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北京西城智慧校长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历时4余年深入访谈,与19位校长智慧对话,从中小幼到职教、特教,从对校长角色的理解、治校理念到校长的成长历程。《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北京西城智慧校长访谈录》作者徐云知从一个个案例为您生动剖析——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他们来自全国教育名区——北京西域,他们共同的身体是校长。

内容推荐

作为北京教育的首善之区,西城区一直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而校长可谓是成就西城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中流砥柱,是优势教育资源中的精华。因此,为了对已退休和即将退休的老校长的办学思想进行抢救式的挖掘、整理、提炼,对已任职并有一定任职经验的在职校长的办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搜集、梳理和总结,《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北京西城智慧校长访谈录》作者徐云彩知从2007年开始,历时4余年深入访谈19位西城具有代表性的校长(园长)——从中小幼到职教、特教,从条件一般的普通校到北京四中这样的名校,访谈内容从对校长角色的理解、治校理念到校长的心路历程,从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以朴实而又生动的笔触化为本书《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北京西城智慧校长访谈录》,树立了一个个既执著求索于理想、又奋力拼搏于现实的优秀校长形象。这些形象足以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激发全国更多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立足积累、谨记创新,帮助有效探索和破解学校管理的难题.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对西城优秀校长群体的价值挖掘和总结,可供中小学校长借鉴,更可作为当代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的案例学习教材和参考资料;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可供学校管理者阅读、帮助教育行政管理者决策,更具有大众可读性,可供教师乃至家长阅读,以了解校长和学校。也正基于本书的价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评价它为——“献给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份礼物”!

目录

真水无香——北京市第三中学校长赵铮访谈录

母爱如根——北京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访谈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访谈录

问渠哪得清如许——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校长尉小珑访谈录

弄潮儿向涛头立——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访谈录

风行水面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访谈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李玉兰访谈录

轻重之间,乾坤立现——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校长马静访谈录

试玉要烧三日满——北京市外事学校校长陈玉访谈录

大爱无声——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校长王晨华访谈录

宝剑锋从磨砺出——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李庆元访谈录

行者无疆——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校长王俊成访谈录

心育生命——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访谈录

静水流深——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校长吴伟东访谈录

踏平坎坷成大道——北京市奋斗小学校长见培炎访谈录

和合而生——北京市中古友谊小学校长吴小瑜访谈录

本正源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访谈录

母爱如歌——北京市棉花胡同幼儿园园长李建丽访谈录

不畏浮云遮望眼——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访谈录

后记 于无字句处读书——校长访谈录拾遗

试读章节

“当然。在生活中不仅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女人,而且还要做一个能用‘爱的眼光’选择伴侣的人,并在相互的激励中充分享受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文复生就是与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在看重出身的年月,出身不好的他没能升人大学却和我成了同事:青春年少的我积极上进,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还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在人们的目光望,我和文复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我们的相知始于读什么书的话题。他说‘从你办的墙报内容看,你是个很爱读书的人。你最喜欢读什么书?’我一口气说出一大串书的名字,然后问他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让我意外,他最喜欢的书叫《海的沉默》。正是这样一本在灰暗.压抑的基调中透着一种让人感动的亮丽与崇高,却反映人性光辉的、在那个年代显得非常另类的书,让我依稀感觉到一种真、善和美的力量。我突然觉得,这本书的所有者。一不求功利、性格孤傲、沉默寡言的文复生,或许就是一本厚厚的有待阅读的‘书’。如果说《海的沉默》让我对文复生产生了‘好奇’和‘好感’,那么后来逝发生的颇多故事。则使我深深喜欢并爱上了他。

“作为体育老师的他,会在听到跑水声时去一一关紧水龙头;会在暴风雨之夜,将楼道的窗户一一关闭,再顶着强劲地撕扯着他雨衣的狂风暴雨,在操场上艰难地挥舞着铁锹挖沟疏道,排放积水;会一连多少天利用业余时间愣是一个人一锹锹筛焦砟,再一车车推到操场上,修出一条跑道;会在遇到.不相识的孩子落水时,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起孩子后悄悄走掉……

