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友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在部队二十多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兵,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来了,经历了很多战友的来与走,最后我自己也离开了部队,但是有很多战友的形象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永远都抹不去,时时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的战友们说:“一辈子战友三辈子情。”确实是这样,我入伍前、退伍后的很多人都不记得了,但是那些战友们,我一闭眼睛他们的音容笑貌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赶也赶不走。我的战友罗宏喜、田成生、老邓、小四川(肖驷川,本身又是四川人)、成田双、柴军医、尚红星、黄副政委、吴参谋长等老首长、老战友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心中总鼓噪着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激荡着我的激情,一种一定要把他们都写出来的激情,我觉得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才能对得起他们。

我们的部队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沙漠,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鸣沙区。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巴丹的老人,被大风刮迷了路,闯进了大漠之中,发现了六十多个“海子”,“吉林”既“六十”的意思。腾格里在蒙语里是天的意思。就是说,那些沙漠都是从天上来的,我们理解就是长年累月的大风刮来的,至于大风从哪里刮来的,当时也没有多想。战士们形容那里是,每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由于长年累月地刮,于是就形成了沙丘连着沙丘,沙梁连着沙梁,沙波连着沙波,就像黄色的浩瀚的大海一样黄色波涛起伏,连绵不断。被太阳光一照,沙砾闪着亮光,波光粼粼。我们站在山坡上,看到新刮起的沙丘上什么也没有,一些老的沙丘上稀稀拉拉地长着戈壁滩上特有的带刺的植物,那些成了光杆的芨芨草一根一根地刺向天空,似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沙浪上偶然刮起一股龙卷风,旋转着直冲蓝天,天空中立刻混沌起来,沙砾打得我们的脸生疼,看到这个地方的现状,我们似乎有一种西出阳关的感觉。

我们来到这里后,首先搭了些帐篷,由于帐篷不够,我们让战士们睡在帐篷里,我们干部就打算在露天里先凑合凑合。我们在荒原上野炊,我们就地取材,将沙漠上的干枯了的植物,点着篝火,用大锅熬了一锅稀饭,用洗脸盆和了点面,在铁锹上烙了点饼。临出发的时候,我们还带了点自己腌的咸菜,这一顿饭我们吃的还满丰盛的。这一天,可能是戈壁滩为了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夜里竟然没刮风,这当然是很少见的。

在万籁俱寂的亘古荒原上偶尔有一只沙鼠或者是野兔蹿过,一种夜的韵味不停地蔓延,慢慢地散布开去,停留在空中,仿佛万物静息了。我们席地坐在沙地上仰望着夜空,看着无数的星星挤满夜空,向我们眨着眼睛。我们当兵的认的最清楚的当然是北斗七星,因为那是我们当兵的第一课,我们无论在荒原上还是在沙漠里,那像勺子一样的七颗星星,总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我想起和爱人结婚之前那些美好的夜晚,我经常将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指给她看。而那时的夜晚虽然甜蜜但总是那么短暂,往往是我把她送回去,她又把我送回来,我再把她送回去,这样送来送去,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下半夜了。今夜在这沙海边,我格外地想她,不知她现在是哄着孩子们睡觉,还是在灯下读书。

我走的时候她正病着,此刻也不知好些没有。她生女儿的时候,由于是春节,她母亲家里也很忙,帮了几天忙,她老人家就回去了,于是就由我母亲来照顾她和孩子。由于我母亲刚从四川农村来了不长时间,对于北方,特别是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不懂,于是给她吃得不对劲了,结果,就引起她拉肚子并发高烧,而退烧之后她又特别怕冷,最后医院确定是产褥期感染,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产后风”,并伴随着“甲状腺机能减退”,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甲减”。她的腿疼得不能走路,十个手指都不能打弯,人瘦得皮包骨头。在这期间因为当时我的父亲有病,母亲要回四川,于是我请了两天假,托回四川探亲的战友将母亲送了回去。我回去时发现她每天一碗一碗地喝中药,现在母亲走了,不知她的病怎么样了,孩子也不知找到人带了没有,他们三人生活得怎样,我都不得而知。在这夜深人静的荒原的夜晚,我格外地想他们。

