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
李延珂/曹晓春
八里桥,位于通州之西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州城西门八里,俗称八里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建,英宗赐名永通桥,为石砌三券拱桥。桥体为花岗岩石料,两侧有护栏,在33对望柱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其地扼京城出入东北和南方的咽喉要道,与卢沟桥、马驹桥、朝宗桥并称为“拱卫京师四大桥梁”。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此英勇抗击英法联军,进行了八里桥之战,从而使八里桥举世闻名。
据《北京志·军事卷·军事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六月至七月(阳历8月,后同),英法联军1.7万人,分乘百余艘舰船抵大沽口外,清军疏于戒备,北塘、新河、塘沽、天津先后陷落,清军撤往通州一带。清政府与英法联军重新谈判,因侵略者所提条件过于苛刻,天津和通州谈判破裂。
七月二十五日(9月10日),英法联军近4000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进犯。时部署于通州地区的清军有3万余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马步队1.7万人,驻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
八月四日(9月18日),联军先头部队推进到张家湾,向清军阵地发动进攻,清军步队千人奋起抗击。但当僧格林沁派马队抄袭敌军时,突遭联军火箭袭击,马匹受惊回奔,冲击步队,马步兵自相践踏,阵势顿时混乱,一同向八里桥溃退。联军攻占张家湾,并乘胜占领通州城。
八月七日(9月21日)上午7时,英法联军稍事整顿后,向八里桥发起进攻。其兵力部署分东、西、南三路:东路为法军第1旅,西路为英军,南路为法军第2旅,担任主攻八里桥的任务。孟托班为总指挥,总兵力约五六千人。时八里桥一带清军约3万人,其中马队近万人。僧格林沁令胜保部迎战南路,瑞麟部迎击东路,自带部队抗击西路之敌,令马队实施正面反冲击。马队出击后,毙伤敌军千余人。后遭据壕联军炮火轰击和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伤亡甚众,被迫退却。三路联军乘胜发起强大攻势,胜保部与冲到八里桥的南路之敌肉搏拼杀,后因胜保受伤,遂向北京退却。僧格林沁督率本部马队穿插冲杀于敌南路与西路之间,指挥步队顶住西路之敌的攻击,双方伤亡甚众,旋因联军西路一部抄袭僧格林沁军后路,僧格林沁遂撤队而逃,瑞麟部亦退往北京。中午,英法联军占领八里桥及附近村庄。因伤亡消耗过重,英法联军在通州休整半月,待援补给,通州百余村庄遭洗劫。
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而退,使北京城完全暴露在联军面前,战争局势急转直下。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英法联军不费一兵一弹,通过安定门顺利进入北京城;抢劫并焚烧圆明园及西郊诸园,园内珍宝、文物、典籍等被劫掠一空,所有庙宇、宫殿、建筑和历代收藏的珍品都化为灰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八里桥也成为中华民族这一段惨痛历史的见证。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军事卷·军事志》)
2010年11月1日
古都遇袭纪实
林瑜/任虹晶 1949年2月,国民党空军战斗机l架窜人北平市南苑、朝阳门外上空进行轰炸,这是北平解放以来第一次遭受空袭,北平市人民政府开始布置人民防空工作,责成公安系统实施人防宣传与准备。4月23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召开防空会议,根据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形式,敌机可能来北平袭扰的情况,会议决定全市做好必要的防空准备。会后全市各机关单位迅速组成防空委员会或防空小组,成立了消防队、纠察队、救护队,并利用各种形式组织防空宣传,引导群众进行防空准备。4月24日,平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成立并发布《防空布告》,规定了防空办法、空袭期间灯火管制、交通管制的要求,明确了防空警报信号。
5月4日,上午8时10分,国民党6架B一24轰炸机由天津方向飞抵南苑机场上空,投弹30枚。8时35分,市公安局3个消防中队赶到现场,因自来水管被炸坏,9时20分觅得水井,下午1时许扑灭。炸死炸伤23人,房屋150余间。此为北平解放后遭轰炸损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