“太多‘闪光’的故事,感动着我:这就是文复生!一个出身不好、连团员都不是的文复生,一个喜欢《海的沉默》、也如海一般‘沉默’的文复生,一个看似不求上进、外表冷漠,却有一颗善良美好心灵的文复生。我真切地感觉到,文复生是个可以信赖的人。甚至他背后不一定会有多少女孩子追呢!我们一起办我开始为他抱不平,如若不是出身,墙报,一起组织孩子们爬山、游园、做游戏,一起探讨教书育人的心得和体会。就这样,我们相爱了。

“之后,我们想到了‘分’而求‘合’。我调到当时的新华小学——今天的实验二小,而他也在几年后被调往北京四中。这是我生命历程中又一个崭新的开始。”说起自己的爱人;李校长的脸上绽露出美丽而幸福的笑容。

爱,体现……智

“前面您说过。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您的专业是数学。我很想知道,您是怎样成为数学特级教师的?”

“可以说,走上讲台上课是我生命里的最大乐趣。与做校长相比,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位教师,站在讲台上与闹闹喳喳的孩子们为伴。大概就是这种难以言传的‘爱’,成就了我的特级教师梦。

实验二小作为名校,有着丰富的名师资源。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很多优秀教师受到冲击,不被认可和重视,还有一部分教师被调出。那个年代,学校的大环境不像现在,没有作研究、钻业务的氛围。凭着我对教育、对学生的那份爱,还有天生要强的韧劲与个性,在爱人的建议和支持下,我登门求拜当时的特级教师关敏卿老师为师。大概被我真心求教的诚意和热爱教育的赤情所感动,关老师欣喜地收下了我这个弟子。

“关老师是一位善良仁厚的师长。那时我几乎每晚都要登门求教,而且常常一待就是几个钟头。对于我的打扰,关老师从来没有任何推诿和不满,总是以一份耐心和真诚欢迎着我。而且对于教研,尤其是课堂教学,关老师有着精益求精的严格,她从不放过对任何一点小问题的关注。我将跨年级听关老师的课排人课表,每天一节,连听三年。关老师的课给我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利用课堂教书育人。她总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的特点来揣摩学生的每一个行为表现。二是课堂教学密度大、训练设计得好,一切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课堂学习效率高。可以说,三年高强度的学艺生涯奠定、了我今天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事实上,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决心、有付出、看名师指点还不足够,需要更多的是挑战和反思!备课笔记中每日课后的教学追记、小卡片上随手记下的教学思考和不断承担公开谏,使我的胆量、思维、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步非常快。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还有一位恩师——我的前任姚尚志校长。姚校长也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他智慧且宽厚。在姚校长那里,我学会了更为深刻地思考、在辩论中梳理。那时,我对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加上自己好问的个性,只要有机会和姚校长在一起,我们便会就各种教学问题开始讨论,有时甚至会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但就在这种辩论中,我对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在更高的层次上有了新的发展。”

“后来您在各种大赛中脱颖而出,并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继而被评为特级教师。实现了您的梦想。成为全国小学数学男的名师。通常名教师做校长未必能成为名校长。而名校长又未必是名教师出身,那么您又是怎样实现由名教师到名校长的角色转变的?”

“坦率地讲,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属于讲台的。我由衷地爱着我的学生和我的教学生涯,只要走上讲台,面对孩子,所有的烦恼、疲惫,一切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空灵飘逸的灵魂和着孩子们清脆的童声,挥洒着对生命的尊重和虔诚。但是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最终我还是服从组织安排走上了行政岗位。

“教师是一个教学岗位,校长则是一个管理岗位。我以为,好教师证明的是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杰出好校长,需要的则是杰出的管理水平。虽然教育专业能力和管理专业能力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好教师和好校长角色中,很多已有的优势资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一好教师的基础,更容易准确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内行型专业领导;如果思路转换成功;可以把针对学科把握而生发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校发展需要的‘功、学思想’;同时,‘好教师’在培养、管理及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等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也将有助于校长建设教师团队。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特级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变是比较顺利的,很快就从别人对我个人的赞扬声中走出来;转而去追求实验二小团队的成功——立足于为教师成长搭台铺路,定位于为教师快乐地工作创造条件,着重于对教师进行思想、实践和管理方面的引领。

“我的体会是,完成好这个角色的转变,特级教师必须从‘自我的光环’中退出来,而且甘为人梯,否则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而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我从事的都是我一生钟爱的事业:教育!这是我此生最开心的事。”李校长在平静中透着愉悦。

“实验二小是名校,您作为名校的名校长。和实验二小相得益彰的关键何在?”我提出了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继往开来,需要有强有力的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作支撑。因此,在我做校长的初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与思考,尤其是以己推人的自我考问之后,‘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路及‘以爱育爱’的核心理念油然产生。”

“怎么理解您的一双‘双体育人’思路和‘以爱育爱’呢?”