由于我一直处于遐想之中,因此上半夜也没感觉太冷。这时我摸了摸挎包,发现日历静静躺在挎包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别人的日历都是摆在台面上或者挂在墙上,而我却把它放在挎包里天天背在身上。后来我发现我爱人虽然没把日历背在身上,但是她对日历也情有独钟,每到年末,买日历成为她的头等大事。我还发现她是把日历当日记本用的,那上面写满了对我的思念和企盼。“日历还剩下八页他就该回来休假了,我真想把一沓子一下子全翻过去,他明天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该有多好。”“他的休假明天就要结束了,可我总觉得他昨天才回来,两个人心照不宣,谁都不想把那一页日历掀起,似乎那一页纸有千斤重。”我何尝不是这样,每当该休假的时候,我总觉得日历似乎翻得太慢,每当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我之所以把日历装在包里,就是在我想家的时候我就数一数日历,就会使我回忆起很多我和她,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甜蜜的、快乐的、充满情趣的日子。我还发现我们团有好几个人都把日历背在挎包里。这种现像可能是我们当兵的人特有的吧。因为我们作为恋人也好,作为夫妻也罢,总是分居两地,总是在想念中度过,在企盼中度过。荒原上的夜晚上半夜因为沙子被太阳晒了一整天了还是比较温暖的,可是到了下半夜就冷了起来。但是由于我想家,我非但不感觉冷,我的体内很自然地就发出一种莫名的燥热,鼓噪着我的心,又好像是很饥渴的感觉。是啊,我们当兵的就是这样,对于夫妻生活,“旱来”就像这荒原一样“旱死”,再想也没有一滴水,然而等到我们一休假或者爱人来队,我们又会“涝死”。

P1-4

后记

我终于把我心中积累多年的夙愿从我的灵魂深处,从我的心里如抽丝一般一根一根抽了出来,只有此刻,我才觉得我终于向我的命运多舛的、被疾病折磨多年的爱人贺会利和已经牺牲了的军人,以及他们的战友们献上一丝慰藉。书中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实际存在,但是你要对号入座或对到某一个人身上却不可行。我所书写的是部队、是军人、是军嫂、是所有军人的亲人,以及小小年龄就为部队建设,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军人的孩子们。

我,曾经的军嫂,今日的军人的母亲,曾经的全国关心国防建设十大标兵、宁夏党管武装先进个人。我只想以自己的拙笔,给那些曾经的军人、现在的军人,曾经的军嫂、现在的军嫂,曾经的军人的孩子们、现在军人的孩子们,献上我一片小小的心意。向那些为了祖国的安全已经牺牲了的军人献上一捧小小的花环,以表达我本人这一生为曾作为军嫂而感到的自豪,为如今作为“军妈”而感到的骄傲。

书中所提到的部队如今已不在了,但这支部队的番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抗旧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这支部队参与了其中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役,他们曾南征北战创造过战争的奇迹,他们曾把红旗插上“大门岛”,他们曾转战南北东西。从这支部队中走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将军和全国、全军的英雄模范人物。对这支部队中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国家的安全和强大作出贡献的将军、干部、战士和他们的亲人,祖国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几位老首长,一是原兰州军区副政委李宝祥中将。李政委不仅拨冗为我的拙作作序,而且对每一章节都提出了修改意见,并纠正了一些不合常理的情节。老将军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战友、对朋友的深情厚谊非常令人感动。再就是感谢原兰州军区联勤部政委王焕新少将,我给他打电话说请他题写书名,他二话没说就写了好几幅,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用快递邮来的墨宝。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老首长张有伦,他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老人家听说我要写《战友》一书,非常支持,他经常把战友们召集起来讲部队的往事以给我提供素材,还积极为我搜罗部队的老照片。我十分感谢在宁夏的我爱人贺会利的战友们,在贺会利生病的这18年中,每次在他生命最危险的时刻都是他的这些战友们伸出温暖的手,无私地给予我和贺会利以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给了贺会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和智慧。当年我只是一名军人家属,并不是他们的战友,但是他们不管有什么活动都通知我去参加,他们把我当成了他们真正的战友,以至于我和他们不是战友胜似战友。这种真挚的情感,不仅在宁夏是这样,无论我和贺会利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这种战友之间火一样的真情,火一样的爱。我和贺会利曾一起到过山东,山东的战友听说我们去了,连夜从聊城赶到济南去接我们,并给我们安排好一切。为了给贺会利看病,我和贺会利一起还去过北京、河北、江苏、上海、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四川、重庆等省市,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老战友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一度我因工作的关系需要苏州、常熟、无锡的战友们帮忙,他们毫不犹豫地帮助我排忧解难,因此我也把他们当成了我的亲人。无论走到哪里,我总是首先打电话给那里的战友。在这里还要感谢老战友张宗贵、同事周静帮助校稿,感谢宁夏轻纺工业局的同事们的热情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战友和朋友。

