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明
内容
试读章节

上巳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与寒食、清明相比,它诞生最早。对现代人而言,“上巳”可能只是故纸堆中的一个陌生名词,但在汉代之前,上巳已是全民参与的重要节日。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或多或少和这个古老的节日有关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上巳的“狂欢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的主题或许可以被表述为中国式的“情人节”或“狂欢节”。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上巳的笔墨颇多。从起源时间上考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代。先秦时期上巳的具体日期是指干支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由于旧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为了简便操作,及至魏晋时期,上巳的日期便固定在基数相叠的三月初三。上巳的主要内容是祓禊,与之相对应的主题,则是关乎“生死”的生命意识。

一、祓禊

祓禊,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用水洗涤,以去邪迎祥。早在《周礼·春官宗伯》中就记载古人有三月上巳日延请神职者用香草洗澡的俗信:“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志第四》介绍说:“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絮。”《南齐书·礼志上》亦云:“禊与曲水,其义参差。旧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姑洗絮之也。巳者,祉也。言祈介祉也。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应劭云:禊者,絮也。言自絮濯也。或云汉世有郭虞者,以三月上辰生二女,上巳又生一女。二日中频生皆死,时俗以为大忌。民人每至其日皆适东流水,祈祓自絮濯,浮酌清流,后遂为曲水。”自汉至唐,赋咏祓禊的极多,如晋张协有《洛禊赋》、隋卢思道有《上巳禊饮诗》、唐沈俭期有《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等。这些文献都表明在三月春阳最旺盛之时,上古人都要在水边清洗,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洗掉身上的污垢,达到消灾除邪的目的。孙作云先生在考证中国“泼水节”兼“三月三”的起源时,从字源学角度分析:“所谓‘泼水节’,即用水洗涤,以去邪迎祥,在中国叫做‘祓禊’。其实‘祓’字即是‘拔’字,意指拔除不祥……因为这种行事有关于神事,所以把字写成从‘示’。‘禊’字的由来也是如此。‘禊’即‘絮(洁)’字,即用洗洁之法以去邪迎祥。因为它也是有关于神事,所以也从‘示’。”(《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

上巳在水边祓禊风俗的初始意义与驱邪仪式有关,但是其引申而来的生命意义却更为影响深远。这种生命意义可以归纳为两个字。一日“死”,一日“生”。“死”是指上巳春日,古人招魂续魄的行为。《太平御览》卷十八引《韩诗章句》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谓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古人出于感应巫术心理认为,在阳气遍泽的春天,亡者的魂魄会如同草树一样萌动苏醒。余英时先生在《东汉生死观》中说,东汉时,古人已经有了鲜明的“魂升天、魄人地”的灵魂观点,而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因此,古人会选择在春天的水边招魂。“祓禊”蕴含的“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恋爱、求子活动上。我们首先看《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茼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民歌咏唱了郑国青年男女在春水流涨的溱水和洧水边两情相悦的情景,他们调笑戏谑,互相酬答,并赠以芍药为定情物。在传统的农耕模式中,“一年之计始于春”,青年男女在春天的耕作劳动中开始接触、相互了解,因此春天也是恋爱的季节。《诗传名物集览》卷八解释这首诗说:“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魂,秉兰草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也。”即相爱的男女一起去看水上招魂仪式。这里提到了上巳祓禊的另一个社会功能,祓楔之事是与恋爱有关,是恋爱过程中的行事之一。

那么驱邪仪式怎么又和求爱、生殖有关了呢?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水是一种神奇的自然力量,用水“祓禊”可以驱除一切邪恶或者疾病。由于对生理以及病理了解甚少,古人认为无子是一种恶疾,或者是一种神恩的匮乏。

在上古时代,生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事就是与自然作斗争,尤其对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氏族而言,遭遇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有大量的人力。一来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与自然作斗争主要采取的是人海战术,群策群力,方能制胜;二来面对伤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多子似乎是保存自身生理基因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的再生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存的意义上,繁殖后代不仅仅是个体的事件,而且成了关乎种族生存的大事。《周礼·地官司徒》便规定:“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违者,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们就要强制执行。又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意思是说,在仲春之月的特定节时,男女自由交合是合乎礼的,凡是未婚男女都必须参加这种活动。如果无故不参与这种活动的话,还可能会受到惩罚。这些外界环境的负面压力,对中华民族重宗族、重繁殖的民族心理不无影响。因此,无论个体还是国族,求子(特别是获得男丁)都是一件类乎神圣的事件。据学者考论,三月的上巳日成为求爱、求子的特定时日,就与崇尚谐音的“同声相应”的巫术心理有关:“巳”即“子”字,“上”与“尚”通,“上巳”也就是尚子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也是关乎求爱、繁衍后代的审美化节日。于是,“祓禊”就与爱情有了诗意的关联。在古代上巳日,青年男女如同候鸟年年在水边泽畔唱着情歌寻求爱情,这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最为浪漫的一个镜头。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诗经》中缠绵悱恻的恋歌中一比兴,就比兴到春天的水边。如《诗经·周南·汉广》有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秦风·蒹葭》有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为所有的恋歌,原来都是在春水边祓禊时,情不自禁唱出的。祓禊既然与恋爱有关,那么就可以理解祓禊与生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线型关系了。《后汉书集解》卷四引《西京杂记》云:“高祖与戚夫人正月上辰出百子池边灌濯,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池名“百子”,当然与求子有关。帝王们都在三月上巳祓禊求子,可以想见民间上巳狂欢的程度。P4-8

