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拾风先生继《弯弓集》(1959年)、《语不惊人》(1992年)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杂文集,共收入1980-1995年底创作的杂文近二百篇,及少量游记、散文和创作心得,内容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使读者便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流程,全书作品以发表年月顺序排列。著名漫画家谢春彦为本书绘出多幅精美插图,对同一题目做出与作者不同的“漫想”式答卷。
图书 | 热炒冷餐/三味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郑拾风先生继《弯弓集》(1959年)、《语不惊人》(1992年)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杂文集,共收入1980-1995年底创作的杂文近二百篇,及少量游记、散文和创作心得,内容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使读者便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流程,全书作品以发表年月顺序排列。著名漫画家谢春彦为本书绘出多幅精美插图,对同一题目做出与作者不同的“漫想”式答卷。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继《弯弓集》(1959)、《语不惊人》(1992)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杂文集。这一本与前两本略有不同的是,虽然长话短说的杂文仍占很大比重,但也选收了少量散文、游记和创作心得等等。 这个集子的篇章,除了一篇《奶娘的遗言》是曾经收入《语不惊人》而外,都是在前两个杂文集中不曾收入的。这篇小文章中里所表达的,是作者观察世象的立脚点和精神的支撑点,他能在这篇小文章发现我创作道路最带本质的东西。 目录 小论成语 “A”不是“爱司” 奶娘的遗言 赞“鎯头”,用“鎯头” 介绍一篇短文 让“大钟”正常运行吧 “斯文扫地”随想 水飞山舞曲中情——舞蹈《高山流水》观后 最后的一道流光 一般与突出 怎似骑牛得自由 需要提一提“八·一三” “清风两袖朝天去” 从龙爪葱越想越远 白猫洗涤剂的奇想 我看山峡水和山 在“艺术真实”魔布下 好戏难移植 想想了当年事 地球照样转 保护敢于直立的“猴子” 驴子也会踢死老虎 情与法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对文艺评奖的一点意见 如果不登万石岩 出此粗劣《手册》教训何在 补一点感触 一次失职的釆访 童言无忌 把“猫绳”解开 笑的开发 徐光启与梅文鼎的巧遇 踏月天台 不再婚一封建? “名人”行当难划论 “神仙”多为“凡人”想 史籍和帐簿 包公,请您留下! 让细柳光彩照人 临终的笑——送友鸾先生 做人民的儿子 新年回赠一首诗 喝彩声推人入地狱 诱人入胜的蓝花小被 孔明古碑的奇谈 孔明读《三国演义》 洛阳近事的启示 《吃茶》的味道 以我为主话读书 脸儿为什么这样红? “人溺己溺”说夏禹 再议“樊楼” “马二先生”和马老 李流芳不拜魏忠贤 夜投禄充村杂想 廉贪不两立 论“影响”之好坏 思辨可贵 三峡猿啼与莱茵女歌 赵女墓应有碑记 大年夜史话一章 纪晓岚扔砖头 宁古塔何在? 请孔子站起来 孔子还是站不起来! 王成发现了机遇 李若男拜过房爷 哀通愿法师 与考察诸公谈豚草 赵州桥上的追思 说“换头” 闲话城隍 “狂”字透视 《四进士》杂想 俄国老太太的哑谜 秘书与官长之间 红牌无情 读信感言 “四大美人”搞“公关” 九牛一毛和缺一不可 红裤子的特效 书法如何“打假”? 也论“幽它一默” “为丑者讳”! 大款的贫穷 黑河“嬉水”及其他 “马氏病毒” 人家怎样做广告 一则逸事细思量 “从前有座山 “官不像官”引起麻烦 掌声响起宋 巨星与肥皂泡 忘年交贵在坦诚 血污的镜子 专访界鱼石 鸡年过半戏说猴 循名责实说“个园” 好话说过头! 猴子的神话与现实 破车过闹市 杀鸡给猴子看什么? 长叹低吟写放翁 赞沈建中的《人道主义》 呼喚啄木鸟 铁牛哥制虎有方 且说“按须计价” 新加坡的敬老风 他山一石献新年 贪官的“內助”” 杜行宰牛 宁波人学普通话 断家务事与“炒小锅菜” 成名后的骚扰 “狗来富” “狗年”也可谈鼠 曾子为何“三省吾身”? 赞王芝泉的“战略转移” 沙白一的自我包装 蝴蝶闯红灯 “眼看他楼塌了——“王同亿现象”的反思 洋主笔与外滩风光 秦桧怕这个吴县人 吕四奇谈 娃娃喜吃野菜的联想 不是滋味的国际奖 狼山咫尺梦难圆 扣人心弦的“胭脂扣”——一台舞剧发人深思 这里有碰撞的火花——《陪读夫人》读后 啃西瓜而思陆平湖 孟德斯鸠这样说 代包公致某编剧的信 从潘金根谈到孟夫子 蓝鸟与乌纱齐飞 重读林放八年前一篇杂文 甲午甲戌一百年 老板与行情 尸亲自”,说明什么? 