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伯承传(精)/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曼村、陈煐、黄玉章主编的《刘伯承传(精)》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传记。 编写入员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和了解情况的人。其中刘伯承的夫人和战友汪荣华,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给予编写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帮助。全书分为22章,42万字,从拟定纲目到成文,都是在李曼村指导下进行的。

内容推荐

李曼村、陈煐、黄玉章主编的《刘伯承传(精)》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传主生前所在最后单位组成编写组编写,是国家权威版本。传记编写组,多历经十余年,采访传主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及当事人,搜集综合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忠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光辉一生。

目录

第一章 “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最初的脚步

第二章 川中名将

 第一节 将校学堂的优等生

 第二节 手执青锋卫共和

 第三节 血洒丰都

 第四节 护法战争著声威

 第五节 讨贼战争多磨难

第三章 举义泸顺

 第一节 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誓师顺庆

 第三节 苦战泸州

第四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一节 待命武汉

 第二节 主持参谋团

 第三节 随军南征

 第四节 留学苏联

第五章 从白区到根据地

 第一节 长江局军委书记

 第二节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红军总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一节 智取遵义城

 第二节 巧渡金沙江

 第三节 彝海结盟

 第四节 强渡大渡河

 第五节 与张国焘的斗争

 第六节 援西军司令员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一节 抗日誓师

 第二节 东征途中

 第三节 首战告捷

 第四节 重叠的待伏

 第五节 扎根在晋冀豫边

第八章 厉马太行

 第一节 日军的“伤心岭”

 第二节 急袭长乐村

 第三节 兵出平原

 第四节 诱伏香城固

第九章 虎狼夹击的岁月

 第一节 前门打虎

 第二节 后门拒狼

 第三节 交通斗争

 第四节 鏖兵正太路

 第五节 激战关家垴

第十章 敌进我进-

 第一节 无规律对有规律

 第二节 突破铁桶阵

 第三节 庆祝五十寿辰

 第四节 勇渡难关

 第五节 开创敌后武工队

 第六节 在延安

第十一章 针锋相对

 第一节 上党雄风

 第二节 邯郸胜算

 第三节 新乡的唇枪舌剑

第十二章 鏖战冀鲁豫

 第一节 一出陇海路

 第二节 定陶大捷

 第三节 从“牛抵角”到“回马枪”

 第四节 猛虎掏心

 第五节 二出陇海路

 第六节 豫北反攻

第十三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一节 “狼山战捷复羊山”

 第二节 提前跃进

 第三节 三出陇海路

 第四节 第二个“草地”

 第五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六节 探水涉淮河

第十四章 战略展开三回合

 第一节 立足生根

 第二节 纵横驰骋

 第三节 开辟中原

第十五章 中原逐鹿

 第一节 “这里就是逐鹿场”

 第二节 西出襄樊

 第三节 大战前的整军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第一节 调虎进山

 第二节 关门打狗

 第三节 围师不阙

第十七章 挥师过大江

 第一节 敌前渡江

 第二节 千里追击

 第三节 首任南京市长

第十八章 解放大西南

 第一节 大迂回,大包围

 第二节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第三节 统战工作的模范

第十九章 治军必先治校

 第一节 “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第二节 中南海的灯光

 第三节 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第四节 火红的校旗

第二十章 向正规化、现代化进军

 第一节 建立正规制度

 第二节 学习新兵种学术

 第三节 来自朝鲜前线的汇报

 第四节 送“金钥匙”的人

 第五节 临淮关演习

第二十一章 尊师重道

 第一节 “任”“教”并重

 第二节 “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

 第三节 给教员行“加冕大礼”

 第四节 “水龙头”与“重工业”

 第五节 清凉山——紫金山

第二十二章 三更灯火五更鸡

 第一节 几番心血一堂课

 第二节 大连休假

 第三节 在全军高干会议上

 第四节 组织国家考试

 第五节 培养高级将领

 第六节 建院五周年

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的风波

 第一节 风波的缘起

 第二节 原则的争论

 第三节 怀仁堂的掌声

第二十四章 有口皆碑

 第一节 “编外参谋”

 第二节 “眼不见心也烦”

 第三节 帅门家风

 第四节 “十万军帐哭刘公”

生平大事年表(1892—1986)

后记

试读章节

分东西两个战场展开。在东战场,1923年3月1日,杨森部师长唐式遵率前锋部队,从鄂西利川翻越齐岳山、软耳箐等险隘,偷袭万县。在川鄂交界的卡门一带防守的讨贼军喻培棣的第一师麻痹轻敌,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路向西败退。3月4日拂晓,刘伯承率第二混成旅第一路赶来增援,与敌人在磨刀溪一带激战,昼夜枪声不断。连敌军指挥官唐式遵也惊呼“战争剧烈较前倍甚”。刘伯承数度组织部队反攻,因敌据险坚守,始终未能得手。于是撤退到长岭岗作攻势防御,准备调整部署再行攻击。

