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狄龙子》 (一二集一三回59万字) 作者 ,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更名李寿民;笔名还
珠楼主,晚年又改笔名为李红。此书为武侠小说。由正气书局出版第一集;至1951年3月出版第一二集。全书表彰机智勇敢、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呼吁社会责任感和人性回归。
图书 | 大侠狄龙子(上下)/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侠狄龙子》 (一二集一三回59万字) 作者 ,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更名李寿民;笔名还 珠楼主,晚年又改笔名为李红。此书为武侠小说。由正气书局出版第一集;至1951年3月出版第一二集。全书表彰机智勇敢、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呼吁社会责任感和人性回归。 内容推荐 还珠楼主著的《大侠狄龙子(上下)》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1948年7月由正气书局出版第一集;至1951年3月出版第一二集。全书共十三回,洋洋洒洒五十九万字,想象瑰丽,气势如虹,表彰机智勇敢、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呼吁社会责任感和人性回归,具有积极正面的内涵和意义。 目录 还珠楼主小传 第一回 幽情谁与诉卷帘人瘦比黄花 积想已成痴客馆灯孤惊素脉 第二回 明月照松间 寂寞寒山翔铁羽 氛烟生石缝迷花毒雾起勾蜈 第三回 俊眼识英雄酒肆挥金怀古哲 凌空飞倩影 山亭密语见天人 第四回 雷击霆飞百尺高竿空劈掌 离长会短小山丛桂好谈心 第五回 峨顶见神灯古寺荒崖惊恶虎 月明观异兽寒宵煮酒话灵婴 第六回 煮酒款佳宾雪满山中来虎女 飞丸惊恶兽月明林下斗犀儿 第七回 止水忽生波人似孤鸾空嗟丽质 三生曾有约心同流水不恋落花 第八回 同病应相怜对此清辉愿言永夕 幽情谁与诉曾经沧海难恋落花 第九回薄命怅红颜绮玉偎香成苦忆 当筵飞木令高怀雅量感雄奸 第十回 劈掌戮群凶桃弩惊芒谋人自毙 痴情深一往溪山如画与子同行 第十一回 劫后喜逢君共吐平生隐痛 舟中成敌国惊回弱女余生 第十二回 念切孤寒开荒谈侠女 情殷旧侣软语劝痴人 第十三回 良夜吐衷曲 朗月疏星愿言不尽 幽崖传绝技怒虎惊龙运掌如飞 第十四回 欢喜晤良朋酒绿灯红愿言不尽 殷勤搀素手山深路险蜜意无穷 第十五回 暗谷走孤身沟中惊起白猩子 寒光摇冷月 天外飞来黑女侠 第十六回 高处可胜寒雪岭罡风冰悬万丈 中怀谁与说深心苦绪错铸千秋 第十七回 笑语情亲斗酒只鸡邀近局 师徒义重丹崖碧嶂共幽栖 第十八回 相见复何年会短离长独留遗恨 承欢消永夜心长语重偶俱无猜 第十九回 缺月已难圆无望珠还专心图大业 罡风吹不动有怀云路苦志隐寒山 第二十回 冷月照琼林午夜梦回罡风急 昏灯摇碧火隔墙人去剑光寒 第二十一回 积雪似撑空野店荒村歼巨憝 余波浑不静青山红树起遥思 第二十二回 小隐在城郊 廿载辛勤医疾苦 大名垂宇宙一生谨慎向先贤 第二十三回 煮酒共谈心 良夜迢迢欣来异士 斩关深人险玄门寂寂巧剪群凶 第二十四回绝壑渡孤身晴日丽空清泉艳雪 寻珍穿秘甬 珠林翠幕匿影摇虹 第二十五回 万窍起繁音玉振金声忽惊悲咽 双丸摧毒火烟消雾散共戮凶顽 第二十六回 灵峰窥剑器重逢旧侣喜话亲情 地穴隐浮囊甫得奇珍误传小警 第二十七回 寻真水详参铁简篆 惊丑类独探幻波池 第二十八回 炉火已纯青泥化钢消呈异宝 岚光真如沐山明水丽恋清游 第二十九回 电掣雷轰凌空一击 身轻叶落绝顶双飞 试读章节 同来四壮汉多受过沈家的好处,见沈煌出头,知他年纪虽轻,手头大方,常随先生同出游山,只遇穷人,定必周济,均想讨好,又见向三得了半锭银子,口风已转,立即乘机劝解。