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不自禁的仰望)/行摄中国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西藏,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无数人向往之,却又因其特殊的文化和地貌而不知如何走近它。

程德美、杨玉华著的《西藏(不自禁的仰望)》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西藏独特的建筑和人文,娓娓道尽了雪域高原的专属风情,突出了一个宗教情结极为浓厚的高原的别样胸怀,一步步揭开西藏神秘的面纱。

内容推荐

《西藏(不自禁的仰望)》围绕西藏独特的建筑和人文特色,在以旅游的方式逐步展开叙述的过程中,以作者程德美、杨玉华亲身的感触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尽雪域高原的专属风情,同时在一种独有的张力情怀中,突出了在仰望一个宗教情结极为浓厚的高原的过程中的别样胸怀。

本书作为文化和旅游读物,适合于一般性的对文化和建筑乃至宗教具有独特意趣的读者参考。

目录

西藏和圆

Potalaka-普陀-布达拉

至高无上的圣殿——大昭寺和小昭寺

西藏的画廊——八廓街

摇铃接脉——拉萨的大门

宝贝园林——罗布林卡

世间无与伦比的寺院——桑耶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寺——甘丹寺

大海的痕迹——哲蚌寺

汇人大海的一滴水——萨迦寺

皇亲国戚的领地——夏鲁寺

风云热振——热振寺

兼收并蓄的艺术宫殿——自居寺

雅拉香波随想

最平坦的通道——从日喀则到亚东

经典环路——拉萨-林芝-山南

沿着绿色的水汽通道——从林芝去然乌

理想之路——昌都到然乌

遗落的历史痕迹——从然乌去察隅

翻越喜马拉雅——从泽当去错那

遥远的宝藏——洛扎峡谷的仰望

探访吉祥天母——从泽当去加查

永恒的经典——西藏西部

后记

试读章节

木雅·曲吉建才是四川康定人,不到五岁就被认定为木雅古瓦寺的活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他离开寺院在西藏山南农场当了木匠。“文革”之后,木雅以一个木匠的身份进入西藏建筑设计院,最后成为建筑专家,成为西藏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先后参加了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等众多重要寺庙的维修设计,参与了布达拉宫的两次维修工程,并担任了工程技术总监。

我们跟着木雅沿着陡峭的石阶走上Potalaka,前往瞻仰“观世音菩萨在人间的化身”们和他们建筑的宫殿。一路走上,木雅看着我们不停喘大气,就慢了下来。他指着下面雪村的施工队伍,笑着问我们:“你们知道勒姆谐吗?”

“谐”在藏语中是舞蹈的意思,而勒姆谐则是难以想象的高原舞蹈。

藏族人天性爽朗,喜欢载歌载舞,在许许多多节日里,尤其是在丰收后的时节,在农村的广场或打麦场上,人们会摆上青稞酒,围着酒缸转圈起舞,男女各站一队,分班歌唱,从左向右转成圆圈,顿地为节,连臂踏歌,最后一齐双脚跺地热烈结束。这就是“谐”。西藏地域辽阔,自西而东两千多公里,由北到南一千多公里,风情各异,民俗多样,“谐”也各有不同。在西藏广大农村流传最广泛的是“果谐”和“堆谐”,一般是由手持牛角胡的男子排头,拉着胡琴带领一队男女拂袖起舞,动作缓慢舒展,或成圆圈,或散开,或曲折起舞,边唱边跳。有“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其中长袖飘舞最精彩。

藏族人民在收割、播种、耕地、放牧、挤奶、打酥油、砌石、背土等劳动的时候,总是放声高歌。每家造房子,总会有许多乡亲来帮忙。就像现代施工中浇注水泥一样,打“阿嘎”也需要连续施工,大面积的平顶必须集体打制。人们把“谐”和“阿嘎”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勒姆谐”。在西藏,有机会看到打“阿嘎”,那是一种情感的震撼,一种美的享受。

无论布达拉宫前的雪村,还是大昭寺的维修工地现场,都可以看到一群群男男女女的藏族工人一边唱着西藏民歌,一边合着节拍在打阿嘎。站在布达拉宫德阳夏广场边,在那比水泥地面都要光滑平整的地面上,木雅给我们介绍了阿嘎土作为建筑材料在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亲身领会了勒姆谐的震撼。木雅告诉我们,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砂黏质岩类的粉末,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阿嘎有黏结性,加水就可以打制成形,夯打密实后,再浸油和磨光就能防水。打阿嘎的工具是在一块扁圆形的石块中插入一根长木棒,石头直径不过二十几厘米,厚几厘米,木棒接近一人长,木棒要能牢固地插进石头的洞里。