第五节 讨贼战争多磨难

刚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联合国民党及其他民主力量,结成革命联盟的主张,并采取许多实际步骤帮助孙中山,筹备改组国民党,组织力量讨伐北洋军阀。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将所控制和影响的军事力量改称“讨贼军”,并宣称今后进人了讨贼时期。所谓“贼”,就是指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和南方叛将陈炯明。不久,陈炯明叛乱被平息,讨贼的对象就是曹、吴及其在各省的代理人。孙中山派石青阳入川与熊克武会商,策划四川省的讨贼事宜。随后,熊克武就任四川讨贼军司令,下辖第一军军长兼东防督办但懋辛所属喻培棣、何光烈、余际唐3个师和第二混成旅、王丽中第三混成旅、杨春芳独立第一旅、郑英独立第二旅等4个旅;另有川东边防讨贼军总司令石青阳所辖汤子模师、黔军周西成混成旅、湘军贺龙混成旅、周燮卿混成旅;还有川军第三军刘成勋的两个师一个旅、赖心辉部5个混成旅和滇军4个师。这时候,第二混成旅已扩编到万余人。

在北洋军方面,曹锟、吴佩孚命令孙传芳为,“援川军”总司令,赵荣华为副总司令,并由赵荣华率鄂军5个混成旅入川。这次刘湘亲自出马,指挥附北川军各师旅,计有杨森的第二军3个师,邓锡侯、唐廷牧、陈国栋、田颂尧、刘季昭各1个师,川边镇守使陈遐龄所辖一个混成旅,刘存厚驻陕南的两个师;黔军袁祖铭的两个师,以及甘肃督军张广建派遣的12个营等5省庞大的军队。战争

正当刘伯承在磨刀溪苦战时,不料后方发生了意外的变化,驻守忠县的杨春芳旅叛变,暗中偷袭万县,威胁到驻万县城内的第二混成旅旅部及直属队的安全。刘伯承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回援。由于连日激战,官兵们非常疲劳。刘伯承召集营以上军官研究作战方案。他说:“诸位连续作战,确实辛苦得很。要打垮北洋军,完成中山先生交付的讨贼使命,就要有拼死力战的劲头,方能救国保四川。眼下的情况很清楚,如果明日进军,有可能让叛逆杨春芳先人万县据城坚守。而我军立即进行奔袭,杨春芳必然不备。是攻坚城,还是奇袭取胜,请列位选择。”

刘伯承平时就注意听取下属的意见,在紧急关头更是力求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大家一听道理很明白,便不顾疲劳,指挥部队一路急进,从大溪口抢渡长江,迎面发现杨部也正向万县开进。刘伯承指挥部队先敌占领团寨子要地,接着发动进攻。杨春芳万万没想到刘伯承行动如此神速,慌乱中仓促下令应战,结果一触即溃。率部掉头逃窜,计点损失达600余人。

由于杨森兵力强大,第二混成旅孤军难挡。张冲奉命率全旅撤出万县,开往梁山一带。杨森乘虚推进,连占川东各县,沿梁(山)垫(江)大道和沿江之路向重庆进攻。4月2日,重庆告急,但懋辛飞令刘伯承救援。当夜,刘伯承率部直达重庆以北的两路口,准备经关口场、旱土沱、沙坪场进行增援。不料担任这一带防务的第一师李萼旅被敌击败,放弃关口场退往黑石子。刘伯承估计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重庆已难守住,自己所率两个团这点兵力也难以扭转危局。4月3日深夜,他写信给但懋辛,分析了当前敌集大军兵临重庆城下,本方仅有少数兵力与之对抗,实属独木难支的情势。主张打不赢就走,不能硬拼。建议主动放弃重庆,以集中本方兵力,待机反攻。

次日晨,但懋辛派人送来回函:“适接兄23、时半函,具悉一切。此时若退出重庆,则全局瓦解。我兄既到两路口,即请以全力向唐家沱、黑石子方向横击敌人为要。时机万迫,火速进行。千万!千万!”

刘伯承阅过信函,只得服从命令,率领本路向黑石子前进。在寸滩与敌展开激战。无奈敌势强大,友邻第六师一个旅又不肯协同,第一路成了一支孤军。为了避免被敌围歼,刘伯承不得不率部突围到鸳鸯桥,再退合川。

4月6日重庆失陷。讨贼军中一些人乘机指责和中伤刘伯承,把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到他身上。这些人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诿过。刘伯承感到十分沮丧。这样的事已不是第一次了。有功被压制,无过遭非议。种种委屈和愤懑一齐袭上心头,他提笔向但懋辛写了一份辞职报告:

报告

4月14日于合城商会指挥部

呈为职请撤差查办、另简贤能、以利前途事。窃昭庸材多病,早甘雌伏,此次奉委斯职,即恐陨越,迭辞未蒙允许,不得已始尽绵薄至于今。兹每念无补时艰,无任内疚。溯此次战事,职路计经三役,除万县团寨子一役系单独动作未遭失败外,磨刀溪、寸滩两役均系奉令协同友军实行任务,卒以当时首当其冲,伤亡过大。厦之将倾,独木难支,以致败北。各方不谅,交相责备,谓昭为令军失败之大罪人。以军人不能致胜疆场,信有罪矣,然视所属官兵伤亡之众,武器损耗之多,神明负过,已属难堪,而败北之咎复集于昭,中心彷徨,莫知所措。往者人地尚可查考,是非不难分别。未来前途关系本军生存,如不另委贤能,以资挽救,则何以收军事之最后胜利,而拯人民于水火。谨恳立予褫职,交旅部看管,静候彻底查办,并简贤能接任指挥官职务,以资进行。明知战时去职,遗羞军界,然计军事前途之利钝,有不容一人留位之痛苦。再四思维,始得出此,临呈无任屏营待命之至。谨呈