向二没料到沈煌小小年纪,神力惊人,吃他这风力一撞,事后前胸还在痛胀,见同党解劝,就势下台,强笑道:“既然小相公出头,赏了银子,我们都是苦人,自无话说。小相公竞有这大气力,改日再登门赔礼吧。”说罢便过去挑鸡蛋。向二想扶向三回去,手刚一伸,“嗳呀”一声,人已痛晕过去。原来向三脱节时久,臂已痛麻,吃向二无意中一拉,再也禁受不住,当时痛彻心肺,晕死过去。 向大也自得信赶来,问知前事,见少年仍站一旁,微笑未走。向大年毕竟长了几岁年纪,久跑江湖,见多识广,心想臂骨脱环常有的事,伤势如何这等重法?越想越怪,忽然走向少年身前,赔着笑脸,深施一礼道:“我这老三性气不好,相公不要和他一般见识……”话未说完,向三也自痛醒过来。少年笑道:“众目之下,他自行凶打人,脱力伤骨,我不曾动手,与我何干?”向大见话说不进去,转求沈煌道:“我兄弟自己不好,有眼无珠,得罪这位相公。如今人虽醒转,恐成残废。求相公讲个人情,将他医好,感谢不尽。” 沈煌也是觉出少年奇怪,尤其是方才招架向二时,似有一股大力随同自己朝前扑去,向二立时倒地,自己因从侧面纵起,也几乎被那风力撞歪,可是当日并没有风,左近树叶均未摇动,少年又始终不言不走,好些可疑,早想上前请教,因众地痞相继赶来,未得其便,闻言猛触灵机,忙走上前,恭恭敬敬打了一拱,笑道:“先生不值与小人生气,饶了他吧。” 少年笑道:“我今日要买千把个鸡蛋应用,因他蛋好,本想全照顾他,谁知他凶横欺生,自遭报应。我虽不曾动手,却会医伤。还有他兄腰插利斧,聚众行凶,你因近日习武,功力大增,无意中也将他撞伤,如不及早医治,归必吐血而亡。他们连你这个小孩也打不过,还敢欺人,岂非作死?你伸手打这石鼓一掌,他们就知道厉害了。”沈煌自知体力微弱,练了一年武,比前自是健强,那方圆二尺的石鼓如何能够打碎?闻言自是不信。 少年微笑走过,先朝向二前胸揉了几下。向二便觉手按之处奇热异常,胸前立时舒服,不再胀痛,才知少年是个异人,词色立转恭顺。少年笑对向三道:“以后须要改过。照此行为,必有报应。今日幸而遇我,如是别人,依便不死,也成残废了。”随说,手拉右膀往上一托,同时拍了一下,再一揉按,向三刚觉奇痛,疼得怪叫,满头热汗中,人已复原,只是臂膀有些酸麻。少年说:“少时就好。”随令沈煌用手击石。 沈煌越想越怪,姑照所说,伸手朝那石鼓打去。暗觑少年动作;因知石鼓坚强,恐手打痛,这一掌只用了六成力。手打下时,耳听少年喝得一个“好”字,那方圆二三尺的整块青石竞应手立碎,打裂两半,偷觑少年喝时手朝石鼓指了一下、,别无异状,便留了心。向氏弟兄和旁观诸人见他如此神力,俱都大惊,称赞不已。 少年笑道:“我就住在西面崖洞以内,本来采买鸡蛋,只你从此学为好人,蛋仍卖我,价钱不拘。只我那地方,除这小孩外谁都不许上门。如愿卖时,可将蛋与我送到洞外树林之内,蛋篓一起算钱好了。”沈煌乘机接口道:“向三,这位相公无论是买多少鸡蛋,明早都向我家门房取钱,不许再收了。”向三此时凶焰尽敛,诺诺连声。 少年并不谦谢,只对沈煌笑道:“你这小孩甚好,承你的情。明日一早到我那里,送你几个果子吃吧。”沈煌知道少年不愿人多,笑说:“事情已完,向三还不快挑担去!这位相公爱清静,大家也该散了。”众人闻言,俱都散去。 少年刚走,忽由树后闪出一个年约十六七岁的红脸牧童,貌相甚是丑怪,轻哨悄由道旁树后闪出,朝少年尾随下去。沈煌见了心中一动,暗忖:“老师常说,异人行迹多半隐秘,这人好些奇怪,方才也忘了请问名姓,我何不也尾随下去?”心中一动,立时跟在后面。 一会,少年走进前面树林,牧童刚跟进去。沈煌还未走到面前,人影一晃,迎面撞来,连忙纵避,定睛一看,正是先前所见红脸牧童,好似被那少年由林内甩将出来,眼看跌倒,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翻身立定,又往林中跑进,刚一入林又被甩出。沈煌知是少年所为,不敢冒失走进,便在一旁观看。见牧童二次落地仍未跌倒,人也越甩越远,接连三四次过去,看出那牧童并未练过武功,身手却极矫健,好似出于天生神态,连甩七八次,依然猛进不已,末一次甩得更远,险些跌倒,沈煌忍不住失声一笑。 