“‘双主体育人’的基本内涵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成长。其特点有三:一是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不仅仅限于课堂学习活动,而是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二是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的地位。只有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承认教师是有思想、有感情、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强调两个主体首先是两个生命个体,都有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历各种情绪体验、思维碰撞,在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中,在不同层面上获得同步发展。

“‘以爱育爱’是‘双主体育人’的核心,它不仅强调‘教师要爱孩子’这一根本的教育原则,而且包含了三层递进的含义:第一,学生的成长需要爱;第二,爱不仅仅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第三,爱的结果对爱的行为又将产生新的激励。实施‘以爱育爱’需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爱的‘四有’,即有爱的情感、有爱的行为、有爱的能力、有爱的艺术。”

“理念是内在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的东西。”理念只有外化身行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为大众接受。我想知道您是怎样实现您的‘双主体育人’和‘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的呢?”

“理念成为共识,绝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磨合。对于‘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以及其中诸多具体理念,我们首先是通过宣讲、讨论等各种形式和活动使大家认可;其次是带领大家做课题,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形成共同愿景;再次是在大家有效实践的基础土,组织全员提炼总结,对学校的这些理念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至此,大家对学校的种理念形成了高度共识,这些理念又指导和影响着大家的行动。

P35-38

序言

首先,感谢徐云知老师的校长访谈工作,把一位位生动的校长形象展现在我的眼前。他们中间有在任的,也有已经离任的,我们合作多年。他们都是我的挚友,事业上的伙伴。借这个机会,衷心祝福和问候大家,也衷心感谢大家多年以来,对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工作的大力支持!

《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北京西城智慧校长访谈录》,展示了北京市西城区校长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他们的叙述更突出了他们的不同性情和成长轨迹,在访谈中显示了他们的从容与智慧,并且把自己对基础教育的思考融人其中,很多对话耐人寻味。这本书不仅可以当做介绍西城校长的人物专辑,也可作为当代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西城区是一个有着优良教育传统、有着优势教育资源的城区,如何依据优势资源、发挥老城区的优良传统,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校长是成就西城教育优良传统的中流砥柱,是优势教育资源中的精华。校长访谈,旨在对已退休和即将退休的老校长的办学思想进行抢救式的挖掘、整理;对中年在职的校长的办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搜集、梳理和总结;给新上任的校长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照、借鉴和指导。随着2l世纪的到来,学校面临新的改革,校长也换了新面孔。他们性格气质各异,专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治校方面比较务实,在管理思维方面有锐气、有活力。在现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殊时期,他们有必要被关注、被了解、被借鉴,而这本“校长访谈录”就是一本干部教育培训不可多得的教材。

本书作者从2007年9月至今,采访校长20多位。访谈中,作者尽最大努力创设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并根据被采访者的个性特点选择行文风格,根据实际需要和被采访者反复交换意见。作为阅读者,我欣赏作者每篇访谈的题目和每篇访谈开始前的题记——既提纲挈领,又加入自己的感悟;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描述。全书通篇文笔灵动,活色生香;19位校长个个个性鲜明,富有立体感。希望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希望徐云知老师能一如既往地把校长访谈工作继续下去,不断总结校长们的办学经验,不断展示西城教育、北京教育的风采,不断引领西城教育、北京教育追求卓越。

最后想对各位在任的校长说:我们离不开教育实践的沃土,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只有靠爱教育、懂教育、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有执著的教育理想的人来办教育,才能真正把教育办好。希望大家通过本书能有更深刻的体验,用力工作,用脑工作,更用心工作;跟学生在一起,跟教师在一起,跟教育在一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善于反思,勤于探索;将实践与理念融为一体,将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通过对教育的热爱,通过先进的理念、潜心的探索,植根于教育情境中的丰富实践,以及之后对实践的反思与升华,立德、立功、立言,成就自身,成就学校,成就西城教育、北京教育乃至中国教育。

