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清代女子诗社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清代女子诗社研究》系我国部全面、综合研究清代女子诗歌结社的学术专著,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著作以历史研究“版图还原”“场景还原”二原理论为依据,以血亲、师友、地缘、诗歌活动与诗歌创作为主要支撑点,研究清代女性诗坛中近30个重要或有特色的女子诗社。著作既着力考察清代女子诗社的演进历程、时代语境、历史传统与组织结构等客体内容,又重点探索诗社成员组构、诗歌唱和、诗学交游、诗歌创作倾向与特质等本体内容。著作还注意论评清代女子诗社“极盛性”、地域与家族化、诗歌“女性写作”等主体诗学特质。著作也对清代主要女子诗社领军人物的家学渊源、诗歌贡献以及清代女子诗坛的一些疑点与掌故进行了细致考证。著作力图以多元的切入与视角,深入、全面地展示清代女子诗社的整体风貌与历史本相。 目录 绪论 诗社、女子诗社界定与清代女子诗社演进历程概说 上编 清代女子诗社本体研究 章 清代女子诗社兴盛的历史传统、时代语境与组织结构 节 历史传统与时代语境 第二节 组织结构 第二章 清初女子诗社之冠冕——蕉园诗社 节 诗社演进节点与主要雅会考 第二节 诗社核心林以宁的诗歌活动与创作特质 第三节 “蕉园五子”“蕉园七子”与其他成员考 第四节 诗社诗学地位辨 第三章 盛清女子诗坛巨擘——清溪吟社 节 诗社演进节点与主要雅会考 第二节 “金闺 ”张滋兰的诗歌活动与创作特质 第三节 诗社“林屋十子”考 第四节 诗社诗学地位论 第四章 晚清女子诗社之翘楚——秋红吟社 节 诗社演进节点与主要雅会考 第二节 诗社核心沈善宝、顾春的诗歌活动与创作特质 第三节 诗社其他成员考 第四节 诗社诗学地位论 第五章 荟萃江、浙的女子诗社 节 明末清初山阴祁氏社 第二节 清初华亭章氏六女社 第三节 盛清泰州仲氏女子社 第四节 盛清扬州曲江亭社 第五节 晚清常州张氏四女社 第六节 江、浙其他女子诗社 第六章 其他地域女子诗社考论 节 盛清福州光禄派女子诗社 第二节 盛清建安荔乡九女社 第三节 中晚清之交湘潭梅花诗社 第四节 晚清成都浣花诗社 第五节 其他女子诗社 第七章 清代女子诗社的诗史地位 节 中国古代女子诗社演进的极盛时代 第二节 清代重要的文学与社会团体 下编 清代女子诗社主要诗歌质素构建论 章 诗社地域与家族化 节 诗社的地域化:地域文化与清代女子诗社 第二节 诗社的家族化:血亲、姻亲与清代女子诗社 第二章 诗社诗歌创作特有女性品质之展示 节 母爱、妻性与女性生命体验写作 第二节 写作题材的细化与写作风格的柔化 第三章 诗社兴盛主要成因与诗社构建缺失论 节 诗社兴盛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诗社构建的缺失 主要参考与征引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代女子诗社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莫立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880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455000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