牧童因被异人甩得昏头涨脑,本就情急,立时恼羞成怒,大喝一声,恶狠狠朝沈煌猛扑过来,举手就抓。沈煌见那牧童生得异相,本就有些喜爱,见他不问情由动手就打,一面纵身闪避,口中喝道:“你这放牛娃,我又没有惹你,有话好说,无故打人做啥子?”牧童见沈煌纵开,口中怒喝:“你敢笑我,我就打你!”声到人到,二次追扑过来,接连几次,俱因沈煌身法灵巧,纵跃轻灵,不曾扑中,越发暴怒,来势更急。 沈煌因奉母命不许与人打架,本来不想动手,连让几次之后,见那牧童身法轻快,猛扑不休,不由气往上撞,方喝:“该死放牛娃!你怎不知好歹,当我怕你不成?”牧童忽似有甚警觉,口喝:“你等一会!我去看过再来问你。”说罢不俟答言,掉头便往林中纵去,不多一会,重又怒吼而出,朝沈煌扑去。沈煌也正往林中走进,一见牧童飞步纵来,忙往侧一闪,暗忖:“这厮,不知进退,不如给他一点苦吃……”心方寻思,牧童也正回身扑到。这时已有好几个人由远处山坡上望见,赶来观斗,好似怕那牧童,俱都不敢走近,只作旁观不发一言,眼看二人打在一起。 沈煌见牧童来势太猛,知其力大,便照慧圆老尼所传掌法,避开正面,左手反腕一挡,觉得对方手臂坚如钢铁,撞得生疼,幸而近从老尼习武,知道卸他用力之法,避实就虚,没和劲硬碰,否则这一下先吃不住,不禁大惊。正待变招应敌,忽听远远有一妇人急喊:“龙子,你这该死的东西,又在外头打架惹祸,还不快跟我滚回来!” 牧童闻声,立时变色,停手说道:“你不许和我娘说我打你。”说罢转身就跑,随见一中年衰病的贫妇,拿着一根拐杖,摇晃着病躯,喘吁吁赶来。牧童慌不迭跑近前去,刚笑喊:“娘,我和人家闹着玩的,不是真打……”话未说完,贫妇已持杖打下。牧童连挨了好几下,始终赔着一张笑脸,不住低声求告:“娘莫生气,让别人代娘打我吧。”贫妇打了几下也自力竭,坐在树桩上直喘。牧童满面惶急,近前跪下,抱着贫妇,哀求息怒。 沈煌见那牧童竞知孝母,大为感动,当时转怒为笑,走近前去待要劝解。贫妇正朝牧童凄声骂道:“你这该死不孝畜生!整天打架惹事,好容易才安静了三个月,又出闯祸。你知沈家少爷的娘是我母子的恩人么?沈夫人守节抚孤,就这一条根,再说他是什么人家,你和人家提鞋都不配,也敢动手么?我如晚来一步,你把他打坏了怎好?恩将仇报,也对不起人呀。”说时,见沈煌走来,连忙起立,便要下拜…… P6-8 序言 还珠楼主小传 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更名李寿民;笔名还珠楼主,晚年又改笔名为李红。四川长寿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同胞兄弟中排行老大,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七。李家世代为官。其父元甫,进士出身,光绪年间官至苏州知府,为人清廉正直,厌恶官场肮脏黑暗而弃官归里,设馆授徒。其母周家懿,四川成都人,也是大家闺秀,知书通文。由于父母教子严厉,李寿民又聪明过人,三岁开始读书习字,五岁便能吟诗作文,七岁能写丈许长对联。九岁时更写出了五千言的《“一”字论》长文,被誉为“神童”,并获得了长寿县衙颁发的“神童”大匾,此匾高高悬挂在李家祠堂。可知李寿民具有惊人的天赋且受到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这也是他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基础。不幸十二岁丧父,家道中落,家计难以维持。其母携带李寿民及两弟、一妹,顺江而下,至苏州投奔亲友,幸得其父之门生故旧慷慨周济,勉强度日。李寿民也得以就读于著名的草桥中学(今苏州第一中学),学习成绩一直高出侪辈,名列前茅。 在此期间,李寿民坠人了初恋的情网。恋人名叫文珠,比李寿民大三岁,为邻右之女。虽非绝代佳人,却也相貌清秀,性格温柔,尤善琵琶弹奏。