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历史学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言著的《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在多重的沦陷区文学地层中,以那些异质文化中间人——他们自身就是混杂文化身份的承载者一为研究对象,来看他们与沦陷区环境相互塑造的过程,从独立的个案和他们各自特殊的背景介入,去考察他们面对伦理处境、伦理经验的复杂性,剖析他们之所以成为那样的人、其独特的思想脉络与生命轨迹;考察殖民现代性中,主体性存在的程度与方式,揭示占领区的中国知识人是如何以一种主体姿态去思考和实践的,在取代殖民统治与抗争或者是屈服的二元分析框架的同时,不断对“沦陷区”进行重新定义,提醒自己对描述和解读上述思考的立足点的复杂性保持警觉。

内容推荐

陈言著的《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以1931至1945年间日本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强行接触为背景,围绕日本占领区内梅娘、柳龙光、袁犀等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行止与文本叙事模式,揭示知识人在忠/奸、友/敌之间交叉穿梭而繁复多变的民族认同,质疑历来将政治压制与抵抗模式对应并列的叙述模式.考察在没有预测到1945年是日本占领最后期限的环境中,中日双方知识人的活动所呈现的互动与纠结,揭示战时两国文化的“交流”实态,着力辨析殖民现代性的复杂结构关系与特征,并借此寻找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本书主要从翻译、民族志和见证文学这三种类型来探讨见证叙事作为思想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功能,以拓延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张力。

目录

前言:我们怎样想象沦陷区——兼论沦陷区文学的向度与张力

第一章 近代殖民语境与梅娘的家族传奇

 第一节 家族与历史记忆

一 闯关东、跑崴子的祖辈父辈

二 出生:充满谬误的人生起点

三 故家:长春西三道街

四 父亲“母亲”

 第二节 父亲、驼龙传奇与梅娘的日本初认知

一 父亲、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对日本的迎拒

二 驼龙传奇、敌国国民的私谊与民族认同的迷失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与战火下的读书·游历·恋爱

一 快乐“女师”

二 “九·一八”体验与叙事

三 游历、变故

四 孙晓野:爱的起点与终点

第二章 “满洲国”中国文学的艰难萌芽与主体之争

 第一节 《小姐集》与何霭人和益智书店

一 何霭人与东北文坛

二 从《窗前草》到《小姐集》

三 梅娘与益智书店及宋星五

 第二节 《第二代》:获得满洲文坛的普遍认可

一 问题缘起

二 《第二代》小说集全貌

三 方言、脏话与反殖欲望

小结 底层视线与反殖书写

 第三节 《大同报》:梅娘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

一 《大同报》在“满洲国”

二 《大同报》之于梅娘的意义

三 《女难》:日本“大陆新娘”的迷梦

小结 《大同报》上的梅娘——从个人爱憎到东亚关怀

第三章 “满洲国”的罹难经验与见证叙事

 第一节 柳龙光在“满洲国”:编辑副刊、操控文坛论争、附和殖民政权

一 生平

二 《大同报》里的柳龙光:副刊的改革者、文坛论争的推手与并不高明的作家

三 《大同报》里的柳龙光:殖民政权的合作者

小结 柳龙光在“满洲国”——言论极富政治色彩的新闻人

 第二节 袁犀在“满洲国”:阅读私史与反抗空间的形成

一 从“郝赫”到“李克异”:政治生态与个人抉择

二 隐蔽的反日分子:暴力美学在小说中的投射及对同时代作家的影响

三 散文创作:阅读私史与反抗空间的形成

四 充满反抗的阅读私史:选择性的阅读与殖民体制下读书市场的形成

五 编辑袁犀:“满洲国”文人文学在北京

小结 读书资本的累积与反殖论述

第四章 日本体验与满洲回眸

 第一节 以梅娘、柳龙光为中心的“读书会”及其跨语际实践

一 被遗忘的“读书会”

二 日本读书市场的诱惑、知识构建与“读书会”反抗资本的累积

三 跨语际活动的成果

 第二节 殖民叙事、满洲形象与梅娘的译介策略——兼谈“满洲国”中国作家的“满洲”意识.