阿嘎常用于铺设房顶和地面。施工的时候,先把卵石和黏土夯实。再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粗阿嘎土,用人工踩实,再用石块和木棒一面蘸水,一面拍打,使土充分吸收水分,直到起浆,同时再撒上细碎的阿嘎土。就这样,一次次变细变平,踩紧、夯实和拍打的时间决定了平面的质量。还要用槐树皮熬的浆汁涂抹,同时再用卵石磨光找平;最后再涂刷2~7遍菜油或化开的酥油,让油深深渗入阿嘎土层。经过这样的工序,房顶和地面平整、硬实、不渗水,就像水泥一样。

P016-017

序言

西藏和圆

在西藏,看到的最多的东西是“圆”:每座寺院的屋顶上,都耸立着金色的环状法轮和经幢;民居门上,画着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朝圣者摇动着各式各样的“玛尼轮”,更多的人手腕上戴着一圈念珠,手指不断转动珠子。如今,家家户户都添置了新的圆:圆圆的卫星接收天线、圆圆的太阳能加热器和圆圆的孩子们的笑脸……

在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教义中,最深奥的哲学是一个圆——坛城世界,最根本的哲学还是一个圆——六道轮回。

坛城梵文直译为曼陀罗,藏语称“吉廓”。坛城是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象征,也是无穷变幻的神的居处的模型。

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人们,都把创作心中的天堂、建造一座神奇的宫殿当做神圣的事业。他们或用七彩的沙子制作坛城,或在画布上绘制坛城唐卡。在藏区,无论是在哪一个寺院里,都可以看到坛城的壁画,在布达拉宫中,还可以看到历代达赖喇嘛建造的立体坛城。

佛祖释迦牟尼的法教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佛祖的许多法门中,时轮金刚坛城最初是传授给香巴拉人民的,它也是印度传到西藏的佛教修行体系中最深奥的法教之一。

传说香巴拉王国是一个理想国,在喜马拉雅的深山里,包围在高大的雪山中,香巴拉的人民都是觉悟很高的修行者。而对于香巴拉以外有缘的修行者来说,时轮金刚坛城是一个理想,一个心中清静无染的世界,一个和平的世界。

佛祖被称为“觉”,他以不同的形象存在于香巴拉的心中。这个形象是修行者的心理感受。他们在这个形象的引导下,在曲折思维路上悟出“觉”的哲理,这是觉悟的本意。在这条路上还有大智的文殊菩萨、大悲的观音菩萨和大力的金刚手菩萨在帮助人们。

拉萨当代著名唐卡绘画大师次旦朗杰绘制的时轮金刚坛城展示的时轮金刚位于一个立体构建的五层楼高宫殿的顶层。内圈的正方形代表时轮金刚的五层宫殿,宫殿外围是月牙形的花园,最外一层的正方形是身觉悟坛城,由外向内分别是语觉悟、意觉悟、智慧觉悟和大乐觉悟坛城。在坛城的中央,绿色八瓣莲花上是时轮金刚主尊——辉煌时轮金刚以及佛母。

围在时轮金刚正方形宫殿外的六个同心圆圈代表六大,从内到外分别是地、水、火、风、空、识。最内层黄色代表大地,绿色圈代表大地的安定。水是白色的波浪状,火是红色,风是灰色的。暗灰色外是绿色的,由金色的金刚杵形成一个保护圈。最外圈就是火焰、智慧、光,由三十二种交替的颜色形成。红色和黄色是火,蓝色和绿色是树叶。佛陀的智慧之光以彩虹的形式呈现。大圈之外没有边界,显示佛陀的事业和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是无量无边的。  在许许多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大经堂外廊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另一个圆形构成的壁画,这是众生生死六道轮回图。六道是人生离开当世后的六条出路,包括三条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条恶道(畜生道、鬼道以及地狱道)。

佛法认为,永恒是不存在的,万物都在轮回变化之中。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人死不过是肉体的消灭,灵魂会按人生前的善恶大小和修行程度,在三世(前世、今世和来世)和六道间升降循环、转动不息。法轮就含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意思。于是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相信人的贫富、荣辱、贵贱是前世的报应,都在命中注定、无法改变。在今生要积德修来世,对任何人间不平,都要忍受而不要抗争。