李寿民爱听文珠弹琵琶,文珠则爱听李寿民摆四川“龙门阵”。一来二往,两小无猜,爱苗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然而这段恋情却只见开花而未能结果。原因在于李寿民家境贫寒,又是长子,故从二十二岁起,便不得不停止学业,为养家糊口而开始浪迹江湖。起初尚与文珠有鸿雁传书,渐至鱼沉雁杳,后才得知文珠竟然沦落到烟花柳巷。这是李寿民的终生之痛,致使他在很长时间内不作燕婉之想。据说他的小说《女侠夜明珠》,就是为纪念文珠而写的。 李寿民的首个落脚点是天津,而天津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不仅使他找到了终身伴侣,而且成为他作家生涯的起点。李寿民初到天津,经人介绍,充任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的中文秘书,因其才气横溢,中文功底深厚,深得傅作义赏识。傅作义的英文秘书为段茂澜,是留英学生,与李寿民一见如故,义结金兰。由吁李寿民生性散漫,不惯军旅生活,且性格强傲,不肯唯命是从,有时甚至敢于顶撞上司,故不足一年,便拂袖而去,据说还留下一首打油诗,对傅作义冷嘲热讽。傅作义也有过人度量,一笑了之。此后李寿民的职业很不固定,做过宋哲元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秘书,天津《天风报》的编辑、记者,还为名伶尚小云写过剧本并结为金兰之契,又曾以“木鸡” (取意于典故“呆若木鸡”)和“寿七”(“寿”指长寿县,“七”指排行老七)的笔名发表短文,接着又进人天津邮政局,当了一名小职员。由于小职员的薪金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又经人介绍,兼做天津大中银行老板孙仲山公馆的家庭教师,为其子女教授国文和书法。不料这一来,却给李寿民带来了桃花运,成为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 孙仲山是一个暴发户,他与李寿民为小同乡。当李寿民进入孙公馆时,正是孙仲山生意的鼎盛时期,其大中银行在全国十三个城市开有十三个分行,其带花园的洋房豪宅在天津英租界马场道占地达二十余亩。孙家二小姐孙经洵,比李寿民小六岁,虽貌不惊人,但温文尔雅,气度非凡,性格坚强。起初,李寿民因初恋的隐恨未消,心如止水,对孙经洵并未在意;而孙经洵乃大家闺秀,对于李寿民这个憨厚的老师,也没有一见钟情。然而不知为什么,两人之间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引力,既搅动了李寿民止水般的心境,也搅乱了孙经洵小姐矜持的芳心。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同时陷入了情网。 那时正值民国初年,社会风气虽然有所开放,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他们的恋爱仍如张君瑞与崔莺莺那样,只能在暗中进行。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恋情终于被孙仲山发现。孙仲山首先以“门不当,户不对”以及“师生相恋,败坏家风”来训斥女儿,结果无效;然后文以“只要李先生与小女一刀两断,要多少钱不成问题”利诱李寿民,又遭到李寿民严词驳斥。于是孙仲山便下了个杀手锏,将李寿民炒了鱿鱼,以为如此便可斩断这对恋人的情丝。 然而爱情犹如燎原之火,是很难扑灭的。他们居然想出了一个传递情书的绝妙办法:双方将情书用橡皮膏贴在孙仲山上下班乘坐的汽车号牌后面,李寿民等孙仲山上班后到大中银行门口取信,孙经洵则在孙仲山下班回家后取信。孙仲山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专车倒成了女儿与李寿民的邮车,自己也被迫当了一回红娘。终于有一天,事情败露。