5月25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和市公安局制发《灯火管制办法》。市公安局检查内城手摇警报器装设情况和警报红绿灯球台悬挂有无损坏及移动情形。对全市73处警报设备检查中有12处损坏,其余良好或稍加修理即可使用。警报器虽有专人负责,但有的人员缺乏施放技术和防空知识。
6月25日,叶剑英市长、张友渔副市长签发训令,转发平津卫戍区司令部敌情通报,要求切实注意防空,严密防范,万勿疏忽。7月22日,北平市人民政府扩大联合办公会议决定,防空工作归市公安局办理,市公安局通知各公安分局,今后全市市民防空由市公安局领导,各区市民防空由公安分局负责。8月13日,北平市公安局局长谭政文指示即日起接办,市公安局决定防空工作交由市公安总队负责,由市公安总队成立市防空指挥部,各区以公安分局为主组成区防空指挥部,各派出所成立防空小组,各机关、学校、工厂亦成立防空小组。
国民党空军飞机空袭南苑机场,造成较大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北平防空,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组建空军飞行中队开始担负起北平地区的防空任务。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军事卷·人民防空志》)
2010年12月13日P1-4
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开宗明义第一条,要求“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北京作为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地方志开发利用中理应有所作为。在原北京市新闻研究所刘霆昭所长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和《北京日报》副刊部达成合作协议,以宣传北京的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先期吸引《北京日报》众多的读者来关注地方志事业。于是2009年春天,有了《北京日报·古都》副刊上的栏目——《志说北京》。
栏目最初的稿件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同志撰写,首篇《京城又到赏花时》就是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铁鹏写的,介绍了春暖花开时节,过去和现在,北京的几个赏花去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去放飞心情。后来,经过几期地方志系统报道员业务培训后,稿件渐丰,一些系统外的优质稿件,经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同志审读后,也都在栏目上给予了发表。
三年来,《志说北京》栏目不仅得到了《北京日报》读者群的喜爱和反响,还不断有来电来访,讨论文章内容、提供文章线索、询问合集出版时间;不断有网易、千龙、新华、人民、凤凰、老北京等十几家网站在第一时间进行转发。到2011年底,发表的稿件多达120余篇。因此,结集出书是顺势而为,也算是地方志开发利用的一次有益尝试。
本次收录的文章均为本市地方志工作者,或者曾经做过地方志工作的同志所写,这些文章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寻幽探微,有的直说其事,北京因此而变得具象化,所以我们把这本书取名为《志说北京——修志人眼中的北京》算是比较贴切,同时也是告诉老朋友们,这是《志说北京》栏目文章的合集。
在编排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们打乱了发表顺序,按大致的分类,对号入座。由于篇幅有限,发表的文章并未全部收录,个别收录进来的文章也进行了修订,以期客观准确。为更好地给读者增加直观印象,我们还进行了补图和配图工作。因此,文集里的文章和刚发表时有些不同,文字和图片都有一些变化。
本书终于付梓,特别感谢《北京志》主编段柄仁同志,从栏目开办之初就一直关注,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栏目撰稿,在结集出版的时候,为本书作序,并在出版环节,对本书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要感谢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广大读者和作者,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让我们的一些想法得以实现;要感谢《北京日报》社的领导和副刊部的同志,为稿件发表付出了辛勤劳动;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各位朋友,是他们,让本书精益求精、图文并茂!
