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乡(蒋氏父子和他们的台湾子民)
内容
编辑推荐

《远乡:蒋氏父子和他的台湾子民》——最易读又最真实的1949大迁徙记录,由身边的人看蒋氏,由蒋氏的起落看台湾。本书由凤凰卫视出品。

关于台湾——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当看到老兵们唱起思念亲人的歌,即使文字无声,亦满耳悲鸣,不禁落泪。

文字浅,味道却不淡。时代的风味很足,历史的沧桑感凝聚在每一个人物——无论是手握权势的高层,如蒋氏父子;还是只能凭命运摆布的小角色,如那些流亡学生和茫然到了台湾的农民、老兵们——身上,厚重得简直不像在读这么一本版面干净清雅的小书。如鲠在喉。

这是本历史八卦咩?当然是!你看那些高官们一样在背后讲两蒋的八卦,还有宫闱秘事,宋美龄怎么喝鸡汤都有文章!这是本史实笔记吗?当然是!想想那个没听到母亲最后呼唤的孩子,想想那个男人被拉壮丁迁台,女人在海边哭号的场景,想想老兵们为修筑横贯台湾的公路付出血泪以至牺牲的艰苦悲壮,想想他们一别故乡多少年,回家跪在双亲坟前的悲痛——历史总是在让你指点江山意兴抟飞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时候用一个最细微的片段让你潸然泪下,感慨横生。

内容推荐

《远乡:蒋氏父子和他的台湾子民》集结《凤凰大视野》中的精彩篇章,回看60多年前的风云往事。

《远乡:蒋氏父子和他的台湾子民》由凤凰卫视出品。

半个多世纪前,在国共内战的炮火下,一场惊天动地大迁徙的洪流席卷中华大地。数百万人离乡背井,骨肉分离,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越过茫茫海峡,在那名为“台湾”的孤悬海外的小岛上等待未知的命运。

当一切早已成过眼云烟,这些故事再次在人们的讲述中被拼凑完整。亲身经历了“当年”的人们及他们的后人,再次回到留存于脑际的那段岁月中,为世人喃喃描摹:

——那些掌握着政权的人们,如何在命运的翻云覆雨手中黯然失色,又怎样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建设、改革,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历史上一个难以言述的坐标……

——那些大时代里微渺的个体们,又怎样背过身,忍住离乡别亲的痛楚,忍住战火轰鸣下的恐惧,忍住贫穷,忍住归乡无缘的绝望,在离家千里的土地上挣扎出自己的天地,又在拼力争取到回乡的机会时于父母的坟前膝下痛哭流涕……

一个家字分两半,一哭匆匆数十年。那些政治的、权谋的、挣扎的、血汗的、轰轰烈烈或者惨痛悲哀的都已成了故事,而漫在期间的却只有两个简单的字:思念。

目录

那个名叫台湾的岛屿

 光复之初

 “二二八”

一九四九大迁徙

 迁徙前夜

 渡海而去的黄金与文物

 左手大陆、右手台湾(一)

 左手大陆、右手台湾(二)

 左手大陆、右手台湾(三)

台湾,台湾!

 “一年准备”

 戒严时代风雨声

 在台湾的“美好”生活

 “三年反攻”

 “五年成功”

 塑造新生活

望我大陆

 当“反攻”已成往事

 属于小蒋的时代

 那一头的远乡

试读章节

一九四九大迁徙

当台湾正挣扎于族群间的对立和对独裁政府的反抗中时,战火正绵延在大陆各地。

侵略者已被赶走了,但这并没有给中国大地带来和平。国民党的统治正在遭到无数人的反对,而共产党,则以武力树起了反抗的旗帜。

生活再一次面临选择。留下,还是远走?走,又走到哪里去?

无数人被时代夹裹着奔赴大陆东南角那个孤悬海外的岛屿。他们最终在那里安定了下来,可是这一路迁徙中的生离死别,这一路颠簸里的辛酸苦楚,早已经撕裂了他们的记忆。

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希望,却没有人知道,出路究竟在哪里。

迁徙前夜

高层旧影

“二二八”的纷争刚刚过去不久,1947年10月,国民党在南台湾的凤山设立了训练基地,以补充前线兵员。负责此事的是曾经的抗日名将孙立人。

孙立人于清华土木工程系预科毕业后即前往美国,入读普渡大学,并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毕业后又曾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等国军事。这些经历让他具备了良好的现代军事素养,而其身上所散发的美式风格,也让他在当时大半出身黄埔军校的将领中显得特立独行。这样的风格为他招揽来很高的人气。

赵靖东(孙立人的学生):我们经常到戏院看免费的电影,看他(孙立人)在台湾训练兵的纪录片。我们看到他的阅兵、训练,感觉跟其他的军队不一样,对我们青年人很有启发,吸引力的确很大。

当年17岁的赵靖东,心里满怀着参军报国的热情,在纪录片的鼓舞下决定加入孙立人在台湾的青年军。这让他第一次踏上了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

赵靖东:我们在上海上船,在海上待了两个白天三个夜晚。船上不光有男生,也有女青年工作大队,跟我们同一条船,船上男女同学将近有五百个人,另外也有商人的货物,比如棉纱。有个女同学从船舱上面掉下去了,还好下面正好是棉纱,没有摔死,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我们大家虚惊了一场。

我们到了台湾,情况也是很乱的,给我们的番号是“补充兵训练中队”,受完训以后马上就送到部队去打仗。就是当补充兵,比方前面部队有伤亡,我们要补充上去。

从1948年下半年起,孙立人不断地将台湾所训练的新军送往海峡对岸,送往国共内战的火线上。

赵靖东:有的补充兵马上就补充到青年军二零一师,青年军二零五师到了北平后,二零一师就到福建,到金门打仗。我们同学里,十三连全部是“原住民”。

台湾逐渐变成了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基地。大陆的战事愈演愈烈,到了1948年年底,长江以北全线解放,蒋介石面临着交出权柄的压力。就在此时,他把目光转向了与大陆隔着几百里海峡的台湾。他决定要更好地经营这个孤悬海上的“大后方”。

于是,这一年的12月29日,正在台湾养病的陈诚接到了来自蒋介石的人事调令。

陈诚是蒋介石的爱将。他是浙江青田人,毕业于保定军校,从很早起就受到蒋介石的赏识,33岁就当上军长,抗战后晋为一级上将,并凭着其才干和受重任的程度,一向有“小委员长”的称号。宋美龄甚至将干女儿谭祥嫁给了陈诚。

陈履安(陈诚之子):我外祖父是谭延闿先生,是清朝的翰林,后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他也做过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外祖父五十三岁(实为五十一)就去世了,去世以前把我母亲托付给了蒋夫人,后来也是“老总统”和蒋夫人做媒,让我父亲认识了我母亲。

既是心腹又是干女婿,陈诚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分量之重由此可见。

而当时的陈诚,正因为胃部开刀而辞去了参谋总长的军职,离开东北搬到了台北近郊的草山养病。

陈履安:他就想着开刀之后到哪里去修养。上海还是很复杂,不能修养,人家都要来找他,那时候蒋“老总统”就说,“你到台湾去吧”。他觉得很好,就在1948年10月1号到了台湾。

11月,我们孩子就说要到台湾去看父亲,大家就都到台湾去了,也没带什么东西。我跟兄弟们谈起来,想到的只是不回南京的话,有的小玩意就可以带去了,泥巴娃娃、玻璃之类的小玩意,就只有那些东西。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一幕,有些东西放在哪里都还记得。我那时候到台湾才11岁。

P19-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乡(蒋氏父子和他们的台湾子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40734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6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