那么在现实的大地上,人们期盼的轮回的目的地在哪儿呢?有人说是香巴拉。那靠谁指引呢?有人说是观音菩萨。

……

藏传佛教有许多宗教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巡礼仪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小到村中的一座白塔、玛尼堆,大到山间的寺院、活佛的官邸,都成为了百姓祈祷礼佛的路径。古老的巡礼路线被称为“廓”,一千多年来,这些“廓”逐渐成为西藏人朝圣及礼佛的路线。

到拉萨,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都可以看见无数的人川流不息地走着,从东方刚刚发蓝直到灯火辉煌,甚至在漆黑的深夜。如果留意,就会发现人们一直遵循着几条固定的环形路线转经。他们摇动各式各样的转经筒,念念有词,或步履蹒跚,或大步流星。

这几条固定的环形路线被称为“廓”。全拉萨的环形转经线路有四条,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

林廓。“林廓”是拉萨最长的朝圣转经路,它绕着拉萨老城和布达拉宫转一周,全长约四五公里。

祠廓。“祠廓”是围绕红山(玛波日)和布达拉宫的转经路,经过树林、经幢和装饰着六字真言石刻的大墙,经过布达拉前面拥塞着大小房屋的雪村,还要经过药王山(夹波日)与红山之间的查果嘎林白塔。

八(帕)廓。八廓是环绕大昭寺的转经路,转一周将近一公里,是朝圣的“中环线”,也是最拥挤和热闹的环线。

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转一周,称为囊廓。囊廓是最后的经轮回廊,全长约五百多米。“囊廓”在藏语中是内环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内环还在觉康主殿内。

在藏族人心目中,觉康大殿内由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才是世界的中心。这里是大昭寺的“觉卧”——“廓”的中心,“西藏坛城”的中心,朝圣者的深心!能看到佛祖慈祥的面容,能用额头抚摸一下佛祖的膝盖,那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那些千里迢迢来到拉萨的藏族人,那些磕着长头来到大昭寺的人,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围绕释迦牟尼的金像转一圈。因为这是千里朝圣的终点,是终身礼佛最接近佛的时刻。

后记

终于又一次走过西藏,又一次细细地读过西藏。读者也许是第一次走,第一次读,但我却用去了大半生才走过了西藏,才对西藏略知如此。

1965年,我的父亲参与筹备了中国第一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1966年6月,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52岁的父亲难得糊涂,居然支持三个儿子一起步行去西藏。

那时候正是冬天,我沿着川藏公路走了三个月,在1967年3月3日走进拉萨。但因“文革”,珠峰科考撤销了,半个月后我们就乘车由青藏公路返回甘肃柳园。这张照片是我们三兄弟的合影,是3月中旬拍摄的。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那年我20岁。第二张照片是我在2009年去波密拍摄的。这年我62岁。其中的42年间,我一直在青藏高原上来来往往,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我到青海锻造厂当了工人,但读书、摄影和旅行的习惯一直陪伴着我。我在1978年调回北京,从此一直担任图片拍摄和电视片摄像与编辑。

西藏是我毕生的专业,也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妻子杨玉华是老摄影,儿子程工是电视片导演,于是西藏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专业。

2003年,我们完成了长篇纪实著作《高山反应》一书,叙述我们一家和高原的情缘。2006年,应中国藏学出版社之约,我和妻子在花甲之年,自驾车沿青藏公路去了拉萨,随后出版了《沿着青藏铁路》一书。这些年里,儿子程工不断在西藏拍摄电视节目,同时还养育了一双儿女。直到2013年,我们带13岁的孙子普布,自驾车从北京经新疆进藏,一直走到了珠峰大本营。

这本书是我四十多年的生活积蓄,从中可以看到我在西藏的足迹,可以看到我对西藏的情感。

感谢你读这本书!

感谢老伴杨玉华伴我走过西藏,并拍摄了许许多多精彩的照片!

感谢李亮、我的世交,因他的推荐,才有了这本书!

感谢儿子程工继续走进西藏!

感谢鲍栋、饶谦、刘冀蜀、杨泽民、王云为本书提供的宝贵图片!

感谢《中国西藏》杂志社为本书提供的珍贵历史图片!

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元勤社长的热情支持!

感谢我自己,在已过花甲之年的时候,还能和老伴继续走进西藏,走进青海,继续完善我们的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不自禁的仰望)/行摄中国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德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164660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3039797
中图分类号 K928.975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