笑的回味 佐临真还活着! 来而不往非礼也 杂文与纯情 马关有座春帆楼 何止娃娃不知张思德 对何满子新作的议论 张鸣岐后继应有人 掌声也送往台后去! 那位“拾风”不是我 戏说孔融“炒”称衡 如果范仲淹未到岳阳楼 立春急雪读唐诗 含金量不低的答卷——张西洛《经历》读后 送他一束康乃馨——孙泽敏散文集读后 “恭喜发展” 喜见包公上挂历 狗市疲软 送别夏公 会飞的黑豆 身后的评说 铃儿晌叮当——读郦国义的《文坛风铃》 向往金坛 怪哉,“得得” 偏食者的话——1995年1月应《上海电视》“名人”频道而作 一句就是一句 鞭子一响说情多 为“原草”呼吁 谷寿夫的垂死表演 试读章节 《小论成语》 为一句成语,引起一次小小的家庭争执。争执一方是我的小孙子、四年级的红领巾,另一方是忝为祖辈的我。那天,红领巾忽然想考一考爷爷,问“亡羊补牢”作何解释,我就以通常的释义答复了。他不满意,因为没说清楚羊是怎么“亡”的?我反问他,他答:是被狼叼走吃丁的。再问他怎么知道的,他翻出1978年6月出版的某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课文为证。既然印成了书,白纸黑字,小学生当然视为神圣和权威,我的申辨也就显得微弱无力。连有些长胡子的还信奉“本本主义”,能责怪孩子么? 其实,“亡羊补牢”之“亡”,虽与“死亡”之“亡”同形,但不是死,更不是被狼叼去咬死的死,此“亡”乃“逃亡”之“亡”,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丢失。即使作丢失解,也不一定就是狼叼的,老虎、豹子都有作案可能,也不排斥顺手牵羊的坏蛋。成语本义很简单:因为栏栅破了,羊跑了或者丟失了,提醒人们,应该及时吸取教训,修好破栅。重点应在补牢的“补”字,强调的是内因,寄希望于内省。至于羊是自动逃亡还是被叼走,那是不关重要的。由此观之,把这个成语具体而肯定解释为狼叼,是可以商榷的。尽管释义者出自好心的丰富的想象,比如说,可以使孩子们注意到阶级斗争新动向,防止阶级敌人利用什么干坏事,殊不知过度的丰富也会造成始料不及的贫乏。小朋友粗心大意做错了试题,他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有个“亡羊补牢”的内省的。于是,一个本来内涵丰富的成语,经过一番“新释”,惨遭肢解和歪曲。照狼叼这般解释,我想做老师的,心里也不踏实。万一天真的孩子发问:老师,我们为什么不去打狼而要去修补羊栅呢?如果把恶狼打死了,栅栏破不破,又有什么相干呢?且看您何言答对。 成语新释,曾经时髦一时。读者千万别以为这是个无关宏旨的小事。很长一段时期,不少同志亲身体会到“造反”英雄们抓住毛泽东同志半个世纪前用过的那句“矫枉必须过正”加以歪曲,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越“左”越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还有的成语,经过种种“新释”,或者“批判”,也变得面目全非。借用“三省吾身”这个成语的本义,无非希望共产党员随时不要忘记理想和本分,却被视为鼓吹“孔孟之道”,连同引用者都判处了死刑。也有另一种情况,如林彪这个不学无术的野心家,也喜欢搞一点四言八句装饰门面,对之似乎也无必要搞成语株连,把他曾经用过的成语捆在一起统统打倒。林彪用“雷厉风行”加速其篡党夺权的步伐,其心可诛,但这个成语本身是无罪的,也不必因为林彪用过从此列之另册以示“划清界限”;当然更不要简单化地来个“反其道而行之”。搞“四化”不正要雷厉风行么?总不至于越拖拉越好吧。话有点扯远了,就此打住。 1980年1月21日 《“A”不是“爱司”》 演员的A角和B角,是第一线、第二线的战友关系,应该轮流上阵,相互支持。A角的那个“A”,并非扑克牌里的“爱司”(ACE),并非唯我独尊、独一无二的“王牌”,既有真A”“B”制,“A”“B”就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B”,“A”也不复存在。 事实呢,有些戏,“A”成了“爱司”,一顶到底,疲累不堪,B角得不到实践机会,虚有其名,结果“A”、“B”都成了有名无实。 一般情况,A角多数是在观众中较有号召力的老、中年演员,B角则多是不为观众所熟知的后起之秀。剧场、剧团对B角上阵,颇有顾虑,生怕影响质量,影响收入,结果老是上不了阵,只在说明书上见其名而不能见其人。其实,正因为B角不为观众所熟知,不是更应该让他多一点实践机会么?应该鼓励他们向老同志刻苦学习,敢挑重担,让观众检验他,关心他,熟悉他;担任同一角色的A角,更有责任帮助他尽快成熟和成长,要看到,后继有人,对事业有利。 对观众也不能估计偏低。