种觉醒的表现。《恶心》在前, 《局外人》在后,都是轰动一时的作品,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们连在一起,拈出了“荒诞”二字作为它们共同的主题,加缪也就被归入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派中去了。实际上,荒诞这个概念只是一个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的人很多,而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却是不尽相同的。远的不说,马尔罗(Andre Malraux,1901—1976)、萨特、加缪都……又受到野蛮人的暴力的迫害,他在新的等待中再次受到折磨。《生长的石头》写的是一位法国工程师到巴西修筑水坝,他离开矫揉造作的名流显贵,结识了一位黑人厨子,坐到了他们一家人中间,把穷人的茅屋当成了自己的圣殿。《流放与王国》表明加缪又回到了他的最初的源泉,即《反与正》中表现出来的牢狱和大海、贫穷与欢乐之间的对立与平衡。“王国”所意味的“自由的‘赤裸裸的生活’”是经由“流放”获得的,只要人在“流放”中既拒绝受奴役又拒绝支配他人。由于加缪本人并未到达王国,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始终是在流放中奔波,至多到了“王国”的门口,朦胧地窥见了一点幸福的影子。正如加埃唐·毕孔所说: “流放与王国并非由大洋隔开的两个大陆:它们是同一个呼吸的呼和吸,同属于一次心脏的跳动。王国在流放之中,流放是通向王国的道路:王国可能就是流放。”(Gaean Picon:“L'usage de la lecture”)

1957年10月,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入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与书籍工人、西班牙流亡者和抵抗运动的老战友一起分享了这一快乐。当然,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争议的加缪获得诺贝尔奖,舆论不会是一律的。有的把加缪说成是“不信教的圣徒”、“完美而彬彬有礼的小思想家”、“抽象的自由神话的哲学家”等等。加缪的老对头莫里亚克倒是说了一句公道话:“这个年轻人是年轻一代最欣赏的思想大师之一,他为他们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这一代人的良知。”两年之后,1960年1月4日,一辆从卢马兰开往巴黎的汽车撞在了维尔布勒万附近的一棵树上,车上的两个人,一个当场毙命,一个在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当场毙命的就是加缪,死在医院的是米谢尔·伽利玛。在加缪的提包里,放着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那是一部叙述加缪的童年的小说,小说的名字是《第一个人》。这是一部寻根的小说,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寻找一个民族的根。加缪死的时候,是47岁。

加缪曾经是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是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以西绪福斯下山那样沉重而均匀的步伐朝着荒诞走去,他知道恶不能根除,但唯其如此,才更应该为捍卫人的尊严和幸福而斗争。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他都反对,但他首先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他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多半基于当时苏联的实践,而当时苏联的经验并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因此,以反对马列主义,反对苏联、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将加缪一笔抹倒,归入反动派的营垒中去,是不公正的。自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被轻蔑地称为“中学毕业班的哲学家”的加缪一变而为清醒、冷静、明智而无畏的预言家,期间左派和右派的恩恩怨怨令我们唏嘘不已。也使我们对以左、右划分知识分子的历史有了一种新的观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团结与反抗(加缪作品选)(精)/文学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2060
开本 32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2014167006
中图分类号 I565.1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47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