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西宾馆那些年那些事(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它是接待党政军重要会议和活动为主的“政治宾馆”;

它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召开春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它是“文革”时期中央安置军队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庇护所;

它被誉为中国“会场之冠”,成为1964年以后,中国政治最为执着的见证者。

让我们跟随作者夏玮的《京西宾馆那些年那些事(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起走近它,一起见证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推荐

作者夏玮历经多年资料整理和收集,详细讲述了作为新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地标京西宾馆在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意义。《京西宾馆那些年那些事(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京西宾馆为线索,披露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在京西宾馆及与之有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鲜为人知的内幕。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际会,也有改变个人命运的传奇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政治宾馆”的历史记忆

 一、周总理确定: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

 二、军委明确:“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

 三、服务员全部经过“政审”,副总长亲自做职工思想工作

 四、“文革”期间摘掉“语录”换挂字画

 五、见证历史

第二章 京西宾馆修建秘闻

 一、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

 二、林彪通知萧华:军人俱乐部不修了,兴建一处招待所

 三、总后的一位处长,给周总理出了道难题

 四、周总理决定: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可以继续施工

 五、国务院批准扩建京西宾馆东楼

 六、天津市对东楼进行装饰改造和回访整修

 七、北京和上海,联手支援会议楼落地翻建、西楼抗震加固改造

 八、各方支援为京西宾馆锦上添花

第三章 “大闹京西宾馆”始末

 一、前奏:暴风雨来临之前

 二、“大闹京西宾馆”真相

 三、老同志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摧残

 四、“大闹京西宾馆”之后

第四章 “文革”高潮中,毛泽东指示:“北京卫戍区常驻京西宾馆两个连”

 一、许世友摆起“水雷阵”

 二、造反派3米直径的大喇叭,震得窗户玻璃哗哗响

 三、陈再道的特殊回忆

 四、发生在京西宾馆的“八二一事件”惊动了毛泽东

 五、智斗造反派

第五章 毛泽东主席的两次特别提问

 一、两次提问之前

 二、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首次提问

 三、九届一中全会上的第二次提问

 四、两次提问考察之后

第六章 康生在京西宾馆“相面”定冤案

 一、“相面”定案

 二、唯一“证据”

 三、“醉翁”之意

 四、迫害扩大

第七章 毛泽东在京西宾馆确定:“纪登奎到北京工作”

 一、纪登奎的革命经历

 二、毛泽东初见纪登奎

 四、毛泽东称纪登奎为“老朋友”

第八章 特殊时期的“华北会议”

 一、毛泽东批转38军报告,要求召开“华北会议”

 二、华北会议前期:主题茫然

 三、毛泽东让参加军委座谈会的同志参加华北会议

 四、周恩来作总结报告,提出“三点不同”

第九章 活跃在京西宾馆的“军委办事组”

 一、毛泽东不主张再设军委秘书长

 二、林彪提议设立军委办事组

 三、军委办事组与“老帅组”的分歧

 四、“第一个号令”

 五、“炮轰”罗瑞卿

 六、密谋“李必达事件”

 七、毛泽东为军委办事组“掺沙子”

第十章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专线连通京西宾馆

 一、珍宝岛战斗的过程

 二、专线连通京西宾馆

 三、毛泽东指示:“到此为止,不要打了。”

 四、苏联采取报复行动,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五、中共中央急谋应对之策

 六、中苏总理机场见面,毛泽东怀疑苏联有阴谋

 七、中苏对抗、中美接触

第十一章“九大”前夕,陈毅受迫害的一出闹剧

 一、张春桥在康平路成立上海“九大”材料小组

 二、轮番发难

 三、周总理出面制止:“适可而止!”

第十二章 在京西宾馆安排接老干部出“牛棚”

 一、在京西宾馆受领任务

 二、“总政来的这位处长举动可不一般!”

 三、“晾”在一边的离奇故事

 四、将军重返工作岗位

第十三章 清查“联合舰队”企图谋害毛泽东的阴谋

 一、李德生坐镇空军

 二、空军作战部部长来到京西宾馆:“我有非常紧急的情况,要向首长报告。”

 三、两审江腾蛟

 四、逐个突破“联合舰队”成员

第十四章 “九一三”之后的空军党委扩大会

 一、先“揭发”后“帮助”

 二、周恩来作总结讲话:详述林彪叛逃经过和教训

 三、空军党委扩大会议之后

第十五章 1974:李德生蒙冤

 一、王洪文、毛远新逼问李德生

 二、叶剑英鼓励李德生:“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干啥干啥!”