后记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书:有字书和无字书。有字书是人写的,著书人的行为、情感、思想、精神,无不在书中显现,无法藏匿,无处隐形;每一卷有字书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灵魂。每个人都在写着其个体人生这本独特的书,有些人的书是有字的,有些人的书是无字的,相比较而言,无字的书更难写,因为无字书重在书空:做人,做事,百味体验,人生感悟……许许多多,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不是每肘每刻的内容都能变成文字供人阅读的。

书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读书实际上就是在读人。我40多年的人生,有一大半的时光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对我而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语);如果能做到“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元·厉震廷《题大有堂诗》)。更多的时候,读书虽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我的人生“得法书中,得益书外”。

校长访谈是我众多工作内容之一,它让我在读有字书之余,机缘巧合地接触到校长这一优秀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无字书,值得我细读精读,而且百读不厌,获益良多。

缘起

校长访谈这项工作实际是因人因需求因地设事。

因人,这个人就是我。因为兴趣原因,我对最初的专业未能从一而终: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读了三个专业,分别是学校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这样一个复合式的专业背景,对于工作的要求必然是交叉式的,否则难以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

因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对北京市西城区校长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西城区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优良教育传统的北京市的老城区,在北京市3 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9多年的建都史上,可以说有北京城就有西城,其悠久程度可想而知。我所在的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素有“人才高地”之称,是西城区教育行业的业务指导部门。提到教育,离不开学校,而西城区的校长们本身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领导们考虑:能不能通过我的采访,把退休的和即将退休的优秀的老校长们和那些在岗却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们的管理经验挖掘整理出来,l这样既是对西城校长管理经验的总结,又可以为年轻的校长们和未来的校长们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宝贵经验。

因地,这个地(利优势)就是《西城教育》杂志。《西城教育》是西城区教委委托西城区教育学会编写的一本面向全区中(学)小(学)幼(儿园)(少年)宫(科技)馆(少年之)家的倾向于学术信息交流的教育期刊(双月刊),我写的校长访谈录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可以发表在这个杂志上。于是,从2008年第l期开始,《西城教育》专设《校长访谈》专栏,我有幸成为这个专栏的作者。

写作: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有这样一个人,曾经教我这样做访谈

王立军老师,是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研修管理处的处长,曾是我的顶头上司。工作布置下来之后,不得不说,我非常幸运。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退休返聘的赵铮校长。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赵铮校长会如此爽快地答应我的采访,这无形中提高了我第一次采访的信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就全力以赴吧!我这样暗示自己。

拟好了采访提纲,却发现准备得越充分,采访时对自己、的束缚越大,让自己放不开,无形中失去了许多特别珍贵的采访中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赵校长不介意我使用录音笔,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放得开。曾有一位校长,我的录音笔一放到桌上,他就结巴,让我不得不从此告别录音笔。

在整理赵铮校长访谈录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想知道,但却在采访申没能搜集到相应的信息,于是我约赵校长作一次回访。采访结束,已是黄昏时分。迎着夕阳,走在人来人往的平安大道上,心情如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般轻松。但没想到,王立军老师看完我的访谈录,“啪”地往办公桌上一拍:“你都写的什么破玩意儿呀?!:我印象中的壬老师真诚善良、唯美小资,但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访谈录会遭到这样的否定,而且是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我顿时满脸通红地愣在那里,4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见我如此,壬老师说:“我要你写的是访谢泉,不是梧燥乏味的论艾!我想通过访谈录,看见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不是千篇一律的纸人!我要让所有读过访谈录的人,从访谈录中能见到鲜活的思想,不是敬而远之的说教!回去改,改完再拿给我看!”此时的快人快语,回归她做事雷厉风行的性格;对我而言,却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

连夜修改访谈录,却发现多少年来自己早已习惯了长于论证的官样文章的写作,一时之间想重拾旧日“我手写我心t意到笔相随”的感性写实颇有些力不从心。期刊发排在即,倒计时又增加了紧迫感。每每下笔之时;赵铮校长的音容笑貌,老领导王立军的语重心长,顿现。