后记

应王稼句先生之嘱,作《清明》一书。开始觉得时间紧迫,稼句先生却不以为然,认为只有时间紧,才能写得出。回头想一下,然也。

从去年夏季忙到今年三月末,转眼间即将到清明节。古人还是真有智慧,能够将形容词和名词合成一个“清明”。从字面上可以想象,一个万物疏朗、洁净而富有生机的季节。因此,后来人们还用它延伸形容政治的完美状态。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坐在莫愁湖边上的书房里,这是三月中旬一个周末的下午,从早上开始,整个南京城笼罩在无名的阴霾中,这样糟糕的天气在近几年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阳台上的花草也意识到快到清明发芽的时候,可是它们好不容易挣扎出来的绿叶子,每天都被城市的灰尘搞得灰头土脸。它们乡下的草木亲戚也好不到哪里去,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脚步那么快,楼房每向芳草迷离的远方走一步,就甩给我们要忙乎好几年的后遗症。

这几年扫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最起码也和市场经济或者社会现象挂上了钩。因为环境恶化,人们想如古人一样扫墓完毕,在春风浩荡的郊外野餐的愿望成了奢侈,于是,不但火了饭馆,也催生了旅游行业“清明踏青”的业务。除了警告大众不要烧纸以免引起火灾的提醒以外,各地方的传媒还增加了曝光公车扫墓的反腐败内容。说到底,时代确实在变化,只是到底有多少是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说话间我又扯远了,还是回到这本书上吧。写这本书的过程是一趟文献之旅。长夜翻拣故纸,苦多乐亦多。那些乍看毫无生气、令人生畏的繁体字中隐藏着古人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史平实、绚烂,而且与自然有着息息相关的血缘关系,与我们“麦当劳”化的现代生活相比,他们才是“诗意地栖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一种锻炼,在学校呆久了,曾经有过的一两丝灵气已经被消磨为学究气,好在有稼句先生、苏华先生的时刻提醒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还有未曾谋面的薛勇先生无偿提供给我参考资料,南京薛冰先生也给我鼓励和指导。另外,承蒙谢白、屠国啸、孙力堃、刘凡、王家成、周馨、先华、王曼一诸君为本书提供了图版。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写作过程为我带来的记忆——美好的回忆。

2010年3月20日

目录

上巳寒食兼清明:清明考源

 一、上巳:生殖狂欢

 二、节气清明:农事物候

 三、寒食:断火与祭祀

 四、清明节的正式形成

 五、清明节的文化价值

雨润冢草倍思亲:清明悲情

 一、祭祀对象与形式

 二、思到黄泉飞纸钱

 三、一陇新土修故坟

 四、惠及子孙食祭馀

碧玉菜团蛋玲珑:清明味道

 一、“求子”食俗

 二、“尚青”美味

 三、寒食遗风

 四、春令鲜馔

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乐事

 一、踏青·放风筝

 二、斗鸡·斗草

 三、插柳·戴花

 四、秋千·蹴鞠

只将诗句答年华:清明艺文

 一、诗词

 二、散文

 三、绘画

 四、书法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对所有华人而言,清明永远是一个悲情、欢情、诗情并存的特殊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民间又称其踏青节、三月节、聪明节、秋千节等。从时间上来看,清明节一般都在农历的三月、公历的4月5日左右。从活动内容上看,清明主要有两个关键词:扫墓和踏青。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祖先和死者的一种仪式活动。清明是与中元、冬至并重的重要祭祀日。经过一冬的蛰伏,人们脱去冬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拜祭去世的亲人,农历三月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苏醒的时节,无论是田间的旧坟,还是城市郊外的公墓,希望的绿色总在清明时节如期而至,或多或少,象征着生命的春色,缓解了人们的悲戚。因此,扫墓活动就和赏春奇妙地揉合在了一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就表现了清明时节人们扬泪感慨生死、小酌享受生命这种“悲喜交融”的生动景象。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是“乐景哀情”的完美结合,也是东方生死辩证观的独特体现。

内容推荐

清明是与中元、冬至并重的重要祭祀日。经过一冬的蛰伏,人们脱去冬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拜祭去世的亲人,农历三月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苏醒的时节,无论是田间的旧坟,还是城市郊外的公墓,希望的绿色总在清明时节如期而至,或多或少,象征着生命的春色,缓解了人们的悲戚。

王咏写这本《清明》的过程是一趟文献之旅。

《清明》中那些乍看毫无生气、令人生畏的繁体字中隐藏着古人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史平实、绚烂,而且与自然有着息息相关的血缘关系。

编辑推荐

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民间又称其踏青节、三月节、聪明节、秋千节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就表现了清明时节人们扬泪感慨生死、小酌享受生命这种“悲喜交融”的生动景象。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是“乐景哀情”的完美结合,也是东方生死辩证观的独特体现。王咏写这本《清明》的过程是一趟文献之旅。那些乍看毫无生气、令人生畏的繁体字中隐藏着古人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史平实、绚烂,而且与自然有着息息相关的血缘关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702125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6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