督办但

第一路指挥官刘明昭

但懋辛没有接受刘伯承的辞呈。大敌当前,他更需要倚重能征惯战的刘伯承。

但懋辛退出重庆后,率部西移,与在西战场作战的赖心辉、余际唐等会合。4月19日,熊克武、但懋辛、赖心辉、余际唐等在潼南双江镇部署反攻,准备分兵三路,先取成都,然后再图重庆。第一路,由第二混成旅进攻广汉,从北面包围成都;第二路,由赖心辉到隆昌集中边防军,经简阳进逼成都;第三路,由但懋辛率余际唐第六师一部及第一师一部,从遂宁直取成都。刘成勋在新津集中第三军部队,石青阳到涪陵集中川东边防军部队,以为偏师。

战役展开以后,但懋辛率第六师一部由淮口镇间道直趋成都。5月5日,与附北联军在石板滩、廖家场、黄庄一带发生激战。正当但部苦战之际,敌方陈遐龄又率三个旅的精锐赶来增援。双方在川西平原鏖战两昼夜。但部陷入敌军的包围之中,伤亡很大,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刘伯承正随第二混成旅转战川北,在德阳重创田颂尧师的孙震旅,接着挺进中江、金堂,随后又击败了新都、广汉一带的敌军。当得知但懋辛部告急的消息以后,第二混成旅召开军官会议商议出兵救援。不愿前去的意见占据上风,有的说:“我们北路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峰只命令我们在此担任警戒。再者,我军长途劳顿,亟待休整。”有的说:“我们辗转川北,久战之余,难操必胜。赖心辉近在简阳,以逸待劳,应该由赖部前去增援。”

……

P21-23

序言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布置在全国范围内编写出版《当代中国》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当代中国》丛书依内容共分为五类,人物传记是其中之一。由于人物传记涉及方方面面,情况繁杂,且编写时间长,1991年人物传记从《当代中国》丛书中分立出来,确定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在丛书总序中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能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

“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社有幸承担了《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自1991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传记,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们将继续按照丛书的编辑出版方针,把《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做好,以飨读者。

当代中国出版社

后记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编写的。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完稿付梓,并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与读者见面。

小平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十分关心,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从1980年3月编写组成立开始编写,到1992年修改成书,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据实直书而不拘于定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或评论。

二、材料丰富而不至于芜杂。采用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摒弃那些似是而非、查无实据或无关宏旨、可有可无的材料。

三、文字生动而不虚构、浮夸。对传主的生平业绩,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如见其人。

当然,主观愿望是一回事,社会效果又是一回事。良好的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鉴定。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传记。

编写入员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和了解情况的人。其中主要有刘华清、张震、杨白冰、薄一波、宋任穷、李德生、陈锡联、萧克、何长工、郭述申、李达、李聚奎、林浩、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钟汉华、曾绍山、孔石泉、孙毅、韦杰、孙继先、陈明义、鲁加汉、肖永银、马忠全、卢仁灿、黄鹄显、徐斌洲、仲曦东、鲁瑞林、吴忠、刘昌毅、孔庆德、陶汉章、王智涛、王义淮、刘明辉、赵遵义、党必刚、刘叔禹等。还有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黄维、刘伯涛、文强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些人还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刘伯承的夫人和战友汪荣华,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给予编写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省档案馆、四川省政协、重庆市政协、南京市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处和国防大学图书资料馆等,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大批历史文献资料,使传记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凭证。

本书于1983年4月写出送审稿。全书分为22章,42万字。从拟定纲目到成文,都是在李曼村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分工是:陈石平写青少年时期,宋科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柯岗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曾克写解放战争中期(1947年8月至1948年1月),薛洪兴写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1948年2月至1950年10月),齐生平写军事学院时期,李曼村写1958年以后。先由各人写出初稿,然后逐章逐节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最后由李曼村、宋科、薛洪兴三人统稿。  王文治、王济民、刘蒙、朱玉、谢武申等,也参加过编写工作,对本书的撰写做出了贡献。

后汲收各方面意见,对书稿进行修改,于1992年4月写出修改稿,扩展为24章,50万字。建国前的18章由薛洪兴执笔。建国后的6章由齐生平执笔。全书经薛洪兴加工润色,最后由李曼村、黄玉章审阅修订。

《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国防大学科研部第一编研室,对《刘伯承传》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与帮助,并两次主持召开书稿讨论会,使书稿逐步改进,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对于所有帮助、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刘伯承传》编写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伯承传(精)/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李曼村//陈煐//黄玉章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92100102
开本 16开
页数 469
版次 3
装订 精装
字数 477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8
CIP核字 2006114305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6
173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