有了第一稿的经历,提交第二稿的时候我还有些心有余悸,不知道接下来王老师会是什么反应。看完修改稿,王老师立刻坐到电脑前:“总体看来,整个人物立起来了,让我能够感到这就是我熟悉的赵铮那个人!但是文本设计还是有些单调,作为作者。你不能光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为读者考虑:比如加一些小标题,既是对一段文字的总结,又使文面显得活泼,而且非常醒目。比如这里……”三稿,定发。

时至今日,如果说校长访谈录能走到今天,能够得到方方面面读者的认可,可以说王立军老师功不可没。没有她的发掘策划,没有她的指导引领,没有她的耳提面命,没有校长访谈录的今天。

感恩!

采访:个性与共性的交融

有这样一群人,曾经这样感动我

从2007年到今天,我采访过20多位校长,他们就像一本本或精装或平装的书,在我眼里,虽本本木同,却个个精彩——个性本身就是一种美!

我忘不了睿智敏锐的赵铮校长,忘不了他苦口婆心的深刻:“我们要的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适合教青的孩手,素质教青与应试教育应是一体双面……”

我忘不了大刀阔斧的朱建民校长,忘不了他谈到一五六中老师无论刮风下雨、三九严寒吃不上热乎饭时哽咽的嗓音、红红的鼻头、闪闪的泪光……

忘不了思想成熟却具有诗人气质的王俊成校长,忘不了他在机场送别儿子的那首诗中的“双泪长流”,忘不了铁二中与铁三中合并后不分昼夜工作所致的亚健康带给他的无奈……

忘不了超级低调的曹保义校长,忘不了他渴望远离喧嚣,“只想安安静静做教育,只想实实在做教育”,因为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真性情者才能真作为,真作为者方有大作为!

回忆2008,我忘不了“母爱如根”的柳茹、“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李烈、“问渠哪得清如许”的尉小珑、“落红不是无情物”的李玉兰……”

回味2009,我忘不了“轻重之间,乾坤立现”的马静、“试玉要烧三日满”的陈玉、“大爱无声”的王晨华、“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李庆元、“心育生命”的徐向东……

回想2010,我忘不了“静水流深”的吴伟东、“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见培炎、“和合而生”的吴小瑜……  守候2011,我忘不了“本正源清”的蔡晓东、“母爱如歌”的李建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刘长铭……

采访中校长们最常问我的问题有四个:“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其实,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里对这四个问题,有现成的答案。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却常常让我陷入沉思、陷人矛盾、甚至陷入思维的悖论之中!我欣赏校长们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理解校长们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苦衷,尤其钦佩校长们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激情与斗志……但我的回答从来只有一个:“超越过去,就是成功!”

每一次采访,在充满喜怒哀乐的互动中,我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校长们实实在在的困惑:不止一位校长跟我谈及“校长的职能是管理,管理是专业,不是职业;校长不是天生的,校长也需要学习,需要培训,需要发展,谁来关注我们的发展?”我哑然。“我们可以给教师们幸福感,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学生们幸福感,但谁来给我们幸福感?”我无语。每每交流至此,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一幅广告画面:一个深深的夜,一盏昏黄的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个疲惫的背影……我们的校长也需要关怀!

我深知每一位校长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也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笔下的校长,他做的事情,是真的;他思考的东西,是真的。那么孔雀开屏,您希望我怎么看?是从前面看?还是从侧面看?还是从后面看?站在哪个角度,更能让和我一样的人赏心悦目?回答是:虽然全面地看更客观,但从前面看,能带给人更多的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能带给人更多的希望和更大的力量!

也许是我的诚实打动了校长们,每一次的采访我都能体会到校长们对我的信任。如果您能看到采访时我和校长们或心照不宣、或心领神会,或慷慨陈词、或激情论辩,或冷眼旁观、或同哭同笑……的情境,相信您会跟我一样享受过程,享受与这个校长团队互动时的那种无法言传的快乐!

采访结束,每一位校长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校长群体这本大书,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页,都曾让我沉醉。

感动!