 三、纪登奎转告毛泽东的话说:“你是惹不起他们的。”

第十六章 抓捕“四人帮”之后,在京西宾馆解决上海领导问题

 一、惊险而又平静的抓捕

 二、玉泉山上连夜召开政治局会议

 三、马天水、周纯麟应召进京

 四、王秀珍、徐景贤入住京西宾馆

 五、改组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第十七章 见证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呼之欲出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陈云的发言激起千层浪

 三、“天安门事件”的特别新闻

 四、《于无声处》到京西宾馆演出

 五、会议议程发生转向

 六、讨论内容纵深拓展

 七、邓小平亲拟讲话提纲

 八、亲历“冬去春来”之会

 九、华国锋的历史性贡献

第十八章 邓小平竖起一个指头:裁军100万

 一、邓小平:“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二、决心难下,实施更难

 三、“成昆之变”

 四、中国军队赢得世界尊重

第十九章 1989:邓小平在京西宾馆的深情告白

 一、邓小平决意辞去军委主席职务

 二、新老交替后的嘱咐

 三、军队建设迈上新征程

第二十章 “京西服务”与“京西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政治宾馆”的历史记忆

在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上,人民解放军早期建立的各总部、各军兵种的高级机关和直属单位,散布在道路两侧,形成一条著名的“军事走廊”。

在这条“走廊”的中部,中央军委八一办公大楼、军事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大楼的斜对面,一排高大的杨树,掩映着一堵蓝色琉璃围墙。围墙西北角有一出入口,外观简单而又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门口两边通常都有两组持枪的卫兵相对而立,显得威严而庄重。

放眼望去,围墙内三栋高楼的每一个出入口,同样是挺拔的卫兵严密守卫。围墙内外,穿军服的、警服的、便服的安全警卫人员,在每一个路口和角落来回巡视……

这戒备森严的地方,就是以接待党政军重要会议为主,被称为“政治宾馆”、中国“政治会议中心”的京西宾馆。

1.周总理确定: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

新中国诞生后,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增多,为了接待国际友人,同时也为了给我军最高统帅机关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开会场所,中央军委决定修建一处招待所。

京西宾馆初建时称“八一饭店”,实际是军委的招待所,于1958年开始筹建。

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要求:“‘八一饭店’的建造,必须遵循实用、耐久和在俭朴的条件下适当照顾美观的原则。”

筹建阶段,设计者到全国参观,最后参照上海锦江饭店的样式设计建设主楼(即现在的西楼),以苏式建筑风格为主。因种种原因,直到1960年5月18日,“八一饭店”工程才正式开工,随后又因为遇到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等两度停工。

196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全国人大拟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举行国庆庆祝活动。早在1963年初,北京市以市委书记彭真的名义向国务院建议: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5周年,能否在人民大会堂的西侧(即现在国家大剧院的位置)修建一座能接待两千多名人大代表的宾馆,请国务院予以考虑。对这个要求,周恩来总理感到很为难,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知道后,就向部队打听停工的“八一饭店”情况。

当时,“八一饭店”内部各种设备早已购置,只要把八层以下的楼层内部装修完成后就可以交付使用,周荣鑫将这一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

周总理随即指示:“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的收尾工程可以继续施工,力争早日完工。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政府接待外国副总理以上的国宾,住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外国部长级贵宾可住军队这个饭店。”

按当时设计,饭店各层东西两侧的卧室既可合为五居室套房,也可分为三居室和二居室的套房,便于根据情况安排贵宾居住。

“八一饭店”建设工程又于1964年1月8日复工,并要求10月1日争取建成投入使用。总后营房部积极组织施工部队,昼夜施工,于9月初完成了主楼(即现在的西楼)工程,12月22日完成了会议楼工程,1965年1月19日完成了随员楼等全部工程。其中主楼建筑面积为4.7万余平方米,会议楼建筑面积为1.1万余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共投资3000余万元。

1964年6月9日,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根据“八一饭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其定名为“京西宾馆”。

据说,这个名称是受到了周总理“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之说的启发。

1964年9月1日,宾馆举行了第一期工程落成典礼。

京西宾馆的主楼(现称西楼)共13层,l层为大堂,2至12层为客房,13层为包房和餐厅。它气势宏伟,造型美观,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现代气息。会议楼庄严肃穆,部分会议室顶部装饰有巨大的五角星,长长的过道铺着厚厚的红地毯。

1967年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来馆开会、办公日益频繁,宾馆把全心全意为中央和军委首长服务作为重点任务,干部、战士、职工把为首长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务规范和要求。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做到首长到、电梯开、会议室门开、保卫人员到。

……

P1-3

序言

张黎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上将

京西宾馆因位居北京城长安街西端而得名。主要负责接待党政军重要会议,拥有完善的会议场所、适宜的食宿条件、先进的音响设备、周到的服务体系、可靠的安全保障、严密的保卫手段、卖用的健身设施……许多单位和人员,以到京西宾馆参加会议和活动为荣。