观众看戏,是艺术享受,也是对戏剧事业的支持和关怀。绝大多数观众非常清楚十年浩劫给戏剧事业带来的深重灾难,深知青黄不接情况之严重。搞戏的着急,观众也同样着急,当他们看到青年演员有进步,能够挑起大梁,总是热情鼓励,高兴非凡的。更何况A角既非“爱司”,B角也不就是次货。有一次,本市某区级剧团A角临时因故不能上场,B角的青年演员挑起重担,脱颖而出,演得很有光彩,全场哄动。当然这同她平日常备不懈、来之能战的精神状态分不开的。如果平日思想放松,把自己也当成虚设,不自努力,一旦需要,草草上场,那也有负众望,非打败仗不可。 AB角问题,往往就反映出老、青关系问题。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就能提高艺术质量,促进事业发展。反之,互不服气,互不体谅,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作为一个观众,对深受迫害的老演员重返舞台,我是感动的,尊敬的,对青年演员,则更多几分爱,更希望能让他们多多实践,快快成材! 1980年10月 P1-4 序言 这是我继《弯弓集》(1959)、《语不惊人》(1992)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杂文集。这一本与前两本略有不同的是,虽然长话短说的杂文仍占很大比重,但也选收了少量散文、游记和创作心得等等;作品按发表年月排列,没按体裁分类,想法是,便于使读者了解我近年的思想流程。集子不免有杂拌儿味道,拣一个《热炒冷餐》名儿挂上,也有点这个意思。 三年前,《语不惊人》出版,我请上海中年的散文家查志华女士为集子写序,理由很简单,我希望作品能首先得到中青年读者认可。志华是位才华横溢而又认真负责的人,写一篇序竟占用了她许多时间,我很感动,也很不安,这次虽然我不准备再麻烦别人写序,但集子没经过朋友审阅、点评,心里总不踏实,我仍想去中青年朋友圈子里求助,倒不一定写序,用别种合适方式也行。我倾心于一位新朋友、名漫画家谢春彦(阿彦)兄。我同他交往虽不多,但神交已久。对他发表的风格清新、内涵深邃的作品,很是喜欢。1993年,我去新加坡参观一所民办的文化活动场所时,发现一堵简陋土墙上,曾留下阿彦为当地青少年而信笔挥洒制作的一幅童趣盎然的壁画,对他的艺品、人品更增加几分理解。漫画与杂文应该是隔行不隔山的。漫画是形象化的杂文,而杂文又何尝不应该具有漫画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所以在这本集子出版之前,我恳请他与我合作,以图代评,既做第一位读者,又做第一位点评人。很难得的是,他在百忙中慨然允诺。我希望他尽可不受我文字的约束,充分发挥他“漫想”的优势,独立创作,独特构思,共同面向读者,对同一题目做出各自的答卷,在大同中立异,在切磋中互补;我们都认同漫画、杂文之间存在着亲近的血缘,都不相信年龄差别会存在着填不平的代沟,如果经过坦诚求实的合作,能在互补中深化主题,超越俗见,那将是求之不得的。春彦兄和志华一样给我以极大信任和支持,他为这个小集子绘出多幅精美的插图,又一次使我感动,受到鼓励。 这个集子的篇章,除了一篇《奶娘的遗言》是曾经收入《语不惊人》而外,都是在前两个杂文集中不曾收入的。论体裁,《奶娘的遗言》与通常的杂文并不合适,由于《语不惊人》责任编辑鲁萍小姐的坚持选入了,那个集子出版后,不少新老朋友对这篇破格选入的小文章,竟然表现出我意料不及的热情与认可,我也似乎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朋友们所希冀于我的,不就是激励我应该永远不要忘记那位雪地倒毙的可敬的“奶娘”么?事实上,在我一生中,这位伟大的母性不可磨灭的悲剧人物形象,已经对我性格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朋友看出,这篇小文章中里所表达的,是我观察世象的立脚点和精神的支撑点,他能在这篇小文章发现我创作道路最带本质的东西。为了使读者检验、监督我在作品里所宣传的是否违背了“奶娘”的遗言,我再次把它收进这本小集。以后,如果我还有机会结集出版再一本、两本,我想就用《奶娘的遗言》代序吧! 1996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热炒冷餐/三味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拾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42909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5 |
出版时间 | 1997-06-01 |
首版时间 | 1997-06-01 |
印刷时间 | 199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