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这样一种研究,原来可以这样做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了术语化的学术专著,习惯了脸谱化的人物传记,习惯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当有一天,看到有些西方学者文情并茂有血有肉的学术专著,不禁发问:这也叫研究?质疑中似乎还有几分鄙夷。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实用。古人讲“道不远人”、“学以致用”,只是此时,才发现自己的研究虽不是阳春白雪,却早已曲高和寡;虽研究的是当下,却早已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如果说在采访初期我还在摸索着不要偏离挖掘经验、帮助论证、合乎逻辑这一任务,那么一年之后的校长访谈我则开始尝试着通过加工总结思想呈现深度。随着采访的日益深入,随着个人积累的日益增多,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打破常规的研究范式,以一种灵动的、可亲近、可触摸、可接受、可模仿的访谈形式,把校长访谈做成可学习、可借鉴、可启迪、可思考的一种研究,把校长访谈这项工作变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基础研究、发展研究。通过校长个体研究的方式,对校长群体进行透析,让这个群体真实地浮出水面——共性往往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进而给关心教育的每一个群体以冲击、以思考、以震撼、以改进、以完善……

校长访谈录这样做行不行,还有待于时间来磨洗来证实,但有一点我坚信:采访是平等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对接;采访是等距中学习,行动中研究,实践中提高。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味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光宜当独朗。”(明·洪应咀《菜根谭》)我采访的每一位校长都来自西城,来自北京;我采访的是一位位校长,但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校长这个群体的缩影。

如果说校长访谈如同“雁渡寒潭”,如今“雁去而潭不留影”;如果说校长访谈如同“风来疏竹”,现在“风过而竹不留声”。对于有字书而言,昨天书如两岸人如舟;对于无字书而言,今天,人(校长)如两岸我如舟;对于校长访谈这项工作,明天的我将继续以一颗朝圣者的心跋涉,“不为彼岸只为海”!

感慨!

出版:部分与整体的合作

一有这样一种付出,原来可以这样美好

每一篇访谈录出手,都会有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的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朝我或索要杂志或索要电子版。杂志发行量有限,我不好意思多跟责编要;发电子版,也常常要占去我不少时间;时到今日,已深感力不从心。于是希望找一家信誉良好的优质的出版单位、找一位对教育有深入理解和研究并愿_意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编辑老师……出版吧!

陈纪文书记(现在北京十三中)和何喧副院长曾将15位校长的访谈录辑录成册,先行内部印发,把校长们的影响在本区扩大;印发前请西城区教委田京生主任、教育工委沈桂芬书记作序,希望行政领导重视校长们的思想、经验对西城教育发展的作用;她们把辑录成册的访谈录作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于训教材投入使用,为西城教育的持续发展寻求新路径。本书正式出版前,何暝副院长还就田京生主任的序言专门征求意见。校长访谈录里有她们的心血。

德高望重年逾古稀的陶西平主任、富于激情和使命感的梅汝莉教授、善:良直率求真务实的李燕玲院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梅汝莉教授的序言是写于干训教材版本的,这次在征求梅教授意见之后继续保留。他们对校长访谈录的肯定和希望,既是对作者和校长们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每一篇访谈录在《西城教育》杂志上刊发前,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科研部的刘建新老师都要做细致的编辑工作,他既是校长访谈录的第一个读者,又一是每一篇校长访谈录的精心打磨者。校长访谈录里有他的汗水。

每一期《西城教育》刊发前,科研部的每位老师(朱福顺、韩铁、李景怡、林春腾、杜志勇、彭渡、侯东玲、周甜、张名齐、马爱玲)都要参与校对工作j每次读到校长访谈录的老师,都会跟我反馈他们读后的心得体会;鼓励之余,他们都会给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为我后面的访谈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校长访谈录里有他们的贡献。

还有我工作的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的肯定、鼓励、关心、支持,我始终铭记在心。是他们,让我享受工作,享受工作过程,享受工作过程带给我的快乐,他们是校长访谈工作的动力之源。

还有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刘灿主任、郑莉老师,从封面设计、到图片选用、再到文字审读,出版过程的每个环节,他们都亲力亲为。校长访谈录的出版离不开这两个优秀年轻人的辛勤努力。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约翰·多恩语),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本校长访谈录也是如此:它不属于哪一个人,它属于大家!同时它又属于每一个人,属于你、我、他……

感谢!

真诚地,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原来他们这样做校长--北京西城智慧校长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云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60317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71.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