京西宾馆为军队编制,隶属总参谋部管理保障部,管理单位名称为“京西宾馆管理局”,系军队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于1964.年9月14日建成开馆,曾与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前门饭店、华侨大厦并称为首都“五大饭店”,主体建筑由西楼、东楼和会议楼组成。开馆伊始,适逢国庆节,就接待了阿尔及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巴基斯坦、缅甸等6个国家的党政代表团和来自其他3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个专业代表团;当年10月21日,又接待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东北、中南、解放军三个代表团和260多名大会工作人员。此后几十年间,全国人大几乎所有代表团都曾人住过此地,包括台湾代表团。

京西宾馆会议楼功能齐全,三层第一会议室是标志性的会议室,从1968年10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始,历届党的中央全会绝大部分在这里召开。最令京西人自豪的是,1978年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间会议室召开,春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改革开放的航船从这里启程,这个会议室成为见证我们党重大历史转折的著名纪念地。在十年动乱的特殊历史时期,京西宾馆还是保护很多老干部免受冲击的重要场所。

2000年4月至2002年7月,京西宾馆会议楼落地翻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第一会议室从房间布局到门窗、立柱,从桌子、座椅到水杯的样式等等,都保持着原样,正面墙上仍然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手书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京西宾馆的安全保密措施是最严格的,定期进行保密安全检查,任何危险品、窃听设备都无法藏身;对人员的出入极为严格,没有会议证,任何身份证、工作证都不准通行,只有会议保卫人员通知,会务组或宾馆工作人员到门口迎领才能进入,是北京“最难进”的宾馆。它还是北京唯一不直接接待散客、外宾的宾馆,散客或外宾人住必须报经上级部门或领导批准。京西宾馆又是“最安全”的宾馆,重大会议或活动前,安全和保卫部门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制订稳妥的警卫方案,会议期间,严密部署警力,在重要部位、重要现场实行定岗定位,即使会议代表也不能带人进人。在“人防”的同时,还有先进的“技防”手段。除此之外,各会议室还配备了一系列保密设施设备,保证会议内容不会外泄。京西宾馆还是“最神秘”的宾馆,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著名政要和团体,都曾在这里留下难忘的瞬间和足迹,由此衍生的故事鲜为外人所知。这里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那就是负责通信保障的电话女兵,她们属于“军委一号台”,每人都懂各地方言、都有听音辨人的真功夫……

我作为总参领导期间,曾长期分管过管理保障部及其下属的京西宾馆,多次到京西宾馆检查工作、参加会议和活动,对京西宾馆有着特殊的感情,目睹了京西人为做好服务保障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感受到宾馆浓郁的服务文化和员工的奉献精神。本书的作者夏玮同志是个有心人,他1982年11月入伍,先后在总参的部队、院校和机关服役,曾长期在京西宾馆的管理单位工作,亲身感受了京西宾馆的发展变化。在京西宾馆走过50多年历程之际,他将多年来留心收集的史料加以整理,形成了《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京西宾馆那些年那些事》书稿。书稿以公开出版的文献史料为依据,主要反映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90年之前发生的与京西宾馆有关的历史事件,既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际会,也有改变个人命运的传奇故事;既有运筹帷幄、呕心沥血的伟人风采,也有兴风作浪、猖狂一时的“风云人物”;既有会商国是的盛世和谐,也有疾雨狂风中苦撑局面的抗争呐喊;既有危难之时挺身相助的真情义举,也有惊险过后收拾残局的从容镇定。此书的出版,对于展示京西宾馆厚重历史、传扬服务文化、教育启发后人,都是有益的,对宾馆、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祝愿京西宾馆的发展越来越好!祝愿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军队,越来越强大!

后记

2014年9月,京西宾馆建成开馆50周年。

1999年底,我从总参防化学院调人京西宾馆的上级机关总参管理保障部工作,有机会到京西宾馆参加或参与承办内部的一些会议和活动,与京西宾馆有了直接接触,对其了解逐渐增多;同时由于工作安排,我承办了十多年间京西宾馆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情况的对内报道、向上报送等工作,了解到京西宾馆的现实情况、有趣故事和厚重往事,感受到“京西人”在保障会议和活动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展现出的精神与文化。正是基于上述机遇,我萌发了为京西宾馆收集史料、整理出书的想法,并于2012年初完成了30余万字的书稿。

感谢曾经领导过京西宾馆的老首长、老将军给予的关心支持。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欣然为本书作序,并向我当面讲述他在京西宾馆经历过的感人故事,具体内容已充实到本书相关章节中;原总参谋长助理杨志琦中将对我的有关请求周到考虑、细心安排,为本书的整体效果锦上添花;总参管理保障部原部长冷德贵将军等领导给予了热情帮助。

感谢管理保障部的相关领导和同志,他们对本书编写给予了热情鼓励。

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历经数年,附于书末的参考文献,尽可能列出引用和参考的文献资料出处及其作者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有遗漏,在此深表歉意,并向所有使本书编写受益的文献资料原作者、原编者,向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京西宾馆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表示崇高敬意!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内容恐怕难免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西宾馆那些年那些事(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33021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2015078904
中图分类号 K2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