一 日本作家满洲纪行的历史背景

二 满洲视野的文本分析

三 在“隐蔽”与“告发”之闻:梅娘的译介策略

四 “满洲国”中国作家的“满洲”意识及满洲叙事

 第三节 梅娘、柳龙光与“满洲国”文坛——兼谈“文丛派‘文选派”与“艺文志派”的对峙

一 宣传“文丛派”、供稿《大同报》

二 《大同报》与梅娘夫妇的大阪生活轨迹

三 对抗满洲文话会

 第四节 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

一 诗歌与人类学文本:乡土书写与贴靠殖民体制的意愿和实践

二 译介活动与东亚文化圈的想象和勾勒

三 编辑活动及其所带动的东亚文化间的流转与互动

小结 柳龙光的殖民经验与他的东亚文化圈构建

第五章 北京沦陷之殇:大东亚体制与文化触变(上)

 第一节 1941年北京文场的生态:“色情文学”

一 公孙嬿与他的“色情文学”

二 有关“色情文学”的讨论

三 殖民政治框架中的色情(性爱)文学

 第二节 梅娘与《妇女杂志》、《实报》关系的考释

一 《妇女杂志》与梅娘就职经纬.

二 梅娘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的作品目录及作品考释

三 《实报》里的梅娘;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的延伸

小结 从梅娘在1942年谈起

 第三节 从引“蛇”出洞到助“狼”噬“东郭”

一 斌论柳龙光、周作人的“交往”与沦陷区的文场政治

一 引“蛇”出洞:柳龙光对周作人的呼唤

二 助“狼”噬“东郭”

三 审判席上周作人反噬

小结 文坛的实权人物与虚构领袖的对峙

第六章 北京沦陷之殇:大东亚体制与文化触变(下)

 第一节 战时文学翻译的政治:梅娘对石川达三的理解与迎拒

一 石川达三:是战争协力者,还是反殖民体制作家?

二 石川达三及其他日本文学在沦陷区的命运遭际:是迎是拒?如何迎拒?

三 梅娘与石川达三的《母系家族》:女性主义立场的借鉴与理解的错位

小结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两难与突围的可能

 第二节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日本游记与自我贬抑

一 中国知识人眼中的日本形象及游记特征

二 从游记看殖民文学写作的本质

 第三节 “文学的全黑时代”的光与影:袁犀的言论及创作意义

一 从反日到被收编

二 弱者的武器:“附逆”文人的反抗形式

三 小说:历史的书写与见证的缺席

 第四节 历史在场:殖民地的日常体验——兼谈梅娘作品的改写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一 《一个蚌》:被殖民的屈辱体验与不同时期的文本改写

二 《侨民》:被殖民者的身体经验与奴性的自我批判

三 《蟹》:殖民地奴性与微弱反抗

四 文本改写的背后:从对殖民统治的警醒到迟钝

第七章 1945年之后:殖民的伤痕

 第一节 殖民的伤痕:从战后沦陷区作家的生存环境与文学创作谈起

一 目本战败后来自沦陷区作家的历史境况

二 沦陷区作家的言行

小结

 第二节 与国民党的一段“亲密”时光:梅娘编辑《第一线》

一 抗战刚结束的逃亡岁月

二 编辑《第一线》杂志

 第三节 结语:乱世的精神杂居者

一 梅娘的家世与她的自传体式写作

二 战时下的一群精神杂居者

附录1 柳龙光作品系年目录

附录2 梅娘年谱

附录3 梅娘著译年表

附录4 梅娘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后记 我的写作指向:未完成的历史与有缺憾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历史学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8326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2015266346
中图分类号 K265.607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35:54