限于学识水平,书中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我们在后续的修志工作中进行补正。
郭晓钟
2012年2月28日
序——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千姿百态
志书是地域文化的如实记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产品,也是文化产业灵感和原材料的源泉。我国的修志事业萌发于上古,几乎和文字的形成同步;孕育于春秋战国,和史书、地书同胎而生;成形于宋代,逐步从史书、地书中独立出来;明代以后被制度化,成为“官修”的“官书”。目前保存下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志有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编地方志受到空前重视。截止到2011年,已出版规划内省市县三级志书6500余部,还有更多的规划外的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名胜志和乡镇村志以及地情资料书等。北京市现存旧志百余种、千余卷,包括府志、市志、州志、县志、风俗志、山水志、地名志、关志、寺庙志等。当代新修第一轮规划172部市区县志大体完成,规划外特色志、部门志、乡镇村志以及大量的地情资料书,总量远远超过规划志书。这些志书和资料汇集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完整、最有权威的地域文化基础性资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累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历史上,它曾作为资政、教化、传史的载体,使中华文明传承不断、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不断增强凝聚力作出了无可估量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当前,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然而,这些珍贵而丰富的文化宝藏,如何挖掘利用,较长时期未被重视,大量古旧志书因散落于中小图书馆或民间,保存条件很差,处于亟待抢救状态。即便是保存完好的,多数也被长期封锁在馆库之中,很少有人问津。新修志书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提出“修用”并举方针,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大力发掘使用渠道,开拓使用范围,但从整体上说,多数群众仍不知志书为何物。加之志书本身的特点,强调存真求实原则,有真实性、权威性,但大多缺少趣味性。采取述而不论的写法,有客观性、公证性,但缺乏思辨性。加之古旧志书多数未加整理、注释,读起来比较困难,很难走向大众。新修志书也极少走向市场,很难引人注意。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使志书充分发挥其效用,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办法,比如让志书上网,把志书编成不同体裁的专业书、教科书、故事书和百科全书,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志说北京》采取的是地方志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合作,在《北京日报》开辟专栏的办法,把地方志记载的、当前社会需要、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用讲故事、说历史、写观感等方式,一事一章,短小易读,分门别类地把志书中的有关内容解剖、改写而后刊载出来,历时三年,成就了深受读者欢迎的百篇短文,汇集而成第一本文集。
《志说北京——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对于志书宝库来说,像一把钥匙,引领读者去打开大门,进行北京地域文化之旅,去领略北京这块风水宝地的风采;像打开一扇窗口,给你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鲜活场景,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千姿百态;它又是一桌美味快餐,把不同味道的文化佳肴,集于一桌,任你从中挑选、摄取营养。它有各种历史事件的有趣记述,有建筑、寺庙、陵寝等文物古迹的深入解析,有饮食、衣着、风土人情等生动描述,也有对历史名人指指点点的写照。这些文章不是志体,这部文集也不是志书,但它却以志书记载的事实为依据,为蓝本,联系有关史实,加上作者合理的描绘、符合逻辑的评点、生动形象的语言,使这一篇篇短文,像诗性散文,既深深扎根于志书,对志书的某部分内容进行挖掘,再加工,又大大超越志书,变成了更有吸引力的形象化、通俗化了的“志书”,开创了“读志”、“用志”的一种新方法,新形式。这一切,对于宣传北京地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志说北京——修志人眼中的北京》的出版发行,对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志书这个知识宝库来说,开发利用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我们对读志用志新形式的开发创新也仅仅是开始,殷切期望这个“栏目”,这本文集,成为开春的第一个芽,第一支花朵,会引来绿色满地,万紫千红的春天,使志书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段柄仁
2012年1月
本次收录的文章均为本市地方志工作者,或者曾经做过地方志工作的同志所写,这些文章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寻幽探微,有的直说其事,北京因此而变得具象化,所以我们把这本书取名为《志说北京——修志人眼中的北京》算是比较贴切,同时也是告诉老朋友们,这是《志说北京》栏目文章的合集。
《志说北京——修志人眼中的北京》由侯宏兴主编,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志说北京——修志人眼中的北京》由侯宏兴主编,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对于志书宝库来说,本书像一把钥匙,引领读者去打开大门,进行北京地域文化之旅,去领略北京这块风水宝地的风采;像打开一扇窗口,给你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鲜活场景,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千姿百态;它又是一桌美味快餐,把不同味道的文化佳肴,集于一桌,任你从中挑选、摄取营养。它有各种历史事件的有趣记述,有建筑、寺庙、陵寝等文物古迹的深入解析,有饮食、衣着、风土人情等生动描述,也有对历史名人指指点点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