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冷于死/救火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名人故事总是难以抵挡观众的好奇心。本书记述的就是古今中外那些艺术及人文大师们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人生传奇。但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结集,而是专注于爱情与死亡的主题。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参考大师们对爱与死的思考和实践。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古今中外,那些艺术及人文大师们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人生传奇。显然,本书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结集,而是专注于爱情与死亡的主题,立意鲜明,特色突出,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大师们对爱与死的思考和实践,无疑也为大众的生命思考提供了参照,在这样一个浮华、迷乱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某种明灯似的坐标,来照亮和指引我们的人生。

目录

首辑

 斯特林堡:“人民公敌”与戏剧大师

 中欧文学最伟大的朋克

 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悲情

 张爱玲:飘逝的传奇与真实

 略萨:永远站在生活前线

次辑

 其人虽已殁,干载有余情——巴赫与贝多芬

 歌德:美因河畔的爱情苦旅

叁辑

 决裂及和解——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

 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

 奥丽嘉与帕斯捷尔纳克

 音乐是他的避难所

肆辑

 革命有性:拜伦和朱利安的故事

 无私的?不道德的?疯狂的?

 狄更斯:灵感与隐秘生活

 伍尔夫:那近平天界的美

 乔伊斯:与谁其舞

 等待戈多等待贝克特

伍辑

 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穿越现实与幻觉的情爱之光

陆辑

 巴尔扎克的双重生活

 大仲马的七重天

 佩斯:原子时代的颂歌诗人

 科克托:毁誉参半的越界奇才

 萨特的爱情遗产

 克劳德·西蒙:在觉醒的通道上

 寻找萨冈的无忧海岸

试读章节

与尼采成为观点相近的朋友

在戏剧中,斯特林堡野心巨大,创作的《阿伽门农》就把自己塑造成“阿伽门农”。《阿伽门农》是写希腊国王阿伽门农的悲剧,后来他成为他妻子仇恨的牺牲品。斯特林堡该剧确有经典剧作行笔经济的特色,从一开始写到上尉被哄穿上紧身衣到最终时刻,均一气呵成。

尼采赞成青年斯特林堡的观点,认为两性间的战争状态是生活和婚姻的基本法则。后来,他们俩人成为了观点相近的朋友。

1889年哥本哈根成立了一座实验剧院,揭幕之日上演了斯特林堡自然主义剧作的典范《朱丽小姐》。

该剧杰出的地方既不是朱丽性冲动的神秘性,也不是让这个男仆往身上爬的渴望,而是两者混在一起的方式。斯特林堡对《朱丽小姐》也有抱怨,是由于他妻子西莉·冯·埃森饰演的朱丽,因为她把后者演成了一个烈士而不是一个思想解放的男人憎十艮者。

斯特林堡与传奇女性莎乐美的关系是暧昧的,在他眼里,后者是一个艺术行为女性。当时是1893年,在柏林有了第二次短暂婚姻的斯特林堡一年后前往巴黎与她相遇。

在公众看来,斯特林堡在其他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却是保守的。他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直持嘲笑态度,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明显的对女人的厌恶。他在《结婚》一剧前言谈及女人和男人的权利,充满对女性的偏见,“两性之间会产生友谊吗?友谊能持续下去吗?只能说是表面的,因为两性间天生彼此为敌;‘+’和‘-’永远是矛盾的,正电和负电是敌对的,但又要凑在一起,互相弥补。只有在兴趣大体相同和看法大体一致的人之间才能产生友谊”。

虽然这么说未免残酷,但每一次婚姻的失败都使斯特林堡有了创作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悲剧性的婚姻塑造了他的戏剧品格,使他呈现出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偏执和疯狂,毫不顾忌现实与道德的成见。

斯特林堡完全是害怕幸福的人,另一个深层原因是,他还恐惧潜在的自己有成为同性恋的可能。

与女性的恩恩怨怨

1875年,斯特林堡第一次和迷人的西莉·冯·埃森男爵夫人见面时,后者还没有离婚,他狂热地爱上了她,为她写下了许多堆砌辞藻的肉麻情书,并让她出演自己伟大的戏剧《朱丽小姐》的主角,导演对此持异议,他甚至威胁炒掉导演。而正是这位男爵夫人彻底改变了斯特林堡的两性观。

1884年,斯特林堡因攻击“最后的晚餐”被起诉而弄得疲惫不堪。经济上的困境也让他捉襟见肘,他和埃森经常吵架,他无法忍受自己所爱的那“有着最纯真的心灵,最高贵的品德、最细腻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思想”的女性如今成了整天絮絮叨叨同他大吵小吵的“泼妇”式人物,他心中的美神破灭了。1891年他们离婚,结束了13年的婚姻关系。

斯特林堡与女性的恩恩怨怨在他第二次婚姻危机后达到了高潮。1892年,由于在瑞典得不到承认,他去了柏林,遇上了后来的第二任妻子,年轻的奥地利记者弗丽达·乌尔,次年与她结婚。不久,他就发现弗丽达是个骨子里巴结社会名流的人,自己是她的第一个猎物。她还干涉他的事,背着他给他有名望的朋友写信。另外,她又以娘家有钱的优势压迫着他。俩人短暂地访问英国后去了德国和法国。