孙仲山自然怒不可遏,一个耳光将女儿打倒在地。这一耳光不仅没有打消孙经洵婚姻自主的决心,反而打得她离家出走。 孙仲山在气走女儿后仍不善罢甘休,必欲置李寿民于死地。他仗着财大气粗,买通了英租界工部局,将李寿民投入监狱。幸亏段茂澜精通英文,李寿民又未犯法,经段茂澜从中斡旋,李寿民便获释放。孙仲山一计未成,又施一计:以“拐带良家妇女”的罪名,将李寿民告到天津法院。1930年11月的一天,法院开庭审判。因为案件属于桃色事件,控告人又是大中银行老板,故记者云集,法庭座无虚席。但孙仲山不敢出庭,派其长子孙经涛作为代表。当审判到关键时刻,孙经洵突然出庭做证,大声说道:“我今年二十四岁,早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自主;我与李寿民也是情投意合,自愿结合,怎么能说‘拐带’?”此话一出,全场哗然。本来就同情妹妹的孙经涛,更是无言以对。于是法官当即宣判李寿民无罪。此案在当时的天津曾经轰动一时,家喻户晓。李寿民后来即以此事为素材,写成了小说《轮蹄》 (又名《征轮侠影》),这也是李寿民唯一的一部言情小说。此案虽了,但翁婿之间的怨恨却终生未解,互不往来。据说《蜀山剑侠传》中那个生相丑恶、专吸人血而神通广大的绿袍老祖,就是影射孙仲山的,足见李寿民对岳丈的怨恨之深。 李寿民为了与孙仲山赌气,也为了报答孙经洵坚贞不渝的爱情,发誓要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因此在官司打赢后并没有马上成婚,而是想方设法赚钱。直至19瑟年2月5日,李寿民与孙经洵才正式结婚。婚前孙经洵特至医院做了妇科检查,证明身为处女,并登报声明。新居选在天津日租界秋山街,尚小云赠送了全套家具。婚礼采用西洋式,相当隆重,主婚人为段茂澜,为新娘执婚纱者为袁世凯的孙女袁桂姐(后来认为义女)。婚后不论生活多么坎坷艰难,夫妻始终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并养育了七个子女。李寿民为了感激至友段茂澜,七个子女的名字皆用段茂澜之字“观海”中的“观”字,即观承、观芳(女)、观贤(女)、观鼎、观淑(女)、观洪、观政(女)。 1932年是李寿民时来运转的一年,在这一年,红鸾星和文昌星同时在他头顶上高照。新婚不久,天津《天风报》老板鉴于他曾在该报做过编辑和记者,又不时发表短文,文笔优美动人,便请他写一部连载小说。李寿民虽未写过小说,却自信可以胜任,于是一口答应。写什么呢?他立即想到了武侠小说。首先,武侠小说在当时的北方大行其道,十分流行;李寿民也耳濡目染,十分熟悉。其次,李寿民从七岁起,三上峨眉,四登青城,总共在山上生活过一年半,对这两座名山的一丘一壑、一涧一水、一草一木、一观一寺,无不了如指掌,并做过详细笔记,画过游览草图;同时结识了不少和尚道士,听了不少新奇故事,还学会了练功练气。这一切都是武侠小说的极好素材。那么使用什么笔名呢?李寿民觉得“木鸡”只是自我调侃,“寿七”又有点粗浅,一时委决不下。这时孙经洵说话了:“寿民,我知道你心中有座楼,那里面藏着一颗珠子,就用‘还珠楼主’作笔名吧。”“还珠”既是一个典故,又暗指李寿民的初恋对象文珠,可谓妙不可言。李寿民既佩服爱人的才思,又感激她对自己的理解。因此从当年的7月开始,便以还珠楼主的笔名,在《天风报》上连载《蜀山剑侠传》。不料作品一经发表,《天风报》的发行量便直线上升。不久,天津励力印书局(后改名励力出版社)又将该书结集出版,销售依然火爆。于是还珠楼主一鸣惊人,文名鹊起。从此一发不可复收,此书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总字数将近五百万,还没有写完。 《蜀山剑侠传》一炮打响后,又陆续推出了《青城十九侠》《蛮荒侠隐》《边塞英雄谱》《云海争奇记》等,皆大受欢迎。 