序言

我和朱俊玲认识四十多年了,当时她正和我的战友贺会利在热恋中。他们结婚后她成为一名军嫂,都在一个部队生活,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因此,对她有所了解。她的原籍是河北,在宁夏长大,从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国家干部,从基层到自治区机关的部门的领导,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靠自我奋斗,走自己的路,确实不易。她聪明好学,大胆泼辣,敢作敢为,具有男子汉的性格,是我认识的女性中的佼佼者。

朱俊玲具有浓厚的军人情结,她热爱解放军,自己成为一名军嫂,后来又送儿子参军,成为军人的母亲。她一贯支持部队的建设,关心部队干部、战士的成长进步,不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在县市领导岗位和在自治区机关工作,始终如一,为部队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关心国防建设十大标兵、自治区党管武装先进个人。我在职时每次到驻宁部队检查工作,部队的同志都要向我反映朱俊玲拥军优属的很多生动事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朱俊玲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女性,孝敬父母,关爱弟、妹,相夫教子,堪称模范。她对父母的孝敬在她的《母亲的档案》一书中有详细的讲述,她是一个好女儿。她的爱人长期在部队工作,一双儿女的培养教育、生活管理由她一人承担。为了培养孩子们学业有成,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她忍受艰难困苦,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她是个好母亲。她的爱人贺会利十八年来,曾四次脑溢血,两次脑梗塞,多次住院治疗,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她精心照顾,出差开会都带在身边,不离不弃令人敬佩,是个好妻子。

我们对朱俊玲的为官、为人都有所了解,但对朱俊玲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却知之甚少,直到去年读了她的《母亲的档案》一书,才知道她出手不凡。她最近又以我的老部队为素材,以部分干部、战士和军属为原型创作了《战友》一书,请我作序,我自然无法推托。我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新作,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似乎把我带回了往昔的岁月。她文笔犀利,语言生动活泼,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不论是故事的叙述,还是人物的刻画,都生动传神,是一部反映军旅生活和军人、军嫂奉献精神的好作品,值得一读。由于作者长期在地方工作,作为军嫂不可能对部队工作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对部队生活描述有不够全面深刻的地方在所难免;在对环境的描写,对军人奉献精神的烘托上也有待加强。

这些感受,只是个人见解,真正的评价,还有待广大战友、读者在阅读中品评。

2012年春节于羊城

内容推荐

朱俊玲所书写的是部队、是军人、是军嫂,是所有军人的亲人,以及小小年龄就为部队建设,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军人的孩子们。

《战友》是以她的老部队为素材,以部分干部、战士和军属为原型创作而成。

《战友》文笔犀利,语言生动活泼,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不论是故事的叙述,还是人物的刻画,都生动传神,是一部反映军旅生活和军人、军嫂奉献精神的好作品,值得一读。

编辑推荐

朱俊玲,曾经的军嫂,今日的军人的母亲,曾经的全国关心国防建设十大标兵、宁夏党管武装先进个人。以自己的拙笔,编著成《战友》,给那些曾经的军人、现在的军人,曾经的军嫂、现在的军嫂,曾经的军人的孩子们、现在军人的孩子们,献上她一片小小的心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俊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51268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1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