在生活中,弗丽达时刻逼斯特林堡成为摇钱树,这促使他精神中的疯狂因子一点点被诱发。弗丽达生孩子时,他与她娘家人发生争吵。加上法庭判决他150克郎给第一个妻子和孩子的赡养费从未定期支付,14岁女儿给他写的乞求信让他很不是滋味,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1894年,弗丽达怀了一位德国剧作家的孩子,几个月后与斯特林堡离婚。1900年,52岁的斯特林堡与23岁的挪威女演员哈丽叶特-鲍塞相遇,并于1901年结婚。因为有前两次婚姻的挫折,斯特林堡对自己和鲍塞显然没有太多的信心,他动不动就莫名其妙地发火,把话语的脏水泼在妻子身上,让她难以忍受。4年后,俩人离婚。

厌女症导致精神病

在1890年以后的7年中,不幸的生活使斯特林堡陷入了神秘主义。他一生中的三次婚姻都以离异告终,每一次都是短暂的幸福和长时间的互相折磨相交替的痛苦经历,这也是他终生忧郁的一个原因。他开始有了仇女因子,患有严重的厌女症,并由此引发了精神疾病。

与第一任妻子分手,他写出了《疯人辩护词》;第二次婚姻导致他发疯,在德国放弃文学创作而从事科学研究,梦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他反对基本物质的理论,决心把硫磺变成煤,把铁变成黄金。1894年8月,他从德国赴巴黎继续他的实验工作。

1895年,斯特林堡被世人称为”精神错乱”的时期到来了,他怀疑邻居要用煤气和电来杀他,处处躲藏。他在给医生朋友的信中说:“你的第一封信里有一个词使我感到有点不安!你谈到我垮掉的灵魂。我的灵魂没有垮,而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相反地,我还摧毁了威胁我灵魂自由的那些低级灵魂。”

第三次离婚后,他的名作《梦的戏剧》就是在这一婚姻噩梦下的产物,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多次试图自杀,所以剧作在一层梦境般的薄纱下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

P5-8

序言

需要救火的日子

这多少是一个显得有些怪异的丛书名。

缘起是若干年前看到的一部日本电影——《等待救火的日子》。电影说的是一群救火队员与某座小镇之间的一个安静、洗练而动人的故事。救火队员平日的生活颇为闲淡,甚至枯燥,小镇也很平静——很久以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更遑论什么火灾之类的事儿。于是,一场火灾,就成了这群救火队员内心某种隐秘的期待,藉此既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又能稍稍打破一下平B过于宁静的生活。

显然,“等待救火的日子”并不仅仅是这群救火队员真实生活的某种直白的写照,通过某种双关的手法及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叙事,导演最终将电影变成一部启示意味丰富的作品。

当年观看这部电影,就有感于“救火”一词内涵的丰富,多年以后有机会编辑这样一套耐人寻味的丛书,就名为“救火文丛”吧。

与电影不同的是,如果说电影中的角色,对“救火”还仅仅是一种期待,那么对我们这些久居闹市的现代人群来说,“救火”就成了某种持久而现实的需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哗而迷乱的时代,种种令人抓狂的欲望时时刻刻都在焦灼、燃烧着我们的内心。不是说这种燃烧就一定不好,但过于持久、猛烈的燃烧,灵魂乃至生命就难免有被焚毁的危险,至少也会让生活质量严重受扰。只要对生活哪怕还有那么一点点灵魂的诉求,“救火”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持久的主题,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这个功利化时代人们的普遍体悟。于是,本套丛书的宗旨就定位为“抓狂时代的阅读和救赎”,也算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吧。

说得通俗一点,本套丛书的目标是打造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现代知识及职业人群的心灵鸡汤类读物。说“第一套”或许有些托大,但目前市场上类似定位的读物还确实少见。与普通心灵鸡汤类读物不同,书中所选文字除了一些朴素的情感表达外,兼具更多智性、时尚及人文趣味,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在更贴近自身表达与思考语境的阅读中,更高效地获得心灵涤荡——毕竟,时间对这个时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救火”也要讲究效率。

最后,感谢所有为本套丛书友情撰稿的作者及朋友们,他们都是目前活跃于国内文坛及各大媒体的记者、编辑、作家与自由撰稿人,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也正是他们对这个时代富于智性的思考、表达和体悟,才最终促成了本套丛书及其宗旨的实现。

书评(媒体评论)

1964年,在巴黎附近的洛雅蒙,60岁的贡布罗维奇邂逅了加拿大女学生丽塔·拉布罗塞。一天早晨,吃早餐时,他突然转过身来走向丽塔,当着四五个人的面问她是否愿意随他浪迹天涯。4年后,他俩结为夫妻,定居旺斯。

——周江林

萧珊去世时,巴金不过68岁,在近30多年的漫长时光中,巴金默默地想念着她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床头则放着她的译作。生死离别在巴金看来并不是绝对的界限。

——黄振伟

雪莱在世时就有一种流言,说他想把一些男性和女性友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性自由的团体。雪莱的一生可以说始终处于女性的包围之中,他是她们的领袖和爱慕的对象。他也总是造成他周围女性的不幸,他的一生是悲也是别人悲剧的根源。

——杨正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冷于死/救火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渡//周江林//谷禾//黄振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5927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