李寿民为了更大的发展,便带着天津给他的两大礼物一一终身伴侣和作家名望,移居古都北平,并置了房产,成为职业作家,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除了续写在天津的未完之作外,又陆续推出了《轮蹄》《皋兰异人传》《天山飞侠》等。至日寇侵占北平时,李寿民已经推出了八部小说,成为一位享誉平津的著名作家了。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名声,为他带来了一场灾难。先是汉奸周大文请他出任日敌电台伪职,被他一口拒绝。接着,时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的周作人亲自出面劝驾,仍遭拒绝。事有凑巧,有徐姓出版商看准了出版李寿民的作品可获厚利,欲将其出版权从天津励力出版社挖过来,也遭到了李寿民的拒绝。姓徐的一怒之下,便托其为日寇当翻译的亲戚,在日寇面前诬陷李寿民为“重庆分子”,加上李寿民两次拒绝出任伪职,于是被日寇投进了牢狱。在狱中的七十多天里,李寿民受尽了各种酷刑,如鞭笞、灌凉水、用辣椒面揉眼睛等。李寿民的获释也颇有戏剧性,除了孙经洵四处求亲托友斡旋外,还与他精通卜卦有关。一个日军大佐请李寿民为其算卦,竞算得丝毫不差。加之日本人又找不出李寿民为“重庆分子”的任何证据,才被释放。李寿民本来颇通气功,身强体壮,经过七十多天的酷刑折磨,身体几乎垮掉。其视力损伤尤为严重,以致后来只能写大字,不能写小字,创作全凭口述,由秘书记录。 李寿民出狱后,略作休养,为了躲避日寇和汉奸的再次迫害,便只身逃到上海。上海人本来热衷于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所以此前李寿民的小说只在北方流行,在上海少有读者。因此李寿民初到上海时,仅靠卖字糊口,无力养家。后被颇有眼光的上海正气书局老板陆宗植发现,为他安排了住处,请他继续写作,并约定由正气书局全权出版。于是李寿民迎来了第二次创作高潮,除了续写平津未完之作外,又推出了二十几部新作,如《武当异人传》《柳湖侠隐》《峨眉七矮》《蜀山剑侠新传》《冷魂峪》《北海屠龙记》《虎爪山王》《黑孩儿》《青门十四侠》《关中九侠》《万里孤侠》《蜀山剑侠后传》等。一向热衷于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的上海人,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一下子迷上了李寿民那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新神魔小说和新武侠小说,以至出现了“还珠热”的盛况。李寿民在上海的知名度不仅超过了平津,而且盖过了所有上海作家。由于他的小说都是边写边分集出版,所以每当新作一出版,书店门口便会排起长龙。他的巨著《蜀山剑侠传》还被改编为京剧连台戏,在大舞台久演不衰。由于作品广受欢迎,供不应求,李寿民子女又多,家累甚重,不得不同时口授几部小说,每天都在一万字以上。而各部小说的众多人物和故事(如《蜀山剑侠传》有上千人物和上百故事)却井井有条,纹丝不乱,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其才情出众,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这种巨大的压力使他染上了烟霞癖,成为他后来生活的一大祸害。 直到抗战胜利后,社会初步安定,李寿民的稿酬也相当丰厚,才把家眷由北平接到上海,全家得以团聚。 然而正当李寿民踌躇满志的壮年时期,其创作事业也进入如火如荼的鼎盛时期,却因时局的巨变而使其创作之路走到了尽头。一向风行民间的武侠类小说,似乎突然变成了洪水猛兽,“谈武侠而色变”的气氛笼罩于九州大地,图书馆也通统将其束之高阁,禁止借阅,以至于武侠类小说完全销声匿迹。这就是李寿民的大部分小说皆被腰斩、成为断尾蜻蜓的唯一原因。这是李寿民无可弥补的遗憾,也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读者无可弥补的遗憾! 