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国内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大规模标准化消费需求+大规模生产”模式遭遇挑战
本书值得关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和中国命运的读者深入研读
中国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归功于制度安排还是要素禀赋?得益于有为政府还是有效市场?作者以一个政治经济学学者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技术经济体系的概念,突破了市场化改革论、比较优势论、地方政府竞争论等流行阐释,在生产和需要矛盾动态演化中理解中国经济,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塑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原因。

看点2:
当前我国经济循环究竟面临哪些堵点?怎样精准牵住制约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作者深刻揭示了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遇到的诸多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空压缩过程中叠加镜像,形成了中国经济循环的堵点,包括产能相对过剩、供给不适应需求、高技术与资源能源“卡脖子”三大重点问题,并在注重牵住“牛鼻子”的同时坚持总体谋划,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思路。

看点3: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奇迹如何持续?
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发展奇迹如何创造?
为什么“提振国内消费”和“改善收入分配”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不佳?
为什么减税降费2万亿元却并未大幅度拉动经济增长?
为什么把“新基建”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效果有限?
作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看点4 :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也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形成了三大理论创造。

看点 5 :
2050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届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那些不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成分是否还应继续坚持和发展?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本书对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范畴的原创性贡献做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从新社会形态的高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于“物的依赖性”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具体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看点6 :
全书既有理论,又有政策,将学理性贯穿全书,无论关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造的解读,还是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阐释,或是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又或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阐发,都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创造性地运用学理支撑。
内容推荐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实践中,破解了后发国家发展的诸多难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线索,将马克思经典文本、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统一起来,构建了一个阐释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
全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以期为指导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富有洞见的可行方案,并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枢纽,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化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目录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论/9
一、历史方位、社会形态与发展阶段/9
二、中国共产党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和发展/15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29

第二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35
一、落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理论争论与苏联实践/35
二、“从无到有”:独立工业体系建设论/40
三、“从有到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44
四、“从优到精”:高质量发展论/50

第三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论/55
一、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56
二、中间地带思想和三个世界理论/61
三、和平与发展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66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72
尾论/79

第二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四章解释中国奇迹的几种流行的理论/88
一、市场化改革论/89
二、比较优势论/91
三、地方政府竞争论/93
四、发展型国家论/95

第五章经济体制改革与技术经济体系变革/98
一、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99
二、理论框架构建/112
三、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四个阶段/119

第六章转型增长的中国奇迹/124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1978-1992年)/12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93-2001年)/13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2002-2011年)/143
四、破旧再立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2012年至今)/152
尾论/169

第三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180
一、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循环理论/180
二、战后过度积累危机与资本三级循环/184
三、20世纪70年代福特制危机与生产方式变革/188

第八章中国经济循环的问题和矛盾/203
一、国际大循环主导的发展格局/203
二、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207
三、流行的解决方案与不足/212
……
书评(媒体评论)
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
方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t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并将继续引导中国在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走向全面现代化。成功的实践、新的挑战需要理论的总结和启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完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的成果。谢富胜教授的新著《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是这一领域高水平高质量的代表性成果。
\t该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精髓为主体框架,分别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并基于中国道路,提出了“迈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命题。这样的理论框架和布局在政治经济学学者的个人专著中并不多见,因为它要求作者必需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厚的理论积累,以及对世界发展道路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层逻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笔者认为,该书作者在这几个方面都展示出了一名优秀的政治经济学者的深厚功底和出色的思考创新能力。毫不夸张的说,该书对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全面系统的,是有着内在逻辑一致性和很高完成度的。
\t作者在书中提炼和总结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重要命题。例如,书中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造概括为“三大创造”,即判断落后国家社会性质的历史方位论、回答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关系并扬弃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这一概括,不仅高度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且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脉络和线索。该书围绕这三大理论创造,结合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展开了充分和具体的阐发,读者在其中各个部分都能找到具有启发性的内容。
\t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在解释实践的成功经验、分析现实和未来的问题时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同时具有学理性和解释力的学说。作者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资本论》以及西方现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深耕厚植,将学理性贯穿全书,无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理论解读,还是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解释,或是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考,无不具有作者创造性运用的学理支撑,而不是简单引述或生搬硬套经典作家的个别表述。笔者认为,这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正确的做法。
\t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从理论自觉经由理论创造最终实现理论自信的过程。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政治经济学研究面世,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富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315959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38000
出版时间 2023-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