李寿民的最后十来年,一度暂居苏州,旋又移居北京,都是在惶恐中度过的。他虽然没有被戴上什么政治“帽子”,并前后任上海天蟾京剧团、总政京剧团、北京京剧三团的编剧及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委员,为剧团写过不少剧本,但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笼罩在他的头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数十部小说似乎都变成了深重的罪孽,他所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更像是变成了憧憧魔影,使他挥之不去。于是他把自己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一本不剩。这种恐惧感和负罪感,使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这倒帮了他一个大忙,使他在那场“放长线钓大鱼”的政治阴谋中没有上钩,保持沉默,从而侥幸成为“漏网之鱼”,逃过了一劫。然而最终还是没有逃过那“批判的武器”的致命一击。1958年6月,一篇《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的文章,便把他打成了脑溢血.虽经抢救脱险,终造成左半身偏瘫,生活无法自理,自此辗转病榻两年有余。当他口述完历史小说《杜甫》,秘书以工整的钢笔小楷记录下杜甫“穷愁潦倒,病死舟中”那一段的描写时,李寿民对妻子说:“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第三天,即1961年2月21日,还珠楼主终于与世长辞,终年只有五十九岁,恰与一生坎坷的中国“诗圣”杜甫同寿。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李寿民虽然一生坎坷,结局凄惨,但他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古老的文明祖国。他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总计达一千七百万字的四十部小说,还有几十个京剧剧本。他的《蜀山剑侠传》更荣登于香港-和内地两个专家组评出的两个“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之上。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新神魔小说,为中国小说增添了一枝璀璨的奇葩。他的小说曾为一代人所着迷,并将永世流传。 裴效维 2011年12月15日于北京蜗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侠狄龙子(上下)/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还珠楼主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670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00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3 |
CIP核字 | 2015202515 |
中图分类号 | I246.5 |
丛书名 | |
印张 | 3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1 |
高 | 3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